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9月2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项目组顺利完成了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湿地地质取样工作。至此,“海岸带典型区生态地质调查”项目2024年度全国典型红树林野外工作圆满完成。

    “海岸带典型区生态地质调查”项目分别于5月和9月共历时2个月对我国8个典型红树林湿地分布区开展了地质调查和取样任务,完成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首次较为系统的全国典型红树林地质调查和取样工作,是项目组在多年来盐沼湿地调查的基础上,向“蓝碳”另一重要生态系统——红树林进行的工作拓展。

    本次野外调查和取样的作业范围,包括浙江乐清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三亚青梅港自然保护区、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8个区域,完成了32个站位的红树林湿地环境调查以及80站次的红树林柱状样、红树林表层样和河流表层样地质取样工作,共取得地质样品992件。

    通过本次调查,项目组对全国典型红树林的种属、分布和特征有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并取得了宝贵的地质样品,为下一步摸清滨海湿地蓝碳家底,揭示蓝色碳汇时空格局,开展生态功能评价等工作奠定基础。后续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丰富滨海湿地生态地质和碳循环理论,进而为滨海湿地固碳增汇和保护修复方案制定提供科技支撑。

    此外,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党委指导下,项目组提前谋划成立野外临时党支部,着力抓好人员教育监督和管理工作。外业过程中,面对野外酷暑日晒、蚊虫叮咬、泥泞恶臭和台风威胁等困难,临时党支部指导调整工作方案,成立突击小队,党员同志勇于担当、冲锋在前,积极克服困难,通过优化作业顺序和改良技术装备不断提高作业效率,圆满完成了本次调查任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彰显。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照

    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照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照 

     
    海岸带生态地质调查全国典型红树林取样工作顺利完成

    2018年4月14日,在第49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桂林市宏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了主题为“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地球日科普活动,组织宏源社区的小朋友们到岩溶所开展为期一天的岩溶科学营活动。

    在岩溶所专家的带领下,小朋友们参观了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中国岩溶地质馆。岩溶所专家系统全面地向小朋友们介绍了岩溶地貌——岩溶地质在世界以及桂林地区的分布情况,岩溶地质的成因、特性、种类;碳循环过程;岩溶资源分布、开发、保护、利用以及岩溶地质目前的科学研究项目及技术应用等相关领域的知识。

    参观结束之后,孩子们来到岩溶馆一层大厅,开展科学家课堂及岩溶知识竞赛两项活动任务。科学家课堂,由岩溶所的专家老师带领孩子们对岩石样本进行观察,让小朋友们运用参观岩溶馆所学到的知识,对岩石种类进行辨认,小朋友都顺利完成了任务。岩溶知识竞赛,采用分组抢答竞赛的方式开展,最终获得知识竞赛胜利的小队及优秀队员获得了奖品。

    通过岩溶科学营活动,孩子们了解了我国国土资源国情、国策,增强了节约利用资源、绿色简约生活的意识。

    岩溶所举办岩溶科学营活动

    2017年4月18日,地调局地质力学所、李四光纪念馆、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紫竹院学区管理中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联合组织开展了第48个地球日活动。活动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跨越时空的地球梦”。

    地质力学所相关负责人寄语孩子们热爱科学,爱护环境,勉励他们传承李四光精神,成为保护地球的小卫士,为我们的地球家园贡献力量,并向学生代表赠送科普书籍和地质书签。

    北外附小的同学们朗诵师生共同创作的诗歌《跨越时空的地球梦》。稚嫩洪亮的诗朗诵,传递着孩子们对伟大科学家的敬仰和努力学习的决心。他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成立了李四光志愿小队,成为传承李四光精神和宣传科普知识的小志愿者。

    学生们在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志愿者的引导下,参观了李四光纪念馆,实现了一次大手拉小手的志愿者传递活动。地质力学所任舫博士为学生们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讲座《煤炭与清洁能源》。学生们听的非常认真,讲座结束,学生小记者们提了不少有趣的问题,互动场面热烈。

    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同学们学习感悟了李四光精神,增长了地球科普知识,收获满满。

     

     

     

    跨越时空的地球梦

       2016年6月24日凌晨5时开始,巫山县境内普降暴雨,最高降雨量达259.2毫米,导致巫山县抱龙、骡坪、庙宇、官渡、龙溪等乡镇16590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263人,房屋倒塌52户97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834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781.13万元。

        面对重大灾情,地调局水环中心渝东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当即成立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组投入到一线抢险救灾中,积极协助地方政府部门做好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排查组分为2个应急小队,分赴灾情最严重的抱龙、官渡等乡镇,经过详细调查,目前,查清重大地质灾害点(隐患)16处,其中滑坡11处,危岩(崩塌)2处,泥石流3处,危害最大的是抱龙镇场镇周边滑坡群及官渡场镇北西侧滑坡群,直接威胁抱龙镇和官渡镇场镇安全,隐患极大。

        水环中心调查组提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第一,抱龙镇重点区集中在火龙村、紫鹅村、抱龙村、贺家村到埠头村一线,主要是由于抱龙场镇周边滑坡受抱龙背斜控制,沿轴向转折端区域分布,集中在抱龙河两岸,受控于志留系罗惹坪组地层,主要为页岩、千枚岩与砂岩互层,岩层破碎,软弱层发育,工程地质特性较差。第二,官渡镇重点区集中在官家岭至双月村到挂子湾一线,主要由于官渡场镇北西侧滑坡主要受控于三叠系巴东组2段地层,沿与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分界面发育,滑坡地层主要为砂泥岩互层,顺向坡发育,岩层风化程度深,破碎软弱,地下水较为发育。针对重大地质灾害点(隐患)应加强监测,修建排水渠,疏通沟道,科学管控开挖边坡、采矿弃渣等工程活动。

     

     

    地调局水环中心第一时间参与巫山暴雨应急救灾

    近日,伴随着2020年毕业季的到来,在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形势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启动了为毕业生行李打包邮寄工作。庞大的毕业生打包需求给人数有限的在校师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了解到该情况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积极与学院党委联系,由所团委组建了一支由14人组成的青年志愿服务小队,参与到为该院毕业生打包寄送行李工作中,助力毕业“寄”。

    青年志愿者们与学院在校师生们一起,在毕业生宿舍中化身一名名“打包主播”,通过视频连线,与毕业生们逐一确认物品,认真分类,妥善打包,为近百名毕业生整理出四百余件行李,将互帮互助、共克时艰的精神通过沉甸甸的行李传递到毕业生手中。

    在视频连线的过程中,志愿者们说的最多的话是“这件需要邮寄还是暂存呢?”“我把东西放到了××箱子里了。”“邮寄箱子有×个、袋子有×个,收到记得确认数量哦!”而听到毕业生们最多的话则是“谢谢您!”“您辛苦了!”。这种视频连线确认、他人帮助打包行李的过程,相信会给毕业生们留下难忘的回忆。

    携手抗疫、共克时艰是一种责任,乐于助人、奉献社会是一种信念。志愿者们表示,虽然繁重的打包工作让人疲劳,但为能以这样一种形式参与到今年的特殊毕业“寄”中感到自豪,并祝愿毕业生们在新的人生阶段写下美好的诗篇!

     

    探矿工程所组织青年志愿者助力地大(北京)工程学院...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在遥感拍摄的照片上找到天安门”“卫星上的照相机坏了可怎么办”。5月1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客人,在听完《遥感改变生活》的科普讲座,用遥感视角环游全球后,他们脑洞大开,迸发出了智慧火花。

    这是“发现·共享”学院路城市穿越节科普活动的现场,来自海淀区第三实验小学、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小学、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的160名小学生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体验“熟悉的陌生人”这条趣味性和挑战性并存的比赛路线,“科考+比赛”的科普形式让这4支科考小队的兴致格外高涨,一双双小眼睛里都透露着对遥感科学的求知渴望。

    在“科考”活动中,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科技人员用诙谐有趣、浅显易懂的语言向4支科考小队介绍了“什么是遥感”“遥感改变我们的生活”“遥感触手可及”“小朋友怎样为遥感事业做贡献”。讲座以“千里眼”比喻遥感,用眼睛成像类比遥感的技术原理,带着小科考队员们从百度地图的卫星影像图中去寻找自己的学校,通过卫星遥感视角体验全球著名建筑,并介绍了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城市发展和自然资源监管方面的应用。同时,中心科技人员还启发小朋友们认清中国遥感事业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引导他们为遥感事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科考活动还设置了VR虚拟环节,科考小队员们通过3D技术三维体验了卫星发射和卫星运行过程。

    在比赛环节中,科考小队员们需要在北京市卫星影像图上辨认出天安门广场、鸟巢等著名建筑完成打卡,完成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的对比小作业,并撰写趣味科考论文。

    “发现·共享”学院路城市穿越节科普活动由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主办,街道办事处、学院路学区管理中心和学院路10余家科研单位共同举办,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是4处实地科考场所之一。通过科普活动的举办,让孩子们更加热爱科学、热爱他们生活的这片家园,争做科技小公民、街道小主人。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将继续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共享优质科普资源,与学院路街道和地区其他单位共同探索地区科普新模式。

     

     

    1

     

     

    2

     

    3

     

    4

     

    5

     

    6

     
     
     
    遥感视角环游全球给小学生带来科普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