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讯(记者冯丽妃)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报告》。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有两个......
县、兴义市,广西武鸣县等地,为对比研究罗平生物群的生物地理分布、生物迁徙演化等提供了新的材料证据。在贵州下三叠统紫云组中发现脊椎动物化石,对于研究三叠纪生物复苏具有重要意义。在云南、贵州多处飞仙关组及洗马塘组中发现丰富的肋木化石,填补了华南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空白,证......
个国土资源部于2002年7月发布的《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而国家级法规中,仅在《文物保护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了“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这样“法律依据不足”的明显缺憾,直接影响了国家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正因为如此,2011年......
季强研究员团队在973项目、地质调查项目及美国自然科学基金、芝加哥大学等联合资助下,在辽宁建昌发现1.6亿年前具有完整齿列和骨骼的哺乳动物化石;新化石的牙齿发育了明显的皱纹结构,加之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哺乳动物产自西欧的侏罗纪地层,因此将其命名为一个全新的物种—欧亚皱纹齿......
含义,系统划分了组级和段级填图单位,完善了调查区地层多重划分与对比序列。 2.在调查区震旦系发现宏观藻类、蠕虫类、管状动物化石,在奥陶系发现了最古老的海胆化石,在上泥盆统发现鱼类化石,在白垩系五龙组中发现古脊椎(恐龙)动物化石碎片等,为调查区的地质时代确定、......
得重大进展。震旦纪在国际上称为伊迪卡拉纪,我国研究人员在贵州江口县翁会村的一个小山坡上,发现了大约5.8亿年前的伊迪卡拉纪八辐射螺旋动物化石,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螺旋辐射动物实体化石。 科学家将其定名为“八臂仙母虫”,是新属、新种。由于具有辐射对称的属性,......
丹江市自然资源管理工作。 2020年8月,乌鲁木齐中心在新疆哈密南湖戈壁开展矿山集中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时,发现一处中侏罗世脊椎动物化石群,共梳理出45块骨骼碎片,经专家鉴定为马门溪龙和龟鳖类化石。此次脊椎动物化石群的发现丰富了新疆哈密地区中侏罗世的化石种类和生物组......
资源管理工作。 2020年8月,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在新疆哈密南湖戈壁开展矿山集中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时,发现一处中侏罗世脊椎动物化石群,共梳理出45块骨骼碎片,经专家鉴定为马门溪龙和龟鳖类化石。此次脊椎动物化石群的发现丰富了新疆哈密地区中侏罗世的化石种类和生物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领导的科研团队在澄江化石群中新发现了一种外形似虾但有五只眼睛的动物化石,并命名为“章氏麒麟虾”。科研人员认为,这种生活在5亿多年前的生物,兼具当时海洋巨型捕食动物“奇虾”和节肢动物如昆虫、虾、蟹的多种特征,是解开节肢动......
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南湖乡南湖戈壁进行“新疆哈密市南湖一带矿山集中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野外调查时,发现了一处中侏罗世脊椎动物化石群。 为进一步确定化石分类、保存情况和发掘潜力,该中心邀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对已发现化石进行鉴定。经鉴定,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