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4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青岛组织召开了“深海极地沉积环境”研讨会。线下3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会议,线上2千余人次通过“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微信视频号观看了会议直播。

    本次会议邀请了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崂山实验室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专家,交流研讨深海极地沉积环境领域的相关理论、技术和应用等领域的最新进展。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围绕地球系统过程与全球变化主题开展学术交流,特别是“深海极端环境的原位探测与长期实验”“深海高压环境微生物生态系统”“晚全新世普林虫低值事件动力学探讨”“南大洋沉积物硅藻Al/Si记录的古海洋意义探讨”“末次间冰期偏心率驱动下的南极绕极流极南向迁移”“海水铅同位素记录中布容事件前后南大洋环流差异”等报告,为下一步深海极地探测及地质环境效应工作方向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会议取得积极的效果,与会人员反响强烈。

    本次学术研讨会进一步促进了深海极地领域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碰撞出更多的学术火花,催生更多的学术思想,将深海极地沉积环境研究推向更深层次,更好地为“海洋命运共同体”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支撑服务。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成功举办首届“深海极地沉积环境...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冲绳海槽末次冰盛期以来冷泉活动触发因素方面研究取得进展。近日,该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地球物理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

    冷泉是富含甲烷的流体通过沉积物向上运移形成的海底地质系统,构成了全球碳循环中自岩石圈向海洋碳迁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冷泉活动被记录在海底附近的自生碳酸盐岩结壳中,该地质档案是研究过去冷泉活动和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之间联系的重要载体。过去研究中,底层水变暖引起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大多发生在海平面高位体系域时期,但在末次冰盛期之后相对海平面明显上升的时期较少。

    针对上述问题,该研究使用冲绳海槽中北段的冷泉碳酸盐岩样本,开展了岩石学、矿物学、碳氧锶同位素和铀系测年分析。结果表明,一是氧同位素存在异常高值,说明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直接相关;二是冷泉碳酸盐岩从海底向下方生长;三是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导致甲烷渗漏的时期为14ka年至6ka。研究对全球不同海域沉积物热传导导致的时间滞后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冲绳海槽时间滞后数值可能是最小的,冷泉碳酸盐岩年龄更接近于底层水变暖时期。因此,该研究更好地支持了冰期-间冰期转换的环境变化能够影响陆架边缘天然气水合物稳定性这一科学假说。

     

    末次冰盛期以来冲绳海槽中北段冷泉碳酸盐岩生长模式

    青岛海洋所在海底冷泉活动触发因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Geomorphology》发表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海洋沉积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基于定量物源分析,估算了淮河—老黄河水系物质对东海北部陆架沉积的贡献,揭示了江苏海岸带外顺岸搬运向离岸搬运转变的现象。

    利用碎屑矿物指标,研究人员对东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的物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南部为长江物源区,而北部则为混合物源区,可归为长江、老黄河与淮河物质的三端元混合。以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重矿物组成作为端元,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北部不同沉积分区的物源混合比例。长江物质是主要物源,其相对贡献在59%至71%之间,老黄河物质的相对贡献介于21%至39%之间。淮河物质的贡献少,通常在7.2%至9.4%之间,而在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其贡献仅为2.4%。在南部的长江物源区,可观察到两期冰后期海侵沙脊的发育,两者的分界线与80 m等深线吻合良好,对应于~14,600年前末次冰消期的冰融水事件(MWP-1A)后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的停顿期。研究还揭示了全新世早期长江流路可能的后退轨迹。

    研究人员认为,江苏岸外的辐射潮流分散系统和长江三角洲北翼与长江冲淡水所引起的岬角效应,是引起顺岸搬运向离岸搬运转变的主要原因。这种转变机制降低了淮河—老黄河物质与长江物质的顺岸混合作用,而增强了沉积物的离岸搬运。苏北辐射潮流系统是江苏海岸带沉积物的捕获器和转运中心,老黄河及淮河物质在顺岸漂流裹挟之下,搬运至该分散系统的中心海域,然后在辐射潮流作用下向周边海域分散。细颗粒的老黄河物质主要富集在济州岛西南泥质区(~39%)和长江口外陆架峡谷区(~31%)。前者可以认为是该系统的一个终端叶瓣;而后者则归因于长江三角洲北翼和长江冲淡水所引起的岬角效应,该效应使得顺岸搬运向离岸方向偏移,老黄河物质因而在长江口外的陆架峡谷深水区沉积。

    该研究提出的潮流分散模式,预测了南黄海广泛存在着长江与老黄河/现代黄河物质的混合。作为一个独立的水动力系统,苏北辐射潮流系统是联结长江分散系统和现代/苏北黄河分散系统的关键枢纽。可以认为,中国东部陆架海域沉积物的搬运、分布和混合过程,主要由这三大分散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来控制。

     

     

    苏北辐射潮流驱动下长江物质与淮河—老黄河物质的混合与再分布

    中国东部海域沉积物搬运方式从顺陆架向跨陆架转变的...

    中国岩溶类型划分示意图

    桂林山水甲天下。而你可曾知道,在这美丽的山水背后,还有人类难以言表的痛。

    最近,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研究》,就把这些常人忽略的东西系统成为了一门科学。依托他们的这一科研成果,人类在喀斯特地区就可以避害趋利、化害为利,在贫瘠的土地上唱出欢乐的歌。

    站到世界最前沿

    在桂林,沿江看到的是奇峰林立、云雾缭绕,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让你目不暇接;走进地下溶洞沿地下河顺流而下,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在灯光的照耀下,让你仿佛进入到梦幻世界。

    这里就是中国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形分布区。做为游客,你也许会不由地沉醉在如画的风景里。但做为当地居民,感受更多的则是这类地貌带来的诸多不便:“地无三尺平”不说,若远离江河,做饭洗衣的水都难以取得。

    因为在喀斯特地区,表层多为破碎的坡积物,而其基底是碳酸钙,在千百年的雨水侵蚀下早就成了“筛子”,根本存不住水。而且,这种情况还在持续且逐年加剧。

    在雨水的侵蚀下,喀斯特地区地表土地日渐贫瘠并加速了荒漠化趋势。对此,科学家称之为石漠化。

    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到底有多大?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给出了具体数据:我国岩溶区面积约34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3 强,约占全球岩溶面积的1/6,是世界上岩溶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其中,我国南方岩溶峰林地貌是举世公认的热带岩溶地貌典型模式。

    西南岩溶地区,还是世界上连片分布面积最大、岩溶发育最为强烈的典型生态脆弱区,也是我国贫困和环境退化问题最为严重的“老、少、边、山、穷”地区,石漠化、岩溶塌陷、干旱内涝、地下河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如何解决西南岩溶地区的这些问题?自1987起,岩溶地质研究所就开始了持续研究。在袁道先院士的带领下,研究团队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先后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球科学计划等几十项国际、国家科技项目的支持下,到2014年形成了国际公认的岩溶动力学理论。

    基于中国在岩溶地质研究领域的突出成果,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中国落户。

    从此,在岩溶地质研究领域,中国站到了世界最前沿,为国际岩溶地学的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从此,在喀斯特地形分布区避害趋利、化害为利上,中国向世界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绘制四大圈层运行图

    这一中国智慧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了过去岩溶地质研究中单一以地质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而是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将岩溶地区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综合研究,总结出其内在运行规律,绘制出四大圈层运行图。

    利用岩溶动力学理论,人类发现岩溶动力系统是控制岩溶形成演化,并常受制于已有岩溶形态的,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界面上的,以碳、水、钙循环为主的物质和能量传输转换系统;建立了四大圈层间岩溶动力系统碳—水—钙循环概念模型和监测指标体系,研发了现场捕捉碳、水、钙行踪的现代监测和实验技术方法;揭示了岩溶动力系统的四大功能,即形成岩溶地貌、驱动元素迁移、调节大气温室气体浓度、高分辨率地记录全球气候变化;揭示了中国南方表层岩溶化过程与机制,以及对岩溶水资源的调蓄功能,并发现岩溶作用是短时间尺度的地质过程,且与地表生态过程关系密切。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利用地质体固定大气中的碳一时成为国际前沿学科。岩溶动力学研究成果表明,岩溶地区其实就是最好的固碳场地。这一研究,在揭示出岩溶动力系统碳循环机制的同时,还初步估算出全球岩溶碳汇量为6.1×108吨/年,约占“全球遗漏汇”的1/3;在石笋古环境重建研究中,获得了16.3万年以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揭示了末次间冰期亚洲季风的起始时间、持时、转换及其太阳辐射驱动机制;发现了石漠化治理、水生生物固碳等岩溶动力系统固碳增汇新途径,从而开拓了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新领域。

    而研究中的一系列思路创新和新发现,也为人类更深入地认识地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启示。研究中,项目组创新性地提出了能够反映区域岩溶动力条件的“岩溶形态组合”方法,科学地划分全球岩溶动力系统及中国岩溶动力系统类型,进而成功地实施了全球岩溶地貌对比;发现内生成因CO2和水动力控制,并首次在野外观测到了水动力条件对钙华沉积速率的控制;率先开展了利用洞穴石笋开展古气候、古环境变化记录重建研究,使得当前石笋的时间分辨率达到了季,建立了新的时间标尺;发现了石漠化治理、水生生物固碳等岩溶动力系统固碳增汇新途径……

    这些中国智慧,得到了国际地学界的广泛认可。早在1994年,IGCP执行局主席、英国皇家学会会员M.Brown教授就专门撰文指出:“岩溶动力学理论是国际岩溶研究的核心理论。”

    2011年,国际著名《Science》期刊报道评价“桂林岩溶动力学研究团队是站在国际岩溶研究前沿的研究团队,其在岩溶作用与碳汇方面的研究对全球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共享中国方案

    碳若排放到大气中,就会成为导致地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但若固定在大地和岩石中,就成了提升农作物品质的肥料。因为在这一转换中,无机碳变成了有机碳。

    利用这一机理,项目组在西南岩溶地区开展了变害为利的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有效推动了西南岩溶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

    广西平果县果化镇就是其中一个点。果化示范区,面积1000公顷,2000年还是重度石漠化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2001年起,通过复合峰丛洼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以及一系列石漠化治理新技术的成功应用,该示范区目前植被覆盖率由不足10%提高到8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万多元。

    广西马山县弄拉屯在开发表层岩溶水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对裸露石山环境进展综合治理,形成了以休闲旅游观光附加绿色农产品的生态旅游产业链,100多村民人均年收入10万多元,还带动周边村民2000多人就业……

    这些可被复制的治理模式,被新西兰、坦桑尼亚等6个国家引进并应用于本国的石漠化治理工作,让这些国家生活在石漠化地区的居民享受到中国方案带来的幸福。

    而这,只是项目解决石漠化地区经济社会问题、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在研究中,项目组立足科研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宗旨,形成阶段性成果后就通过多种渠道向政府汇报,通过示范开展应用转化,极大地提升了科研成果的社会生命力。

    从宏观角度看,成果的应用转化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成果的应用转化已上升为国家行动。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研究成果,为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有力支持了国家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大工程项目》。

    以南方表层岩溶带及表层岩溶水资源分布规律为指导,建立的表层岩溶水开发示范工程,支撑了广西岩溶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并在西南岩溶区得到有效推广。自1995年以来,先后在广西马山、都安、环江等20多个县实施水利工程项目100多个,解决20万余人的饮水困难,改善灌溉面积2万多亩。

    总结出中国南方岩溶形成发育的四大地域优势,使广西桂林、环江等七大南方喀斯特自然景观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岩溶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打造了金山银山。

    在上世纪80~90 年代,国际著名岩溶学家M.M.Sweeting(英国)、D.C.Ford(加拿大)在考察和了解了中国岩溶发育特征后预言:国际岩溶学新理论的发展将会在中国得到启示。如今,岩溶动力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应用,使这一预言成为现实。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研究成果,将开创我国石漠化地区在新时代更美丽的未来。

    西南喀斯特再揭秘

    12月13-14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派出的审核组对地调局广州海洋局进行了换版监督审核,现场审核于14日顺利结束。审核组对广州海洋局最高管理层和两个办公基地的13个相关部门进行了审核和沟通,广州海洋局顺利通过了本次现场审核。

    广州海洋局局长叶建良对审核组的到来表示欢迎,要求各相关部门对审核予以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并请审核组专家除了体系审核外对审核过程发现的其他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也不吝提出改进意见,以便持续改进。

    审核过程中,审核组专家与最高管理层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了解了管理层各位领导对体系变化、单位发展、人才规划、资金保障以及对体系管理的期望等想法,并对各位领导对体系的深入了解和参与度颇为赞叹。各相关部门也进行了充分准备,所有审核任务皆在规定计划内顺利完成。

    在末次会议上,审核组从组织所处的环境、领导作用、策划、运行、绩效评价、改进和支持方面对广州海洋局质量管理体系予以了正面评价,指出了在领导层重视、对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控制、委托业务管理、三级质量监控和内审管理评审的等9个方面的优势,审核结论认为: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与组织的经营和战略方向相一致,各项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符合GB/T19001:2016标准要求,能实现策划所预期的结果, 经双方确认的认证范围适宜。同时,审核组开出一般不符合项1项,提出改进建议9项,同意在规定时限内对不符合采取有效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后推荐证书转换:ISO9001:2015/GB/T 19001-2016标准证书。

    广州海洋局自今年3月在地调局直属单位中率先启动2015版质量管理体系换版工作,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会议动员-标准培训-文件编写-文件讨论-文件发布-内审员培训-内审-管理评审等环节有条不紊的工作,体系文件自7月底发布以来已运行近5个月,目前情况良好,换版审核的顺利通过也标志着2015版质量管理体系换版任务已基本完成。

    广州海洋局党委书记温宁在末次会议上作总结讲话,对审核组表示了感谢,表态对发现的问题照单全收,要求各相关部门对发现问题认真整改,及时关闭。广州海洋局局领导、局副总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审核首末次会议和现场审核沟通。

    监督审核首次会议

    现场审核

    与管理层沟通审核情况

    与最高管理层沟通

    广州海洋局质量管理体系顺利通过2015版换版审核

    6月22日至24日期间,地调局地质力学所检查组对二级项目“纳木错等典型湖泊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调查”进行了野外质量检查。经室内、野外质量检查,项目组答疑和评议后,检查组认为该项目在超额完成了各项工作量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成果显著,给予优秀评价。

    该项目主要在青藏高原纳木错、广东湖光岩、四川冕宁彝海、东北长白山龙湾等典型的湖泊记录开展详细调查,同时进行相关指标的测试,进而分析不同气候区末次盛冰期以来古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特征及成因机制,为现今气候变化规律的机制解释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预测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项目组目前已取得的成果有:通过14C、210Pb年代学样品的测试,建立了不同剖面的时间标尺;完成青藏高原东缘2400年以来的古气温与古降水重建;初步探明工业革命以后重金属污染历史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通过末次冰消期以来湖光岩玛珥湖的磁-气候记录反映了亚洲夏季风演化历史。

    除基本科研任务外,项目组还积极推进科普宣传,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社会服务。其中,对湖光岩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得到了雷琼国家地质公园的高度重视,研究成果被其地质博物馆收藏,作为科普宣传的重要资料。对长白山龙湾地区的研究得到了辉南县县政府的肯定,双方达成了进一步合作的意向,预期将通过地质博物馆、地质公园、地质研-学-游路线等方式,达到更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质力学所科技处及项目组相关人员参与了此次质量检查。

    纳木错等典型湖泊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调查项目组野...

     

    业治铮:沉积学海洋地质学家(1918.3.10—2003.1.3)。

    江苏南京人。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48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

    早年从事碳酸盐岩研究,在国内首创碳酸盐岩结构成因分类,提出利用藻灰岩迭层构造识别沉积环境的原则和方法。20世纪60年代部署和组织海洋地质调查。80年代初从事中国边缘海沉积学研究。总结了冲绳海槽晚更新世沉积物的沉积机制,指出其具有生物源、火山源和浊流作用的基本特点。在西沙生物礁沉积研究中,首次提出晚更新世风成生物砂屑石灰岩及古土壤层的沉积序列和相模式。同时首次肯定我国南海末次冰期风成沉积物的存在,为古海洋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附件《院士传记》之业治铮

     

    业治铮

    1月14日,中国地调局广州海洋局第二届海洋地质青年论坛成功落下帷幕。

    海洋地质青年论坛自2015年9月份开展以来,广州海洋局青年科技人员紧紧围绕局“两重一主”工作、海洋地质工作改革发展热点难点、文化建设和科研生产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撰写了学术研讨论文。9个业务单位通过组织学术交流会,选拔评比,共推荐了20项研究成果。经评审委员会专家评议,《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历史及生态风险评价》、《富稀土磷酸盐及其在深海成矿作用中的贡献》、《亚洲东南部边缘海末次冰期旋回中具槽帕拉藻化石记录及古环境重建意义》等6项成果获得一、二、三等奖。

    汇报会上,6名优秀论文获奖者进行了专题报告,向与会者汇报了研究进展及成果,充分交流了在海洋地质研究工作的经验做法和思考建议。

    举办海洋地质青年论坛是广州海洋局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青年科技人员展示研究成果、交流经验做法、提高业务能力的一个平台,广州海洋局将继续坚持这样举措,打造成具有特色的青年论坛。  

    向优秀论文获得者颁奖

    优秀论文获得者作专题汇报

    青年论坛汇报暨表彰会会场

    中国地调局广州海洋局举办第二届海洋地质青年论坛

    2015年7月29-30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与研究专题研讨会”在桂林召开。会议结合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和IGCP 598“环境变化与岩溶系统可持续性”,以“地质碳汇、地质记录”为主题,参照IPCC揭示科学基础、研究适应对策、提出缓解方案的三大目标,从国家需求出发,探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基础理论、调查研究技术方法、调查评价成果和经验、地质碳汇综合集成、地质记录综合集成等方面内容。

    中国科学院袁道先院士做主题报告,从四个方面讲述了岩溶研究面临的新形势:(1)近期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环境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决定性文件;(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关问题,包括对极端气候的认识,岩溶碳汇的问题,应对抗旱的问题,石漠化治理的问题等;(3)地下水污染的问题,特别是岩溶地下水污染的问题,以及究竟应该如何防治结合;(4)国际国内最新的相关研究解读,包括对最近IAH在英国伯明翰召开的岩溶水文地质大会摘要以及国际水科学大会的极端事件文献的解读。

    会议共有5个大会报告和13个专题报告。大会报告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赵越研究员做了“全球变化地质记录成果集成重点和问题”的报告,讲述了青海共和盆地更新世末古环境的巨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刘再华研究员做了“生物碳汇的形成及其稳定性:岩性、水生光合作用、气候和土地利用的作用”的报告;同济大学李丽教授做了“上新世以来低纬区域将于模式演变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南海沉积物烷烃记录启示”的报告;地科院岩溶所章程研究员向参会同志详细介绍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与调查项目”的情况,提出了2015年项目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全新世以来的年际尺度高分辨率极端气候事件的记录调查和地质碳循环与碳汇效应调查,以及建设数据库和数据的综合集成;西安交通大学程海教授通过印度季风区MAW洞近100年来月分辨率石笋记录、江西神农宫高分辨率石笋记录就利用石笋记录探讨极端事件进行了简单介绍。

    13个专题报告包括了7个地质记录项目成果汇报和4个碳汇研究成果汇报以及两个学术报告。地质记录报告从湖泊沉积、泥炭沉积、高原湖泊沉积、碳酸盐岩沉积等研究了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并对记录的气候事件进行了探讨,结合各自记录对区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碳汇研究成果汇报详细介绍了近几年三大流域碳汇研究成果,计算了三大流域岩溶碳汇通量。两个学术报告展示了岩溶碳汇研究的最新研究方法,为下一步开展岩溶碳汇研究提供参考。

    同时,会议还进行了地质记录的专题讨论、地质碳汇的专题讨论和地质碳汇调查规范专题讨论。

    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主办,地科院岩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和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承办。参加此次会议的有地科院力学所、水环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40余人。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与研究专题研讨会在桂林召...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兴原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共同对中国地质图书馆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再认证审核。二方和三方审核组专家、图书馆馆领导和各处室负责人参加了再认证审核会议。

      再认证审核首次会议上,图书馆管理者代表杨家才副馆长汇报了2014年图书馆质量工作总结,审核组组长宣布了再认证审核计划和整体工作安排。4个小组分别对管理层和相关处室进行审核。末次会议上,审核组根据审核过程对图书馆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情况给与了充分的评价与肯定,认为图书馆2014年质量管理体系工作取得了稳步提升,相关制度健全,尤其重视顾客满意度评价工作,业已成为同行业单位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与此同时,针对审核出的2个观察项,审核组指出了质量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如要加强培训有效性评价和明确设计输入内容等。最后,单昌昊副馆长进行了总结发言,对审核组开具的观察项和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确认,并表示图书馆将认真总结,抓紧时间进行整改,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重视并抓好质量管理工作,并继续把质量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审核组一致同意中国地质图书馆通过二方和三方再认证审核,保持认证注册,换发认证证书。这标志着2014年我馆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国地质图书馆2014年度二方、三方再认证审核会议


    中国地质图书馆2014年度质量管理体系再认证审核圆满...

    2013年3月28-29日,兴原认证中心对发展研究中心进行了2012-2013年度质量管理监督审核,经审核,同意保持发展研究中心GB/T19001-2008认证注册资格。
        审核员采用文件审核与现场审核方式,分别对科技外事处、质量管理办公室、期刊编辑室、资料服务室、网络运行室、专项支撑综合处、经营开发部进行了审核,对其在日常管理、项目研究、支撑服务等工作中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情况及2012年度质量管理整改情况进行了查看、验证。

    在末次会议上,兴原认证中心的审核员高度评价了发展研究中心的质量管理工作,认为中心的质量管理工作运行有效。同时,希望中心加强质量记录格式策划,确保记录人签字有效、严格保密资料借阅制度和审批程序等工作。管理者代表、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对整改工作做了明确要求。中心主任严光生要求大家将质量管理融入到管理的信息化,保证记录的规范和有效;并注重项目原始资料积累,加强原始资料的收缴管理。中心副巡视员宋志刚、中心副总、业务部秘书和各处室主管质量管理体系的负责人共40余人参加了末次会议。

    为了做好本次年度审核,发展研究中心于3月1-8日分6组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了内审,3月11-25日完成了整改工作,3月27日通过了中心主任办公会的管理评审。

    2012年,发展研究中心获地调局质量管理优秀单位。本次是发展研究中心质量管理体系初次认证后的第2次监督审核,2013-2014年发展研究中心将进行体系复评审核换证。

     末次会议现场

     中心主任严光生出席末次会议

     审核现场

    发展研究中心通过2012-2013年度质量管理体系监督审核...

    最近,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旗下期刊《Paleoceanography and Paleoclimatology》(原Paleoceanography)发表题为:末次冰消期以来西太平洋亚热带地区古生产力演化历史(Evolution of Ocean Productivity in the Sub-Tropical West Pacific Ocean Across the Last Deglaciation)的论文。

    该研究重建了冲绳海槽中部沉积岩芯古生产力的演变历史,并结合230Th标准化方法,发现了末次冰消期以来该区域古生产力在距今1.7万年和1.4万年前后表现出两个异常峰值,分别与亚北极地区的亚极环流变异和该地区风生上升流变化有关,两者均可通过次表层水体的扩散,为西太平洋亚热带地区提供了更多的营养供应。此外,全新世以来西太平洋亚热带地区古生产力水平远远低于末次冰消期,则同时受环流变异和黑潮阻隔作用的控制。

    海洋物理-生物过程可以有效地引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年际至千年尺度上的变化,从而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海洋真光层的生物活动产生有机碳并将其输出到海洋内部(即生物碳泵),代表着海洋碳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北太平洋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洋碳库之一,在调节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大气和海洋内部碳交换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深入揭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西太平洋亚热带地区海洋生产力的演变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在关系,可为认识当前气候变化、预测未来气候趋势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该项研究工作由青岛海洋所联合中山大学、瑞士洛桑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共同完成,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调查专项(DD20191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6192)、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40000000)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1 末次冰消期以来CS2孔海洋古生产力演化历史

     

    2 不同历史背景下海洋生产力的控制作用模式图

     
    青岛海洋所科研人员在末次冰消期以来西太平洋亚热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