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9-30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与研究专题研讨会”在桂林召开。会议结合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和IGCP 598“环境变化与岩溶系统可持续性”,以“地质碳汇、地质记录”为主题,参照IPCC揭示科学基础、研究适应对策、提出缓解方案的三大目标,从国家需求出发,探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基础理论、调查研究技术方法、调查评价成果和经验、地质碳汇综合集成、地质记录综合集成等方面内容。
中国科学院袁道先院士做主题报告,从四个方面讲述了岩溶研究面临的新形势:(1)近期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环境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决定性文件;(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关问题,包括对极端气候的认识,岩溶碳汇的问题,应对抗旱的问题,石漠化治理的问题等;(3)地下水污染的问题,特别是岩溶地下水污染的问题,以及究竟应该如何防治结合;(4)国际国内最新的相关研究解读,包括对最近IAH在英国伯明翰召开的岩溶水文地质大会摘要以及国际水科学大会的极端事件文献的解读。
会议共有5个大会报告和13个专题报告。大会报告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赵越研究员做了“全球变化地质记录成果集成重点和问题”的报告,讲述了青海共和盆地更新世末古环境的巨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刘再华研究员做了“生物碳汇的形成及其稳定性:岩性、水生光合作用、气候和土地利用的作用”的报告;同济大学李丽教授做了“上新世以来低纬区域将于模式演变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南海沉积物烷烃记录启示”的报告;地科院岩溶所章程研究员向参会同志详细介绍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与调查项目”的情况,提出了2015年项目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全新世以来的年际尺度高分辨率极端气候事件的记录调查和地质碳循环与碳汇效应调查,以及建设数据库和数据的综合集成;西安交通大学程海教授通过印度季风区MAW洞近100年来月分辨率石笋记录、江西神农宫高分辨率石笋记录就利用石笋记录探讨极端事件进行了简单介绍。
13个专题报告包括了7个地质记录项目成果汇报和4个碳汇研究成果汇报以及两个学术报告。地质记录报告从湖泊沉积、泥炭沉积、高原湖泊沉积、碳酸盐岩沉积等研究了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并对记录的气候事件进行了探讨,结合各自记录对区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碳汇研究成果汇报详细介绍了近几年三大流域碳汇研究成果,计算了三大流域岩溶碳汇通量。两个学术报告展示了岩溶碳汇研究的最新研究方法,为下一步开展岩溶碳汇研究提供参考。
同时,会议还进行了地质记录的专题讨论、地质碳汇的专题讨论和地质碳汇调查规范专题讨论。
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主办,地科院岩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和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承办。参加此次会议的有地科院力学所、水环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4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