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3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四月春光媚,花开满人间。4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宁中心”)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广场、西宁市阳光小学、湟中区博华学校、科普路社区等地开展系列科普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通过科普讲解、观看视频、发放宣传资料、浏览展板等方式,为社会公众和学生深入科学普及“世界地球日”的由来、目的和意义,积极倡导“珍爱地球,保护环境”。“珍爱地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还促使更多人将目光聚焦于地球的生态环境,显著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

    通过“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公众绿色出行、节能环保、健康风尚的生活理念进一步强化。下一步,西宁中心将以守护中华水塔、保护三江源为己任,立足自身优势,在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持续推出具有特色且富有成效的科普作品,全力推动西宁中心科普工作迈向更高台阶。

    西宁中心在多地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2024年4月1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组织离退休职工赴郫都区三道堰开展中心工作情况通报会暨春游活动。中心副主任、党委委员廖忠礼,党办、工会、离退休处相关同志及130余名离退休老同志参加活动。 

    会上,围绕中心2023年主要工作成果、2024年重点工作部署以及老同志关心的人北基地老旧住宅“水电气”三表分户改造计划等三方面情况作了通报。

    会议指出,2023年,在局党组坚强领导下,在驻部纪检监察组的指导监督下,中心坚持“三性”基本定位,锚定“三步走”“三级跳”目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中心上下同欲、“新老同心”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得益于广大离退休职工的热忱关心和鼎力支持。希望大家珍惜中心现在和谐稳定的发展态势,一如既往关心支持中心事业发展,继续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为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银龄”智慧和力量。中心党委将一以贯之高度重视离退休干部工作,尽心竭力服务老同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更好满足老同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下午,老同志们开展自由活动。四月的三道堰古镇,春和景明,花开烂漫。依水而建的川西民居,粉墙黛瓦,错落有致。老同志们结伴漫游于老街老巷子,在一种时空穿越与交错之感里,领略这座西蜀小镇历经一千多年沉淀下来的独特文化韵味。

    此次活动是落实老干部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升离退休职工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构筑交流平台,丰富老同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今后,离退休处将进一步拓展活动内容,让离退休老同志更多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展现健康快乐的精神风貌。

     

     

    游览西蜀古镇 感受文化魅力——成都地调中心开展离退...
      最美人间四月天,在这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第46个世界地球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围绕“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活动主题,与广东省地质学会青少年户外教育工作委员会、广东省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等联合主办,开展了以“资源节约,绿色资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本次宣传活动历时两周,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活动是展览地球知识。广海局为本次活动提供了“海洋六号”船执行中国大洋32航次的成果展板,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广州市第二中学、广州铁路一中、广州天河区华景小学、广州市科学城中学和广州市镇龙中学等七所中学合作展览地球知识。前来参观的师生们驻足在展板前,饶有兴趣地阅览了取自深海大洋的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样品图片和成果介绍,分享了科考队员们丰富精彩的大洋航次工作和生活情况。第二部分活动是参观绿色能源企业。4月25日,主办单位精心安排,组织7所合作学校的近100名师生、家长参观了我国绿色能源企业翘楚——广州迪森热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聆听了广东省地质学会专家的精彩介绍和讲座。据了解,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的龙头企业,该公司拥有200多项国家专利技术,几乎覆盖了生物质能供热领域所有关键技术环节,是行业内拥有技术专利最多的企业。

      活动期间,师生和家长们表示,通过参与这次活动,学习了解了更多的环保知识,更深刻地认识到资源的宝贵;同时也意识到,“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积极参与,只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才能为我们的地球母亲奉献多一份责任和多一份爱。
                                       








    广海局积极开展纪念第46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

    四月的东丽湖,繁花锦簇,暖风徐徐,在这春意盎然的景象中我们迎来了第50个世界地球日。4月2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 “水环中心”)联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天津地热勘查设计院和东丽湖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按照局统一部署,开展主题为“珍惜地热资源,弘扬地热文化,共建绿色东丽湖”的科普宣传活动。

    东丽湖地热资源丰富,热储类型齐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目前已形成地热供暖、温泉洗浴、养生理疗、康乐旅游、矿泉水开发等多级地热开发利用模式。自2017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天津东丽湖地区部署深部地热调查工作。2018年,水环中心联合勘探技术研究所成功钻获温度100℃、单井涌水量高达每天3120立方米的高温热水,对蓟县系雾迷山组二段热储层的富水性和水温取得全新认识,证实了天津地区主力开采层下存在高产能新储层。

    本次科普活动恰逢第四届东丽湖文化节,人山人海。活动通过地热知识展板、画册等宣传方式,科普了地热由来,全球地热分布,我国地热资源开发现状及基本格局,天津东丽湖独特的地热资源条件等,为群众揭开了地热神秘面纱。活动现场还布置了天津地热科学钻探井的深部热储岩芯、岩屑以及钻探工具等实物,生动展示了深部地热地质调查和地热开发利用过程。

    本次活动科普了地热相关知识,深入宣传了东丽湖地热文化,传播了“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的理念,发起了 “珍惜地热资源,从我做起”的号召。

     

     

     

     

     
     
    水环中心在东丽湖举办科普宣传活动

    草长莺飞,春光明媚。4月1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组织离退休人员50余人赴郑州市绿博园开展春游赏花活动。 

    四月正值郑州绿博园问花节,郁金香、碧桃花、海棠花浪漫齐开。百万株、六十余种郁金香全面盛开,争奇斗艳、色彩交织、层层叠叠,形成彩虹花带,绚丽多彩。洁白如雪的海棠花、姹紫嫣红的碧桃花,竞相盛开。置身花海,沐浴着春之灿烂,老同志们徜徉其中,兴致盎然,流年忘返。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确保了所有人员不掉队、不走散,真正做到让老同志玩得开心、放心、安心。

    为确保此次春游踏青活动圆满开展,郑州综合利用所人事处(离退休处)事前安排专人踩点,了解园区路线情况,针对老同志高龄的特点,本着健康、安全、愉悦的宗旨设计了此次活动。活动不仅让老同志们走出家门,拥抱自然,让大家感受到所党委对老同志的关心和重视,更是为大家提供了相聚的机会,增进了交流,拉进了情感。

     
    郑州综合利用所组织离退休人员春游踏青

    人间最美四月天,不负春光与时行。为进一步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激发职工干事热情,促进职工情感交流,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工会于4月25日,以“踏青赏春享奇观 凝心聚力谱新篇”为主题,组织干部职工150余人到石林峡开展春游活动,发展研究中心相关领导应邀参加活动。

    石林峡景区位于平谷区黄松峪乡,是黄松峪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缘于峡谷内四座峭拔挺秀的石林峰群而得名,石林山峰由距今14亿年前的石英砂岩构成。景区为一条狭长的山谷,这里山峦嶙峋,林木茂密,既有流水飞瀑的灵性,又有古藤野花的烂漫,山峰奇秀,如诗如画。景区的一大特色,就是钛合金UFO-飞碟玻璃观景台,观景台造型奇特、几乎全透明悬于空中,距离崖底约400米,置身台上,下视无碍,似无所依,令人举步惊心。

    通往观景台的一条山路,狭窄陡峭,大家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拾级而上,途中大家走走停停,或攀爬直上,或亭间小憩,一路欢声笑语不断。爬不动的时候,大家相互鼓劲,咬紧牙关不放弃,最终成功登顶!走在玻璃剔透的观景台上,极目远望,风光无限,金海湖、盘山胜景尽收眼底,低头俯瞰石林峡之雄奇险秀,脚下的万丈深渊和谷底清晰可见。职工纷纷表示,登高望远,春色美、心情畅, 一路艰辛都是值得的!

    本次春游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一次畅游旷野山林,领略田园风光的机会。活动中,大家感受着大自然的壮美,呼吸着山谷里的清新空气,职工之间互助互爱,认定目标不畏难、不放弃,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通过活动,职工身体得到锻炼,心情得到放松,压力得以缓解,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大家表示,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推进发展研究中心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发展研究中心组织职工开展春游活动

    四月的郑州,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在中原领航实验学校校园里,伴随着《春暖花开》优美动人的旋律,400名中学生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井然有序步入报告大厅。一张张青春、稚嫩的脸庞上充满着好奇和期待,因为,等待他们的即将是一场生动、活泼、接近科学的奇妙之旅。

    为纪念第49个世界地球日,根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和安排,4月1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围绕“珍惜自然资源 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活动主题,组织开展了科普讲座校园行活动,正式拉开2018年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系列活动的大幕。

    此次活动由郑州综合利用所科学技术处、团委、“22种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项目组联合组织。“22种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项目负责吕振福博士以“为什么要珍惜自然资源”为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从认识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与我们的生活、自然资源是怎么来到我们身边的、自然资源离开了原地还剩下什么四个方面为学生们进行了一场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科学普及。在互动环节,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来自森林资源的有哪些、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来自矿产资源的有哪些、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来自其他自然资源的有哪些等一个个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问题引得同学们纷纷举手,竞相回答。

    讲座引导同学们意识到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也激发了大家学习和了解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知识的浓厚兴趣。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很多同学在离场时,更是自觉、主动地把座椅下的垃圾带走,大大的报告厅就像未被打扰过一样干净、明亮。

    播下种子,点燃希望,或许,这就是科普的意义和力量。

    吕振福博士作科普讲座

    同学们竞相参加互动问答

    郑州综合所举办“世界地球日”科普讲座校园行纪念活...

    图为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海洋大讲堂主题活动上,小学生们聆听我国海域各大油田矿区的作业介绍。 乔思伟 摄

    斗转星移,暖阳北归。“珍惜自然资源 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第49个世界地球日如约与我们相遇在这最美四月天。在这个共同的节日里,全国各地举行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掌握破解地球密码的“金钥匙”

    4月22日,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的自然资源科普大赛启动会,拉开了自然资源部组建后第一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宣传周活动大幕。

    地质资料是破解地球密码的“金钥匙”。只有更好地掌握地质资料、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讲好地球故事,更好地引导公众认识地球,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我国馆藏成果地质资料总量超过1500余万份,实物资料岩芯约103万延米,标本约11万块。这是一笔巨大的资源性资产。”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负责人介绍了我国百年来地质工作积累的极为丰富的地质资料。

    如何让这把钥匙开启地球知识宝库?这就需要挖掘地质资料数据信息资源潜力,提高地质资料服务创新成果影响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届全国地质资料数据创新应用大赛应运而生。

    相关展览在中国科技会堂的一楼展厅举行。江苏有色金属华东地勘局地质找矿虚拟实验室里,一位头戴VR设备的观众被参观的群众好奇地围住。这是该局信息中心研发的利用新媒体进行科普传播的“点石成金”地质科普教育在线平台。通过虚拟沉浸体验系统,可以身临其境体验野外地质工作。

    “地勘单位完成项目后要提交地质报告,可是专业性很强的报告让大多数人不易看懂。”该中心主任宋震告诉记者,为了能让非专业人员也能一目了然看明白地质报告,他们成立了地质找矿虚拟实验室,搭建三维虚拟的动画世界,对地质工作成果进行全新的表达。他边说边演示了一套雄安新区第四纪演化科普系统,在屏幕上可以清晰看到雄安新区在重要地质时期的三维动态图。

    与“地球”来一次亲密接触

    4月22日下午,雨后微凉,但中国地质博物馆里却十分热闹,许多爸爸妈妈都选择在世界地球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带着孩子来与“地球”做一次亲密接触。

    一进门,“大话地质勘查行业”“当虚拟遇见现实”“地球日地博科普活动月介绍”等几个大海报就迎面而来,展示出一份与往日不同的气息。进入展馆,参观者明显比平常多了不少,许多都是全家出动。

    “地球有将近46亿年的历史,在大约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月球的诞生。”“地球表面覆盖着一些坚固的板块,至今仍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移动。”地球厅中,随着讲解员生动细致的解说,参观者大都睁大眼睛,仔细观察,静静倾听。

    二楼中厅一隅,一个屏幕上正展示着矿山内部结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段时间地质博物馆安排了许多特别的活动,这个“金属矿山VRgo体验”便是其中之一。

    此时,一位10岁的小男孩正戴着立体眼镜,摸索着“往前走”。他兴奋地说:“我好像真的在一个采矿巷道中呢。原来矿山的内部是这样的啊!”

    来自天河道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王涛告诉记者,这套VRgo采矿学虚拟辅助教学系统是专门为采矿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设计的,是为了弥补现在学生们很少有机会去矿山实地考察的缺憾。它的特色就是真实,场景取自很多的真实的矿山,而现在展示的就是山东莱芜铁矿的谷家台矿区巷道内的作业情况。

    “平时,这一系统面向的是采矿专业的学生,今天我们把它带到中国地质博物馆,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理解什么是绿色矿山、绿色矿业。没想到今天这么多人感兴趣。”他介绍说。

    “地球的知识真是太有趣了。”“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好好保护。”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认真地说。

    讲述海洋资源故事

    地球表面的70%被海洋覆盖着,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世界地球日当天,一场呈现海洋特色的主题活动,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展览馆举行。

    北京市45名小学生代表作为科普文化小大使,观看了深水地震勘探船的地震波探测演示,见到了曾创造一次入井进尺4380米世界纪录的“功勋钻头”,了解了生活中石油资源的种种用途。

    “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海上设施经理付金宝特地飞回北京,为同学们上了一节生动的科普课。他用可乐瓶装回一瓶石油,问:“这是什么?”

    “可乐!”孩子们答道。付金宝笑着解释道,海底地层下面埋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就相当于一瓶使劲摇晃过的可乐,如果我们用一根管子扎过地层要抽出“可乐”……

    “会喷出来!”孩子们抢答。

    “对的,石油开采中这叫井喷,是我们需要应对的首要问题。”付金宝介绍了他的团队操作我国最先进的深海钻井平台,为祖国献石油的故事。

    “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一平台如果悬浮在北京上空3000米,它的12条锚链覆盖范围就是北京六环内区域。这是世界顶级超高强度锚链,每一个链环就重达100斤。”

    它怎么开动?能开多快?你们遇到台风了吗?同学们抛出了一连串问题。当听到平台的8台推进器动力相当于8个动车火车头,曾31天远行4600公里,到达过缅甸海域作业,平台上每天的用电量相当于一座20万人口的小城市,平台能抵御200年一遇的台风时,讲堂下一片“哇——”的惊叹声。

    进入工业文明,人们衣食住行须臾离不开石油。人一生要“穿掉”290千克石油,“住掉”3790千克石油,“行掉”3838千克石油。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展览馆提供这组数据,让科普小大使们惊叹不已。“一定要把这些知识告诉同学们,我们今后要更加珍惜自然资源。”一位科普小大使说。

    让科普成果走上产业化道路

    最会讲述地球故事的人,非科普专家莫属。

    4月22日,在第二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聘任会上,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石建省从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凌月明手中接过聘书,和其他9位专家一起,被聘为第二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这10位专家来自土地资源、地质矿产、地质环境等领域,他们将在大力开展科普创作、指导科学传播、推动拓展自然资源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方面,作出努力。

    让自然资源科学走向大众,还要让科普成果走向产业化道路。在中国科技会堂,评选出的《地学真好玩儿》等38部2018年优秀科普图书向全社会公布并推荐阅读。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展览馆,展出了全国大中学生第六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珍惜自然资源 讲好地球故事

    为丰富退休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于4月3日组织退休职工到王莽村开展踏青健身活动,近120名退休老同志参加了此次活动。

    四月,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百花竞放,新绿满枝。老同志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徜徉在桃红柳绿之中,感悟春的气息,心情显得格外愉快。他们有的边走边聊叙说着家常,有的夫妻并肩携手体味着温馨与浪漫,有的三五结伴围坐一起仔细欣赏着满目葱胧,兴致盎然。

    此次活动中开展了手工折纸和唱歌活动,鼓励大家动手动脑健康生活,大家相互指点认真地做着手工,沉浸在活动带来的快乐中。

    为确保此次活动安全、顺利地开展,工作人员认真选点,精心组织,使活动圆满完成。退休职工唐南安、王欣民等摄影爱好者,热心地为大家拍摄出一幅幅精美的照片,留下了这温馨的时刻。一天时间虽短,但老同志们在春游活动中不但欣赏了春光美景、愉悦了身心,还增进了交流、传达了友谊。

     

    西安地调中心退休职工春游活动圆满成功

    四月的江城武汉,万千枝头披上了新绿。“善待地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积极参与绿色行动,建设发展美好家园”“珍惜国土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国土资源乃民生之本,合理利用为公民之责”等4条长35米、宽1.5米的条幅把质调查中心科技大楼装扮的格外醒目,夺人眼球。这是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第48个世界地球日活动期间向社会各界发出的邀请函,标志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正式启动。

    4月16日,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迎来了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的第一批客人。在老一辈地质学家汪啸风研究员的带领下,大家饶有兴趣地参观了龙化石博物馆,观看了地质科普展版。汪啸风研究员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了距今2.5亿年前三叠纪时期远古海生爬行动物的演化、发展和灭绝,介绍了龙化石的形成、发现、挖掘及修复、地质遗迹保护等地学知识。听了汪啸风研究员形象、生动、精彩的讲解后,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地学知识,增加了对地质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必将进一步增强善待地球的自觉性。

    今年4月22日是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为切实做好地学科普宣传工作,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紧紧围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宣传主题,在活动周期间将依托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制作系列地质科普展版,举办“走进校园地质科普展”,深度挖掘“三峡库区崩滑体及涌浪成灾机理研究”项目成果内涵,举办“讲讲我们身边的地质灾害-滑坡涌浪”专题科普讲座,免费参观龙化石博物馆等系列活动。

    仔细观看珊瑚礁化石
    介绍地调科研成果
    参观龙化石博物馆
    武汉地调中心启动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

    阳光,风雪,与南极科考的“海洋六号”同行。当地时间2月1日上午11时,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船完成了全部多道地震调查任务,将气枪震源系统、电缆系统依次回收到甲板面后,开往附近海域避风。

    航次临时党委书记兼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告诉记者,自2016年12月31日,“海洋六号”抵达南极半岛海域科考工区开展多道地震调查,打响新年首炮后,全体科考队员一起迎风雪、战严寒,克服了南极海域陌生复杂、作业窗口极为有限、气候寒冷海况急剧变化等严酷的极地冰海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鼓励科技创新,坚持科学作业,在精准预报的基础上,经过33天的艰苦奋战,已超额完成航次设计全部海洋调查及登陆考察任务。

    经国家海洋极地主管部门批准,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海洋六号”航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航次采用高精度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方法,对南极半岛海域开展了多道地震调查、多波束测深、地质取样、地热探测、温盐深测量等,获取到一大批关于南极半岛海域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数据。同时,基于海陆结合的科考方法,开展登陆考察,全面了解南极南大洋地质情况,为研究全球变化对南极的影响提供了第一手的素材和资料。

    本次“海洋六号”南极科考,是我国自1990-1991年开展首次南极南大洋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后,时隔26年开展的第二次南极海域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

    航次开展了多项具有开创性的调查工作,收获了一大批高精度的、丰富的科学考察成果,首次在南极半岛海域获取到高精度、大面积的多道地震调查数据,首次开展了大范围、立体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测,获取到近2万平方千米的南极海底三维地形地貌高精度数据,并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地热探针,首次获得南极海底地层地热流实测数据等。并积累了极地科考航行保障及复杂海况与地质条件下的调查作业经验,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极地海洋科考人才队伍。

    此外,本航次与“雪龙”船在南极半岛附近海域开展联合海上考察,是对我国在极地开展更大范围、更多学科考察活动的有益探索,开启了新时期多船联合极地科考的新模式。

    “海洋六号”综合调查船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集地震、地质调查等多项调查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于2016年10月从广州出发,先后执行了中国大洋第41航次、中国地调局深海资源航次任务,随后,于12月16日从智利的瓦尔帕莱索港起航,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任务。本次“海洋六号”完成的南极科考任务,主要是在南极半岛海域开展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从而了解该区域地质特征、地质演变及其环境效应。

    目前,“海洋六号”计划二月初离开南极半岛海域,启程返航,预计今年四月返抵广州。

     

    2月1日上午完成南极科考任务开始回收电缆 

    完成南极科考任务回收气枪 

    全面完成任务,科考队员在排空浮球气体 

    科考队员们一起庆贺胜利完成南极科考任务合影留念

    “海洋六号”南极科考任务完成 即将返航

    2016年5月30日-6月6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与国家气象中心联合开展2016年首度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野外校验工作。

    联合校验组赶赴云南怒江州泸水、福贡、贡山等云南泥石流高发、频发区域进行了现场走访,结合四月中下旬的集中降雨过程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开展现场调查与校核,获取了实际降雨与对应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详实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并针对该流域泥石流孕灾地质环境背景开展调查,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全国尺度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中地质环境背景、降雨与灾害等本底因子、触发因子和灾害链之间的耦合关系,为后期室内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研究与年度预警工作总结准备了素材。

    联合校验组与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云南省气象台进行了充分沟通和深入交流,对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预警指标、降雨特点、云南省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情况及不同尺度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流程和人员配备等相关工作进行了研讨,了解掌握了云南省级及地市(县)级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相关工作情况。

    本次联合校验促进了国家与地方、国土与气象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方面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的联动性。





    国土气象两部门携手开展地质灾害 气象预警野外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