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球日 > 第49个地球日 > 部局重要活动

珍惜自然资源 讲好地球故事

——第4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开篇活动掠影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杨旋 乔思伟 周飞飞 发布时间:2018-04-23

图为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海洋大讲堂主题活动上,小学生们聆听我国海域各大油田矿区的作业介绍。 乔思伟 摄

斗转星移,暖阳北归。“珍惜自然资源 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第49个世界地球日如约与我们相遇在这最美四月天。在这个共同的节日里,全国各地举行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掌握破解地球密码的“金钥匙”

4月22日,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的自然资源科普大赛启动会,拉开了自然资源部组建后第一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宣传周活动大幕。

地质资料是破解地球密码的“金钥匙”。只有更好地掌握地质资料、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讲好地球故事,更好地引导公众认识地球,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我国馆藏成果地质资料总量超过1500余万份,实物资料岩芯约103万延米,标本约11万块。这是一笔巨大的资源性资产。”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负责人介绍了我国百年来地质工作积累的极为丰富的地质资料。

如何让这把钥匙开启地球知识宝库?这就需要挖掘地质资料数据信息资源潜力,提高地质资料服务创新成果影响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届全国地质资料数据创新应用大赛应运而生。

相关展览在中国科技会堂的一楼展厅举行。江苏有色金属华东地勘局地质找矿虚拟实验室里,一位头戴VR设备的观众被参观的群众好奇地围住。这是该局信息中心研发的利用新媒体进行科普传播的“点石成金”地质科普教育在线平台。通过虚拟沉浸体验系统,可以身临其境体验野外地质工作。

“地勘单位完成项目后要提交地质报告,可是专业性很强的报告让大多数人不易看懂。”该中心主任宋震告诉记者,为了能让非专业人员也能一目了然看明白地质报告,他们成立了地质找矿虚拟实验室,搭建三维虚拟的动画世界,对地质工作成果进行全新的表达。他边说边演示了一套雄安新区第四纪演化科普系统,在屏幕上可以清晰看到雄安新区在重要地质时期的三维动态图。

与“地球”来一次亲密接触

4月22日下午,雨后微凉,但中国地质博物馆里却十分热闹,许多爸爸妈妈都选择在世界地球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带着孩子来与“地球”做一次亲密接触。

一进门,“大话地质勘查行业”“当虚拟遇见现实”“地球日地博科普活动月介绍”等几个大海报就迎面而来,展示出一份与往日不同的气息。进入展馆,参观者明显比平常多了不少,许多都是全家出动。

“地球有将近46亿年的历史,在大约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月球的诞生。”“地球表面覆盖着一些坚固的板块,至今仍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移动。”地球厅中,随着讲解员生动细致的解说,参观者大都睁大眼睛,仔细观察,静静倾听。

二楼中厅一隅,一个屏幕上正展示着矿山内部结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段时间地质博物馆安排了许多特别的活动,这个“金属矿山VRgo体验”便是其中之一。

此时,一位10岁的小男孩正戴着立体眼镜,摸索着“往前走”。他兴奋地说:“我好像真的在一个采矿巷道中呢。原来矿山的内部是这样的啊!”

来自天河道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王涛告诉记者,这套VRgo采矿学虚拟辅助教学系统是专门为采矿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设计的,是为了弥补现在学生们很少有机会去矿山实地考察的缺憾。它的特色就是真实,场景取自很多的真实的矿山,而现在展示的就是山东莱芜铁矿的谷家台矿区巷道内的作业情况。

“平时,这一系统面向的是采矿专业的学生,今天我们把它带到中国地质博物馆,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理解什么是绿色矿山、绿色矿业。没想到今天这么多人感兴趣。”他介绍说。

“地球的知识真是太有趣了。”“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好好保护。”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认真地说。

讲述海洋资源故事

地球表面的70%被海洋覆盖着,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世界地球日当天,一场呈现海洋特色的主题活动,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展览馆举行。

北京市45名小学生代表作为科普文化小大使,观看了深水地震勘探船的地震波探测演示,见到了曾创造一次入井进尺4380米世界纪录的“功勋钻头”,了解了生活中石油资源的种种用途。

“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海上设施经理付金宝特地飞回北京,为同学们上了一节生动的科普课。他用可乐瓶装回一瓶石油,问:“这是什么?”

“可乐!”孩子们答道。付金宝笑着解释道,海底地层下面埋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就相当于一瓶使劲摇晃过的可乐,如果我们用一根管子扎过地层要抽出“可乐”……

“会喷出来!”孩子们抢答。

“对的,石油开采中这叫井喷,是我们需要应对的首要问题。”付金宝介绍了他的团队操作我国最先进的深海钻井平台,为祖国献石油的故事。

“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一平台如果悬浮在北京上空3000米,它的12条锚链覆盖范围就是北京六环内区域。这是世界顶级超高强度锚链,每一个链环就重达100斤。”

它怎么开动?能开多快?你们遇到台风了吗?同学们抛出了一连串问题。当听到平台的8台推进器动力相当于8个动车火车头,曾31天远行4600公里,到达过缅甸海域作业,平台上每天的用电量相当于一座20万人口的小城市,平台能抵御200年一遇的台风时,讲堂下一片“哇——”的惊叹声。

进入工业文明,人们衣食住行须臾离不开石油。人一生要“穿掉”290千克石油,“住掉”3790千克石油,“行掉”3838千克石油。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展览馆提供这组数据,让科普小大使们惊叹不已。“一定要把这些知识告诉同学们,我们今后要更加珍惜自然资源。”一位科普小大使说。

让科普成果走上产业化道路

最会讲述地球故事的人,非科普专家莫属。

4月22日,在第二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聘任会上,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石建省从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凌月明手中接过聘书,和其他9位专家一起,被聘为第二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这10位专家来自土地资源、地质矿产、地质环境等领域,他们将在大力开展科普创作、指导科学传播、推动拓展自然资源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方面,作出努力。

让自然资源科学走向大众,还要让科普成果走向产业化道路。在中国科技会堂,评选出的《地学真好玩儿》等38部2018年优秀科普图书向全社会公布并推荐阅读。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展览馆,展出了全国大中学生第六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