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9月19日,2018非常规天然气技术研讨会暨中国石油学会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一届三次全体委员会议在北京西藏大厦举行,来自自然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华电,以及地质石油院校等单位16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贾承造院士和高德利院士、中国工程院胡文瑞院士应邀出席了会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参加会议。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寻清洁能源、促绿色发展。研讨目的是弘扬科技人员执著专注、拼搏进取的精神,交流研讨煤层气产业化的机遇与挑战、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以及规模化开发的技术工艺。会议由中国石油学会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能源行业煤层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协办。贾承造院士和高德利院士等14名代表在研讨会上进行了大会报告。

    会上,张君峰作“南方页岩气公益性调查进展”报告,分析了南方页岩气资源潜力与有利区分布,并且鉴于页岩气的勘查开发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内的情况,重点介绍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盆外复杂构造区开展页岩气调查工作,在黔北正安、鄂西宜昌取得了页岩气调查重大突破,创新建立了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富集保存理论和成藏模式,初步形成了常压低温高应力差的水平井钻探和分段压裂技术,总结提出了优先突破下扬子、做强做大中扬子、积极探索上扬子的部署思路。报告内容受到了与会专家和代表的一致好评。

    研讨会之前,举行了中国石油学会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一届三次全体委员会议,70余名委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常务副主任委员匡立春主持。主任委员接铭训致开幕词,常务副秘书长陈东做了“中国石油学会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2018年工作回顾及下步工作安排”的工作报告,与会委员一致通过增选张君峰同志为中国石油学会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8非常规天然气技术研讨会会场 

     张君峰作题为“南方页岩气公益性调查进展”的大会报告 

     中国石油学会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一届三次全体委员会议 

    油气调查中心参加2018非常规天然气技术研讨会

    日前,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李彦龙副研究员、吴能友研究员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董长银教授等主编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管控理论与技术》专著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标志团队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工程地质风险调控领域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该专著围绕困扰全球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稳定开发的关键工程地质风险——储层出砂,在梳理和总结全球历次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面临的出砂因素制约、出砂基础研究挑战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储层力学参数劣化产砂的机理,利用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手段充分剖析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固相泥砂的运移、产出行为,建立了南海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控砂参数设计方法和井底控砂介质工况诊断方法,提出了水平井等复杂结构井开采出砂调控的原理与调控方法,最后探讨了基于控砂-提产一体化理论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在未来大规模开发天然气水合物中的应用可行性。

    该专著集中展示了作者团队2015年以来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调控研究领域成果,既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又结合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时间,形成了系列原创性基础理论和技术成果。

    该专著共有46.8万字,由来自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营瑞丰石油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通力协作完成,高德利院士审阅了全书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管控理论与技术》出版发...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团队编写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热电参数评价及应用》专著,日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陈强、刘昌岭、吴能友等著,中国科学院高德利院士、中国工程院孙金声院士为本书作序。

    该专著分为七个章节,系统总结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岩心的热学性质及电学参数在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分解过程中的演化规律等相关研究成果,介绍了含天然气水合物岩心的热电参数类型、测试原理和主要技术手段,以及天然气水合物岩心分解热效应测试与应用、天然气水合物岩心热导率测试与影响因素、天然气水合物热激法开采实验研究等研究内容。

    该专著紧紧结合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最新进展,包含了大量翔实的实验模拟与数值模拟结果,形成了一批原创性理论和技术成果,为从事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的科研人员和相关专业研究生提供了重要参考。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热电参数评价及应用》出版发...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吴能友研究员团队著作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基础理论与模拟》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院高德利院士、中国工程院孙金声院士为本书作序。

    本书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基础理论与技术丛书”的第一卷,在梳理和总结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面临的科学与技术挑战基础上,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和实验模拟与数值模拟,建立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系统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跨尺度仿真模拟,进行开采产能潜力评价,研究开采过程中储层多物理场演化规律及地质、开采工艺和井型结构等因素对开采产能的影响,提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增产理论与技术,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理论和技术指导。

    全书分八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梳理和总结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面临的科学与技术挑战;第二章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从开采传质传热角度进行机理研究,进而引出其多尺度仿真模拟与实验测试技术方法,最后阐述上述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的应用出口——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地质-工程一体化调控;第三章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仿真模拟技术,分别从多物理场演化、三维模拟、钻采一体化模拟、井筒工艺参数模拟和开采数值模拟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仿真模拟进展;第四章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产气潜力评价,主要介绍基于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全球不同类型水合物藏产能模拟的情况;第五章地质因素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产能的影响,着重以我国南海神狐海域为例,分析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类型、储层物性、地质构造等主要地质因素对产气潜力的影响;第六章开采工艺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产能的影响,基于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结果,重点讨论不同开采方法与技术工艺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产能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第七章井型结构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产能的影响,以我国南海北部水合物储层地质特征为依据,获得系列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数据,探讨了直井、水平井、多分支井等井型开采时的储层多物理场演化规律、产气产水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等问题;第八章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增产理论与技术,围绕实现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开采目标、提高产能的需求,从增产理论和技术方面分析现状和短板,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本书涵盖了吴能友研究员团队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实验模拟与数值模拟结果,并结合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践,综合研究形成了一批原创性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基础理论和技术成果,可为从事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研究的科研人员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参考。

    本书出版后,科学出版社将陆续出版吴能友研究员团队著作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基础理论与技术丛书”其他卷,分别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储层渗流基础》《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岩石物理模拟及应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热电参数评价及应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管控理论与技术》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力学响应与稳定性分析》。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基础理论与模拟》出版发行

    2020年10月23日,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探矿工艺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深部地质钻探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永明地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20年探矿工程科技发展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全国15个省市44个单位共计210多名代表参加了论坛。

    论坛紧紧围绕境外地质调查工作、非常规能源、南极冰下基岩钻探、海洋钻探、智能钻探装备、干热岩勘查开发、绿色钻探等主题,交流了5个特邀报告、9个学术报告,研讨和交流了探矿工程科技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及新装备等国内外前沿及热点问题。

    期间,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朱立新、中国科学院高德利院士等5位知名专家、学者作了特邀报告。朱立新作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十四五”境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初步思考》的报告;高德利院士作了《非常规油气工程技术研究若干新进展》的报告;孙友宏作了《南极矿产资源及冰下基岩钻探新技术》的报告;叶建良作了《蔚蓝海洋矗立巍峨钻塔——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钻探事业发展 》的报告;朱恒银作了《5000m新型能源勘探智能钻探设备及技术研发》的报告;冉恒谦作了《定向引领 聚焦两深》专题报告,重点介绍了勘探技术所在高精度对接中靶技术、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技术、大口径长筒取心钻进技术、小口径膨胀波纹管护壁技术,5000米以内岩心钻探技术装备和深部能源资源钻探及深海地质钻探方面的成果。

    本次论坛交流内容丰富,为探矿工程专业科技人员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推动了我国探矿工程技术与装备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我国探矿工程向绿色、智能、安全、高效方向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其解决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问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2020年探矿工程科技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2019年9月17-20日,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安科技大学、自然资源部深部地质钻探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单位承办的“第二十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交流年会”在青海省西宁市成功召开,来自全国30个省市151家单位共计3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届年会主题为“探矿工程任重道远,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大会紧紧围绕深部岩心钻探技术、绿色勘探新技术、科学钻探技术、清洁能源勘探技术、城市地质勘查、地下水及地热资源勘探与开发技术、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治理技术等主题,交流了5个特邀报告、14个专题报告和18个学术论文报告,展现了非常规能源钻采技术、极地科学钻探技术、干热岩钻探关键技术,以及探矿工程技术服务于地质找矿、地质勘查和工程建设领域的最新成果,一批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快速成长,在科研、教学、地质调查和工程实践中勇挑重担。会前,探工学会将专家审查、遴选了79篇论文进行分类整理,编辑形成《第二十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并由地质出版社印刷出版发行。

    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高德利院士等5位知名专家、学者作了特邀报告。高德利院士作了《非常规能源钻采技术创新》的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孙友宏校长作了《极地科学钻探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报告;天津大学蒋明镜教授作了《深海、深地、深空岩土工程减灾防灾机理分析的新视野》的报告;大国工匠、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朱恒银教授级高工作了《5000m多功能变频电动钻机研发综述》的报告;勘探技术所冉恒谦教授(梁健代)作了《我国干热岩钻探关键技术》的报告。

    会议期间,经过全体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投票推荐,共评选出10篇优秀论文。近300名会议代表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干热岩科技攻坚战钻探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勘探技术所王稳石向代表们介绍施工情况。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为全国钻探科技人员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推动了中国探矿工程技术与装备的进步与发展,推进了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科技创新。会议进一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广展示了绿色勘探及科学钻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设备。同时,会议交流与分享了地质找矿过程中的科技创新成果,推进了地质找矿和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共同提升了解决重大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

    第二十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交流年会

    大会为10位优秀论文获得者颁发了荣誉证书

    勘探技术所联合承办第二十届全国探矿工程 (岩土钻掘...

    ①向海里投放探测器

    ②深海探测

    ③观测数据

    6月,一场台风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登陆,携风带雨,直扫陆地。天一放晴,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统领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地质调查院、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和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三家单位,分别在陆上和海上联动开工,紧锣密鼓地进行“北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项目(以下简称陆海统筹)。

    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首次在广西部署的陆海统筹地质调查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以北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项目为试点,创建南方陆海统筹地质调查工作示范基地,统领广西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广西地矿局三家单位也是首次参与陆海统筹工作。该项目取得的新探索和新成果,将为引领下一步陆海统筹工作取得新进展、开拓新天地奠定基础。

    新观念——转变以陆看海、以陆定海的旧思路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海岸带地区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开展了大量水工环地质、海洋地质、地质资源、水土环境、地质灾害等调查工作,探索形成了一套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经验和技术方法。

    据陆海统筹项目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齐信博士介绍,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自然资源部新职能对地质调查工作新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大需求,提出“陆海统筹、以陆促海、以北带南”的工作方针,统一部署开展海岸带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评价、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和地球多圈层交互作用研究。坚持“陆海统筹、以陆促海、以北带南”的工作方针,打破了原来陆域地质调查不下海,海洋地质调查不上岸的局面,统筹陆域地质调查和海洋地质调查两方面的工作。

    新观念落地得有承接的载体,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将目光转向北海。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视察时指出,北海具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蕴,现在要发挥好区位优势,打造好向海经济,建设好海洋湿地生态功能区,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写好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北海市位于广西北部湾畔,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出海口。而发挥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先天优势,离不开地质勘查的支撑作用,特别是陆海统筹工作。

    齐信说,坚持陆海统筹,关键是要转变以陆看海、以陆定海的传统观念。作为城市发展主战场的海岸带地区,由于以往陆域和海域地质调查工作的相互独立,导致陆域和海域工作的支撑服务能力不平衡,无法满足现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次调查统筹陆域和海域地质调查工作,在传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利用遥感、航空物探、海域物探等多种新技术方法,完成陆海地质调查工作的无缝对接,探索南方陆海统筹地质调查工作的思路和技术方法,引领南方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

    新挑战——多措并举攻坚克难

    海岸带即陆海统筹区域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和最为强烈的地区,陆海统筹区域复杂环境和多源影响因素,都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新的挑战。此次陆海统筹工作区域分为陆域和海域两部分,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分别负责陆域部分物探和陆域钻探工作,广西海洋地质调查院负责海域物探和海域钻探工作。

    参与该项目海域部分的项目负责雷建平介绍,在该项目中海调院主要承担海域物探、海域浅钻、系列图集编制等任务,其中,海域物探工作主要使用的调查手段包括浅地层剖面、单波束测深、侧扫声纳以及单道地震。依靠海域浅钻及海域物探工作共同构建海域浅部地层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其中海域浅钻是点,为海域物探工作提供基础的地质信息;海域物探工作是线,根据浅钻的结果,通过技术人员的解译,将浅钻的结果扩大到每一条物探剖面上;再通过三维地质模型软件,将每条物探剖面上表示相同地质层位信息的线扩充成面,即得到了相应的地质层位在海域的展布情况;最后将这些面按其真实埋深情况组合起来,就得到了海域浅部地层的三维地质结构。“该模型将在支撑北海市城市发展建设、支撑北海市海岸带产业布局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这次项目的调查区位置是以往工作鲜有涉及的。雷建平说,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此次项目的海域物探工作,在施工之前,技术人员根据潮位变化及天气情况设计施工路线,争取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施工效率;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工区的位置调整相应仪器的工作参数,提高采集数据的质量。

    该项目陆域部分物探项目负责人、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的莫亚军说:“2018年我们的目标任务是在充分收集研究前人地、物、化、遥、钻等地质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以陆域100米、海域50米以浅为主要勘探深度,通过开展浅层地震、水上地震及微动探测等物探工作,查明北海地区陆、海域目标深度范围内的地质结构、活动构造、地质灾害、地下空间、地质资源等特征;结合同步开展的其他城市地质工作,系统开展城市地壳稳定性、城市地质资源、地下空间资源、地质环境与灾害等综合地质评价,进行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技术总结,为北海地区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安全性及重大工程建设等工作提供地质科学支撑,更为我国其他沿海地区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提供示范。

    据项目陆域部分物探项目组长李叶飞介绍,本次物探工作处于北海市区及铁山港区,由于在市区作业,要考虑到车流量并涉及封路的问题,为此项目组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在人流及车流量较大的地段,如十字路口、较难封路的地段,采取晚上进行测量;在横穿马路地段,使用减速带保护电缆及检波器。

    他还介绍了一种微动探测新技术。该方法是利用拾震器在地表接收各个方向的来波,通过空间自相关法提取其瑞雷面波频散曲线,经反演获取S波速度结构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这个方法不受电磁及噪声干扰影响,探测深度大,在城市里进行地质调查较其他方法具有一定优势。”

    新体系——致力新探索取得新成果

    此次陆海统筹工作不仅观念新、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新,在系统探索上正在形成一套新成果,即“114体系”——1个创新工作机制,构建中央—地方协作推进城市地质工作机制;1个平台,建立北海市城市地质信息共享服务与决策支持平台;4项重点任务,北海市地下空间综合地质调查评价与监测、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区工程地质调查评价与监测、海岸带生态环境综合地质调查评价与监测和涠洲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与监测。

    齐信说,构建中央—地方协作推进城市地质工作机制就是推动中央与地方城市地质工作的协调联动,建立中央示范引领、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地质联合工作机制,保障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服务。“我们将相继出台《北海市城市地质调查协调推进工作方案》《北海市关于规范地质信息数据共享、验收、汇交工作的指导意见》《北海市地质信息资料管理办法细则》。”

    “以全面支撑服务北海城市建设发展为核心,构建北海市城市地质信息共享服务与决策支持平台,通过该平台,可整合多方优势信息资源,统一资料集成标准,融合多要素立体式内容,共享信息资源成果,服务于北海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的全过程。”齐信博士介绍,该平台的建构包括技术标准研制、构建地质信息共享服务与决策支持平台的顶层设计、城市核心区试点运行示范等。

    齐信说,通过推进四个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即北海市地下空间、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区、海岸带、特色海岛调查评价与监测,瞄准北海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探测与安全利用,重大工程建设,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特色海岛可持续发展四大需求,构建城市多要素三维地质结构及综合评价体系,查明地下空间等资源和环境条件,影响重大工程安全稳定的关键地质问题,北海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旅游重点开发的涠洲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状况,为北海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在‘114体系’的驱动下,项目将取得一系列成果。在调查专业成果方面,包括形成北海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图件和海岸带陆海统筹地质调查成果图件;在专题成果方面,将推进北海市多要素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及决策支持平台建设、北海市地下空间资源探测与评价、鲤鱼地水库—冯家江生态地质调查评价与监测等成果;在应用性成果报告方面,将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议、铁山港第二跨海通道比选方案建议、鲤鱼地水库—冯家江生态修复建议、大风江—高德段滨海公路规划建议等。”齐信表示,项目成果的最终意义在于创建南方陆海统筹地质调查工作示范基地和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城市,建立地质调查服务城市管理的技术方法体系和协作推进工作机制,支撑服务多门类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北海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该项目探索海岸带地质调查物探技术方法,将为我国其他沿海地区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提供示范。同时该项目是广西乃至南方第一座城市系统进行的城市地质调查,对整个南方滨海城市意义深远。

    陆海统筹项目作为南方地区首次开展陆海统筹工作,必将引领项目参与单位向海开拓广阔天地,为我国实现向海图强的目标提供坚实的地质工作服务支撑。

    为打造“向海经济”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