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于晚三叠世末期 (约2.23亿年), 且开始适应于空中生活, 早于已知最早的鸟类-始祖鸟约7千5百万年,是地球历史上最早克服地球吸引力的脊椎动物。它们在地球上生活了将近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而后来的飞行脊椎动物如鸟类和蝙蝠, 它们的出现都比翼龙类晚得多。古生物学家长期以来......
证。 在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
泥沙中散落着几块肢骨化石。 根据堆积体的形态,并无溶蚀搬运痕迹,推测为溶洞崩塌导致地表塌陷,将古动物掩埋至今。根据中国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对化石的初步鉴定,此次陕中南项目组发现的化石为剑齿象化石。 剑齿象是亚洲特有的古哺乳动物,生活在距今600万年到......
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地貌变迁、山海关长城的故事;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与科技减灾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制作的《五步避险法》、自然环境变迁与古脊椎动物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制作的4D电影《会飞的恐龙》荣获科技部2015年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奖;生物演化与地质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在中国地质学会......
州盘县、兴义市,广西武鸣县等地,为对比研究罗平生物群的生物地理分布、生物迁徙演化等提供了新的材料证据。在贵州下三叠统紫云组中发现脊椎动物化石,对于研究三叠纪生物复苏具有重要意义。在云南、贵州多处飞仙关组及洗马塘组中发现丰富的肋木化石,填补了华南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空白......
传播专家团队、生物演化与地史学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科学传播专家团队、3S技术与地学科学传播专家团队、自然环境变迁与古脊椎动物衍化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页岩气科学传播专家团队。 十二支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在各自首席专家的......
查局和全国地层委员会组织实施下,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力学所、水文地质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同济大学等单位协作下,历时八年取得的......
阶段。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呼吁社会更加关注、共同推进古生物化石保护事业,同时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尊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表示,《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颁布至今,国土资源部做了大量的工作,促进了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事业的发展。 ......
法制的保障,只有在这个基础上,领导重视、专家努力、社会关注等等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院士表示。 在《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出台之前,我国在古生物化石保护方面只有一个国土资源部于2002年7月发......
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地调中心、宜昌地调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资源所、力学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的30余名专家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