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西太平洋和中北印度洋累计开展资源环境综合调查436天。“蛟龙”载人潜水器开展载人潜次21站次。这是“蛟龙”升级改造后,首次在海底热液区复杂地形条件下实施调查作业。 在极地,有“雪龙探极”——2022年10月26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首批队员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
印度洋、太平洋发现多金属硫化物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使我国多金属硫化物的发现扩展到了三大洋。据悉,自2007年我国在印度洋发现第一个海底热液区起,,迄今我国已在世界三大洋发现了17个海底热液区,约占世界三大洋30多年来已发现热液区的1/10。 此次科考还有......
了中国大洋科学考察第20航次的旅程,并启动了第21航次科学考察。 “大洋一号”第20航次首次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附近发现大范围活动的海底热液区群:首次在西南印度洋发现与地幔岩相关的多金属硫化物区及超大范围碳酸钙海底热液区;发现了我国第一个极难被探测到的非活动海底热液区;为......
多金属结核等海底矿产资源综合调查为主,兼顾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本航次将在以前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已发现的海底热液区和多处海底热液异常区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的综合调查,争取发现新的热液区和海底热液异常。 大洋第21航次计划时间318天,航程约......
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凯旋, 3月 17日顺利抵达青岛港。本航次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共发现了 11个海底热液区和四个热液异常区,远远超过了我国“十一五”多金属硫化物调查的预期目标,并成功抓获海底“黑白烟囱”样品。 据航次总首席科学家陶春......
近日,我国第 20航次大洋科学考察队首次在西南印度洋海域深海洋中脊成功发现一个非活动的海底热液区。 该区域海水深度在 1800米左右,海底表层赋存大量死亡生物沉积而成的双壳角质层。科考队在该区域已成功取得多个“烟囱”样品,以及大量多金属硫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