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8日下午,中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广州起航,执行中国大洋科学考察第21航次任务。这是我国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十一五”规划的第四个航次。
本航次科学考察的主要目标是以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结核等海底矿产资源综合调查为主,兼顾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本航次将在以前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已发现的海底热液区和多处海底热液异常区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的综合调查,争取发现新的热液区和海底热液异常。
大洋第21航次计划时间318天,航程约3.5万海里,分为8个航段,调查区域涉及三大洋,预计明年5月底返回青岛。本航次共有来自外33家科研院所的308名人员参加,是历届参航单位和人员最多的一次,充分体现了各方面参与大洋工作的积极性。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也将派出11位科技人员参与其中6个航段调查。
本航次将面临大洋调查时间长、任务重、技术新等三大挑战,将第一次采用深海地震仪、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手段。这些新设备、新技术的投入,将为海上调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使海上调查研究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大洋科学考察活动始于20世纪70年代。通过多年的调查,到1999年,一块位于东太平洋海盆,面积为7.5万平方公里,拥有约4.2亿多吨多金属结核资源量的洋底矿区终于成为我国宝贵的“战略金属资源基地”。近十多年来,我国还在国际海底区域进行了富钴结壳资源、海底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深海生物资源的探索与研究。
18日下午,中国大洋协会在广州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国家有关综合部门领导,广东省和广州市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北海分局、南海分局及其他参航单位的有关领导出席了欢送仪式。 受中国地质调查局王学龙副局长委托,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马申达局长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出席了欢送仪式。
“大洋一号’科考船原计划7月19日上午出航,因今年第6号台风“莫拉菲”登陆,出航时间提前至7月18日。当天也正好是我国确立的第二个海洋宣传日。
广海局有关部门到码头为“海洋四号”送行。
7月21日上午,“探宝号”即将出航执行调查任务,船员高兴地将工会送达的清凉饮料搬到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