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国土科技十大亮点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李桂芬
发布时间:2010-01-05
编者按 2009年即将过去,这一年为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我国扩内需、促发展,付出了努力,也取得了巨大成果。而科技对于经济复苏来说,其作用尤为重要, 温家宝总理说过,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了严峻挑战,也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在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不断进步,克服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这一年,我们的国土资源科技工作亮点纷呈,地质科技海陆空三域全面开花,土地科研启动了诸多重大项目,地质教育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这些绘成了国土资源科技和教育工作的宏大交响乐,展现了国土资源科技发展的风采,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科学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温家宝总理说,在经济积极向好的趋势得以巩固的时候,应该而且必须开始考虑长远的事情。长远的事情是什么?最重要的是科技和教育。要使中国真正走在世界前列,必须有强大的科学技术作支撑,有一支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这是中国发展的后劲之所在、力量之所在。
在即将到来的2010年以及更多的明天,我们期待国土资源科技与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命名——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迈开新步伐
2009年5月22日,全国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命名发布仪式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举行。这是今年国土资源部门向全国科普工作献上的一份大礼,从此,国土资源科学文化大张旗鼓地进入了全国科普大系列。
8月,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揭牌仪式在北京延庆千家店镇举行。9月,桂林岩溶科普基地揭牌,10月,湖北地质博物馆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揭牌仪式举行。12月,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揭牌……于是,首批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像朵朵科普奇葩开放在全国各个地质遗迹胜地。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建设要从今年3月说起。今年3月,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暂行办法》。3月24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荐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通知”,得到了各省(区、市)的积极响应。随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60多家单位递交申报材料。4月19日和20日,国土资源部科普基地办公室用整整两天的时间,召集国土资源系统各省相关单位和国家科委、中国科协等负责科普管理工作的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了认真的咨询评议。
2009年5月,经过申报、评选,53家单位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这些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包括国土资源领域科技场馆、科研实验基地和资源保护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建设对推动我国国土资源科普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国土资源科技与国际合作司有关人士称,今后还将通过努力,有序开展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计划要在一个五年期间,建成200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深部探测计划启动——我国地球科学迈向新高度
在2009年4月22日第四十个“世界地球日”当天,由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的《地球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地球深部探测的“入地”计划拉开序幕。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是《地壳探测工程》的培育性研究计划。由国土资源部组织管理,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实施,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地震局等部门多家单位的12个院士、近300名专家参与研究。
深部探测专项的核心任务和总体目标是:围绕《地壳探测工程》的全面实施,解决关键探测技术难点与核心技术集成,形成对固体地球深部层圈立体探测的技术体系;在不同自然景观、复杂矿集区、含油气盆地深层、重大地质灾害区等关键地带进行试验、示范,形成若干深部探测实验基地;解决急迫的重大地质科学难题热点,部署实验任务;实现深部数据融合与共享,建立深部数据管理系统;积聚、培养优秀人才,形成若干技术体系的研究团队;完善《地壳探测工程》设计方案,推动国家立项。
深部探测专项设立了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实验研究、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及试验研究、地壳全元素探测技术与试验示范、大陆科学钻探选址与钻探试验、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技术实验研究、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数值模拟、深部探测综合集成与数据管理8个子项目。
深部探测计划的启动将把我国地球科学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土地项目启动——我国土地科学研究获得大发展
2009年3月16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农村土地实时监测技术研究与系统研制》启动。该项目完成后,将突破我国土地实时监测技术瓶颈,并建立起土地实时监测技术体系。
这个项目只是土地科学研究项目中的一个。事实上,2009年,我国土地科技不断取得进步,许多土地科技项目都在这一年陆续启动。6月15日,由国土资源部组织、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申报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盐碱地暗管改碱与生态恢复技术开发与示范》重点项目通过可行性论证。11月6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土地整理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启动会在北京举行。这些项目各有特色,针对不同的土地开发问题,研究不同的解决方法。
《农村土地实时监测技术研究与系统研制》立足国内现有的技术,力争研发出土地利用现状实时调查、地籍实时调查及土地实时执法监察新技术系统,研制出先进、适用的数字化土地实时监测系列产品,实现土地实时监测的智能化、实时化、准确化,支撑和引领未来的土地管理工作。
《盐碱地暗管改碱与生态恢复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的实施将提升我国盐碱地改良技术水平,为加大盐渍化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挖掘后备耕地资源潜力,从而提高我国耕地资源保障能力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
《土地整理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是根据目前我国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和各级政府监管的需要,重点研究土地整治项目选址与规划设计技术、高效施工技术,开发土地整理快速质量与生态监测技术、信息化技术。同时,这一项目将针对我国土地整治的地域特点,研究不同的技术方法。该项目将使东部基本农田保护区整理的精确规划设计技术、农田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得以突破,研制中部粮食主产区低成本、高效益的土地平整设备和土壤样品自动取样设备,开发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土地整治节水工程技术和土地质量改良剂。通过集成和示范应用,解决土地整治从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变过程中的瓶颈技术,实现土地整治从单纯注重数量向质量和生态并重方向转变,全面提升我国土地整理技水平。
这些土地科学项目,不仅对我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保护土地资源将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将对我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挖掘后备耕地资源潜力,保持土地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汶川地震科钻一号孔终孔——汶川地震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全中国一片悲恸。地震震惊了世界,也给地质学家提出了新的课题。研究汶川地震的成因、探索地震发生发展规律就成了地质学家们迫不及待想解决的课题。
国际地学界普遍认为,科学钻探是研究地震机制和监测地震变化趋势的有效方法。通过科学钻探,有可能获取地震愈合和破裂期地震摩擦热、渗透性、流体作用、应力状态等重要科学证据,还可通过在钻孔中安放仪器监测地应力等地震信息变化。
于是,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应运而生。这一项目由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震局共同组织实施。中国科学院许志琴院士担任这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这个项目是我国第一次在地震发生后通过科学钻探研究地震断裂和地震机理的重要工程。自去年11月份开始,百余名地学科学家,奋战在崇山峻岭间,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实施着我国地震科学钻探。
2009年8月,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一号孔顺利终孔,孔深1201.15米。这次钻孔任务由四川省地矿局403地质队承担,这一项目采用了钻探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以95.43﹪的取心率,顶角变化每百米0.2度的高质量,为地震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物样品,达到地质设计要求。
随后的12月15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三号孔的开钻,标志着科学钻探进入一个新阶段。
目前汶川地震科钻一号孔(WFSD-1)和三号孔的先导孔(WFSD-3P)已经完钻,二号孔(WFSD-2)正在施工中。三号孔(WFSD-3)的开钻设计孔深1200米,终孔直径150毫米。
项目实施至今,已经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2篇,特别是获得了探索地震机制极为珍贵的高质量的岩心和地应力、地温、流体等资料。
不仅如此,汶川地震科学钻探项目建立了由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地震学、地层学、岩石学、矿物学等多学科组成的综合研究平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各学科专家利用该平台共同研究汶川地震。目前已与美国、法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科学家进行合作,国内有25家研究单位的257人共同参与研究工作,培养带动了一批地震科学研究的优秀团队和优秀科学家。
探月与地学科学研讨会召开——探月进入地质时代
近年来,我国的航空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2008年,我国宇航员实现了太空行走。2009年,“嫦娥一号”完美撞月,与此同时,探月的地学工作在今年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今年,我国地质工作者参与探月工作的力度空前加大。这表现在,2009年6月16~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了探月与地学科学研讨会。这个研讨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美国、印度、日本一流探月科学家都来参加了这一研讨会,就探月与地学工作进行着认真的交流与探讨。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表示,各种观测研究已获得了有关月球地貌、重力、磁、构造和物质组成等多方面的资料,但是,在月球的地质研究中,仍然存在大量迄今我们还很模糊不清的问题。他提出,探月进入了地质时代。
对赵文津来说,探月进入地质时代,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由于月球与地球的特殊关系,只有更好地了解月球,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地球。另一方面,只有用地学的方法研究月球,才能真正认识月球。
赵院士在会上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呼吁像地学研究一样,利用多种方法,对月球进行综合研究,包括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构造学、打钻等。他提倡,科学家应该更多地上月球。二是超越国界,广泛进行国际合作。月球地质研究不是一个国家能够完成的,应该加强协作,实现资料共享。三是探月地学是长期的任务,要有稳定的高水平研究人员和先进的技术装备。四是注重在工作进程中带动一批高新技术发展。
事实上,从2003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就积极参与探月科学研究。200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立项“探月工程中有关地质科学问题研究”,2007年后,又立项支持“月球地质遥测信息综合分析预研究”。该项目计划用两年的时间,总结分析国内外对月球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应用国内外取得的探月数据,编制比较精确的三维月形图,研究月球地质构造、深部结构、物质组成和空间环境,为探月的第二阶段探测目标和设计提出建议,探索未来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的可行性,推动我国探月工程研发与月球地学科学解决良性互动发展。
2009年,我国的地质学家们展开了遥感数据处理、月球微型钻机关键技术研究、火星和月球对比试验场、月球年龄测试、国家月球数据库等专题研究,相信这些成果的取得必将在未来的探月科技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地调局陈虹参加第26次南极科考——南极科考成果丰硕
2009年是我国在极地科考取得巨大成果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南极昆仑站建成,这是中国首座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也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中国在南极建设的第三座科学考察站。南极昆仑站建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冰穹A又称南极最高点,和经线交会的南极极点、全球温度最低的南极冰点、地球磁场南极的磁点并称为南极科考的四大“必争之点”。中国南极昆仑站在冰穹A地区的建立将成为继美国在南极极点建站,原苏联在南极冰点建站,法国在南极磁点建站后,人类南极科考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将实现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内陆的跨越。
而这一年,对国土科技领域来说,更是意义非凡。2009年10月11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2007级博士研究生陈虹登上了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参加了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任务。
我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将执行“一船三站”考察任务,对长城站、中山站进行考察,并深入南极内陆,对昆仑站和格罗夫山区进行考察。2010年4月10日返回上海,计划航行约3万海里,这将是雪龙号服役南北极考察以来航行距离最长的一个航次。
陈虹作为10名格罗夫山队成员之一,将深入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工作两个多月,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南极埃默里冰架—格罗夫山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国际甘布尔采夫冰下山脉省计划”和“国际天然地震网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极普里兹带构造格架、变形过程及大地构造意义”。这些项目的主要研究任务是对格罗夫山北部构造研究空白区进行地质构造研究,采集相关地质构造数据与样品;攀登格罗夫山地区最高峰——梅森峰,采集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以确定格罗夫山隆升过程与隆升速率;采集蓝冰碎石带岩石样品,进行冰下地质研究;在格罗夫山基岩露头安装微地震台站。与此同时,他将协助队友在格罗夫山地区采集陨石及梅森峰宇宙核素样品等。
陈虹作为一名南极科考队员,他的任务是艰巨的,但也是光荣的。相信他将不负众望,为我国的南极科考作出自己的贡献。
“大洋一号”科考第21航次出发——我国大洋科考迈上新征程
2009年,我国大洋科考取得了重要进步。这一年,我国“大洋一号”结束了中国大洋科学考察第20航次的旅程,并启动了第21航次科学考察。
“大洋一号”第20航次首次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附近发现大范围活动的海底热液区群:首次在西南印度洋发现与地幔岩相关的多金属硫化物区及超大范围碳酸钙海底热液区;发现了我国第一个极难被探测到的非活动海底热液区;为我国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在西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附近提供了两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区域。除取得这些丰硕成果之外,大洋一号第20航次还形成了一套独特、成熟、高效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探测方法体系,构建了一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发现能力的研究、创新型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队伍。
7月19日,“大洋一号”第21航次再次启程,奔赴国际海底区域开展多金属硫化物勘察选区和富钴结壳勘察选区。之后不久,“大洋一号”首次成功实施的深海声学深拖作业,为我国开展富钴结壳资源的小尺度分布规律、微地形及沉积作用的控矿机理等研究,提供了关键性数据资料。这表明,我国大洋科考已具备了深海微地形地貌和浅地层结构的高分辨率、高精度探测能力。
北京大学地质学门创办百年纪念——地质教育需要创新发展
2009年是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发端100周年。100年前的1909年,北京大学地质学门创办。这是我国高等学校中的第一个地质学系,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个理科系,它正式开启了我国地质教育的先河。
今年,为纪念中国地质高等教育成立100周年,不仅北京大学举办了百年纪念活动,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也召开了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研讨会围绕“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回顾了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发展历程,总结地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成果、师资队伍培养、学科配置与建设、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等方面所取得的基本经验,分析当前高等地质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共同探讨高等地质教育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高等地质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从数量上来说基本能满足社会需求,但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生产一线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学科的发展应适应生产一线的需求,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前提下,高校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满足生产需要,并在校企合作中发现最鲜活、最前沿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专家们还提出,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切忌人为的大的干预,既要顾及眼前,也要着眼长远,在地质教育中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教育,厚积薄发,培养高水平的拔尖人才。
2009年,我国许多高校加强了地学学科教育,加快了人才的培养。不少高校2009年增设地质及相关专业。清华大学恢复地学学科,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与教育,并将全球变化纳入近期学科建设重点。同时增设地学及相关专业的院校是:云南大学、重庆科技学院、南京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东北大学、扬州大学、福州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另外,还有4所院校新增了自主设置的地学学科专业,如,中国地质大学增设了行星地质与化学专业,西北大学增设了能源地质学专业,武汉大学增设了空间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专业,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增设了矿山计算机应用与空间信息工程专业等。新专业的设置,以更贴近当今社会的需求为目标。
建设地学强国,我国仍需在振兴地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上下功夫。
全球变化与“数字地球”——应对全球变化,“数字地球”将发挥重要作用
2009年,全球变化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表现在今年年初中国地质学会提出的“全球地学八大热点研究领域”中,而且体现在年末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中。应对全球变化,地学研究将起着重要作用。
9月12日,第六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闭幕。在这次会议上,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提出,全球变化研究中“数字地球”应该而且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网络化的“数字地球”将包括地球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各圈层信息进行高度集成,并运用最新的对地观测和网络技术,为全球科学家提供一个信息共享以及多源数据融合、符合全球变化研究的理想科学平台。
“数字地球”离不开地球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地球化学填图工作的发展,简单一句话,离不开地质工作。
事实上,2009年,我国应对全球变化的地质工作在不断加强。这一年,中德正式合作开展北部湾海洋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将探索北部湾近万年的海洋环境变化,了解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响应关系。这一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关键技术研究,将为我国大规模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工程奠定基础。这一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王成善等人联合美国、奥地利等国科学家申请“白垩纪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项目”,并获得国际大陆科钻计划支持。项目的推进将进一步深化白垩纪温室气候变化和重要地层界线的识别和海—陆地层对比、生物对陆地环境变化响应的原因、陆相沉积环境对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的响应等问题的研究。
研究全球变化,地质学家责无旁贷,相信通过地质学家和其他科学家的努力,全球变化的难题将会一步步得到解决。
汝阳恐龙确立为世界“第一大”恐龙——古生物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2009年是我国古生物研究获得重大发展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成立;这一年,通过对河南汝阳恐龙化石的研究,确立汝阳恐龙为目前已发现的世界“第一大”恐龙;这一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尤海鲁研究员等发现了孔子天宇龙,不仅将异齿龙类恐龙的分布扩展到亚洲,而且填补了羽毛早期演化中的一个空白;这一年,中美科学工作者宣布,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苏宏图地区一个恐龙化石埋藏点,通过对11具幼年恐龙化石的发掘和研究,揭示出该群幼年恐龙群体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生长和群体死亡的原因,为进一步研究恐龙的演化、证明鸟类是恐龙的近亲等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这一年,中国与美国古生物学者公布了一批来自广东省南雄市主田组的恐龙足迹化石,这是鸭嘴龙足迹属在中国的首次描述, 这批足迹不仅是中国迄今最大的鸭嘴龙类足迹,亦是迄今最大的鸟脚类恐龙足迹;这一年,一个由我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小型恐龙——“泥潭龙”,这一发现将有望消除古生物学资料和现代发育学资料有关鸟类手指同源问题产生的矛盾……
2009年,这些古生物研究取得了如此丰硕成果,它们对我国地球早期生命及重要地质时期的生命演化,全球地质事件和生物事件等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