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红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印度河三角洲和尼日尔河三角洲等全球典型三角洲和河口区为研究对象,依托先进的地球观测技术,融合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地面调查及社会经济信息,系统追踪环境变化、评估沿海灾害影响,并制定国际可比的生态环境标准化监测指标。计划......
如非洲海洋遥感和物理海洋应用技术培训班、海洋生态环境遥感应用高级培训班、海洋生态卫星遥感及剖面浮标监测技术培训班、海洋遥感和浮标观测技术培训班等,共计为非洲20个国家300余人次提供培训,厚植友华人脉、促进民心相通。 2024年3月,中国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中心和海洋卫星中......
近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的指导下,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主办的“大地电磁基础网观测技术与专题编图”研讨会在云南大理召开。 研讨会围绕全国陆域大地电磁基础网建设进展、天山-兴蒙构造带岩石圈三维电性结构专题编图方案、大地电磁基础网观测......
光纤通信网在21世纪迅猛增长,西部和边远地区更适合卫星通信的应用,从传输型过渡到信息型的通信卫星将向全球网络的更广阔空间发展。对地观测技术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将发射最高分辨率达1米的10颗遥感卫星,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对地观测。北斗导航卫星2012年......
分析及地质数据处理技术装备智能化,地质信息服务技术装备网络化,为实施和完成国家地质调查任务提供坚实的技术装备保障。 ——对地观测技术装备体系建设。以飞行平台建设为重点,构建空地一体、集成配套、智能化、可视化、立体化的航空物探和遥感装备体系。配备满足西部高原航空作......
论、矿产资源综合信息定量评价等。研发了航磁三分量数字补偿技术、航空重力双轴稳定平台技术等18项航空物探核心技术;研发了纳米地球化学观测技术,发展了深部地球化学找矿技术;研发了稀土矿资源高效低碳利用的“浮团聚磁选”、非金属矿高效分选、多金属复杂共生矿综合利用等技术,遴......
统化考虑,加强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等多圈层交互作用的地球关键带综合调查研究;三是应用星载-航空-无人机相协同的对地观测技术和地面调查技术、分析测试技术、大数据技术,系统地获取岩石-风化壳-土壤-水-生态等信息,剖析生态系统演化的地学机理,提出生态整体保护......
调查局明确了30项重点任务,涉及能源资源领域6项、重要矿产资源领域4项、地质环境领域8项、海洋地质调查领域5项、基础前沿领域4项、对地观测技术与地质信息服务领域3项。 《规划》还提出,将全面推进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构建地质调查“十大计划”与国家科技“五大平台”协......
1月14日下午,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对地观测技术工程实验室召开首届学术委员会会议。航遥中心物探遥感专家和来自全国地球物理遥感领域的院士、知名专家近30人,作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参会,为实验室建设发展出谋划策。 航遥中心对地观测技术工程实验......
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观测内容、空间布局等方面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提出了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总体建设思路,创新指标体系、观测技术方法和运维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一套满足观测体系建设的技术体系,促进了综合观测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构建了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