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读《中国地质调查局装备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5年)》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高慧丽 发布时间:2012-08-17
    地质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提高了地质调查工作质量和效率

  “通过10余年的装备建设,完善了地质调查技术手段,配置了一大批高精尖装备,填补了部分技术装备空白,提高了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推进了地质工作向精确、定量、快速、综合方向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十五”及“十一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通过组织实施地质技术装备专项、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装备建设专项、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等装备建设项目,初步形成了具有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特色的对地观测、地面探测、海洋地质、地质环境、实验测试、地质信息和野外保障七大地质技术装备体系。截至2010年,全局的设备资产规模达到21亿元,是2002年末设备资产规模的4.5倍。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创了地质技术装备发展的新时代。地调局系统的技术装备实现了全面更新换代,装备的技术水平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地调局通过对技术装备的消化和吸收,提升了相关技术方法的水平和技术标准,促进了装备自主研发和创新。比如,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Re-Os同位素、微区原位同位素测年等实验测试技术方法;自主研发了航磁全轴梯度测量系统、阵列式多功能电磁仪、全液压动力头岩心系列钻机、海底热流原位测量系统等仪器设备,为实施“863”、“973”项目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技术装备的引进,还为局属单位吸引人才创造了条件,加快了队伍建设步伐。据了解,通过物探装备建设,各大区地调中心和专业中心陆续建立了10余支专业物探技术队伍;通过“海洋六号”船建造,培养了一批船舶建造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的装备水平和规模,难以满足地质调查工作任务需要

  “总体上看,目前具有我国地质调查特色的装备体系初步形成。但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目前仍依赖于传统的技术装备,装备技术能力和水平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与‘精兵十现代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装备的技术水平和总体规模还难以满足地质调查工作任务及队伍建设持续快速增长的需要。”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目前,航空物探装备调查能力约为每年60万测线千米,与实际每年国家任务量150万测线千米的需求差距较大。航空物探和遥感所用飞机主要依靠民用航空公司的中小型飞机,飞行测量的距离短;三维反演、立体填图软件尚未形成生产能力。

  地面探测技术装备方面,高精度重力仪、光泵磁力仪、多功能电法工作站、可控震源车等物探装备配置数量不足,缺少大功率电法仪器、数据处理与解释的高性能计算机和大容量数据存储设备。化探装备总体上技术落后,现有的浅层取样钻、便携式X荧光分析仪等设备还不能满足野外工作快速、准确的需要。钻探装备配置数量不足,技术水平与技术装备与先进国家比较仍有一定差距,不能满足浅层快速找矿、深部找矿、页岩气勘探、应急抢险及科学钻探工程的需要。

  海洋地质技术装备,调查船老化、数量不足,不能满足海洋地质调查需要。现役六艘调查船中“海洋四号”等4艘调查船由于船龄接近或超过30年。船舶导航及定位设备亟待升级,缺少卫星差分GPS、三维地震综合导航系统、多船广角综合导航控制系统和水下定位系统等。

  地质环境技术装备方面,地质灾害应急装备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急需配置适合我国西部地区和重大工程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特点的实时数据采集与传输、岩土体表层及深部变形监测,以及高效、快速、轻便的防治施工设备和器具。

  实验测试技术装备方面,目前全局实验室每年能完成的测试样品约30万件,达不到部署工作任务总量的30%。一些与测试方法技术相关的配套设备达不到要求;适合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以及海洋地质调查现场实验测试的快速实验技术装备亟待加强。

  此外,野外数据采集尚未实现全程数字化,地质数据处理和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尚不完善,网络环境下的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尚未全面开展。野外地质调查保障装备在通信、运输、补给、救援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大多数局属单位的装备还难以适应艰险地区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要求。

  建立完善的海、陆、空、深立体化地质技术装备体系

  现代地质工作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对地质技术装备的技术方法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中国地质调查局装备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5年)》中明确,通过对地观测、地面探测、海洋地质、地质环境、实验测试、地质信息和野外保障七大技术装备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海、陆、空、深”立体化地质技术装备体系,逐步实现地质调查数据采集技术装备系统化,地质样品测试分析及地质数据处理技术装备智能化,地质信息服务技术装备网络化,为实施和完成国家地质调查任务提供坚实的技术装备保障。

  ——对地观测技术装备体系建设。以飞行平台建设为重点,构建空地一体、集成配套、智能化、可视化、立体化的航空物探和遥感装备体系。配备满足西部高原航空作业的物探专用飞机,具备丘陵、中低山区作业的较好的低空性飞机;满足海洋航空物探调查特点的大航程、超低空、低速度固定翼飞机,以及能够完成海上大比例尺航空物探详细调查的船载直升机;为适应应急监测和快速调查,配备多套机动、灵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小型和大型无人机系统,同时配备航空物探、遥感装备。

  ——地面探测技术装备体系建设。以重力、磁法、电法物探装备建设为重点,优先配备高精度重力仪、磁力仪、多功能电磁仪及配套设备,整体提升地面物探装备水平;重点配置快速取样轻便型钻机、野外快速分析装备,提升森林、覆盖区、境外等不同目标地球化学勘查的能力和水平;重点配置全液压钻机、中试及检测设备。

  ——海洋地质技术装备体系建设。以搭建海洋地质调查平台为重点,引进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海底地震、海洋深拖、AUV系统等国际先进调查设备和重力仪、磁力仪、单道地震、浅地层剖面等常规调查设备并配套相关的数据处理、资料解释设备,自主研发一批海洋地质取样设备和地球物理配套设备,加快进口设备配件国产化进程。

  ——地质环境技术装备体系建设。以水工环地质调查、勘查、监测和地质灾害应急支撑体系建设为核心,瞄准国际先进技术,补充更新调查、监测和应急设备,丰富地质调查、勘查和监测的科研方法与手段,满足各规划期国家重点水工环地质调查、勘查、监测和地质灾害应急任务对技术装备的需求。

  ——实验测试技术装备体系建设。优先配置无机元素分析、形态和价态分析、有机组分分析等高精度现代分析测试仪器设备,更新完善矿产综合利用设备,继续加强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分析仪器设备配置,确保地质矿产保障工程、海洋地质保障工程等国家专项的顺利开展,推动国家级、省部级、局级等不同级别的重点实验室建设。

  ——地质信息技术装备体系建设。通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地质调查队伍数字化装备配置,全面提高地质调查人员采集、开发、利用和控制信息资源的能力,逐步实现地质调查工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地质工作提供稳定、可靠的软硬件基础支撑平台。

  ——野外保障装备体系建设。建立系统的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完善艰险地区野外安全救援工作站,建立三级野外工作安全应急保障体系,改善地质调查和科研的野外工作装备、交通运输、通信工具、安全救护及医疗生活等设施,力争“十二五”期间,形成完善的野外保障装备体系,整体提升地质调查和野外科研人员的基本装备水平,野外保障装备国产化率达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