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发展史,几乎是一部华夏文明史。殷周的青铜,春秋战国的铁业,秦汉的井盐,汉魏的煤,魏晋的天然气,几乎每一种矿产的发现和利用,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列强的掠夺和多年的战争,至全国解放时,矿业生产几乎处于......
集到很多石器、石核等,皆为砺石原料,体现了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延续;“朱家古商周遗址”、“白公城”、“西汉至南北朝遗址以及战国石壁”、“战国铜剑”、“唐代铜剑”、“唐代铜塑”以及“云朝山金顶佛殿”等一大批古庙、古建筑,充分展示了悠久的古代文化历史,加上当......
(2006年)。清代“听民穿井,永不加赋”,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古盐井、古天车、古盐镇、古盐道纷呈。1858年川盐济楚,盛极一时。 从战国到秦汉实现以铁代铜。河北邢台(古襄国)沙河作为西汉三大冶铁基地之一,也是我国铁冶文化的发祥地。南北朝时期北朝东魏、北齐之间(6世纪......
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此基础上,要形成符合中国特点的“深(层)生态学”。 五、三代国土梦 梦境优美,两种结局。 1)战国时代,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可以说是上古时代“国土梦”,实际运行2274年,泽被成......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方面有很多鲜活生动的事例。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就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
论就矿找矿”座谈会上我说过,就矿找矿不是我的发明,是古今中外找矿人的智慧结晶。 我国古代先贤就曾运用就矿找矿原理进行找矿。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地数篇》中就记载了根据矿物共生组合规律和已知的找矿线索实行就矿找矿的成功经验。如“上有丹砂,下有黄金”,这里说......
因库”。虽然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为6%,却为地球上4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 “湿地”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山海经》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流域有48条河流。古人称湿地为“薮”或“泽”或“海”,《吕氏春秋》记载古代中国有“十薮”,其中大部分在黄河中下游。在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