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号行驶在海面上。 奚晓谦摄(人民视觉) 广东广州市南沙区珠江口,一艘巨轮静靠在码头边,上半白色、下半橙红色,船上的钻井架高高耸立,整艘船在晴空下分外耀眼。 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这艘国内最大吨位的科考船去年底试航成......
紧扣在门形吊的蘑菇状止荡器上,慢慢向船尾海面倾斜。“放缆!”悬空的潜水器缓缓入水。此刻,上部的浮力材料发挥了作用,五吨多的潜水器在海面上下漂浮。项目长并没有即刻发令下潜,而是让“海马”号在海面漂浮片刻。待一切无误了,陶军下令“下潜!”只见“海马号”四周翻腾着雪白......
由于潮水涨得很快,游客们纷纷从海中上岸,刘鹏一家也返回岸边驻足观看涨潮过程。突然,他听到岸边一个孩子在大声呼救,远处有一个身影在海面上“沉浮”...... 有人溺水,他没来得及多想,就毫不犹豫地冲进大海救人。此时,最适合赶海的礁石区,却成了救人的最大阻碍,他边喊边......
在关岛码头揭开了你的面纱。 初次见面,你静静地优美地躺在码头的怀抱里,看起来是那么威武高大,充满了科技感。庞然大物般的你矗立在海面上,和你比起来我就像只小蚂蚁。你可不要嫌弃我呀,伴随着这样的心理,我开始了和你的这一场40天的爱情之旅。 刚在一起的我战战兢兢,......
【现场】何发光翻阅当年南极的老照片;邓希光举行科普南极讲座;海洋六号桅杆镜头;何发光在驾驶台;邓希光在翻检设备;船只在海面航行 【解说】时隔26年,重返南极——这是两艘科考船的南极情缘,也是两名南极科考队员的人生故事。从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科考工作以来,......
径只有2.1米,除了主驾驶外,还会有一名科学家和潜航学员,根本没有任何活动空间。而载人舱所使用的钛合金材料,导热导冷性能都非常好,在海面上气温达到40多摄氏度,舱里闷热难耐,而随着下潜深度增加,温度不断降低,到六七千米的海底,有时甚至低至零摄氏度,“短短两三个小时的下......
归来的脚步声和母亲充满爱意的嗔怪声。他从海洋六号的声音中收获着成长,并且希望能够用诗句来表达。 他写辛苦:“当最后一抹霞光消失在海面上,我才会从窗口,向外眺望。无尽的黑,淹没视线,看不到的远方,更加遥远。”写怀念:“你不知道我要去的,是比家里还暖和的热带。你只......
“海马”被缆绳稳稳吊起。 “解锁!”“放缆!”声音洪亮的陶军手持对讲机,果断地对着各部门下达指令。绞车转动,“海马”缓缓入水,在海面上漂浮。片刻后,随着最后一声“下潜”的指令,“海马”以每分钟40米的速度向南海深处潜隐而去……经过2个半小时的下潜,“海马”抵达海底......
考队员一只接一只将浮球顺着后甲板的弧形滑道投入海中,另有三名科考队员紧紧抓住拴在浮球链末端的一根缆绳。夜幕深深,橘黄色的浮球飘荡在海面上,像是在暗蓝色的大海上点起了一盏盏小桔灯。 当最后一只投放完毕时,三名科考队员手中的那根绳索拉得越来越紧。只等着诱捕器投放后......
“嘶嘶”的钢索滑动声,绞车驾驶员缓缓收回钢索,将沉入海底的多管取样器慢慢提升。在这个站位,多管取样器下沉至5000多米深的海底。朝阳在海面投下长长的光道。海面下慢慢出现一个泛白物体。 随着“噗”地一声水响,多管取样平台被提上水面,挂在钢索上来回摇晃。海水顺着8根取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