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陶军:跃马深海探宝藏

“海马”号胜利返航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杨旋 陈惠玲 发布时间:2015-06-24
  “解锁!”“放缆!”声音洪亮的陶军手持对讲机,果断地对着各部门下达指令,这是“海马”第17次下潜作业。此次深海大考,“海马”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为了这一天,陶军率领“海马”号研制项目组已经拼搏了整整6年!

  2015年6月8日,陶军获得了“2014年度海洋人物”的称号。


  6月8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海南三亚,“2014年度海洋人物”颁奖典礼正在举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陶军,却缺席了这个属于他的光荣舞台。此时,他正在远赴太平洋的“海洋六号”科考船上,指挥“海马”号第一次执行大洋矿产资源探查的深潜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总要求。建设海洋强国,海洋探查技术装备是关键。4500米级深海作业能力,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海洋装备技术实力。陶军率领他的项目团队,历时6年,自主成功研制了“海马”号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终于改写了我国的深海ROV装备只能依赖进口的历史。

  陶军率团队研制的“海马”,实现了我国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国产化“零的突破”

  2014年4月18日,清晨,中国南海中央海盆,最大水深4500米。作业母船“海洋六号”后甲板上,绞车转动,重达5吨多的“海马”被缆绳稳稳吊起。

  “解锁!”“放缆!”声音洪亮的陶军手持对讲机,果断地对着各部门下达指令。绞车转动,“海马”缓缓入水,在海面上漂浮。片刻后,随着最后一声“下潜”的指令,“海马”以每分钟40米的速度向南海深处潜隐而去……经过2个半小时的下潜,“海马”抵达海底。此时,屏幕上数据显示:深度4502.78米。

  在操作人员的遥控下,“海马”搜寻到前一天投放的水下升降装置,用机械手从中取出一个铭刻着中国国旗、国徽,约半米高的标志物,并将它永久安置在中国南海4502米深度的海底。紧接着,它又相继完成了地热探针测量、海底地震仪投放、海底沉积物取样等一系列深海作业,以及定向、定高、定深航行等指标考核。

  这是“海马”第17次下潜作业。从2014年2月起,17次下潜中,3次到达4500米南海中央海盆底部,最大下潜深度4502米,完成了规定的海试全部考核项目和技术指标测试,通过了现场专家组确认的114项考核。

  此次深海大考,“海马”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这也标志中国深海技术装备完成了从技术研发走向工程化应用的成功实践。为了这一天,陶军率领“海马”号研制项目组已经拼搏了整整6年!

  时光退回到2008年,“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即“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立项启动,这是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支持的重点项目,也被科技部和国家海洋局联合纳入深海潜水器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海马”业主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而陶军,当仁不让成为项目负责人。

  “海马”号研制涉及的技术问题繁多,装备有水下摄像照相系统、声呐、作业工具、多功能机械手,并有可更换的、不同功能的水下作业底盘,还具有辅助海底观测网布放维护的功能。

  这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6年时间里,陶军率领项目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他从未有过节假日。从设计到生产,一个小小的元器件,都是成功路上的困难。陶军拿着设计草图找到相关的厂家,但生产出来的器件并不匹配。也难怪,此前国内根本没有,加上整体的工艺水平较差,很多时候是在不断失败然后重新再来的过程中摸索。自然,当“海马”号研制并海试成功,对于陶军来说,就比其他任何事情来得更高兴,更有滋味。

  “海马”号的相关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是迄今为止我国自主研制的下潜深度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系统规模最大的大型无人遥控潜水器作业系统。“海马”号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试成功,在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评选中,“海马”号海试成功位于三期探月工程之后,名列第二。2015年伊始,“海马”号在地勘应用中首战告捷,在南海北部陆坡西部首次发现了活动性冷泉。

  “工作中,没有问题可以从我旁边绕过去”

  曾有同事这么说过,要论处理海上作业突发紧急状况的能力,陶军是数一数二的。这并不是夸张谬赞,30年的出海经验,加上他喜欢思考的个性,每次遇到问题,陶军都能以别人想不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工作中,没有问题可以从我旁边绕过去”。

  刚参加工作,陶军到了“奋斗五号”船,参与“珠江口盆地海洋工程地质调查”项目,从事海洋地质调查取样工作。一次,他所在的地质组给某石油公司做监测调查,该公司要求取样点与设计点之间的误差不能超过30米,但由于船的原因,当取样器下到海底时,误差早已不能满足规定的位置精度。为解决这个难题,他想出一个办法,先将取样器放入离海底比较近的地方,然后船再慢慢靠近进行取样,如此,他们圆满完成任务,而且最小的误差仅有3米,这令石油公司代表都惊讶不已。

  1996年,“海洋四号”船配备有一台进口的深海照相机,在多次使用之后,电池续航能力大不如前,经常需要更换,第二年,更是故障频频,严重影响海底拍摄任务的完成。就在海底照相设备几乎要被放弃的时候,陶军提出了一个想法,能否将微型彩色数字摄像机装在深海照相机的抗压舱内,进行海底摄像。经过反复思考,他编写了设计方案和图示,和地科院技术人员一起完成了系统设计、部件采购加工、软件编制和调试等全部工作,赶在1998年“海洋四号”出海前将这套深海彩色数字摄像系统研制完成。当时,项目组出海人员只有陶军一人,他一个人在海上取样工作之余,完成了摄像系统与CTD绞车的连接和调试。当这套系统第一次下放到海底,中国人第一次用自己研发的设备实时看见了5000多米深大洋海底的锰结核。

  广海局和中国大洋协会对这项科研成果非常重视,追加经费支持继续研发。这套深海海底彩色数字摄像系统的研发成功,填补了我国海底矿产资源调查技术手段的一项空白,技术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陶军带着这套深海海底彩色数字摄像系统参加了西沙海槽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首次通过海底摄像发现了水合物赋存证据——碳酸盐结壳,为南海水合物资源调查做出了突破性贡献。

  正是凭借他的“爱琢磨”、“喜欢折腾”,他在参与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及富钴结壳靶区资源勘探与评价、南海矿产资源调查研究专项、我国海域海洋区域调查和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的科研项目中,先后设计研发了海底摄像、保压取样和ROV等技术装备,并获得两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和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和大海打了30多年交道,但在他眼中,海上的风景,总是那么吸引人

  “海洋六号”上,陶军的房间靠近船头,属于比较摇晃的地带。在采访中,船身上下起伏,颠簸得厉害,记者扶着茶几,胃里已经很不舒服了,但是陶军一点儿事没有。

  在山东海洋学院上学时,从杭州到青岛,有陆路和海路,陶军喜欢坐船,先到上海,再从上海坐客轮到青岛,历时24个小时。一次台风过境,第二天海上涌浪还是比较大,他去餐厅吃饭,发现平时总是满满当当的餐厅,这时居然空无一人,见到他来,食堂员工很惊讶,用上海话喊着“来了一个”。因为晕船,全船几乎没人来吃饭。他说从那个时候就知道自己不晕船,30年的出海工作中,他从来没尝过晕船的痛苦滋味。好像他天生就是适合在大海上工作的。

  陶军喜欢摄影,每次出海总是带着照相机和几个镜头,在工作之余,大家都喜欢让他给拍照。他更喜欢走到甲板上,定格海上的日出日落、波浪晚霞。在他电脑里有一张老照片。那是1998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华南版)头版报道“海洋四号”再赴大洋执行调查任务的一张照片,照片中陶军6岁的儿子在码头为父亲送行。虽然采访中他很少谈及家人,但这张照片,却被他一直珍藏在电脑里。

  晚上6点多,大家坐在餐厅里边看电视节目边吃饭,50多岁的陶军一个人端着饭碗站在舷窗前,大口扒饭,视线就没离开过海面上的晚霞。和大海打了30多年交道,在船上的日子加起来也有2000多天,但在他眼中,海上的风景,总是那么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