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1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2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在冬至节气到来之际,12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以下简介“郑州综合所”)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浓浓饺子香 暖暖冬至情”主题活动。大家欢聚一堂,共享人间烟火。

    活动当天,职工们一来到现场,就被浓浓节日氛围感染,立即投入欢快有趣的包饺子活动中。大家分工合作,掐面团、擀面皮、包饺子,手法熟练,配合默契。擀皮的“哐哐”声,挖馅儿的“嘶嘶”声,交织成一曲温馨的交响曲。不一会儿,一个个形态各异、寓意丰富的饺子便呈现在大家面前。

    职工围坐旁,吃饺子话家常,活动热闹非凡。在家的所领导班子成员向职工们送上冬至温馨祝福,感谢大家一年来为研究所各项工作付出的努力与汗水。现场还随机挑选5名职工,品尝“节日福利”之“酸甜苦辣咸”特殊口味饺子,并结合五种口味向大家分享一年来工作生活中的辛酸、喜悦与收获,在场的干部职工无不为之动容。

    冬日韵长,饺香满堂。此次包饺子活动,让职工在感受传统节日魅力的同时,更体验到了来自郑州综合所的关怀与温暖。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岁末年初各项工作中,继续埋头苦干、攻克难关,为研究所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干部职工齐聚一堂包饺子

    5名职工分享一年来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

     
    郑州综合利用所开展“浓浓饺子香暖暖冬至情”主题实...
      3月31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海清带队赴京郊怀柔参加由国土资源部统一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活动现场,参加植树的人员态度积极、热情高涨,各个环节衔接有序,配合默契,充分发扬了团结互助精神。经过近两个小时挥汗奋战,为京郊增添了一抹春意。







    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6月28日上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以“安全生产月”为契机,以“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为主题,开展了消防安全培训、消防应急演练、灭火器实操演练。勘探技术所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上述活动并担任消防应急演练总指挥,全程指挥、协调应急演练有效开展。

    活动邀请廊坊市文明办支援者消防总队教官副主任范广威对全所职工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范教官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地讲解了专业的消防安全知识和典型的火灾案例,进一步提高了勘探技术所全体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学习了消防知识,形成了人人重视消防、人人参与消防的良好氛围。

    消防安全培训结束后,勘探技术所开展了消防应急演练。按照预先制定的演练方案、应急小组分工和疏散路线,模拟失火、断电、烟雾环境,组织人员有序疏散至指定集合地点。此次消防应急演练有效检验了应急响应人员对应急预案、执行程序的熟练程度和应急疏散技能;提高了应急响应人员的自救逃生能力;有效评估应急准备状态和应急能力,明确相关人员的应急职责,加强应急过程中的配合默契度,发现并完善应急预案的缺陷和不足。

    消防应急演练结束后,大家前往东小二楼门口进行了2019年第二期灭火器实操演练。通过实操演练,大家对灭火器的操作要点有了深刻体会,灭火技能得到训练,实用性强。

    范广威教官全程参与了消防应急演练和灭火器实操演练,并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了专业的示范和指导。大家对范教官的专业讲解和指导给出了一致好评。

     

     

     

     

     

     
    勘探技术所组织开展系列消防安全培训活动

    近日,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在地质大学第二社区开展了5.12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活动。附近社区居民30余人参加了活动。

    活动现场播放了防灾减灾科普视频,内容包括地震、滑坡涌浪、崩塌等灾害的预防及避险常识;黄土水敏性力学特征知识;土壤不能承受之重环境污染问题等。张贴了地质灾害科普宣传挂图,内容包括做好临灾准备,保障生命安全;了解应急措施,创建平安家庭;减少诱灾因素,共享和谐社会。

    科普宣传员介绍了地质工作的性质及特点,在灾害预警方面的重要作用,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并指导居民进行了应对地震灾害的现场演习,居民配合默契,行动迅速、到位。最后,开展了地质知识及防灾减灾科普谜题的互动活动,轻松趣味的一问一答中,达到了宣传效果。丰富、有意义的内容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居民踊跃参加各环节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本次活动宣传了地质工作特点及重要意义,普及了地学知识,特别是地质灾害的防治知识及技巧,提高了防灾减灾意识。

    地学文献中心开展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活动

    又是一年芳草绿,又是一年植树时。3月1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综合利用所组织干部职工赴登封陈家门义务植树基地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此次活动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和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助力河南及省会郑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高全体干部职工履行义务植树责任的意识,郑州综合利用所按照省绿化办、省直绿化办、省直文明办的统一安排,组织9名干部职工开展了义务植树活动。

    活动现场,在专业技术人员的简要介绍和动员后,参加植树的人员个个态度积极、热情高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植树活动中。大家有的挖坑、有的扶苗,有的培土,各个环节衔接有序,配合默契,充分发扬了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挥汗奋战,种下了一株株绿色希望,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理念,营造绿色环境,圆满完成了植树任务。

    通过此次植树活动,提高了郑州综合利用所干部职工的植树造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进一步强化了保护生态平衡和绿化家园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了研究所干部、职工群众的活力、凝聚力及团队精神。

    志愿服务队

    植树现场

    植树现场

    郑州综合利用所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2017新年伊始,为加强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丰富职工体育文化生活,营造喜迎新年的热烈气氛,凝聚广大职工团结协作的力量,发展研究中心工会于113日举办了“迎新春趣味运动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致开幕辞并宣布运动会开幕。 

    本次趣味运动会共设5个项目,分别为广播体操、集体跳绳、沙包打靶、趣味接力、双升比赛。职工们积极参与,以各工会为单位分为6个小组,队内配合默契、分工明确,队与队之间努力争先、秩序井然,整个活动现场一片欢声笑语,体现了本次比赛“友谊第一,锻炼为本,持之以恒”的原则。 

    感受着降温和冷风,北京冬天“失联”很久的蓝天白云总算是重新回来了。纵然寒冷,也抵挡不住大伙儿满溢的热情,伴随着激扬的乐曲,职工们暂时放下紧张忙碌的工作,跑一跑,跳一跳,出出汗,笑一笑,享受运动的快乐。各小组你追我赶,队友相互提示鼓励,观众在一旁呐喊加油,气氛活跃,高潮迭起,精彩纷呈。通过这些游戏环节,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得到了放松和快乐,同时也使大家进一步加强了沟通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心和心的距离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变得更近了,同时也激励着全体职工来年更加努力拼搏,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发展研究中心“迎新春趣味运动会”成功举办

    2016年12月29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四届职工劳动技能大赛在广州海洋地质码头举行,船舶大队的四艘调查船的40名船员参加了比赛。

    本届技能竞赛共设三个项目,分别是编打绳结与插接三股绳、抛水龙带、穿戴消防服装备。上午9点,比赛正式开始。编打绳结与插接三股绳,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要求参赛选手在5分钟完成丁香结、单套结、双索花、撇缆活结、琵琶头(索眼)插接5种绳结,只见绳索在选手们的手中跳跃翻腾,变成一个个实用的绳结,令人赞叹不已。在穿戴消防服装备赛场上,消防装备已经在地上一字排开,参赛选手2人一组,一人为穿戴者,一人为协助者。裁判一声令下,穿戴者和协助者迅速行动,各司其职,按照消防装备摆放顺序将消防装备穿戴上身。动作协调,配合默契,成为比赛的关键要素。抛水龙带既要讲求速度,又要保证质量,水带不能压线,不能扭曲打结等等要求,使得选手们丝毫不敢懈怠。经过近3个小时紧张的比赛,14名选手脱颖而出,分别在3个比赛项目中获得前三名。

    此次技能竞赛,给了职工展示自身技能的平台,提高了岗位技能水平,进一步激发了广大职工学技术、练本领的积极性。

    编打绳结

    抛水龙带 

    穿戴消防服装备

    广州海洋局成功举办第四届职工劳动技能竞赛

    李林(右一)和两位队友走出灾区后亮出胜利的手势。(刘绍祥 提供)

    李林正在向灾区讲解抗震自救知识。(刘绍祥 提供)

        5月14日19时30分,失踪三天两夜的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副队长、地质工程师李林,带着他的两位部下——化探队矿产公司矿产勘查中心主任、地质工程师刘绍祥和驾驶员吴军出现在成绵高速公路德阳站的出口。化探队队长陈志军、党委书记戴大新等主要领导,眼含热泪冲上去与他们激情相拥。表情一向刚毅冷峻的陈志军声音哽咽,本来有好多话要对李林说的,但最后只吐出了四个字:“你——这——小——子!”而后在不住点头中绽放出笑容。
        夕阳余晖中的李林、刘绍祥、吴军,满身都是厚厚的泥巴,与其说是三位灾民,不如说是三尊泥塑。
        “李林他们回来了。”化探队的职工奔走相告,简单七个字,他们用泪水、用焦急、用揪心煎熬了漫长的三天两夜啊!
        而当李林他们走进化探队时,整个地质大院不约而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对大难不死者的礼赞,这是对智慧与勇敢的礼赞,这是对生命顽强不屈的礼赞。
       
        5月11日下午,李林带领刘绍祥、吴军、赵波、段海亭从德阳进入汶川开展工作,其中赵波、段海亭将协助汶川县国土资源局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
        5月12日中午,从汶川阿尔铁矿结束检查指导工作的李林一行三人,在距离汶川3公里的七盘沟同汶川县委书记王斌、州建设局马局长、县建设局张局长交换意见,洽谈了相关工作,而后在羌王酒店草草地用了顿午餐准备打道回府。
        灿烂阳光下的汶川七盘沟,虽然是一个小镇,但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看着街道两旁花花绿绿的高原水果以及各式山货,李林他们出手“阔绰”,一下就买了30斤大樱桃,他们要把这红红火火酸酸甜甜且毫无污染的绿色水果带给远在德阳的亲朋好友。
        出发前,李林拨通了赵波的电话。赵波他们工作已经结束,而且先行一步到了漩口,请示李林是否需要等候。漩口已经过了映秀,距离大山的出口很近了,李林毫不犹豫地叫他们先出去。最先出去的赵波,成了地震发生前李林一行的最后联系人,也是他,最早把李林他们身处震中的消息带回了化探队。
        距离映秀三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映秀收费站,汽车减速慢行。当吴军准备驶近窗口缴费时,突然发现汽车有些不听使唤,明明是踩下油门,可汽车非但不前行,方向还严重失灵。急着赶回单位的李林发脾气地甩出一句:“不能前进也不能挂倒档啊!”
        话音刚落,李林首先反应了过来。“地震,地震,快跑!大家快跑!”
    以闪电般的速度,李林很快就闪出了车门,靠近岷江边。靠近公路内侧的刘绍祥、吴军慢了半拍。好险啊!他们“窜”出来时,正好有飞石滚下,差一点砸中其中一人的头部。大地剧烈地摇晃,地面开裂上拱。刹那间,山体滑坡,巨大的滚石从相对高度500多米的山顶铺天盖地倾泻而下。整个山谷雷声轰鸣,沙飞石走,烟雾弥漫。
        抖掉身上厚厚的尘土,李林看看手表,5月12日14时28分。
        二
        大震以后,持续不断的余震……直到两小时过后,山谷才恢复了短暂的平静。那种平静,静得令人窒息。山已塌陷,河已断流。
        刘绍祥、吴军说,这种感受,不到现场是体会不到的。
        李林三人颤巍巍地回到两小时前停车的地方,发现收费站已经完全坍塌,距离他们汽车后不到一米的地方,是一块从天而降的几十吨重的巨石,飞石后面,形成上百万立方米的大滑坡。跟在他们后面的车辆,要么被砸得完全变形,要么被滑坡体完全掩埋,车里的人有的被巨大的滚石击中。
        滑坡下本来波涛汹涌的岷江,此时此刻已经完全被滑坡体阻断,一个巨大的堰塞湖正在上游形成。
        强烈的求生欲望,驱使着李林——必须找一个安全的栖息地,渡过难关。
        “我是四川省地矿局的地质工程师,懂得如何避险抗灾。”李林毛遂自荐。收费站的王站长不住地点头。他们只剩十几个人了。不一会,老年骑游团的10位老同志过来了,他们本来是12位结伴而行,大滑坡的一瞬间,让他们与两个老骑友阴阳两隔。过了一会,一位人民警察、几位民工也来了,一会儿就聚集了32人。听说这里有个地质工程师,可以带他们走出险境,大家像见了活菩萨,找着了救命恩人一般。
        李林把大家集合起来,清点人数,拉开嗓子发表了“重要讲话”:“千万不要慌张,要保持镇静。主震都扛过来了,余震不可怕。”李林打比方说:“你一跺脚,地要摇晃,何况山上滚落石头呢?放一个小炮,炸出的土石方不过几方,大地也要颤抖,何况现在垮下的是几万甚至几百万方呢?不要一有什么震动就惊慌失措,不要自己把自己吓死。只要相信科学,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那神色,那架势,好像科学的钥匙就牢牢掌握在他手里。
        事后,李林说那时最重要的是稳定人心,让大家信服。当时,他给大家的印象是异常镇定,其实他内心也掠过丝丝惶恐:这么强烈的地震,如此险恶的环境,能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带出去吗?李林说,那时他才意识到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真正的责任重大。
        接下来,李林成立了领导小组,成员4人,有收费站王站长、骑游队的张老师、人民警察,李林当仁不让坐了“头把交椅”,担任总指挥。
        三
        “大家都把自己的食品拿出来,统一管理,统一分发。”这是总指挥发出的第一道指令。一声令下,有的取出了饼干,有的抱出了矿泉水,还有的抬出了10多斤白酒。李林把大樱桃慷慨地拿了出来。没有水,没有衣服,大家就从垮塌的房子里扒拉出来;没有床,大家呼啦啦找来了许多椅子。
    李林把具体保管分发食品的任务交给了那位人民警察。李林拍拍人民警察的肩膀说:“食品和水,都是我们救命的。谁乱哄抢,你是人民警察,依法处置。但如果你管理不善,分配不公,我们就把你扔到岷江去!”
        敢对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民警察发号施令,所有的灾民们一个劲地拍手叫好。
        阴云密布的天空,接近黄昏时开始飘起了小雨。李林他们找来一捆捆塑料地板革,从中层剖开,每人裁剪一块,披在身上。
        为了安全,李林决定把“部队”从已经断流的岷江东岸“调到”岷江西岸。到了西岸,发现这里有一个村子,还有10多人。李林劝他们迅速转移,可他们毫不理会。
        李林他们这一次战略转移,“部队”迅速发展壮大,其中有当地的村民,还有国家电网映秀湾电站的30多位职工,还有映秀武警中队的8名战士,队伍一下子壮大到110多人。领导小组也再次扩充,多了一个国家电网映秀湾电站领导韩书记和一位武警战士。此时,大部队中新添了5位伤兵,包括一位脚被严重砸伤的,两位脑部受伤的。
        领导小组迅速召开会议研究当晚如何过夜的问题。
        地处震后的山区,选定一个能容纳100多人过夜的地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依照李林的经验判断,最初选定的地方并不安全,必须上移至少20米。李林一挥手,大部队又上移了20米,连同伤员一个也没有拉下。
        因为安排得井然有序,几路人马齐头并进。一部分人生火做饭,一部分人搭建临时住房,还派出了5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前往映秀镇求救。灾难也许能激发人们的协调能力。大家素不相识,却配合默契。饭很快就煮好了,临时住房也很快搭建完毕,但没有人返回报信,看来映秀的情况比他们这里还糟糕。看来一切的一切,只能靠他们自己了。
        李林带领的队伍当晚住的地方,左右是高山,而且余震不断,尤其身后是悬湖,大家提心吊胆。李林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服大家、安慰大家。
        “我亲身经历过松潘大地震,也亲身经历过叠溪海子决口,大家放心,以现在岷江的流量,以我的计算,即便大坝决口最快也得明天中午,如果上游有暴雨洪水,最快也是明天上午10点。再说,我们这里的位置至少高于第一波水头20米。”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领导小组组建了9个值班安全小组,在驻地以上10米处设立了安全观测点,每个小组3人,每个安全小组轮流值班1小时,主要是密切监视两边山头的滑坡情况以及岷江水位的上涨情况。安全小组随身配备的“设备”,一个是由映秀电站职工提供的充电式手电筒,一个是至今还不知姓名的人民警察提供的口哨,还有附近老乡提供的锣鼓,并规定,发现险情,连续鸣口哨3声,而且不断地敲锣报警。
        李林还带领领导小组四个同事,亲自踏勘,制定出了安全的逃生路线,并且组织人马把逃生路线上的石头荆棘等清理畅通。
        那一夜,余震伴着这群有组织的灾民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夜。
        四
        在如此险恶的环境,能够安全地过上一夜,当地老乡特别感激李林。第二天早饭的时候,老乡格外慷慨,他们用双手从自己房屋的废墟中挖出了大米和泡菜,让灾民们一饱口福。
        到第二天早上6点,堰塞湖开始小规模决口了,10时30分大规模决口,洪水上升到最高位,大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李林他们新买不久的丰田越野车被大水卷走……
        雨一直在下,天非常地冷。
        走,走,走。前进是李林他们唯一的方向。
        就在李林决定继续前进时,从映秀方面跑回来了2个年轻人,听说李林他们要出去,便不断地摇头摆手,说那样等于白白送死,年轻人说自己如何九死一生,说整个道路已经完全消失,而且还有好几个巨大规模的山体滑坡,随时都有飞石滚落,其难其险,可想而知。不少灾民倒吸了一口凉气。
        李林想:不管多么艰难,既然你走得进来,我们就走得出去。
        为了大家的安全,为了把每一个跟随自己的人完好地带出去。李林制定好冲出去的方案,先是对路况进行侦察,而后,分组通过险区。李林同韩书记、王站长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带领49人冲出去(有一部分当地老乡留下了),并分成三组,每组一个负责人带队。
        下午3点,“可以出发了啦”,李林一挥手,而后变成拳头,神色坚定。
        李林带领灾民,朝映秀镇走去。
        道路之艰险,的确如那个小伙子所描绘的一般。
        每次遇见大塌方和泥石流,李林就命令队伍停下。李林带领一部分人密切监视山上的动静,一旦确认安全,就以口哨为令,每个组迅速通过。整个队伍通过这样的险区,需要很长的时间。一个难民深有感触地说:“每一次通过,都惊心动魄,心惊肉跳,都是在和灾害赛跑,和死神赛跑啊!”
        刚刚跑过,一个飞石下来了,刚刚跑过,几十方上百方的泥石流下来了,这样的事情使他们紧张的神经显得麻木。每一次冲过险关,大家都要回过头去,看看刚刚跑过来的那一段,也许那里又在山崩地裂了,也许那里又是烟雾弥漫了,他们歪歪扭扭的脚印被滑坡和泥石流打扫得干干净净。每过一关之后,很多人都会一屁股瘫坐在地上,仰天长叹“好险好险”。这也是胜利者的一种姿态。过了这一关,前头还有多少关?大家都说不清楚。
        有一个关口,灾民们可能终生难忘:要趟过几乎齐腰深的泥石流。力量大的,还可以自行挪步,力量小的需要前拉后拽,过了“鬼门关”,就真的成了泥人,只得在河水里洗刷一番,卸下“包袱”。 一个女灾民说,那时候根本就顾不了那么多的温文尔雅!
        一路上随处可见被泥石流砸死的行人,惨不忍睹。
        途中,他们又“收编”了两个中江的养蜂人,是一对夫妻,虽然上万只蜜蜂已经不知去向,收割的蜂蜜也荡然无存,但看着到处都在摇晃,到处都在坍塌,到处都是泥石流,到处都是大滑坡,到处都是死伤者,他们的精神支离破碎。李林给他们打下“强心针”:不走,只有死路一条。要走,一定要走出去。
        李林他们还发现了一个伤者,因为腿脚受伤严重,身上多处骨折,无法动弹。
        李林要求大家把这个伤员解救出去,但有人不赞成,说已经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但李林是总指挥,他一发脾气,手下的人也就不敢不从。
        “我们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找块门板,就是担架,浩浩荡荡的灾民队伍中又新增了一个伤兵。这个伤兵体重可不轻,需要六个人一组搬运,每组只能坚持十多分钟。
        平常只有3公里的路,现在因为要翻山越岭探险闯关,似乎比一辈子走的路还长。一路艰辛、一路磨难、一路辗转,差不多到了晚上才走到了映秀镇。
        处于这次大地震的震中,没有了往日的华灯初上,一片漆黑,映秀镇几乎被夷为平地。
        但映秀镇是映秀湾电站的大本营,所以映秀湾电站的职工就算到“家”了,那些军人因为要保卫枪械库,也只能到此留步了,10位老同志,经过这一路折腾下来,已经没有任何体力继续长征了,李林把他们托付给了当地老乡。途中救下的伤员交给了当地的几名武警同志照看。
        一天折腾过来,李林已累得散架。在映秀等待救援,在李林看来,很不现实。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行之。
        “我们要走,谁要走,我们带他走,我是地质队的。”
        李林的举动不断强化和传递着这样的信号。
        昨天的大部队,很多就在映秀止步。但李林的周围很快又聚集了许多人,巧的是和自己的同行松潘县国土资源局3位同志一行相遇。那个时候,李林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五
        5月14日早上6时30分,阴沉沉的天还没有完全亮。李林带领第三批难民出发,目标——都江堰市。
    虽然一路上到处都有泥石流,都有大滑坡,随时都有飞石,但也许是有了前一天的实战经验,也许是已经见惯不惊。越往外走,眼前越是一片光明,大家心情越是舒畅,对李林充满敬佩、充满感激。走出大山了,就不怕两山合抱了。
        映秀到大山出口,本来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但这个非常的时期,强烈的地震已经把原来的道路,包括羊肠小径都连根拔掉,脚下的生命之路,只能重新开辟。
        “快到出口,胜利在望了。”渐渐地他们看见了解放军,向里边艰难挺进的人民解放军官兵。事实上,地震的当天晚上,温家宝总理就从北京飞到了都江堰市。在抗震救灾指挥部,温总理下达了命令:当晚打通到汶川的道路,即便步行也要抵达重灾区。可那条道路实在是太艰难了,威武之师开过来被阻,铁军开过来依然被阻。直到记者发稿,这条通往映秀的道路还在紧张抢险之中。李林他们脚下的道路究竟有多惊险,可见一斑。
        六
        迎接这批从震中走出来的灾民,从震中走出来的勇士,李林他们享受到极高的规格。
        5月15日下午3时多,在距离马鞍石隧道4公里处,李林他们与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等全国最知名的主流媒体的一批记者、编导相遇。这些新闻工作者本来在卧龙拍摄大熊猫的,做迎接北京奥运的一场特别策划。无情的地震使他们一行有8人受伤,其中有锁骨折断的,有肋骨折断的。他们是从卧龙“逃难”而出的,与李林他们“会师”时,很多人已经精疲力竭。
        搜狐网站的记者在这里采访了李林。李林是那样平静,但搜狐网站摄像师的手在不停地颤抖。不为别的,就是激动。
        李林一行搀扶着“无冕之王”中的伤者,继续前行,当天晚上六点,到达都江堰市。
        这是个特殊的时刻,镜头应该只对准垮塌一线的抢险勇士,但在都江堰市青城桥头,四川电视台的一名记者,毫不吝啬把镜头给了李林,给了他一个特写,大大的特写。李林,此时此刻,代表着一个地质工作者的李林,一个真正的勇士,一个有别于一般勇士的勇士,危难关头,知识就是这样具有神奇的力量。
        李林不是导演,却成功导演一场生命的顽强、生命的倔强、生命的精彩!
        分手的时候,大家紧紧抱成一团。
        在抗震救灾的天空下,有多少生离死别,有多少救死扶伤,有多少英勇顽强,有多少大爱无疆。但这一道风景有一种别样的雄奇壮美。(罗会江  金  光  周江陵)

    他把51位灾民带出险境

    春风拂沃野,植绿正当时。3月11日,在第44个植树节来临之际,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春季义务植树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郑州综合利用所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党员干部代表近20人参加植树活动。

    上午10时许,参加活动人员来到位于登封市的郑州全民义务植树基地。活动现场,旌旗招展,气氛热烈。大家分工协作、配合默契,有的挥锹铲土,有的扶树培土,有的提桶浇水,干劲十足,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辛勤劳动,百余株翠柏迎风招展,焕发出勃勃生机。

    据了解,近年来,郑州综合利用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连续多年组织干部职工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用实际行动为自己的家园添一份“绿”。

     

    郑州综合利用所开展春季义务植树活动1

     

     
     
     
    郑州综合利用所开展春季义务植树活动

    为全面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推进河南省及省会郑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干部职工履行义务植树的责任意识,2021年3月20日,根据河南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省直文明办、省直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统一部署,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组织干部职工近20人参加2021年度春季义务植树活动,传播绿色理念、践行绿色生活。 

    根据活动安排,参加活动人员来到义务植树基地登封市石道乡陈家门村植树现场,大家分工合作,从挖坑整地、栽植树苗,到扶正压实、提水浇灌,干劲十足,配合默契,认真种好每一棵树苗。经过1个多小时的紧张忙碌,共栽植油松等苗木100余株。一棵棵新树整齐排列,扎根泥土,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爱自然,人人有责。郑州综合利用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每年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职工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激发爱林、造林、护林情感,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郑州综合利用所参加春季义务植树活动

    细雨绵绵挡不住激情燃烧,团结共进写一曲欢动韵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2020年青岛市职工集体跳绳比赛中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本次比赛由青岛市总工会举办,是今年总工会组织的第一项体育赛事,共54支代表队参加,各参赛队热情高涨,在全市企事业单位中反响热烈。 

    跳绳比赛当天,小雨淅淅沥沥,湿滑的场地给队员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几次试跳调整后,队员们配合默契、动作一致,顺利完成了比赛,赢得了现场阵阵喝彩和掌声。

    为了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响应青岛市总工会号召,青岛海洋所积极报名参加首届青岛市职工集体跳绳比赛。所工会高度重视比赛准备,前期组织了训练选拔,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日常训练。在赛前训练中,跳绳队全体成员克服天气闷热、地面湿滑等不利因素,认真研究分析录像、改进技术动作,边练边总结经验,经常牺牲周末休息时间加练体能,最终取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提升了竞技水平。

    本次比赛不但增进了职工间的沟通与交流,还增强了职工团队精神,充分展现了职工活力。

    青岛海洋所获青岛市职工集体跳绳比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