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欧洲的火山和沉积盆地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熔岩驱动的高热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冰岛、意大利、希腊和土耳其,多用于发电;可供直接利用的中、高温地热资源多分布于盆地地区,如法国、德国、波兰、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而随着地源热泵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浅层地热资源随处可用,尤其在奥地利、瑞士、德国和瑞典等多个国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目前,欧洲将地热利用方式划分为地热发电、直接利用和地源热泵三类,这三类地热利用市场均占据重要地位。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RC)报告显示,全球地热装机总容量2015年大约为82GW(吉瓦),地源热泵利用比例最高,达到61%,其中欧洲占据着最大的地源热泵市场。从具体国家来看,地热能装机总容量最高的前15个国家的总装机容量达到全球的85%,这其中有10个国家分布在欧洲。

    从整个欧洲来看,地热发电、直接利用和地源热泵三种地热利用方式都得到较好的应用和发展,而且都已具备相关的成熟技术。目前的研究和攻关焦点在于进一步降低成本,使地热利用更具市场竞争力。

    1 高温地热发电占主导,中低温地热发电势头正旺

    在欧洲,地热发电已经成为一种环境友好,且可持续的能源供应方式,这也使欧洲的地热发电市场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截至2014年底,全球地热发电厂装机容量达12GW,其中欧洲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060MW(兆瓦),占全球总量的17%左右。

    近10年来,全球地热发电量也在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在3%左右,2014年全球地热发电量达到74TWh(太瓦时)。其中,欧洲88座地热发电厂总发电量为12TWh,占全球地热发电量的16.2%,10年间6.3%的年均增长率更是高于全球水平。目前,欧洲地热发电主要分布在意大利、冰岛和土耳其三个国家,占比分别为44%、43%和10%。其中,近几年地热发电量的增加主要集中于土耳其和冰岛,而意大利地热发电量相对稳定。由于2014年试运转和维修的原因,欧洲地热发电厂的产能利用率在76%左右,与过去几年的水平相当。

    发电技术方面,主要有干蒸汽发电、闪蒸发电和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等,其中干蒸汽发电和闪蒸发电技术主导欧洲市场,占比分别为40%和42%。比如,意大利以干蒸汽发电技术占据主导;冰岛地热资源为高温湿蒸汽资源,几乎都采用闪蒸发电技术。但最近10年,利用中低温地热能的有机朗肯循环(简称ORC)发电技术发展较快。由于土耳其拥有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ORC发电技术成为主流。

    2014年欧洲地热发电容量较2013年新增170MW,并全部来自于土耳其。从发电方式来看,新增容量全部集中在ORC方面,这主要是由于中温地热发电的增加,但传统发电装置仍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更加高效地利用地热资源,冰岛、法国、德国和土耳其已启动了围绕地热发电的地热综合利用项目,以地热发电为主,采用“热电联供”或“冷热电联供”模式,在解决电力的同时为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供热或制冷需求,这将显著提高当地地热资源利用效率。

    2 地热直接利用技术已成熟,新技术出现较少

    地热的直接利用主要包括:区域供暖、洗浴和游泳加热、温室加热、水产养殖池加热、工业用热、农业干燥和融雪等方式。目前,欧洲地热直接利用最为活跃的部门仍然是集中供暖,欧洲地热能委员会(EGEC)统计显示,2014年欧洲地热供暖产热量新增大约80GWh(吉瓦时),总计达到4260GWh,占到地热直接利用的40%。2015年欧洲地热直接利用装机总容量估计为4701.7MW,主要利用国为冰岛、土耳其、法国和匈牙利等。目前欧洲共有257个地热集中供暖厂,主要分布在法国、冰岛和匈牙利等国家,2014年和2015年共新增23个。

    地热直接利用技术已经成熟,最近,除了在建筑供暖的集成利用方面有一些新的进展外,地热能直接利用领域并没有多少新专利。目前,供热系统是推动地热直接利用最有力的部门,由于地热流体往往不适合直接被分配到区域供热网络中,因此地热直接利用的发展取决于其他行业热交换器先进技术的发展。而在地热资源开发方面,一个新的概念“三重系统”被提出来,主要是通过钻探一个新的生产井,同时把前两个钻井转换成回灌井,以此来延长设计项目的寿命。这个概念已经在法国付诸应用,它可以使地热能源延长30年的使用寿命。目前,越来越多的供热系统开始采用此三重系统。

    3 地源热泵技术方兴未艾,环保型技术成为关注点

    地源热泵技术在欧洲获得广泛推广应用,2013年“欧洲地热大会”(EGC)将地源热泵作为地热利用的一个独立分类进行统计。据JRC2015年报告,全球地源热泵总装机容量约为50GW,其中欧洲装机容量达到19GW,全球占比最高,达到38%左右,其次为美洲和亚洲。

    EGEC数据显示,目前瑞典、德国、法国、瑞士和挪威成为欧洲地源热泵领域的领头羊,5个国家地源热泵装机容量之和占欧洲的69%。欧洲的地源热泵市场已经从过去由许多小型本地公司组成的市场发展成为主要由供暖和空调制造商组成的大规模的市场。目前,欧洲热泵及地源热泵市场被几个主要生产商所控制,这些大的制造商主要来自于地源热泵发展较为迅速的德国和瑞典。

    当前,地源热泵技术研发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地源热泵系统的效率和减少运作成本,主要进展包括:降低维修和养护成本,改进控制系统,使用更有效的液体工质,提高辅助设备(如泵和风扇)的工作效率。目前,地源热泵的COP值(用于评价热泵的能源转换率)通常在3~4左右,通过优化设计提高热泵的COP值是目前技术发展的主要关注点。同时,开发环保型的,并且具有更好的热特性的新型防冻液也是地源热泵技术发展的关注点。通过降低钻孔热阻指标(RB)以提高浅层地热系统的“赫尔斯特伦效率”也被寄予厚望。可以预期这些技术进步都将有助于提高地源热泵系统的效率。

    4 针对不同利用方式推出系列支持政策

    欧洲地热资源利用的发展离不开欧盟在区域层面推出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和联合行动计划。欧盟通过其“研究和创新框架计划”和其他鼓励机制来支持地热资源的开发,并且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框架来促进地热资源的有序健康发展。从1998年欧洲地热能源委员会成立、2000年欧洲热泵协会成立,到2010年EERA地热联合计划启动、2012年地热ERA-NET计划启动,欧洲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平台和联合计划不断完善;从2004年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起草决议以促进地热开发,到2012年《地热科技的战略研究重点》发布,明确欧洲地热开发利用的方向和目标,欧洲对地热能开发的支持政策不断细化。

    针对地热能开发和利用,欧盟内部存在着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政策支持制度。这些支持政策在不同成员国间有所不同,同时因三种不同地热利用方式(发电、直接利用和地源热泵)的发展现状而有所差异。

    欧盟地热发电补贴形式多样,但进展较慢。地热发电项目通常具有前期投入大、开发时间长的特点,至少需要3年时间,平均开发时间大约为5至7年。鉴于此,欧盟在2009年立法要求在传统电力系统运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优先安排可再生能源发电。欧盟对地热发电的政策支持方式主要有:风险保险基金、上网电价补贴政策(FIT)、可再生能源溢价机制(FIP)、可交易证书、投标和软贷款等。虽然FIT和FIP这些基于市场的机制通常适用于多种新能源技术,但在地热发电项目的应用并不理想,因此欧盟对地热发电提供类似政策支持的国家并不多,目前实行FIT政策的有奥地利、法国、德国等9个国家,实行FIP的则仅有意大利、荷兰等4个国家。

    目前,欧洲地热能的直接利用和地源热泵技术已经较为成熟,补贴正在逐渐减少。政府财政支持的方式主要有投资补助、减税、碳排放税减免、保险和低息贷款等,目前欧盟多数国家仅保留投资补助这一项支持政策,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仍实行多种财政支持政策,比如法国在投资补助、减税、碳排放税减免和保险等方面都有支持。EGEC认为,从成本的角度看,地热取暖技术(增强型地热系统除外)与化石燃料采暖技术相比变得更有竞争力,这使得政府对地热直接利用和地源热泵技术的补贴逐步降低。但同时,地热开发前期投入大依然阻碍着地热相关技术的发展,因此需要引进一些创新性的融资工具,例如能源服务公司(ESCO)或对地源热泵消耗的电力给予折扣。

    地热“点燃”绿色未来

    9月27-28日, 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热资源调查研究中心、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河北省地质学会承办的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在成都召开。

    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曹耀峰,水环所和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主要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130多家科研院所、大学、地勘单位的30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

    多吉院士建议,开展西南、东南地区的中低温地热发电,可持续利用华北平原、关中盆地和松辽平原盆地区中低温地热资源,热电联产,建立地热综合利用模式;全面推进地热能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利用西藏、云南、四川和台湾等地区的高温地热资源,推进高温地热发电,因地制宜建立多能互补的发电格局。选择有利地段,开展增强型地热能系统研究。

    曹耀峰院士提出,发展地热产业不仅对于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国家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相关装备制造国产化和工程技术业务发展,以及对增加就业均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期间,地热产业将拉动直接投资4000亿元,并带动地热全产业链总投资超1万亿元;至2035年,将带动地热全产业链总投资将接近5万亿元。至“十三五”末,地热能年利用量相当于替代化石能源7000万吨标准煤,约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46%,占非化石能源比重9.7%,对应减排二氧化碳1.7亿吨;至2035年,地热能年利用量相当于替代化石能源2亿吨标准煤,对应减排二氧化碳4.86亿吨。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进行了详细解读。解读中指出,《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的推出,旨在搭建推进中国能源大转型与探索地热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交流沟通平台,期待能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深入探索地热能行业改革路径,凝聚共识,协同发展。

    根据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热资源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介绍,我国地热资源禀赋良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7亿吨,可实现建筑物供暖制冷面积320亿平方米,水热型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19亿吨,干热岩资源总量初步评估达856万亿吨标准煤,西南地区水热型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1800万吨。我国大陆3000米至10000米深处干热岩型地热能总计约为856万亿吨标准煤,5500米以浅干热岩型地热能折合106万亿吨标准煤,地热能源可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调整后发挥重要作用。

    此次年会主题是“科学认识新时期地热工作”,在为期两天的时间内,与会专家和代表围绕“地热资源成因机制、地热资源探测技术、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地热资源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发展展望”五大主题,共同探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地热资源科学高效利用,更好地推进地热学科的发展。

    会议的亮点还在于增设了青年论坛分会场,10位青年学者将就河北省岩溶热储赋存规律及特征、中国和肯尼亚地热开发利用状况、京津石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川西高原高温地热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专家作为青年学术导师现场进行针对性点评,并为优秀青年颁奖。

    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中国委员会、河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河北地质大学、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研究院(地热中心)、四川省天晟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会议现场

    青年学术论坛上专家为获奖青年颁发证书

    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召开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团队编写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热电参数评价及应用》专著,日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陈强、刘昌岭、吴能友等著,中国科学院高德利院士、中国工程院孙金声院士为本书作序。

    该专著分为七个章节,系统总结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岩心的热学性质及电学参数在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分解过程中的演化规律等相关研究成果,介绍了含天然气水合物岩心的热电参数类型、测试原理和主要技术手段,以及天然气水合物岩心分解热效应测试与应用、天然气水合物岩心热导率测试与影响因素、天然气水合物热激法开采实验研究等研究内容。

    该专著紧紧结合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最新进展,包含了大量翔实的实验模拟与数值模拟结果,形成了一批原创性理论和技术成果,为从事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的科研人员和相关专业研究生提供了重要参考。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热电参数评价及应用》出版发行...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吴能友研究员团队著作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基础理论与模拟》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院高德利院士、中国工程院孙金声院士为本书作序。

    本书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基础理论与技术丛书”的第一卷,在梳理和总结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面临的科学与技术挑战基础上,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和实验模拟与数值模拟,建立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系统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跨尺度仿真模拟,进行开采产能潜力评价,研究开采过程中储层多物理场演化规律及地质、开采工艺和井型结构等因素对开采产能的影响,提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增产理论与技术,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理论和技术指导。

    全书分八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梳理和总结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面临的科学与技术挑战;第二章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从开采传质传热角度进行机理研究,进而引出其多尺度仿真模拟与实验测试技术方法,最后阐述上述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的应用出口——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地质-工程一体化调控;第三章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仿真模拟技术,分别从多物理场演化、三维模拟、钻采一体化模拟、井筒工艺参数模拟和开采数值模拟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仿真模拟进展;第四章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产气潜力评价,主要介绍基于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全球不同类型水合物藏产能模拟的情况;第五章地质因素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产能的影响,着重以我国南海神狐海域为例,分析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类型、储层物性、地质构造等主要地质因素对产气潜力的影响;第六章开采工艺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产能的影响,基于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结果,重点讨论不同开采方法与技术工艺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产能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第七章井型结构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产能的影响,以我国南海北部水合物储层地质特征为依据,获得系列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数据,探讨了直井、水平井、多分支井等井型开采时的储层多物理场演化规律、产气产水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等问题;第八章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增产理论与技术,围绕实现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开采目标、提高产能的需求,从增产理论和技术方面分析现状和短板,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本书涵盖了吴能友研究员团队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实验模拟与数值模拟结果,并结合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践,综合研究形成了一批原创性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基础理论和技术成果,可为从事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研究的科研人员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参考。

    本书出版后,科学出版社将陆续出版吴能友研究员团队著作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基础理论与技术丛书”其他卷,分别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储层渗流基础》《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岩石物理模拟及应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热电参数评价及应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管控理论与技术》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力学响应与稳定性分析》。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基础理论与模拟》出版发行
    什么是“碳达峰”?

    碳达峰(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

    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中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中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

    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方案》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工作要求,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

    《方案》要求,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并就开展国际合作和加强政策保障作出相应部署。

    《方案》明确,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积极推动严寒、寒冷地区清洁取暖,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积极稳妥开展核能供热示范,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引导夏热冬冷地区科学取暖,因地制宜采用清洁高效取暖方式。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

    一图读懂|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摘要:根据地层、构造、岩浆岩、构造叠加晕、找矿矿物学、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双频激电测深等研究成果,厘定矿田找矿标志,初步建立三维预测评价模型;开展靶区优选和初步勘查评价, 新发现5条金矿脉,圈定5处深部找矿靶区,新增金(333+334,)资源量10.9t。

    1.项目概况

    为加强哈达门沟金矿田勘查评价,指导矿田深部找矿,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部署了“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田深部矿产远景调查”项目,由武警黄金指挥部组织实施,武警黄金第二支队、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 京)等单位共同承担。起止年限为 2013—2015年。

    2. 成果简介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包括 1:2000地质填图、1:1万地质修测)、大比例尺地球物理、遥感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建立了矿田岩石、构造和矿带等空间地质结构模型,提出韧性剪切带和海西期、印支期岩浆活动为主要成矿因素;结合岩石地球化学、成矿流体和年代学研究,厘定矿床成矿模式(图1)。

    开展成矿规律和构造叠加晕、找矿矿物学、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双频激电测深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哈达门沟金矿田的主要找矿标志:①新太古代乌拉山群第一、二岩组为主要的赋矿围岩;②强韧性变形带及其中的脆性断裂,EW向断裂,其次NW向; ③与海西一印支期岩体关系密切,岩脉发育地段;④钾长石化、硅化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⑤头晕元素As、Sb、Hg强度大,且叠加尾晕元素Co、Ni,指示深部找矿前景较好;⑥黄铁矿热电性和晶胞参数、石英热发光和晶胞参数、矿物Eu正异常等可指示矿化强度和深部前景;⑦低磁化率、低电阻率;高极化率、高幅频率;⑧线环构造发育处及矿物波谱特征显示蚀变矿物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等组合异常。

    开展地质结构分析和找矿标志信息提取,根据Surpac软件分别建立研究区和矿床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并开展面上和深部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在平面上圈定了A级靶区13个、B级靶区8个和C级靶区9个,在深部圈定找矿靶区5处,并进行了靶区初步查证(图2、图3)。其中,100号脉深部3处找矿靶区,施工28个验证孔,见矿率82%,新探获金( 333+334,) 资源量10.9t,累计探获金(333+334,)资源量13.8t,有望形成大型金矿。本次工 作还新发现了154、155、156、201、202号金矿脉。

    3.成果意义

    (1)哈达门沟金矿田地质结构模型、矿床成因模型的建立,为显生宙以来华北北缘,特别是乌拉山一大青山多期次金成矿作用提供更多证据,为区域和矿田深部进一步找矿突破提供了理论依据。

    (2)厘定找矿标志、矿田三维预测评价模型,以及优选的找矿靶区,对区域找矿和矿田深部勘查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国开展矿田范围内的深部远景调查和三维地质找矿预测有积极 的示范作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雷时斌 顾雪祥 王梁 供稿)


    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区找矿再获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