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1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东北全面振兴决策部署,强化“中央—地方—科研”协同创新,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于近日在黑龙江省海伦市召开专题研讨会,系统总结地质调查支撑乡村振兴实践成果,共谋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新路径。自然资源部乡村振兴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及地方政府代表参会。

    会议聚焦守好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战略定位,形成三大共识,一是构建黑土地“地质档案+”保护体系,依托海伦黑土地关键带观测站建立全要素动态监测网络;二是打造富硒产业链创新链,通过“硒土详查—标准制定—产品认证—品牌培育”全链条开发模式,培育富硒米业、矿泉水等特色产业增长极;三是创新“地质+”融合发展路径,统筹开发地热资源、地质遗迹等多元要素,培育生态研学等新业态。

    会议强调,要立足“大食物观”深化地质调查供给侧改革,推动富硒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要以“四个体系”建设为抓手,在耕地质量监测、饮水安全保障、乡村建设等方面打造示范样板;要紧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黑土地保护、富硒资源开发为核心,强化科技协同攻关,精准服务海伦乡村振兴;要聚焦特色产业培育,打造富硒农业、地热开发产业抓手;要深化多方协作,共谋黑土地可持续利用与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要建立“求清单+项目清单”双对接机制,推动地质成果深度转化。

    会议听取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院等单位开展的乡村振兴地质调查项目进展报告,会后,参会代表们实地调研了海伦黑土地关键带野外观测站和富硒米业标准化生产基地。

    图片 1

     

    中心组织召开地质调查支撑海伦市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研讨...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哈尔滨中心”)牵头建设的哈尔滨黑土地地球关键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呼兰观测试验场、黑河观测试验场近日正式投入运行。

    该观测研究站由哈尔滨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院,依托自有产权的呼兰、黑河基地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海伦观测场,以“一站三场”模式建设,旨在汇聚优势资源,以点上突破带动塑造新优势新动能。

    哈尔滨中心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注重长序列数据积累,初期投入使用土壤温湿盐自动监测系统、冻土温度链监测系统、小型蒸渗仪、地下水监测系统等9台套观测仪器设备,建设多要素观测数据库,现已形成黑土地地球关键带岩石、土壤、水文、生物、气象等多要素数据观测体系,为开展地球关键带水土过程、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转化、碳循环等观测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哈尔滨黑土地地球关键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投入运行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郭慕清、马悦然)15日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地质工作在实践创新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下一步,将进一步发挥地质科技优势和地质资源优势,整合好自然资源部门的资源,跟其他部门做好衔接,共同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主任吴登定表示,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以找水打井、富硒土地、灾害防治、地质旅游和绿色矿山为主的“地质调查+”特色扶贫之路,在解决贫困地区突出民生问题,助力就业增收等方面取得了实际成效。

    吴登定介绍,在找水打井,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上,自然资源部在江西赣南红层区、滇桂黔岩溶区和西部干旱区等资源型、水质型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地区,深入调查摸底,精准对接需求,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成功找水打井1600多眼,总涌水量超过20万吨/天,为严重缺水地区贫困群众提供了生产生活水源保障。

    “在调查富硒土地,支撑富硒产业发展上,我们先后在贫困地区调查圈定绿色富硒土地2366万亩,支撑江西赣州、云南昭通、贵州黔西、黑龙江海伦等地建设300余处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园,形成了梦江南、虔农、五色谷等一批市场畅销绿色富硒农产品品牌,推动贫困地区走上富硒产业致富之路。”吴登定说。

    据悉,自然资源部还积极开发地质景观资源,发展地质文旅新产业。在贫困地区调查发现各类地质遗迹景观资源2200多处,其中世界级的有98处,国家级的509处,通过挖掘地质文化元素和特色资源,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3处、世界地质公园5处、国家地质公园5处、省级地质公园26处,推动建设地质文化村10余处,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财经|“地质调查+”走出特色扶贫路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指示精神,落实自然资源部党组支持海伦市全面脱贫的要求,2019年1月1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主要负责人带队深入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实地调研自然资源调查工作助力贫困地区脱贫事宜。

    海伦以农业为主,生产大豆、玉米和水稻等作物,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偏远闭塞等原因,全市有19个深度贫困村,也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近两年沈阳地调中心在组织开展的东北黑土地地球化学调查项目中发现了海伦市富硒土地资源,建立了农产品产地溯源溯质信息查询平台,并指导海伦市政府开发富硒土地资源,在长发镇规划建设了万亩天然绿色富硒水稻示范基地,开发出“坤诺”、“硒娃娃”等品牌富硒大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座谈会上,沈阳地调中心、东北项目办主要负责人首先转达了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对海伦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重视,明确了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工作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脱贫攻坚助力,要做到“精准对接、全面支持、调查扎实、服务到位”的总体要求。海伦市副市长李中国提出了“东方红水源地生态修复、通肯河流域地表水体生态修复、土地增减挂钩、土地生态质量调查、地热资源勘查、基本农田政策、地下水资源调查和化石资源调查等”八个方面的调查需求。

    海伦市市长韩启彬代表海伦市政府感谢自然资源部领导对贫困地区的深情厚谊,感谢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落实调查工作助力老区脱贫,感谢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发现富硒土地资源,让黑土地变成“金山银山”。双方参加调研人员充分讨论,并发表意见,一致同意形成建议报自然资源部,争取对海伦市扶贫攻坚工作的进一步支持。

    海伦市政府发改局、国土局、环保局、水务局、林管局负责人和沈阳地调中心、东北项目办相关同志参加了调研。

     

     
     
    面需求 精准对接 沈阳地调中心与海伦市政府共商脱贫大计...

     

    赵君,男,37岁,硕士,专业技术七级,子项目负责人。专业方向:地球化学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主持开展《黑龙江多宝山-大新屯整装勘查区重要矿产地找矿攻关示范》项发现中大型金矿一处,金333+3341储量为15.31吨,发现中小型铜钼矿一处,钼333+3341储量为44100吨。主持开展《松嫩平原北部平原及丘陵区1:25万土地质量调查》在松嫩平原北部发现了优质土壤约5680万亩,发现了2条富硒带,2条富锗带及2条富锌带具有良好特色土地开发前景。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找矿示范项目在黑龙江省北部发现的金矿和铜钼矿成果,2017年成功转交给当地政府,为此黑龙江自然资源厅专门递交了感谢信。《松嫩平原北部平原及丘陵区1:25万土地质量调查》发现的清洁土壤、富硒土壤、富锌土壤,获得了当地政府的一致好评。尤其是海伦富硒土地调查服务扶贫取得显著效果,获得海伦市政府的高度评价,并出具了成果应用证明。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受韧性剪切构造控制金矿的发现确认了整装勘查区新的金矿成因类型,建立的成矿模型和找矿模型有助于大兴安岭北部地区金的找矿突破。查明克山病地区土壤硒处于高背景,否定了以往认为克山病地区土壤硒低的认识。探索了多目标成果用于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及油气藏的预测的新思路。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论文8篇。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依托项目,带领了一批年轻技术人才成长,形成了一支由地球化学、地质学、计算机技术等专业人员构成的技术团队。团队中有博士4人,硕士3人,研究员1人,具有高级职称6人。团队配备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软件,具备承担国家土地调查大项目的能力。

    赵君

    2017年10月24日,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驻长华村第一书记、长发镇党委书记、及驻村扶贫工作队相关成员一行,不远千里来到沈阳,向地调局沈阳地调中心敬献锦旗及感谢信,双方就下步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驻长华村第一书记首先对沈阳地调中心在海伦市长发镇开展的精准扶贫地质调查评价项目给予高度赞扬。黑土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在长华-长发一带开展了1:5000土地质量精细化调查评价,对于长发镇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具体表现为:一是东北首个土地质量精细化调查落户长发,率先启动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建档,为每块土地建立“身份证”,这为长发镇农产品产地溯源、提升农产品档次和提高产品国内外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二为长发镇富硒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深度挖掘富硒土地潜在经济效益潜能,实现产业脱贫、农民致富提供了重要抓手。

    长发镇党委书记对沈阳地调中心的各位领导、广大技术人员一直以来对长发镇经济发展付出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祝愿沈阳地调中心在未来的黑土地地质生态调查工作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更大成果。

    沈阳地调中心表示,“十三五”期间,东北黑土地生态地质调查被列入国家重大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项目。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更是将这项工作,作为助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强地质科技创新和提升地质调查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今后地质调查工作要紧密围绕地方需求,采用多种调查方法、手段融合,快速精准服务于土地科技及地方经济发展。

    沈阳地调中心相关领导及东北亚研究室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了座谈。

    海伦市长发镇向沈阳地调中心敬献锦旗

    2021年6月25日是第31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 为积极宣传我国土地资源国情国策,引导社会关注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牢固树立耕地保护意识,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以临时党支部为单元,六地联动,开展了以“发挥地学优势,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为主题的土地日科普宣传活动。

    本次活动围绕三个目的,一是介绍全国土地日的意义,二是科普黑土地知识,宣传黑土地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提高群众的黑土地保护意识,三是宣传地质调查工作在黑土地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群众对地质调查工作的认知度。各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线下开展条幅展板展示和现场宣讲,线上发布科普视频和科普文章,活动效果显著,发放宣传册200余册,受众人群达300人次。

    沈阳地调中心通过多种多样的“接地气”的方式,将土地相关知识和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广大群众,增强了群众关注土地资源、保护黑土地、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这次活动是沈阳地调中心党建与业务的紧密融合,也是落实用心学党史,真心办实事的重要表现。 

    内蒙古鄂伦春旗临时党支部开展活动

    黑龙江省海伦市临时党支部与自然资源局、哈尔滨自然资源调查中心联合开展活动

    在辽宁省朝阳市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沈阳地调中心开展全国土地日系列科普活动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主任吴登定(徐想 摄)

    12月15日,国新办举行自然资源政策支持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主任吴登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地质扶贫主要是发挥地质科技优势,在查明贫困地区资源环境禀赋的基础上,从两方面支撑服务脱贫攻坚工作。一方面是发现资源优势、转化资源优势,支撑发展脱贫攻坚新产业。另一方面发挥专业技术优势,防治地质灾害,着力补齐脱贫攻坚短板。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大地质调查项目资金投入力度,走出了一条以找水打井、富硒土地、灾害防治、地质旅游和绿色矿山为主的“地质调查+”特色扶贫之路,在解决贫困地区突出民生问题,助力就业增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取得了实际成效,也赢得了地方政府和贫困群众的普遍欢迎。

    一是找水打井,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中的饮水安全问题,在江西赣南红层区、滇桂黔岩溶区和西部干旱区等资源型、水质型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地区,深入调查摸底,精准对接需求,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实行一点一策,成功找水打井1600多眼,总涌水量超过20万吨/天,为严重缺水地区贫困群众提供了生产生活水源保障。

    二是调查富硒土地,支撑富硒产业发展。先后在贫困地区调查圈定绿色富硒土地2366万亩,支撑江西赣州、云南昭通、贵州黔西、黑龙江海伦等地建设300余处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园。

    三是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指导贫困山区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研发推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加强对重大灾害隐患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有效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四是积极开发地质景观资源,发展地质文旅新产业。在贫困区调查发现各类地质遗迹景观资源2200多处,其中世界级的有98处,国家级的509处,通过挖掘地质文化元素和特色资源,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3处、世界地质公园5处、国家地质公园5处、省级地质公园26处,推动建设地质文化村10余处,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五是评价提交一批矿产资源,促进矿业开发惠民。加大项目倾斜力度,加强中西部贫困地区地质找矿工作力度,调查发现矿产资源地420多处。

     

    国新网:“地质调查+”特色扶贫解决贫困地区突出民生...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东北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立足黑土地监测与保护,促进黑土地地质调查科技创新,与吉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科研人员在松嫩平原北部黑土区开展了多学科联合考察。

    本次考察历时4天,以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为起点,以绥化市海伦市为终点,路线全程约500公里,依次考察了风沙土、黑钙土、黑土、暗棕壤、草甸土等土壤类型,考察人员从土壤学、第四纪地质学、遥感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多方面对黑土的形成演化发表看法并进行了现场交流。一是对土壤发生分类方法及野外识别认识深入,一致认为加强黑土的地球化学、古气候、古环境演化研究,进一步界定黑土地形成环境条件,为黑土地的形成演化研究及保护利用提供新的思路。二是黑土形成受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共同控制,松嫩平原北部黑土区地形变化明显,成土母质复杂多样,黑土形成的主控因素不明,应加强开展黑土地土壤地质调查,系统开展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等调查。考察人员针对黑土地调查的成果表达方式、技术方法体系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次考察是沈阳地调中心大力开展黑土地多学科调查研究、打造黑土地名片的良好开端,为多学科融合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奠定了坚实基础。

     

     

     

     

     

    沈阳地调中心开展黑土地多学科联合考察

    最近,黑龙江、吉林、辽宁相继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为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松嫩平原水文地质调查”黑龙江项目组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全力以赴投入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保障高效完成目标任务,助力海伦市脱贫攻坚。该项目通过圈定优质地下水开发靶区、建立地下水应急水源、建设饮水示范工程、旅游地质调查等工作,对解决海伦市优质水资源缺乏问题、促进旅游地质发展、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前进镇位于海伦市西部,年初被确定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乡镇。按照建设规划,要在鸡讷路旁建设两个居民聚集区。居民用水现状调查显示胜利村和双泉村原有居民饮用水水量严重不足,急需打深水井以解决两个村居民用水问题,包括胜利聚集区2039户6018人和双泉聚集区1574户4569人的居民用水需求。因镇村两级经济困难,没有能力打深水井,沈阳地调中心应镇、村两级政府要求,开展扶贫打井工作。

    通过精心准备,2020年5月11日,钻机正式进入打井现场开展工作。海伦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工作,主管扶贫工作的副市长王兆峰和主管农业的副市长王宝峰同时到现场检查指导工作,两位副市长对扶贫打井工作及成井后饮水井后续的使用、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沈阳地调中心海伦扶贫工作任务负责人田辉对扶贫项目工作进行了详细汇报,表示海伦扶贫工作团队将全力出击,争分夺秒,不松劲、不懈怠,坚决打赢这场战役,确保支撑海伦市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完美收官。

    前进镇及胜利村、双泉村两级政府领导参加。

     

    沈阳地调中心全力支撑黑龙江海伦脱贫攻坚

    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赢脱贫攻坚战指示精神,部局党组脱贫攻坚工作统一部署,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制定落实扶贫工作时间表,充分发挥地质调查专业优势,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近日,沈阳地调中心向海伦市、鄂伦春旗、喀喇沁旗移交了地质调查综合成果。 

    近几年以来,沈阳地调中心发挥专业优势,深抓扶贫工作执行,在项目设置、技术支撑等方面持续加大对海伦市、鄂伦春旗、喀喇沁旗帮扶力度。 多次与海伦市、鄂伦春旗、喀喇沁旗人民政府进行了需求对接,陆续开展了不同比例尺的土地质量调查和水文地质调查等工作。一是在海伦市部署实施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等多手段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原创性成果。共圈定绿色耕地面积207654亩,圈定绿色富硒土地面积29033亩;建设扶贫示范井6眼,累计出水量每日2712立方米,解决了367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开展物探测量剖面测量18千米,为海伦市选择应急水源地1处。对大峡谷进行了旅游基础地质调查,为海伦市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向海伦市政府移交了《水文地质调查助力海伦脱贫攻坚成果报告》等多项成果及土地质量调查、水文井相关数据资料、成果图件等。二是在鄂伦春旗已查明了东部农耕区土壤中有益、有害元素的分布特征,全面评价了区域内土壤质量状况,圈定多个集中连片的富锗、富钼等特色土地资源远景区,为鄂伦春旗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居民收入,为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依据。通过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及建设扶贫示范井,查明了水文地质条件和水质情况,切实解决了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和灌溉用水问题。移交了《鄂伦春旗东部地区土地质量调查报告》等多份成果报告和图件,并提出了“开发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的建议。三是在喀喇沁旗查明了全旗土壤中有益、有害元素分布特征,圈定了多个集中连片的富锗、富锌等特色土地资源远景区并开展了精细化调查评价工作,同时通过遥感手段掌握了全旗林地资源的变化趋势,有力支撑了喀喇沁旗退出贫困旗县序列并入选“国家园林县城”。向喀喇沁旗政府移交了综合报告、图件和数据集等成果资料。

    地调成果受到一致好评,当地政府向沈阳地调中心赠送了锦旗表示感谢。海伦市委副书记、市长韩启彬表示,沈阳地调中心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料和数据支撑,对海伦市脱贫攻坚和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下一步将深入利用好各类地质调查成果做好海伦市的乡村振兴工作、做好成果转化应用工作,使地调成果持续助力海伦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鄂伦春旗副旗长刘军良强调,调查成果丰富实用,将对鄂伦春旗扶贫扶志、发展产业扶贫起到推动作用。鄂伦春旗将积极利用土地质量调查成果,全力配合项目组采集各类农产品样本,尽快推进开发优质农产品,建立溯源溯质平台。喀喇沁旗张国华旗长对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为喀喇沁旗实现脱贫攻坚、入选“国家园林县”和建设“生态示范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并希望下一步在地质文化村规划、特色土地资源认证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喀喇沁旗走向小康生活。

    下一步沈阳地调中心继续以地调专业技术业务优势为支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帮助地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胜脱贫攻坚工作,由脱贫走向致富。 

     

     

    沈阳地调中心助力脱贫攻坚向地方政府移交地质调查成...

    2020年6月2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与海伦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地质调查助力海伦脱贫攻坚成果交流会。会上,沈阳地调中心向海伦市政府移交了《水文地质调查助力海伦脱贫攻坚成果报告》、《长发镇富硒土地评价暨天然富硒产业基地建议报告》等多项成果及土地质量调查、水文井相关数据资料、成果图件等。

    海伦市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是自然资源部对口帮扶对象之一。2017年以来,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总体部署,沈阳地调中心在海伦市部署实施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水文地质调查、航空高光谱、卫星遥感等多手段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原创性成果。共圈定绿色耕地面积207654亩,圈定绿色富硒土地面积29033亩;提交绿色富硒农业基地6处,地方政府已在调查圈定的富硒地块上建设富硒农业示范园,其中长发镇富硒农产品开发直接带动农户1355户以上、涉及4500多人,间接带动农户2000多户,涉及6500多人。在长丰村等地建设扶贫示范井6眼,累计出水量每日2712立方米,解决了367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开展物探测量剖面测量18千米,查明了海伦市西部第四系承压水盆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为海伦市选择应急水源地1处。对大峡谷进行了旅游基础地质调查,初步查明海伦晚白垩世嫩江组和明水组两个含化石层位,为海伦市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沈阳地调中心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以土壤、水为主的调查基础上,丰富调查内容,扩展调查范围,创新调查方法,探索持续动态监测,创新成果服务模式,努力提升地质调查支撑自然资源全过程管理的能力。也将继续针对海伦市提出的乡村振兴、富硒产业发展、水资源调查、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的需求做好地质调查技术支撑服务。同时,利用沈阳地调中心已有的全球黑土地协会、黑土地生态重点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球科学对比项目等科技平台,继续在海伦深入开展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定期发布海伦地区地质调查及研究成果。他强调,地质调查系列成果来之不易,资料弥足珍贵,双方应继续深入交流,促进成果深度转化,为海伦市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海伦市委副书记、市长韩启彬表示,沈阳地调中心通过扶智、扶技帮扶海伦,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料和数据支撑,对海伦市脱贫攻坚和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海伦市的地下、地表地质背景复杂,下一步要深入利用好各类地质调查资料,继续依靠地质调查成果做好海伦市的乡村振兴工作。海伦市自然资源局、林业局、水务局、扶贫办、富硒办等部门要认真做好成果转化应用工作,使地质调查成果持续助力海伦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与会人员还深入向荣镇、长发镇、东林乡等乡镇,就水文地质调查扶贫成效、黑土地关键带长观基地建设、土地质量调查成果转化情况及大峡谷地质遗迹资源开发远景等项目进行调研。

    大峡谷调研

    黑土地关键带长观基地调研

    富硒水稻产业基地调研

    沈阳地调中心以地调成果助力海伦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