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0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所”)岩石圈中心团队揭示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双穹窿”构造S波速度结构与成矿机制。

    新生代以来,受陆-陆碰撞造山作用控制,青藏高原南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内发育了大量的淡色花岗岩,形成了一系列穹窿构造并伴随着多种类型矿产资源的富集。错那洞穹窿和雅拉香波穹窿作为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典型的南、北“双穹窿”构造,其深部结构可能控制着多种金属矿床的形成。

    为探究“双穹窿”构造与成矿间的关系,地质所岩石圈团队利用短周期密集台阵数据,采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获得了错那洞及雅拉香波穹窿上地壳S波速度结构。发现:“双穹窿”结构深度9km处均存在低速带,但不同的是在低速带上方,雅拉香波穹窿和错那洞穹窿核部分别表现为高速特征和低速特征;研究区内低温热液型铅锌矿和钨锡铍稀有金属矿区同样存在明显速度结构差异,铅锌矿存在于横波速度高低变化较大的地堑边缘,钨锡铍矿存在于高速突起前端,二者的速度结构差异表明了成矿时期的不同构造环境;成像结果显示“双穹窿”周缘深部地热结构特征明显(图1),上地壳中部4-8km表现为低速热传导通道,上部联通盆地、地堑储热层,下部联通高温热源低速带,构成了错那洞及雅拉香波地区特殊的地热构造模式,对成矿流体的驱动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可为青藏高原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穹窿构造的上地壳结构差异性,及多金属成矿、找矿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图1 错那洞穹窿及邻区三维横波速度及地热结构解释模式图(红色区域为高温热源区;白色虚线为热源通道)

    地质所岩石圈中心团队揭示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双穹...

    4月20日,为迎接第49个“世界地球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长三角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二级项目联合江苏省泗洪县国土资源局,在泗洪县青阳小学开展了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讲述泗洪地质故事”为主题的系列科普宣传活动。

    在举行了简短的开幕仪式后,首先由“长三角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二级项目负责人进行了“泗洪县地理演化历史与资源环境保护”科普讲课,根据泗洪地区先后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结合项目近两年来取得的调查研究成果,逐步梳理介绍了泗洪地区自新生代以来的生物与古人类演化过程,以及泗洪地区古地理演化历史;泗洪县有国家级“洪泽湖湿地生态保护区”,但仍存在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治理。 科普讲课让小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也更加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其后,地质科普人员与师生们一起,分别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争做地球小主人”的宣传横幅上进行了签名,并承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从我做起”。

    最后,项目组与泗洪县国土资源局分别向小学生们赠送了“第49个世界地球日”科普读物与纪念笔记簿,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从点滴做起,树立“保护地球的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的意识。

    本次科普宣传活动围绕第49届世界地球日主题,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生动的结合在一起,达到了科普宣传的目的,为保护泗洪地区重要地质遗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贡献了力量。

    南京地调中心开展系列科普宣传活动

    “长三角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2016-2018年)是“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部署在郯庐断裂带活动构造区的填图试点项目,其任务是在查明研究区新近纪以来的地层结构、了解基底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郯庐断裂带泗洪地区构造特征及活动性调查。

    在前期野外踏勘基础上,项目组聘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曹凯副教授,针对郯庐断裂带构造活动及演化特征等疑难地质问题,于5月15-17日在江苏泗洪地区进行了野外现场指导。

    曹凯副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东部区域构造背景及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结合其在西部地区开展的活动断裂调查实例详述了该类型地区地质填图的主要技术方法、工作经验及需注意的问题;并根据本区地质特点,提出泗洪地区活动构造调查应按“大、中、小、微”四个不同尺度开展。随后,曹凯副教授对区内安徽泗县朱山地区新元古代地层中的构造形迹进行了分析,详细讲解了控制华北陆块与苏鲁结合带的边界断裂(F4)的宏观特征及各次级断层面上发育的细微构造特征;对江苏泗洪县重岗山地区受新生代断裂(F1、F5)控制的新近纪背斜、正断层及第四纪逆冲断层等进行了分析讲解;最后,曹凯副教授对项目组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并特别指出,需选择最适合的测年方法及样品用以限定活动断层的最晚活动时间。

    通过本次专家野外指导,为本项目即将全面开展的野外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长三角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项目聘请专家进行野外...

    2016年3月7日,地质力学研究所赵越研究员、张拴宏研究员、裴军令副研究员圆满完成了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地区中智联合地质考察工作,顺利回国,考察组正紧张地在对此次科考带回来的各类样品进行整理。西南极中智联合科学考察组历时25天, 重点对具有独特构造背景和地理位置的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和南极半岛开展了多个地点的地质剖面测量、岩石化学特征、岩浆演化机制及块体运动等研究样品的采集工作。

    2016年2月12日,南极考察团在所长徐勇等人的送行下出征南极,经巴黎-圣地亚哥,历时四十余小时抵达智利南部城市蓬塔,与参与本次科考的海洋局一所、三所,北京师范大学等其他7名队员汇合,于当地时间2月14日(以下同,比北京时间晚11小时)在智利南极所开展学术讨论与交流,并商定本次科考的细节与未来的合作计划。

    由于天气多变,赴南极的飞机只能视天气窗口择时起飞,因此常会遇到飞至目的地却无法降落而原路返回的情况。虽然考察团在2月15日当晚就抵达了长城站,但行至智利科考船AQUILES号的路程却并不顺利, 晚上22:00左右赵越、张拴宏等5名队员乘坐橡皮艇由软梯登船,而裴军令及其他4名队员却一直等到凌晨,终因风浪太大而返回长城站,直至2月18日才最终登上考察船开赴南极半岛。

     
                                雪夜离岸

    2月19日一大早,考察队员登陆O’H奥尔金斯站(智利),站上遍布企鹅,小企鹅已经长大,正是换毛期间。还有不少的海狮,多数懒洋洋的。湾中小湖水平浪静,偶有海狮在其中游戏,并穿梭于大小冰山之中。空中贼鸥、白头翁自由飞翔,时不时冲向企鹅群戏耍一番。而距O’H站南约300公里的Yelcho站区,企鹅则偏小一些,有许多还需要加以呵护,孵化地也有不少的蛋壳,可以偶见企鹅尸骨,不幸成为了空中贼鸥的食物。

     南极的动植物

    被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气候变幻无常,几天就会遭遇一场暴风雨,一天之中会经历雪花漫天至烈日炎炎。持续的暴风雪可以使瞬时风力达12级以上,科考队员在船上如同炒豆一般,要依靠护栏才不至于掉下来,队员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晕船现象,多数人整天不能进食,舱中的物品也会随着大浪滚来滚去。

    暴风雪中长城站一角

    考察队员们的住宿条件也并不乐观。在考察船上时,四个人挤满了小舱,船的引擎噪音比想象中要大得多。野外露营时,寻块相对平整少石的湿地已是运气,想做到防潮湿则是一种奢求。防风则是野外露营的最大难题,即使使用专门定制的巨型钢钩,将其砸入卵石堆中也需耗费不少的体力。帐篷周边只能靠石头来压实,每个人都需要有精卫填海的精神,搬来足够多的石头才能够压牢周边。如果是遇到了暴风雪天气,就只能在避难小屋内蜷缩度过。

    我国对西南极的地质研究始于80年代,由于交通等条件所限,多数集中在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由地调局力学所开展的本次科考则对乔治王岛以外的南设得兰群岛和南极半岛多个地点出露的中、新生代火山岩及代表性的沉积岩剖面开展重点调查研究。这将会厘清多个区域火山岩、沉积岩的空间与时代分布关系,并通过深入多种手段实验分析,进而讨论中、新生代以来火山活动期次,各块体运动过程及时限,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在西南极所造成的影响。

    考察队员抵达南极

    在本次的考察路线中,南极半岛西北端可越冬,其岩性主要为一套T3或J1的浅变质石英砂岩,富含石英脉,主要沿海岸带出露,其余大部分被积雪或北川覆盖。剖面考察中,发现两个走向不同的岩墙,采下定向样品准备进行年龄、古地磁及岩石磁学测试。智利站之一的Yelcho站暂时不支持越冬,站附近地区冰与雪明显比较多,露头不多,主要是约50Ma的花岗闪长岩,发育有两条岩墙。其中,附近一个小岛屿的包裹体非常发育,并有明显优选方向。围岩在另一登陆点可见,主要是次火山岩,多形成陡峭山峰,甚是壮观。

     

     

     

     

    以上为地质剖面与露头

    本次考察计划周密,于西南极多个地点登陆,采集了南设得兰群岛与南极半岛多个地点的中、新生代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样品120块左右,约200公斤。完成了拜尔斯半岛三条路线考察,测制地质剖面2条。辅助考察队中,北京师范大学无人机队获得拜尔斯半岛高清图片,为后期分析区域地质概况提供了基础保障。

    中智合作

    艳阳照耀中的长城站

    科考队员赵越 

    科考队员张拴宏

     

    科考队员裴军令

    冰川一角

    而实际上,随着对南极大陆考察的深入,各种设施设备也在不断的完善与齐备当中,比如O’H奥尔金斯站里就智利科考队员的祷告之所健身之地,还有点心和咖啡可以随意使用,甚至已装有了WIFI方便与家人朋友取得联系。而在饮食方面,虽然主食依旧比较西餐化,味道已能够让中国的科考队员们习惯, 而从长城站带的萝卜干、辣酱已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

    在南极科考地采集样品,与国内的野外考察是完全不同的感觉,由于登陆时间有限,从登陆开始完全是在“抢样品”,在有些考察点只给考察队员10分钟的时间,通常是队员们还没上岸就拿出地质锤,一登陆即以最快的速度扫描一下分地采集。

    而近几年的考察也让我们发现,大气候上的全球变暖在南极表现的更为显著,夏季冰雪融化规模越来越大,湿地范围越来越广。野外考察中只能穿长筒靴,雪地与湿地长期行走下来全无感觉。与东南极相比,冰裂缝的危险相对较少,但由于刚经历过暴风雪天气,考察队员们遇到了雪盖湖现象,走着走着一脚踏空,雪下为水,漫入靴中的话只能倒倒继续前行,一路忍受着寒冷与潮湿。

    雪盖湖现象


    雪地中穿行

    你所知与未知的南极

    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是新生代以来最为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该碰撞直接导致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和造山带的形成,即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高原内部除发育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以外,还发育多种形式的伸展构造,主要分为NS向伸展构造(如藏南拆离系,STDS)和EW向伸展构造(如亚东-谷露等裂谷带)。伸展构造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关系密切,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当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目前,有关高原内伸展构造的形成时间、形成机制及相互关系尚存在争议。

    亚东喜马拉雅地区位于STDS与亚东-谷露裂谷交汇处(图1),是研究NS和EW向两套伸展构造关系的最佳场所之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董汉文副研究员、曾令森研究员,与南京大学许志琴院士、李广伟教授、中山大学易治宇教授及其合作者,选择该区开展了锆石U-Pb、云母Ar-Ar及低温热年代学(ZHe、AFT和AHe)等多种同位素年代学综合研究,在伸展构造活动时限及喜马拉雅的隆升过程方面取得了进一步认识。

     

      图1 亚东喜马拉雅构造地质简图及剖面图

      研究结果显示:(1)亚东STDS由两部分组成:以韧性变形为主的亚东韧性剪切带(下拆离断层)和以韧脆性-脆性变形为主的哲古拉断层(上拆离断层);(2)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和云母40Ar/39Ar结果表明亚东韧性剪切带停止活动时间为~20Ma,而哲古拉断层持续活动,直至ca.11Ma停止;(3)中-低温热年代学(AFT,ZHe和AHe)结果指示两期快速冷却事件(Rapid cooling):中中新世(ca. 15-11 Ma)和晚中新世-上新世(ca. 7-3 Ma),分别与上述NS向和EW向伸展构造相关(图2和图3)。

     

      图2 亚东及周缘地区低温热年代学模拟图

     

      图3 亚东喜马拉雅地区NS向和EW向两组伸展构造演化过程

    亚东喜马拉雅地区NS向和EW向两组伸展构造活动时间的限定,对理解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造山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支撑地调局“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喜马拉雅地块深部地质过程与碰撞造山带的崛起提供新的数据支撑和研究思路。上述研究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项目号DD20190057)、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考察项目(项目号2019QZKK07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41872224,41430212,41472198)、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项目号J1901-20-3)及国家公派留学基金项目(项目号201809110029)等的联合资助。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SCI期刊《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Hanwen Dong, Kyle P. Larson, Dawn A. Kellett, Zhiqin Xu, Guangwei Li, Hui Cao, Zhiyu Yi, Lingsen Zeng. Timing of slip across the South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and Yadong-Gulu graben, Eastern Himalaya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2020) jgs2019-197.链接:https://doi.org/10.1144/jgs2019-197.

     
     
    亚东喜马拉雅地区NS向和EW向两套伸展构造活动时限研...

    日前,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正式发布《关于公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6批面上资助获资助人员名单的通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田陟贤博士后喜获二等资助,资助额度为8万元。 

    此次获二等资助的田陟贤博士后主要从事我国东部陆缘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盆地演化耦合过程相关的沉积源-汇及岩浆活动响应的研究工作,本次申请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为“三水盆地早新生代火山岩Nd-Hf同位素研究”。

    青岛海洋所将严格按照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规定,管好用好基金,发挥基金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效益。

    青岛海洋所博士后喜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二等资...

    辽东-吉中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郯庐断裂带北段纵贯工作区中部,是探索古亚洲洋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关键位置,是深入研究郯庐断裂带北段构造属性和活动时代的重点区域。这一地区的构造作用与构造体系的转换与叠加改造对东北地区固体矿产和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火山活动以及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开展该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对深入探讨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资源勘查预测和地震灾害预防有重要的意义。

    自2019年开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在铁岭昌图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在兴蒙造山带东段的构造演化、郯庐断裂带北段分支依兰-依通断裂带的构造特征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019年8月23日-25日,由工程首席张立东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锦轶研究员、辽宁省矿产勘查院卢崇海教授级高工、辽宁省地质勘查院张国仁教授级高工、吉林大学刘正宏教授和二级项目副负责人陈井胜高工等6人组成的专家组听取了昌图工作任务负责人张超同志关于工作任务的具体实施情况、工作进展和近期工作成果的汇报。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研究,项目组识别出一套由不同变质岩石组合或构造岩片组成的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原下二台岩群),并伴生有变质花岗岩、变质钠长斑岩、变质闪长玢岩(原于家大背杂岩)。这些岩石记录了早期顺层韧性剪切滑动、穹-褶构造(条带状构造、面状构造、拉伸线理、不对称揉流褶皱)、以及后期韧性逆冲剪切构造等三期变形事件。详实的调查资料为古亚洲洋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最终的闭合位置和时限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此外,项目组还查明叶赫-威远堡断裂带记录了中侏罗世左行走滑韧性剪切构造、晚白垩世挤压构造事件(叶赫地堑断褶带,昌图县逆断层带)以及第四纪伸展活动,初步建立依兰-伊通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序列;查明了下白垩统登娄库组具有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滨湖三个亚相,确认本区上白垩统泉头组是一套河流相(曲流河和辨状河)和冲积扇相(扇根、扇中和扇尾)沉积,初步恢复了测区中生代的岩性岩相、古地理和古气候特征;初步编制了工作区1:5万土壤地质图、植被分布图和第四纪地质图,为继续开展生态地质调查奠定了基础。

    通过室内原始资料检查和野外实地检查,专家组对项目工作进展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了调查与创新研究方面的技术指导,有效推进了项目的业务工作。

    下一步,昌图项目组将进一步加强生态地质调查,研究郯庐断裂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和地质灾害事件的相互作用机制,对城镇、村庄、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调查,对其稳定性和危害性进行初步评价。

     

     

     

     

     
    辽东-吉中地区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昌图调查工作取得突出...

    日前,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河北怀安-内蒙古凉城地区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已顺利完成了2019年度设计的天津武清500米、呼和浩特市南部600米和400米等三个第四纪地质钻孔的钻探、测井、编录及验收等工作,项目采集了各类年代学和指标样品,为后续的华北平原北部和河套盆地的第四纪地层结构调查研究奠定了基础。 

    天津武清钻孔位于通武廊区域内,钻孔实际进尺505米,全孔取芯率达97%。该孔将在华北平原北部建立第四系标准钻孔剖面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北西向构造带两侧第四系地层结构的差异及北西向构造影响范围、晚第四纪海侵的影响范围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同时也为区域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发育背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呼和浩特市南部的两个钻孔分别位于呼市南部至和林格尔工业区之间,处于河套盆地的南侧,实际进尺分别为605米和403米,两孔取芯率均在95%以上。该孔对进一步研究呼包盆地新生代地质演化、第四纪气候变化,尤其是西风带在地质时期的演化等起到的关键作用。在呼和浩特市南部的钻探施工期间,项目组邀请中国地震局地质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和天津城建大学等相关专家考察了河套盆地及邻区新近纪地层和晚更新世湖相地层,用更宏观的视野探讨了新生代以来区域构造环境、气候的演化以及黄河贯通等学术前沿问题。 

    此项钻探工作的完成为深入第四纪地层结构调查研究,有效支撑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天津武清钻探完工后测井工作

     

    专家组对呼和浩特项目进行指导

     
    河北怀安-内蒙古凉城地区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顺利完成2...

    527-2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邀请地质、物探、化探、钻探和信息化等不同方向的专家,对“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4个子项目进行了成果验收评审。经专家综合评审,4个子项目被评为2个优秀、2个良好的等次。 

    专家组认为4个子项目完成了实施方案审批意见书批复的各项工作,成果资料丰富,数据齐全,格式规范。项目以中亚造山带前寒武纪微陆块组成、古生代洋陆格局转化过程、晚中生代不同构造体制叠加和新生代火山-沉积作用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为引领,实现对覆盖层和隐伏基岩的调查,强化岩石、地层、构造等地质特征、属性和地质作用过程研究,调查成果不仅服务于大兴安岭成矿带隐伏区段的能源资源勘查,而且发挥了对水资源和生态等自然资源管理的支撑作用。同时,项目完成了钻探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填图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了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专家组建议项目要更好落实精心服务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责定位,准确把握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防线的建设需求,进一步挖掘钻探岩心的科学价值,强化新生代火山-沉积覆盖层的详细分析和晚新生代以来地表作用与环境变迁过程的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本次评审严格执行了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程序,对项目的成果报告、图件、数据库和各类资料进行了把关,提升了子项目的成果质量,为下一步二级项目的成果验收奠定了基础。专家的建议为在该地区开展新一轮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探矿工程所完成内蒙古填图试点项目部分成果通过评审

    众所周知,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与“第三极”,其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千米~1500千米,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但是,你知道青藏高原是何时开始“生长”、怎样“生长”的吗?

    青藏高原地体构成示意图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过去100个百万年以来地球历史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同时也是新生代以来众多地质事件启动的诱发因素和边界条件,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早期,学者由于研究集中于青藏高原上的某个点或地区,因此观点多倾向于高原是整体隆升的。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高原北缘,而国际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高原南部,导致不同研究者提出的观点分歧较大,在隆升历史上有早晚之争,在隆升模式上有整分之别。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1)隆升开始时间跨度大,从晚白垩世至晚更新世;(2)隆升机制上有整体隆升与渐进性生长的区别;(3)近期地学界研究指出,拉萨与羌塘地块缩短增厚的起始时间早于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时间,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否完全为碰撞成因还有待进一步讨论。总体来看,地球科学界对青藏高原生长的认识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主要体现在隆升模式与隆升历史两个方面。

    关于该高原的隆升模式,随着研究的深入与认识的加深,地质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不能将青藏高原简单视为一个整体,“单一活塞式的整体隆升模式”需要被重新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式。(1)“东西向穿时隆升模式”:台湾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钟孙霖及其团队通过对青藏高原东、西部钾质火山岩的对比研究认为,随着岩石圈下层的对流剥离,高原东部在40个百万年前开始快速隆升,而西部的隆升始于20个百万年前。1998年,钟孙霖在《自然》上发表论文,正式提出了先东后西的“穿时隆升模式”。(2)“向北生长模式”:法国科学院院士Tapponnier及其团队认为,高原的岩浆带具有向北年龄减小的趋势,且岩石圈的俯冲是倾斜的,在俯冲同时沿切穿高原东部的左旋走滑大断层发生了挤出作用。2001年,Tapponnier在《科学》上发表论文,正式提出了高原由东向北东生长的“向北生长模式”。(3)“原西藏高原模式”: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及其团队根据整个青藏高原新生代盆地的沉积记录,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于2008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撰文提出了“原西藏高原模式”,即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在始新世就已经达到现在的海拔高度,而此时青藏高原北部还是低地,南部和西部可能还处在海洋环境中。在中新世时,高原向北、向东和向南“生长”,并在第四纪时形成现在的高原特征。

    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还未取得结论性共识。关于隆升的开始时间,主要有三种认识:始新世之前、始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关于隆升到现今高度的时间,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8个到13个百万年前达到现今高度,二是40个百万年前达到现今高度。如果将青藏高原视为一个整体,学者们提出的隆升历史难免矛盾。现今的地质学家更倾向于将青藏高原视为一个多构造块体的大集合,不同块体在中生代-新生代连续继承性的并入欧亚板块,形成现在的高原样貌。这些构造块体以阿尔金-昆仑山缝合带、金沙江缝合带、班公-怒江缝合带、雅鲁藏布江缝合为界,自北向南依次为昆仑-柴达木地体、可可西里-松潘甘孜地体、羌塘地体与拉萨地体(如图),不同块体间应具有不同的隆升历史。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亚洲乃至全球的碳循环、气候和环境变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迄今为止,地球科学界对青藏高原生长的成因、历史与模式尚存在较大的分歧,惟一可以形成的共识是:青藏高原的生长具有多阶段、非均匀、不等速的特点,不同地体应该有不同的生长过程。研究青藏高原的生长对于我们理解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以及亚洲环境变化等许多地质过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青藏高原是如何“生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