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三峡库区重点区地质灾害隐患遥感综合调查”项目组近日在三峡库区开展野外工作,重点对重庆市奉节县“8•31暴雨洪灾”重灾区、巫山“大宁河河口”地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遥感解译结果进行了实地查验。

    野外工作在完成室内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开展,设计野外路线7条,其中奉节县“8•31暴雨洪灾”重灾区内5条,巫山县“大宁河河口”地区内2条,野外定点共计129个,超额完成预定的野外工作内容,调查结果满足项目要求。

    在野外调查中,除实地验证遥感解译结果外,项目组还发现了奉节县平皋村段、奉节县黄村乡东侧段、巫山县长江大桥东侧段等多处新发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区和地质灾害高隐患区,为进一步开展本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分析提供了必要依据。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完成三峡库区重点区地质灾害隐患遥...

    2017年5月8日,由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中心、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的“三峡库区专业监测工作座谈会”在重庆召开,水环中心组织人员参加了会议,对接调研三峡库区专业监测工作。

    会上,水环中心汇报“三峡库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和“巫山县城建成区地质安全监测”项目工作进展情况,就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资料归档、设备在线、数据分析、技术报告编写等具体问题与重庆市国土与房屋管理局、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中心、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重庆市国土与房屋管理局党组成员、重庆市地勘局局长充分肯定了水环中心在巫山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望霞危岩等监测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绩;要求加快巫山县城地质安全监测系统建设进度,积极解决后规专业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使专业监测工作由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向智能化迈进;同时提出了创新科技与装备,总结区域地质调查评价经验,支持巫峡12个不稳定斜坡的调查监测和重庆市300余处岩溶塌陷坑物探勘查等工作需求。

    水环中心表示,将集中全中心技术力量,持续推进地质条件调查、机理研究和风险评价与监测预警工作的有机结合,持续推进机载LIDAR、红外探测等新技术的试点示范与推广应用,建立和局、区(县)无缝对接的沟通协调制度,全面支撑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水环中心赴重庆对接调研三峡库区专业监测工作

        近期,渝东北山区持续降雨,暴雨不断,巫山县南部乡镇再次拉响警报,笃坪乡梅家湾滑坡、易家湾滑坡、水溪套滑坡、流家坪滑坡、长梁子危岩体发生重大险情,灾害体变形强烈,造成数栋房屋倒塌,群众被迫撤离。

        灾情发生后,地调局水环中心“渝东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参与地质灾害应急救灾,通过调查,项目组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梅家湾滑坡3户14人、水溪套电站住宿区30余人、易家湾1户4人及长梁子危岩体1户3人应紧急搬离,实行搬迁避让,撤出危险区,密切关注雪花小学后侧斜坡体变形情况,加强监测预警;第二梅家湾滑坡和长梁子危岩体受底部采煤活动影响较大,主采层位二叠系吴家坪组,应严格控制煤矿开采及随意弃渣活动,强化安全责任意识;第三针对区域内场镇及人口聚集区应加强地质灾害排查,划定隐患区,强化调查与群测群防协作力度,提高科学管控水平。 

    三峡库区巫山南部地质灾害警报再次拉响

       2016年6月24日凌晨5时开始,巫山县境内普降暴雨,最高降雨量达259.2毫米,导致巫山县抱龙、骡坪、庙宇、官渡、龙溪等乡镇16590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263人,房屋倒塌52户97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834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781.13万元。

        面对重大灾情,地调局水环中心渝东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当即成立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组投入到一线抢险救灾中,积极协助地方政府部门做好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排查组分为2个应急小队,分赴灾情最严重的抱龙、官渡等乡镇,经过详细调查,目前,查清重大地质灾害点(隐患)16处,其中滑坡11处,危岩(崩塌)2处,泥石流3处,危害最大的是抱龙镇场镇周边滑坡群及官渡场镇北西侧滑坡群,直接威胁抱龙镇和官渡镇场镇安全,隐患极大。

        水环中心调查组提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第一,抱龙镇重点区集中在火龙村、紫鹅村、抱龙村、贺家村到埠头村一线,主要是由于抱龙场镇周边滑坡受抱龙背斜控制,沿轴向转折端区域分布,集中在抱龙河两岸,受控于志留系罗惹坪组地层,主要为页岩、千枚岩与砂岩互层,岩层破碎,软弱层发育,工程地质特性较差。第二,官渡镇重点区集中在官家岭至双月村到挂子湾一线,主要由于官渡场镇北西侧滑坡主要受控于三叠系巴东组2段地层,沿与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分界面发育,滑坡地层主要为砂泥岩互层,顺向坡发育,岩层风化程度深,破碎软弱,地下水较为发育。针对重大地质灾害点(隐患)应加强监测,修建排水渠,疏通沟道,科学管控开挖边坡、采矿弃渣等工程活动。

     

     

    地调局水环中心第一时间参与巫山暴雨应急救灾

    近期,渝东北山区持续降雨,巫山县笃坪乡水溪套滑坡发生重大险情,近200万方土石量顷刻间发生大规模滑移,直接将下侧水电站摧毁,并将小溪河阻塞形成堰塞湖。所幸,由于预警及时,周边居民区30余人紧急撤离,未造成人员伤亡。灾害发生后,渝东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组紧急赶赴现场,协助地方政府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通过调查,项目组向现场救灾指挥和当地政府提出3点建议:第一,滑坡滑动后,后缘上侧的土石体仍处于持续变形当中,拉张裂缝仍在扩张,滑坡后侧电站住宿区人员应临时搬迁,转移到安全地带避险。第二,尽快清除堵塞小溪河河道的滑坡物质,留出足够的行洪空间,避免上游沟谷因暴雨形成的洪水冲垮堰塞坝体,对下游造成洪水或泥石流威胁。第三,加强对滑坡两侧居民区斜坡变形监测,特别是由于引水隧道开挖施工对滑坡后缘上侧危岩体的监测,同时加强隧道开挖施工的管理,如发现险情,必须立即停止施工,避免危岩体崩塌造成灾难性事件。第四,新电站选址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影响,加强对该区域内斜坡的工程地质勘查和稳定性评价,特别是科学评价斜坡崩坡积物的稳定性。

      

    地调局水环中心参与三峡库区水溪套滑坡应急救灾

    2016年5月1-15日,水环中心三峡库区后续规划专业监测项目组完成了承担的万州区、开县和巫山县共计58个灾害体的汛前排查工作。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2016年3月15日召开了“2016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趋势会商会”,与会气象专家预测: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16年三峡库区降雨会偏多,不利的气象条件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可能会较大。在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极为严峻的态势下,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要求各专业监测单位认真做好三峡库区专业监测工作。会后水环中心按照会议精神,精心准备,周密部署,共投入4台野外用车、一艘船只,安排野外工作人员15人分成3个小组于2016年5月1日开始对承担的万州区、开县和巫山县三县区的专业监测灾害体进行汛前排查工作。


    排查工作以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对比相结合展开。野外调查主要为宏观地质巡查为主,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当地村民、群测群防员,了解灾害体地表变形动态,巡查内容包括:灾害体地表变形情况,主要为原有地表裂缝发展情况,地面有无隆起、塌陷及小型滑塌现象;有无新增地表变形迹象;涉水灾害体前缘受水冲刷、淘蚀情况;地表水、地下水有无异常情况,包括水塘漏水、水井突然浑浊等现象;灾害体上建筑物变形情况。室内资料分析对比工作:将野外调查资料与长期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相关性,判断灾害体稳定性及变形发展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截至2016年5月15日,水环中心承担的万州区、开县和巫山县专业监测灾害体汛前排查工作野外调查部分已经完成,后续室内资料分析对比工作正在进行中。


    本次排查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要排查到,通过排查确定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提出处置建议,确保三峡库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三峡水库平稳安全运营保驾护航,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地灾防治以人为本 汛前排查确保安全

    为保证三峡库区后续规划专业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准确判定灾害体的稳定性和危害性,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威胁三峡库区明显变形灾害体,近日,重庆市万州区地质环境监测站、地调局水环中心在重庆市云阳联合召开了“三峡库区后续规划专业监测技术会商会”。

    三峡后续规划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技术强,涉及领域多,包括监测方案设计、设备选型、野外安装、系统配置、数据采集和室内数据分析等,需要及时解决监测系统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与会代表充分交流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研讨了三峡库区后续规划专业监测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大家认为,依据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工作职责以及相关程序的有关规定,定期召开专业监测会商会十分必要。

    地调局水环中心,万州区、巫山县、开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广州市中海达测绘仪器有限公司,重庆富邦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有关人员参加了会商会。

    协同合作共同提高 监测预警注重实效

    近日,地调局水环中心在重庆市巫山县“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预警示范站”现场开展了“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活动针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应急逃生等社会公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制作了宣传页及科普展板,在巫山县市政广场及学校免费发放了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宣传材料等。从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向公众介绍了地质灾害基本知识,地质灾害发生前征兆与迹象,应急逃生等。并呼吁共众积极参与和保护长江,保护生态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地质灾害调查室技术人员进入巫山县巫峡中学,向在校学生讲解了“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的科普知识。

     

    地调局水环中心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为推进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提高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质量与效率,适应中国地质调查局对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新要求,探索与创新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方法的适用性和效用性。

    近日,机载激光雷达摄影测量工作在三峡库区巫山段危岩体调查项目中成功实施,完成了测区内八十平方公里高精度激光扫描工作,为探索Lidar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成效提供了测量数据。本次Lidar测量工作是在经过多次踏勘、试验和试飞的基础上开展的,测区处于三峡库区腹地,地形高差大、条件复杂、天气多变、起降场地受限等给机载测量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和巨大挑战。通过分析和试验,考虑到测区场地因素、安全性和适用性等条件,项目最终采用麦道—MD520N型直升机作为机载测量的飞行器,并选择在巫山县龙溪镇煤场作为直升机的起降场地,对龙溪镇、福田镇、蒲莲乡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开展Lidar测量,分7个航高对设定的104条航线分阶段进行扫描测量,并对重点区进行重采和补测。目前,机载激光雷达摄影测量外业工作已基本完成,为区域内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依据。

    为地质灾害调查插上飞行的翅膀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采用WELINK网络会议组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项目”开展野外出队动员、安全保密培训及廉政提醒。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项目目标任务是通过专业监测及宏观巡查等手段,对49处地质灾害点和巫山县城建成区地质安全进行连续实时监测,及时研判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和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发现险情并提出预警建议,及时提交监测旬、月、年报,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及数据支撑。

    水环中心自1995年开展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监测以来,一直驻守三峡库区,成功预报望霞危岩等重大地质灾害险情,为保障库区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和长江航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确保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项目组践行新时代地质文化,持续发扬以坚守和创新为灵魂的“三峡精神”,一直是水环中心第一支出队、最后一支收队的野外项目组,充分体现了支撑服务地方政府防灾减灾的坚定态度,是对“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深刻理解和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根据工作部署,项目第一小组3人1车已于2月21日出发,第二、三小组已经于3月上中旬出发。

    水环中心拉开2021年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序幕

    2020年9月18-2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与三峡大学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在三峡库区重庆市巫山县组织开展了库区地质灾害现场调查与研究,对巫山县白鹤坪滑坡、甘井子滑坡、李家湾滑坡、水竹园滑坡及淌里滑坡5处降雨-库水型滑坡开展现场调查和监测数据分析,结合滑坡地质条件、变形特征和诱发因素,对滑坡稳定性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并进行技术会商演练。通过地质灾害现场调查、研究和演练,双方进一步加强了配合协作能力,磨合锻炼了队伍,有效提高了地质灾害临灾监测能力,进一步落实了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共建工作。 

    下一步,武汉地调中心与三峡大学等库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单位一起,以国家级平台共建为契机,进一步发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导中心、湖北长江三峡滑坡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专业监测单位的区位、数据、专业和人才优势,加强库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和科学研究等合作,共同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和科学研究能力及水平。

    1 巫山县白鹤坪滑坡现场调查

    2 巫山县水竹园滑坡现场调查组

    开展库区地质灾害现场调查 共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

    重庆市奉节县曾家棚滑坡全貌

    专家开展滑坡专业监测建设点现场验收

    湖北省秭归县树坪滑坡自动化监测设施

    编者按

    我国由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质灾害易发、高发、频发。“隐患在哪里?”“什么时间可能发生?”是防范突发性地质灾害亟待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

    为提高地灾隐患点发现、监测、预警、治理的专业水平,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持续推进高精度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隐患遥感智能识别、普适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集成研发、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能力。

    5月9日~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 “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灾害面前,加强监测预警,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有力保障。今天,让我们聚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带来的福祉惠及亿万百姓,但其建设和安全运行一直面临着地质灾害的严峻考验。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调中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导中心(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通过实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携手湖北省、重庆市以及三峡库区各区县自然资源部门,构建了集专业监测、群测群防和信息系统为一体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形成了水库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实现连续17年“零伤亡”,为三峡库区筑牢地质安全防线。

    试验示范为区域性监测预警预报奠定基础

    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是地质灾害高发区、频发区。三峡工程建设以来,库区移民迁建,以及蓄水后每年30米水库水位的降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三峡水库岸坡地质环境条件,加剧了库区地质灾害发生。国家高度重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先后完成了前期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和二期、三期地质灾害规模性集中防治。目前,正在实施三峡后续工作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这些防治工程的实施,对三峡库区数以千计的地质灾害点分类采取了工程治理、搬迁避让以及监测预警等措施,开创了我国区域性地质灾害规模性集中防治的先河。

    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7年,湖北省西陵峡岩崩工作处开始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的新滩滑坡上进行专业监测。1985年6月12日,滑坡监测设备发出预警信息。在专业人员的建议下,当地政府在滑坡大规模滑动之前转移了居住在滑坡体上的群众,避免了1300余人伤亡,10余艘客货轮也得到通知及时避险。新滩滑坡的成功预报,是我国首个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成功预报案例,同时在三峡库区播种下一颗地质灾害是可以监测预报的“信心种子”。

    随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示范工作开始着手实施。1998年~2000年,原国土资源部先后启动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工程试验示范区研究》和《长江三峡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2个专项计划。这些工作以三峡库区常见的降雨型滑坡、水库型滑坡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试验与应用,并在链子崖、黄腊石、黄土坡等重大地质灾害点进行了综合监测示范,攻克解决了一系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难题,研制出多种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仪器,并成功将GPS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实现了崩塌滑坡位移时间预报的突破,为后续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区域性大规模监测建设和预警预报奠定了基础。

    实现专业监测、群测群防和信息系统“三位”一体

    在国家专项资金投入下,2001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规模性集中防治拉开序幕。原国土资源部在2003年初步建立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并投入运行,2006年和2016年分别对监测预警网络进行了补充完善和升级改造,完成了三峡库区二期、三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和运行。自此,由全球定位系统(GPS)、综合立体监测(CS)和遥感动态监测(RS)的3S专业监测系统,以及“区县—乡镇—村组”三级群测群防组成的监测预警体系正式建成,实现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全覆盖。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集专业监测、群测群防和信息系统“三位”于一体。以专业监测为重点,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实施立体综合监测;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群众对所有已知隐患点开展巡查和简易监测;以信息系统为决策支持,在出现重大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时为应急处置提供地质灾害相关信息资料和分析计算功能,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和依据。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是一种在专业技术单位和专家队伍指导下,以广大群众为主体监测所有已知隐患的群众性防灾减灾模式,实现了“群专结合”。这种“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模式,不仅很好地做到了点与面、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还普遍提升了社会和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防灾减灾救灾新战略,更加重视地质灾害防治。根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近年来一批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仪器成功研制,应用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并在一部分群测群防监测点建立起地质灾害三级专业监测网。如今,普适型监测仪器凭借低成本、低功耗的优势,成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新生代”。这将推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从“人防”向“技防”转变,进而构建“群专结合”监测预警新模式。

    17年监测预警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建立了覆盖全库区的专业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对三峡库区3098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点开展监测预警,保护了库区57.7万人,以及长江航运和公路交通的安全。

    据统计,三峡库区二期、三期地质灾害防治期间(2003年~2015年),监测发现465处崩塌滑坡的变形迹象,并成功预警,使5.7万余人成功避险。自2003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运行以来,经受住了三峡水库135米、156米、175米蓄水和12次30米的大幅度水位波动,以及2014年8·31暴雨和2017年秋汛久雨等极端天气的严峻考验,实现了连续17年地质灾害“零伤亡”。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6月发生在重庆市奉节县的曾家棚滑坡。6月1日,专业监测显示,重庆市奉节县鹤峰乡三坪村曾家棚滑坡出现险情,附近9户42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直接威胁。专业监测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探矿工艺研究所立即将险情预警上报。奉节县人民政府及时将险区内群众全部撤离。6月2日,曾家棚滑坡东侧发生大规模滑动,滑动体积460万立方米,前缘滑入大溪河约30米,险区内房屋全部被毁。由于预警及时,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

    2015年6月对重庆市巫山县红岩子滑坡的成功预警,则是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预警结合的典型范例。2015年6月21日,巫山龙江红岩子滑坡群测群防员巡查发现裂缝及小型滑塌,及时向巫山县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进行了报告。6月23日,专业监测人员发现,滑坡变形加剧。当日晚上,巫山县对受滑坡威胁区域的9户33人进行了撤离。6月24日早上,监测发现裂缝变形急剧增加,巫山县紧急撤离影响区群众56户196人,并将滑坡险情通知了海事、航道和巫山航务处等相关部门。6月24日18时25分,约23万立方米的滑坡体下滑入江,形成了约6米高的涌浪。

    2019年12月10日16时50分许,秭归县泄滩乡陈家湾村长江北岸支流泄滩河左岸卡门子湾发生滑坡,38万立方米坡体整体下滑。因预报及时,水域、陆域均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该滑坡仍存在再次滑动的危险。2019年12月下旬,按照自然资源部总体部署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湖北省自然资源厅要求,卡门子湾滑坡被选作普适型仪器监测试验点,安装了雨量计、含水率监测仪、GNSS、裂缝计、倾角加速度计等5类21套监测设备。今年4月17日以来,随着多期次降雨和三峡库区水位下降,安装在卡门子湾滑坡的普适型监测仪器均捕捉到了明显的滑坡变形错动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有关部门进行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合会商,综合研判滑坡的变形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预警等级为黄色。当地主管部门按照会商意见采取了对应的防范措施,有效保障了滑坡影响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航道安全。

    科学创新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水平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在三峡库区二期、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中,针对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中面临的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难题设立了50余个科研课题项目,涉及蓄水引发的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监测仪器研制、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并建立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规范体系,以及监测预警建设与运行相关制度。

    三峡库区水库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体系,涵盖蓄水引发的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分析评价方法、监测预警预报技术方法、监测仪器研制、信息化建设等,解决了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中的理论及技术难题,丰富了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理论、技术与方法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学研究水平。

    重大危险性滑坡涌浪危害预测评价研究,研制了三峡库区滑坡涌浪预测评价系统,在秭归北泥儿湾滑坡和白水河滑坡、巫山红岩子滑坡、云阳凉水井滑坡等重大滑坡险情预警和应急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政府部门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及预警指挥系统,在库区全面推广应用,不仅为库区地质灾害调查、勘查、专业监测、群测群防、防治工程、应急处置、综合评估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先进的技术支撑平台,而且在凉水井、北泥儿湾、树坪、猴子石、玉皇阁、藕塘等重大滑坡险情处置中得以充分应用,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重大崩塌滑坡预报模型与预报判据研究,建立了崩塌滑坡预报模型,研发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应用现代先进技术等,实现了灾害点信息、监测数据采集和及时传输,监测数据分析和预警,灾险情速报,预警信息发布和移动办公等,提高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效率、监测质量和管理水平。

    在此基础上,三峡库区逐步探索形成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网格化管理模式。湖北省和重庆市结合自身特点,在三峡库区分别实现了“四位一体”和“四重网格”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管理模式,打通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最后一公里”。

    在探索建立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预报技术方法体系的过程中,科研人员解决了预警模型构建、预警级别划分、监测方法与监测曲线识别、监测仪器研发等技术难题,特别在库岸稳定判定、涌浪灾害判定、预警预报技术方法及模型判据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008年,《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三峡库区涉水滑坡机理、滑坡灾害监测预警及推广应用是其成果之一。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面临新挑战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取得了丰硕的科研与创新成果,不仅解决了大范围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诸多技术难题,也为其他区域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供了示范与借鉴。

    三峡库区经过10年试验性蓄退水运行,其地质灾害防治面临新的形势:一是影响地质灾害的因素以水位变动和降雨为主转变为以降雨为主,受极端天气影响明显,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二是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库区自涪陵起的长江流域下游区县,且峡谷段和顺向坡段如箭穿洞危岩和棺木岭危岩等变形增多,安全隐患增加。三是链式灾害如龚家坊崩塌和红岩子滑坡引发的涌浪风险加大,在库区通航能力显著增强情况下,涌浪预警与防范难度加大。四是30米水位周期性大幅变动对库岸稳定性影响逐渐凸显,水库消落带岩土体强度弱化明显,滑坡崩塌导致的涌浪灾害风险逐渐增加。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科学研究工作亟待进一步做深、做细。

    为此,武汉地调中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导中心将持续开展监测预警、分析指导,以及信息系统建设和科学研究。一是按照年度开展监测成果汇总分析,现场调查交流指导,组织年度趋势会商和技术培训,以及监测预警试验示范和总结,包括探索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新技术新方法试验与应用、丘陵山区普适性监测预警装备试验、专业监测分析技术要点等。二是建立和完善与湖北省、重庆市的数据共享及动态更新交换机制,完善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开展防治工程档案数字化,建设库区地质灾害大数据中心与平台,提升数据服务能力,支撑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综合监测系统、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平台和“地质云”建设。三是开展库区降雨与水库水位变动复杂动水条件下滑坡和塌岸规律研究,包括岩体劣化失稳机理研究、风险分析和趋势研判、涌浪预测等,以及水库滑坡监控关键技术和治理新方法新技术等研究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理论、技术和方法支撑。

    17年“零伤亡”背后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