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进一步强化职工野外作业安全意识,提升应对突发状况和规避潜在风险的能力,保障野外地质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于近期组织召开了野外应急技能培训会,业务处室干部职工80余人参加会议。

    应急管理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的资深讲师围绕“掌握野外环境下的生存技能,提升风险应对能力,保障生命安全”主题,通过案例分析、理论讲解与模拟演示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讲解了营地选址,自然灾害、动植物威胁等野外常见安全危险要素的识别与规避,以及外伤处理、中毒咬伤应急处置、求救信号制作、绳索技巧等关键自救互救技能。此次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有效增强了职工的野外安全风险意识和实战应对能力,为野外工作做好充分的安全准备。

    会上强调,野外安全工作是地质工作的生命线,全体职工必须深刻认识其极端重要性。一是要坚决贯彻落实部、局关于野外安全生产的各项指示精神和规章制度,将安全责任层层压实。特别是各项目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好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职责,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开展全面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确保安全保障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应急预案到位。二是每一位野外工作人员都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在野外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密切关注天气和地质环境变化,加强车辆、通信等设备的安全检查与维护,熟练使用应急装备,遇到紧急情况要沉着应对,按程序及时报告。三是要以此次培训为契机,举一反三,将学到的应急知识和技能真正运用到实践中,持续提升个人安全素养和团队应急处置能力,共同筑牢野外地质工作的安全防线,确保“人身、行车、资料”三个安全,圆满完成各项野外调查任务。

     

    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成功举办野外应急技能培训

    6月23日,实验测试中心联合地质所特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熊建、王依林等2名专家,通过网络视频授课的方式开展野外急救常识专题培训。中心40余名职工观看了培训直播。

    两位专家全面介绍了急救技能理论,结合生动的案例与自身经历,详细讲解了心肺复苏、创伤处理、骨折脱位处理及其他意外伤害应急救护等专业知识,还向大家简要讲授了常见伤害防护等实用知识。

    培训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本次培训内容非常贴近中心的野外工作实际,实用性强,有助于提升在野外工作中的紧急自救和互救能力。

     

实验测试中心开展野外急救常识专题培训

6月28日上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以“安全生产月”为契机,以“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为主题,开展了消防安全培训、消防应急演练、灭火器实操演练。勘探技术所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上述活动并担任消防应急演练总指挥,全程指挥、协调应急演练有效开展。

活动邀请廊坊市文明办支援者消防总队教官副主任范广威对全所职工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范教官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地讲解了专业的消防安全知识和典型的火灾案例,进一步提高了勘探技术所全体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学习了消防知识,形成了人人重视消防、人人参与消防的良好氛围。

消防安全培训结束后,勘探技术所开展了消防应急演练。按照预先制定的演练方案、应急小组分工和疏散路线,模拟失火、断电、烟雾环境,组织人员有序疏散至指定集合地点。此次消防应急演练有效检验了应急响应人员对应急预案、执行程序的熟练程度和应急疏散技能;提高了应急响应人员的自救逃生能力;有效评估应急准备状态和应急能力,明确相关人员的应急职责,加强应急过程中的配合默契度,发现并完善应急预案的缺陷和不足。

消防应急演练结束后,大家前往东小二楼门口进行了2019年第二期灭火器实操演练。通过实操演练,大家对灭火器的操作要点有了深刻体会,灭火技能得到训练,实用性强。

范广威教官全程参与了消防应急演练和灭火器实操演练,并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了专业的示范和指导。大家对范教官的专业讲解和指导给出了一致好评。

 

 

 

 

 

 
勘探技术所组织开展系列消防安全培训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党务干部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成效,2018年12月2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组织举办党务干部培训会,邀请河北大学党委组织部正处级组织员、党校常务副校长、机关党委书记刘艳玲教授现场授课。

本次培训采取以专题授课和座谈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刘艳玲部长结合自身三十多年的党建工作经验,以《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基本遵循》为题,紧密结合党支部的发展历程、中央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贯彻落实《条例》的要求,从《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的制定背景、重要意义、遵循原则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具体从党支部的功能定位、组织设置、基本任务、工作机制、组织生活、委员会建设、领导指导责任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着重对正确认识党支部的功能定位、规范“三会一课”、创新党课形式、落实民主评议和党建述职等党建工作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为大家作了一次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辅导报告。

会议同时以党务干部培训为平台,对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场答疑。参会兼职党务干部畅所欲言,积极围绕如何深入推进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进一步规范“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提升党内组织生活质量、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等方面开展深入探讨。

会议强调,此次培训对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推进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提升党支部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下一步支部工作和建设统一了思想、理清了工作思路、指明了努力方向。会议要求,水环中心全体党务干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认清支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行动上重点落实好以下3项工作:一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条例》精神,准确把握《条例》主要内容和刚性要求,切实增强贯彻执行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升支部组织力,强化政治功能,切实把党支部建设成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推动中心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二是严格对标《条例》要求, 准确把握党支部工作的职责定位,紧绷政治之“弦”,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观念,全面总结梳理、对照检验、完善强化党支部建设工作,坚持从严从细落实好各项要求,用心用力抓好支部各项工作,不断推动《条例》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三是要以提升学习教育成效、服务中心业务发展为目标,坚持读原文学原著,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在深入学习、透彻领会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心、部门和项目工作实际,找准服务业务发展、凝聚党员职工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做到精准发力、务实创新,扎实落实好支部各项学习教育任务,有效促进党建和业务的深度融合,切实发挥好党建工作的服务和保障作用,为水环中心地质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水环中心党委班子成员出席会议,各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以及野外临时党组织书记、纪检监察员(廉政监察员)共计60余人参加了培训。

 

 
 
水环中心积极开展党务干部培训

近期,主题为“研致深,行至远——利用Web of Science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的培训讲座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举办。此次培训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根据近年来中国地质科学院对电子资源使用量较大的情况而组织的。

参加讲座的人员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及其他局属单位的人员组成,主讲人是科睿唯安产品与解决方案部高级专家亚鹏。讲座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的,一是科学信息在科研过程中的作用;二是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引文索引简介;三是如何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科研服务,四是如何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助力科研。除此以外,讲座还重点针对中国地质科学院ESI学科介绍、获基金资助情况以及发文等做了统计,关注克拉通研究的案例分析专题跟踪方法,梳理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及功能,着重讲述全文获取以及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的应用,提升科研效率和效果。讲座内容丰富并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获得在场的研究人员的一致关注与认可。

此次讲座精炼而充实,在场科研人员纷纷表示实用性强,并会对接下来的科研工作提供较大指导,同时,也表示希望能够继续举办类似科研指导方面的培训。

 

地学文献中心举办SCI助力科学研究讲座

为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3月23日下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开展了2018年安全生产技能培训。

成都地调中心主任作了重要讲话,并根据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2018年的安全生产目标任务,要求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北斗使用、车辆安全、危化品等管理,希望全体职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将安全生产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工作。

培训会上,四川省红十字应急救护中心高级讲师、拉萨野外工作站、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地质环境大数据室、应急北斗设备终端厂商等4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将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政策、突发事件逃生自救和互救技能、CPR现场紧急救护流程、安全生产保障系统及北斗终端的应用、安全生产保障系统APP操作方式、北斗终端使用及常见问题的排查等内容进行了解读,为广大职工献上一堂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科学地互救技巧让大家受益匪浅,极大提升了广大干部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防护技能。

本次培训为2018年贯彻落实地调局安全生产部署,防范安全事故、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都地调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参加培训会。

成都地调中心开展2018年安全生产技能培训

3月1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组织开展安全急救知识培训。培训邀请到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专家主讲。

首先,邓锦锋主治医师就烧烫伤、外物刺伤、蜂蛰伤、骨折、异物入眼、外伤出血包扎等常见外科急救知识进行了重点讲解;张丽副主任医师根据多年来从事内科急救的实践经验,结合自身工作中多起抢救案例,详细讲解了中暑、脑卒中、电击伤、猫狗宠物咬伤、气道异物、心肺复苏等常见自救、互救知识。随后,省直三院急诊科的几位专家医生还现场模拟演练了心肺复苏、外伤止血包扎、骨折、气道异物等急救操作方法;参加培训的人员根据医生的讲解和演练,纷纷进行了模拟实际操作,专家现场进行了指导。郑州综合利用所始终高度重视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一直将野外项目组出队安全培训作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此次培训是郑州综合利用所首次邀请急救专家开展安全急救知识讲座。大家一致认为培训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效果很好,通过培训学到了自救、互救知识,也进一步提高了个人的安全急救意识,希望单位今后多组织类似培训,既能促进工作需求,又能丰富生活知识。

郑州综合利用所领导、项目组人员及各部门安全员80余人参加了培训。

张丽副主任医师讲解急救知识

急救模拟实际演练

急救模拟实际演练

郑州综合利用所组织开展急救知识暨野外出队安全培训

北京城市副中心地热两能施工现场。

6月2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恰好在同一天,北京市地勘局编制的《北京市城市地质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日前,记者走访了位于西四环地质大厦的北京市地勘局,见到了主抓《规划》编制的该局总工程师郑桂森。

“如果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问题;那么我们编制的《北京市城市地质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则是要解答‘首都建设需要地质工作做哪些事情,北京市地勘局将从哪些方面融入北京治理大城市病、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布局的行动中’。”郑桂森将一份《北京市城市地质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递给记者,开门见山地说。

加强基础研究,为新城镇规划布局、重大工程建设提供高精度地质数据

郑桂森告诉记者,《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紧扣“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为北京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明确了方向和路径。“显然,地质工作也必须紧紧围绕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需求重新布局。”

当前,首都发展有许多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包括城市副中心建设、北京新机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筹办2022年冬奥会等,都需要地质工作的紧密结合。尤其是城市副中心、新机场、世园会、冬奥会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要对重点功能区的地质条件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对影响规划建设的地质灾害要素进行高精度调查,这也使北京的城市地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向多元化、综合性、高精度发展。

据郑桂森介绍,北京市地勘局服务北京建设有着明显的专业优势和深厚的工作基础。近10余年来相继完成了大量生产、科研项目,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安全提供基础地质数据,有力地支持了规划的落实和城市建设。

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建立了第四系地质剖面(琉璃河地区),提出了更新统和上新统地层划分标志;总结了通州地区 50 米以浅岩石地层空间分布规律;开展了磁性地层学研究及磁化率天文旋回调谐在断裂活动性分析和地层划分中的应用;开展了北京地区盆山耦合作用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研究,初步分析了西山隆升速率及控盆断裂活动速率变化特征;完成了平原区 1:5 万重力调查工作,获得了高精度、高质量的重力成果数据。

初步建立城市地质工作方法体系,采用高精度、多手段、全要素的区域地质综合评价方法支撑服务重大工程项目,广泛应用于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11 个规划新城和 42 个重点小城镇等重大工程建设,地学成果得到了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保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实际应用。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实用性强且意义重大的研究成果,北京市委市政府越来越理解地质工作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方面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郑桂森高兴地说。

“需求是最大的动力。”郑桂森透露,北京市地勘局将继续深化城市地质理论研究,如:深入开展北京平原区新生代地层研究,建立始新世至全新世地层系列标准剖面;积极开展北京平原形成机制、演化规律研究,加强北京盆地结构、形成机制、演化规律、物质组成及盆山耦合关系研究,提高对北京平原的认知程度;加快松散层三维—多维模型建设研究步伐,以三维地质模型构建为基础,开展松散层三维结构分析。同时,统筹推进基础地质科研、科普基地建设;系统研究城市地质学理论、工作内容、技术手段、标准规范、成果应用、成果服务等,形成城市地质学科;研究制定北京地区城市地质工作标准规范,指导北京城市地质工作,加强城市发展与环境变化响应关系研究,开展地质环境容量指标研究等。

立足城市安全,提高北京市战略性地质资源保障程度

郑桂森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北京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各种“大城市病”逐渐显现,资源型和水质型缺水叠加,地面沉降、地裂缝等次生地质灾害日益严重,雾霾天气频现,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恢复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地热、浅层地温能开发研究,提高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增强战略性地质资源的保障程度。

城市的发展,地质安全是基础的基础。

郑桂森指着墙上、书架上、办公桌上一摞摞的书籍和一幅幅图纸,向记者简单介绍了北京市地勘局10余年来的努力:

一是重大隐伏活动断裂调查评价。北京市地勘局利用三维地震勘探等技术,对夏垫断裂、黄庄—高丽营断裂、顺义断裂和南口—孙河断裂的上断点位置及活动性进行了精准定位及危险性评价,深化了对北京平原区断裂构造格架的认识。

二是开展地面沉降防控技术研发,编制《北京市地面沉降控制区划(2016-2020)》,为北京市未来五年地面沉降防控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是在顺义、昌平等地裂缝高发区开展了一系列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工作,针对顺义高丽营地裂缝建立监测示范基地,研究表明北京地区典型地裂缝以构造断裂控制、过量抽取地下水诱导为主。对高丽营地裂缝沿线穿过的国家级重要规划园区“未来科技城”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制定合理避让范围,得到了规划、建设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纳。

四是开展北京市山区突发地质灾害研究工作,完成了突发地质灾害易发及危险性区划、应急避险路线场地调查等工作。开展泥石流专项防治化学—生态新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发明了新型固化剂,研究出的新型植物生长基质,在示范试验区泥石流治理工程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下一步,北京市战略性地质资源研究将是我们用科技创新着力推动的一项重点工作。”据郑桂森介绍,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

保障地下水安全。加强地下水超采区调控研究,积极推进地下水资源分层评价工作,统筹地面沉降、水土环境等问题开展多水联合调度—联合供水方案研究,制定城市供水优选方案,提高地下水供给安全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加强地热资源应用。深入开展地热资源形成机理研究,加强对中、深部热流温度、水化学等流体参数的系统分析,制定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区划方案。同时,积极推进地热田高效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加强开发程度较高地热田的数值模拟研发,系统规划地热开采井及回灌井的产业布局,提升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制定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规划方案,提高地热资源供暖梯级利用效率,建设地热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推广浅层地温能。持续开展浅层地温能成因机理研究,研究多种因素影响下浅层地温能成因机理,开展水热耦合数值模拟与系统运行控制的联合模拟研究,推动浅层地温能可持续、高效利用模式创新;组织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方案模拟系统研发,加强浅层地温能高效采集、转化方法技术研究,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关注地下空间开发。开展土地资源质量评价地质指标体系研究,积极推进地下空间资源安全利用预警指标、阈值及探测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体系,充分利用三维数值仿真技术开展地质因素对地下空间影响研究,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及风险管理研究。

改善人居环境,实现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预报

什么是“和谐宜居”?生态环境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国家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增加,相继出台了“水十条”“土十条”等政策。“在规划建设前,要求对水土环境质量进行精准评估,并对已污染地区进行修复治理,减少征地拆迁,在保障健康、安全的基础上使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这就需要提高水土高精度调查、修复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确保首都生态地质环境更美好。”郑桂森说。

此前,北京市地勘局已在地下水同位素关键技术攻关、土壤元素背景值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北京丘陵区1:10万、平原区1:5万、重点地区1:1万专项土壤化学调查,确定了不同工作比例尺的土壤化学背景值等地球化学参数,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我们还首次开展了地下空间资源地质安全问题研究和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及关键技术研究,创新性地将重力方法应用于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监测,提出了利用遥感解译、勘察方法、物探手段和实地验证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方法。”

郑桂森告诉记者,下一步北京市地勘局还将按照《北京市城市地质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要求,开展地质环境指标及容量研究:深入开展对隐伏线性构造、地面沉降、地裂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发展趋势等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的精度;加强水文地质参数试验研究,针对北京地区孔隙水、岩溶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不同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开展试验研究工作,切实提高地下水资源评价精度;积极推进岩溶水成因机理研究,积极探索岩溶水动态监测体系;开展水土污染机理研究,充分利用多期监测成果,选择典型场地进行污染治理试点工作,深化污染演化规律认知,开展关键修复技术研究。

“最终,我们的各项研究成果均将体现在对‘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中。”

据郑桂森介绍,根据国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要求,北京市地勘局已率先建设了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平台。该监测预警平台以保证城市运行地质安全为核心,以地质演化理论为依据,以高新技术方法手段为依托,建设平面分区、纵向分层的立体监测网,对浅层地表至深层基岩的各项地质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分析推演地质演化过程,预测预防风险,为决策部门提供可靠数据,为公众提供地学信息。

“监测预警系统与信息化建设将是个长期的过程。到2020年,基本建成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平台,初步建立地质资源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到2030年,全面提升监测自动化水平,完善地质因素预警阀值指标体系,查清主要地质因素演化机理,基本实现平台预警预报功能;第三步,到2050年,实现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预报,为城市防灾减灾、安全运行提供全面可靠地学支持。”郑桂森说。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让城市运行更加安全、绿色和智慧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市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时期,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城市副中心等重大工程建设开展,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市‘四个中心’定位之一。北京市将统筹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优化中央科技资源布局,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科技中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地质科技创新步伐,提高地质行业自主研发水平,融入国家科技创新行列。”郑桂森说。

《北京市城市地质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关键词是“科技创新”,其目标就是:以现代地质学基本原理为依托,以城市建设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保障城市地质安全为目标,创新发展城市地质理论、方法和工作体系,全面提高北京市地勘局科技创新能力,为北京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据郑桂森介绍,北京市地勘局将深入研究城市发展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深入研究城市地质数据采集方法,引领城市地质工作向定量化、精准化、即时化、综合性发展;深入研究地质成果表达方式,实现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促进成果转化并惠及社会各层面,建成首都城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平台;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多渠道、多方式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切实提高局履职能力,提高城市运行安全保障程度。

那么,北京市地勘局将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哪些目标?

郑桂森告诉记者,该局将在2020年前完成下列工作:一是基本建成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平台,涵盖“八个监测预警系统”和地质安全保障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多源地质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初步建立地质资源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建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平台,率先实现对重点工程建设区地质数据的分析、预警功能;三是统筹推进浅层地温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地热、浅层地温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形成机理、高效开发利用等实验研究;四是建设完善水土化验室、北京市生态地质环境修复测试中心,加强水土污染实验研究、风险评价及修复治理实验研究;五是厘定城市地质学概念与内涵,探讨城市地质工作分类,初步建立城市地质工作方法体系,包括调查、监测、评价、模型构建、趋势预测等,形成一部分城市地质工作技术规范标准;六是开展土壤污染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依托城市副中心“616工程”项目,开展土壤修复关键技术试验研究;七是创建“互联网+地质”智能地质新格局,加快“e地质”建设步伐,优化提升科普地质品质,提高城市地质工作服务广大市民水平。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地质工作服务领域更加广阔。无论是建立京津冀地质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地质数据共享,使城市管理向实时化、信息化、科学化转型,还是借助数字化、网络新媒体,扩大地质成果普及,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我们的地质工作都将做得更多、用得更好。”郑桂森表示。

城市地质,服务宜居新北京

为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注重野外交通安全,切实提高驾驶员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的精神,近日,成都地调中心车队31人驱车前往成都318越野训练基地,在模拟野外越野道路环境状态下展开了演、练、训、竞相结合的春训,做好出队前安全学习和实车训练工作。 

整个培训过程不以竞技速度为目的,而是以安全第一操作可控为原则,并科学设计了多个科目,制定了科学路线。随着一声令下,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两台手动挡越野车相继驰骋在高低不平、左右倾斜、急弯险道、大小不同的驼峰之间。在一张张夸张的表情和一声声惊叹声中,驾驶员的训练热情高昂精神振奋,表现出了良好的车辆驾控水平和训练激情。 

在模拟野外越野道路环境状态下车辆行驶的流畅性及加减档时机把握的准确性,在手制动失效情况下陡坡起步的技巧,在狭窄道路上坡加反向弯道的倒车以及四驱高低速档的使用等野外常常应用的驾驶技巧等诸多训练科目中,新老驾驶员轮流上场,相互搭配,相互学习、相互切磋,起到了以老带新、共同提高的目的,并提升了凝聚力,为保障野外安全奠定了基础。 

这次野外大练兵是锻炼队伍检验战力的一次实践,是保障2017年野外安全有效举措,其科目新、内容全、实用性强,达到了野外练兵预期目的和效果。  

                                                                                              野外培训合影 

                                                                                                训练中 

                                                                                                    训练中 

                                                                                                  训练中 

 
成都地调中心车队模拟野外环境开展驾驶技能培训

2016年8月26-2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在海南省定安县对“海南国际旅游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广州市地质环境综合图集”两项成果分别进行了评审。专家在审阅资料、成果、听取项目组汇报的基础上,经质询和充分讨论,获得了与会专家的充分认可和一致好评。认为两项成果资料丰富,内容全面,图面直观,实用性强。

“海南国际旅游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专题研究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可持续发展要求,以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进行了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遗迹资源及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单要素承载力评价,开展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国土资源环境配置对策研究,科学反映了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了区域国土资源环境合理开发利用的承载潜力和方向,为优化海南国际旅游岛国土资源空间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广州市地质环境综合图集”以广州市地质环境条件为背景,紧密结合国土资源环境优化配置及国土空间开发的需要。“图集”编制包含自然地理与人类活动、地质条件、地质资源、地质环境分类,涵盖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专门性图件,可作为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的基础地质依据。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海南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地质局、广东煤炭地质局、海南省地质局、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广州市地调院、广州市规划院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与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

泛珠三角工程两项成果获专家好评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联合地调局环境监测院、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资源学院周仰效教授,在北京举办了水文地质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培训班。培训受到相关单位的热烈响应,来自地调局水环中心、地调局监测院、北京市环境监测总站、地调局天津中心、地调局沈阳中心、地调局南京中心、地调局成都中心、地调局西安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北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等十多家单位60名野外一线的地质调查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

本次培训得到了地调局和相关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地调局科外部吴珍汉主任、地调局监测院郝爱兵副院长、地调局水环中心李文鹏主任出席了培训开班仪式并进行了讲话,对培训的内容、形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向学员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要求。

本次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应用地质统计方法分析刻画监测数据的特征、应用相关分析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应用统计检验探测变量的趋势变化、应用变差函数分析变量的空间变异性、应用克里金方法绘制等值线图等内容,旨在提升水文地质填图、水化学调查监测评价等项目承担人员调查与监测数据分析的技术能力,提高地质调查成果水平。

培训采取讲、练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周仰效教授带领大家通过实例对数据分析的方法、步骤、要求、结果逐步进行解析和示范,学员同步进行演练,并学以致用,用提前准备好的地质调查数据分组进行应用练习;同时,周仰效教授就水文地质含水层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构建以及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中重点关注问题进行了讲解,并与学员就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难点进行了交流、答疑;最后,通过分组汇报的方式对本次培训结果进行了考核。60位学员均通过了本次培训考核,并获得培训证书。

本次培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培训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培训方式灵活互动,老师讲的生动、具体,学员们学的认真、主动。通过引进国际高端学术专家,开展针对性、实战性的技术人才培训,使学员在较短时间内熟悉掌握了实用性的工作技术方法,了解了国际前沿的地学动态,开拓了工作思路和视野,对地质调查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升和地质调查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都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开班仪式  

培训现场

 

颁发证书

 

水文地质调查数据统计应用培训班圆满结束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研发的“改进后的柱状地质体重力勘探模拟系统V1.0” 获得由国家版权局认证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著作权登记号为:2021SR1761836。

重力场模拟在重力勘探及重力异常解释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反映重力场源与场分布特征之间的联系,是地质解释的基础。柱状地质体是位场正演计算中最为常用的三度体模型,研究柱状地质体重力场正演计算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深部找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软件著作权人原创性推导出柱状地质体理论公式,得到国内外同行业专家的认可,该科研成果已在国外SCI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发表。通过编写软件实现了正演计算,该模拟计算允许柱状地质体在空间任意旋转和倾斜,测线可以布设到地表的任何位置,实用性强,计算速度快。

 

证书

天津地调中心“改进后的柱状地质体重力勘探模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