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20年4月22日,第51个“世界地球日”如期而至。受疫情影响并结合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根据部、局统一部署和安排,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围绕“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活动主题,组织开展了系列线上科普宣传活动。

    “地球日”当天,依托“战略性共伴生难选冶矿产技术经济评价”项目,郑州综合利用所团委、科学技术处联合郑州东枫杨外国语学校组织学生们在线观看了“地球日”科普视频讲座。郑州综合利用所“战略性共伴生难选冶矿产技术经济评价”项目负责人王威博士以“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概述”为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研究成果,从矿产资源的分类、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及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分布等方面为同学们进行了一场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科学普及。15个班级的900余名学生同时在线观看了视频讲座,并分享了关于“地球日”知识学习的感悟体会。同学们纷纷表示,讲座向同学们普及了矿产资源的基本常识,也激发了大家学习了解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知识的浓厚兴趣和珍惜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意义,大家受益匪浅。

    此外,在主题宣传周期间,郑州综合利用所还采用在所内、外网及时转载和报道地球日媒体关注文章、资源综合利用科普文章、地球日宣传海报、公益短片等形式,宣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的重要意义。

    王威博士做科普视频讲座

    同学们在线观看科普视频讲座 

    “地球日”科普讲座观后感 

    研究所网站科普宣传 

    社区街道宣传条幅

    郑州综合利用所举办“世界地球日”线上科普宣传活动

    珍贵新奇的样品、丰富多彩的展厅、生动有趣的讲座…… 4月22日,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南岗科研基地,以“深海探宝-大洋矿产资源科学考察”为题的第50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大讲堂拉开帷幕,来自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和广州外国语学校杨帆班近100名中学生,通过科普讲座、专题展览、互动交流等深入了解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科学考察工作,树立“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理念,提高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科普讲堂上,“海洋六号”船深海大洋科考首席科学家杨永向学生介绍广州海洋局30多年大洋科考成果,从大洋的演化、海底蕴藏哪些“宝藏”、如何找到这些“宝藏”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深海探宝”的光辉历程,激励学生们积极投入深海科考事业,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在广州海洋局成果展厅,技术人员向在场学生详细介绍科考船调查装备、技术手段及海上科考生活体验,丰富多彩的影像资料、琳琅满目的深海样品、惟妙惟肖的科考船模型,还有现场布设的深海矿产资源科考专题展板,现场技术人员答疑解惑,这些喜闻乐见的科普形式,进一步加深了在场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科普活动学到了更多的海洋知识,对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广州海洋局开展“深海探宝-大洋矿产资源科学考察”科...

    2019年4月22日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根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和安排,“地球日”当天,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围绕“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活动主题,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

    依托“46种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项目成果,郑州综合利用所在郑州枫杨外国语中学(东校区)组织开展了以“我们身边的矿产资源”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邀请了郑州综合利用所离退休老干部、原副所长杨友生同志向同学们介绍了珍惜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的重要性、矿业固废的来源及解决途径等科普知识。通俗易懂的科普讲座、生动有趣的宣传展览、琳琅满目的矿石标本引得同学们兴趣盎然、啧啧称奇,互动环节的科普图书奖励更是让同学们激动不已,竞相举手抢答。两个小时的科普活动就像带领着同学们进行了一场神秘的科学之旅,生动,新奇,又充满了无限乐趣。

    在祖国西北重镇酒泉市,依托“东天山昌吉-双沟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郑州综合利用所)”项目成果举办了科普宣传活动。科普人员通过制作主题展板、发放知识海报及宣传彩页、悬挂横幅、向民众发放环保购物袋等方式,向社会民众普及了西北地区地球科学知识及矿产资源概况,并对酒泉地区丹霞地貌、硅化木、恐龙化石、冰川等地质遗迹进行了现场讲解。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吸引了当地社会民众的积极参与。

    此次科普宣传活动增加了社会民众对“地球日”的认同和生存空间环境的了解,引导大家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激发了大家保护环境、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意识,到达了预期效果。

    郑州综合利用所杨友生同志做科普讲座 

    同学们参观矿石标本 

    同学们竞相参加科普互动 

    酒泉市科普成果展览 

     “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环保倡议签名 

    酒泉市科普宣讲人员

    郑州综合利用所举办“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

    众所周知,地史时期有5次生物大灭绝,可是你们知道哪一次是规模最大的么?罗平生物群中发现的化石是什么年代的?又是如何被发现的?我们可以亲手摸摸这些化石么? 4月19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罗平生物群科普活动在成都嘉祥外国语锦江小学6年级1班师生间展开。

    本次科普宣传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举办的第世界第50个地球日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宣传“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的理念,激发小学生们热爱科学、崇尚自然,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自然对人类未来的重要性。

    据了解,罗平生物群由成都地调中心研究团队于2007年发现并命名,目前已进行三次大规模化石发掘,根据鉴定结果,罗平生物群时代为的发现为中三叠世安尼期派尔逊亚期,距今约2.44亿年。其化石的丰富程度、个体保存的完整程度以及特异埋藏情况等均令人惊叹,科学家猜测罗平地区很可能是二叠纪末那场生物大灭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避难所”,也就是科学家们苦苦找寻的史前"诺亚方舟”。

    成都地调中心留德博士胡世学从事罗平生物群研究多年,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罗平生物群的构成,包括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类为主,伴生有棘皮动物、菊石、双壳、腹足类、有孔虫、介形虫、植物等10多大类的海洋生物化石群,并对比了这些化石和现代生物的相似性,还强调了保护化石和地球的重要性。当同学们从黄金元博士口中得知地史时期有5次大规模的灭绝事件,其中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灭绝事件,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时,不禁惊呼起来。那些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罗平生物群化石更是瞬间点燃了同学们的兴趣和热情!

    有趣的讲解、融洽的氛围,整场讲座紧紧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他们听的入神,仿佛跟随地质专家开始了一段美妙的探索之旅。

    看到两亿年前的生物化石,学生们兴奋无比,纷纷拿起放大镜一探究竟。这一眼就是两亿年,地史时期和现实竟也只剩下一个放大镜的距离,学生们实在惊呼不已。这些珍贵的化石,激发了同学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探索科学的激情,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科学之美!

    种类繁多的鱼类虾类和今天的鱼虾类有何区别,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孩子们听得入神,互动十分踊跃,地质专家和同学们在共同学习、探讨的过程中揭开了三叠纪生命复苏过程的神秘面纱。

       

    短短两个小时的活动,地质专家们早已成为了少先队员中的一员,同学们也可以对罗平生物群头头是道,俨然一名小小地质学家!同学们还表示地球母亲历尽苦难才有了今天我们幸福的家园,一定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用心守护好地球的每一寸土地!

     
     
     
    世界第50个地球日:罗平生物群走进成都嘉祥外国语锦江小学...

    12月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组织科普团队,赴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开展一场以“远古石炭纪的地质故事”为主题的地学科普进课堂活动,引起了在校学生和老师的广泛关注。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德育处主任、年级主任、地理学科组老师、以及高一、高二级学生等约350名师生参加了此次科普活动。   

    活动中,科普活动主讲人张云工程师首先展示了一系列壮观的地质景观、精美的岩石矿物、细腻的古生物化石照片,引起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也给整场科普活动铺垫了良好的氛围。随后,张云工程师从地球演化、板块运动、石炭纪古生物、气候、能源矿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讲解,通过文字、图片、科普视频以及实物标本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一场精彩的地学科普课,并现场发放科普宣传册。科普团队还通过讲解地质历史中发生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和当下由于环境恶化导致的物种加速灭绝,引导同学们增强保护自然、敬畏生命的意识,通过魏格纳的成功也教会了大家重要的学习秘籍: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探究精神去科学求证,用执着的热情坚持不懈!   

    另外,科普团队还从年轻地质工作者的角度,结合多年来从事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亲身经历,图文并茂地向同学们讲述了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从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对地质和野外地质工作的了解。   

    在科普活动的最后,张云和张祺工程师向同学们展示了野外采集的岩石标本和古生物化石标本,并手把手地讲解了标本名称和识别方法,从同学们那渴望知识、热爱自然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地质界的神奇魅力已经深深植根于同学们的心中。   

    活动结束后,校德育处主任向科普团队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希望今后能进一步增进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地学科普活动,为中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地质知识、认识地球、贴近自然的机会。 

      

      

       

      活动现场

       

      科普团队张云工程师开讲“远古石炭纪的地质故事”

       

      地理课代表领取科普宣传册

       

      校德育处主任王琳为科普团队颁发荣誉证书

    丰富校园科普文化 促进地学知识传播—记天津地质调查...

     

    2018年10月20日,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学生在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展区听科普讲座。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学生在局展区...

    近日,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共同主办,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的“问海夏令营”科普实践活动中,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作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理事单位,承担了海洋可燃冰基础科学前沿相关的科普任务。

    据了解,本次活动以“慧聚海洋,声动青春——我是海洋演说家”为主题。活动期间,青岛海洋所天然气水合物团队李彦龙担任科学导师,来自广西钦州第一中学、江苏常州外国语小学等四名学员共同组建“冰火战队”,并开展了 “我与大咖面对面”、可燃冰微观结构拼接比赛、可燃冰成藏过程成像演示等活动。

    活动期间,青岛海洋所研究员和新加坡国立大学Praveen Linga教授给夏令营学员们讲解了目前海洋可燃冰开发面临的技术难题、在海水淡化、气体储运等方面的应用、在东南亚国家的研究现状以及新加坡可燃冰学科建设情况等方面情况。

    可燃冰实验环节,夏令营学员在科学导师的指导下,从多尺度、多角度认识可燃冰,动手合成并点燃可燃冰样品,亲手触摸实际深海可燃冰实物样品,观看可燃冰烧水视频,使学员通过亲身感知加深认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通过一个星期的可燃冰探秘之旅,学员结合自身认识,自主命题并撰写演讲稿,开展了小组出线争夺赛。最终,在由中科院胡敦欣院士、中央戏剧学院陈刚教授和央视少儿频道主持人郏捷担任评委的 “慧聚海洋,声动青春——我是海洋演说家”全国总决赛中,来自广西钦州的林灵代表“冰火战队”参赛,并获得了“最具潜质”奖。

    据悉,全国青少年海洋科普系列活动之“慧聚海洋·声动青春—我是海洋科学演说家”问海夏令营得到了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共吸引了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0所学校的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累计收到130个城市选送的视频演讲作品近2000份。经过激烈角逐、层层比拼,评选出来自全国的20名中小学生来青参与本次夏令营实拍活动,来自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李彦龙、中国海洋大学的陈显尧、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崔正国、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郑萌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郑彦鹏等5名科研人员担任此次活动的科学导师。

    与专家座谈

     动手实验

     

    青岛海洋所天然气水合物团队助力“问海夏令营”

    4月25日,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近300名师生走进地调局天津地调中心“科普集市”,与地质科研人员“零距离”接触,领略地学科技前沿,感受科研成果背后的故事。

    “科普集市”集中共分为9个站台,集中展示了天津地调中心近年来的工作成果,并由科普志愿者为中学生们展示了多年来亲手采集的玛瑙、孔雀石、骨骼化石、沙漠玫瑰、红碧玉、石泡流纹岩、南非砾岩型金矿石、科马提岩、石榴石直闪石岩、高压基性麻粒岩、超高温泥质麻粒岩、S型花岗岩等百余种珍贵样品,并现场讲解标本岩石成因与发现过程中故事,形成了科普人员与受众面对面交流,点对点服务的科普模式,打破地质科学的神秘面纱,促进了地学科技的科普化。

    天津地调中心成功举办“科普集市”活动

    2017年4月18日,地调局地质力学所、李四光纪念馆、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紫竹院学区管理中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联合组织开展了第48个地球日活动。活动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跨越时空的地球梦”。

    地质力学所相关负责人寄语孩子们热爱科学,爱护环境,勉励他们传承李四光精神,成为保护地球的小卫士,为我们的地球家园贡献力量,并向学生代表赠送科普书籍和地质书签。

    北外附小的同学们朗诵师生共同创作的诗歌《跨越时空的地球梦》。稚嫩洪亮的诗朗诵,传递着孩子们对伟大科学家的敬仰和努力学习的决心。他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成立了李四光志愿小队,成为传承李四光精神和宣传科普知识的小志愿者。

    学生们在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志愿者的引导下,参观了李四光纪念馆,实现了一次大手拉小手的志愿者传递活动。地质力学所任舫博士为学生们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讲座《煤炭与清洁能源》。学生们听的非常认真,讲座结束,学生小记者们提了不少有趣的问题,互动场面热烈。

    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同学们学习感悟了李四光精神,增长了地球科普知识,收获满满。

     

     

     

    跨越时空的地球梦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华东地区脉石英晶质石墨等重要非金属矿综合利用评价”项目组走进郑州市高新区外国语小学,开展了一场以“神奇的石墨”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

    本次活动配合小学《科学》— “岩石与矿产”章节课程,通过知识讲解、互动问答、科技小实验等形式,向学生们宣传了石墨的形成过程、石墨的分选加工、石墨的广泛用途等科学知识。“石墨纸电路实验”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普通的复印纸不能导电,用铅笔将复印纸涂黑后却能连通电路,将小灯泡点亮,证明了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石墨随处见,半斤一块钱。”自然界中最硬的金刚石却可以用柔软的石墨合成,学生们看到由天然石墨合成的人造金刚石标本后,无不感到惊叹。

    本次科普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互动问答,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教育效果,促进了学生们科学素养的提升,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好评。

    郑州综合利用所“华东地区脉石英晶质石墨等重要非金...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让公众了解地球科学知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020年6月16日下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与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联合开展了以“地球 温度”为主题的地学知识进课堂(第3场)活动。

    活动中,天津地调中心科技人员分别以“地球早期生命的形态与演化”、“46亿年来地球‘体温’变化”和“我给地球做‘体检’”为题目,向广大师生们介绍了前寒武纪地球早期的生命形态及生物演化过程、地球诞生以来的地表温度变化及原因,以及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引起了师生们的强烈反响。

    地学知识进课堂科普宣讲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知识,激发了师生们对地学的兴趣,增强了大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也使公众进一步了解了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讲座现场

    化石标本展示

    天津地调中心走进天津外大附中开展地学知识进课堂活...

    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为更好地宣传“为可持续海洋创新”和“保护红树林 保护海洋生态”的活动主题。6月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来到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开展地学知识走进课堂系列活动(第二场)。

    活动采用现场互动问答、ppt展示与现场标本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使活动现场更加生动有趣。活动中,天津地调中心姜兴钰高级工程师以天津著名的两大海岸带地质遗迹“牡蛎礁”和“贝壳堤”为主线,讲述了牡蛎礁的形成演化以及对海平面变化研究的作用,展示了古人用海以及“西汉海侵”有关史料。同时,伴随着“牡蛎礁”和“贝壳堤”两大地质遗迹被破坏,呼吁学生们一起保护海洋生态,珍惜地质遗迹。郑智慷工程师则以重金属污染为主题,讲述了重金属污染对于海洋生物的危害以及对人类的危害,旨在希望同学们能够减少污染,保护海洋环境。

    学生们认真聆听科普讲座,对科普内容和现场带去的古牡蛎标本及先民用海的证据—“陶网坠”、“牛肩胛骨”等产生浓厚兴趣,科普结束后很多同学进行了提问,并仔细观看了标本,拍照留念。

    本次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们了解天津地区的两大海岸带地质遗迹以及天津地区先人用海的历史,更能激发学生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生现场提问

     

    现场展示牡蛎标本

    天津地调中心“海洋日”科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