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以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为主的岩浆-热液型Pb-Zn矿床是世界上重要的铅锌矿床类型,提供了全球约11%的铅锌资源量。这类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在时间上具有特征的多期多阶段性。然而,对于这一成矿过程各阶段流体是由单一岩浆流体独立演化而成,还是岩浆房在不同演化阶段出溶的多期次流体脉冲各自演化的结果,目前还存在较大的争议。

    纳如松多矿床位于冈底斯北缘多金属成矿带中段,是带内矿化类型最丰富、勘探开采程度最高的大型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目前在该矿床内已识别出隐爆角砾岩型、矽卡岩型、矿层型和脉型四种矿化型式,控制铅锌资源量超160万吨(平均品位:Pb 5.32%、Zn 3.84%)。矿床内不同类型矿化均发育多个成矿阶段和不同的矿物组合,使之成为研究上述科学问题的理想对象。基于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英超研究团队对纳如松多铅锌矿床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和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并结合原生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LA-ICP-MS原位成分分析、HCh热力学模拟计算等方法,取得了以下重要认识:

    一是纳如松多最具规模的矽卡岩型矿化和隐爆角砾岩型矿化是同期热液流体产物,二者的成矿流体均为岩浆热液来源。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原位成分分析表明,矽卡岩型矿化成矿前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特征,富含较高的Na、K、Pb、Zn元素;矽卡岩型矿化和隐爆角砾岩型矿化成矿期流体性质相似,均具有中高温低盐度特征,且富含相似的Na、K、Pb、Zn元素(图1)。此外,两种矿化形式的成矿流体具有较高的Zn/Na、K/Na和Mg/Na比值以及较低的Ca/K比值,具有和岩浆流体一致的Cl/Br比值,表明纳如松多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热液。矽卡岩型矿化和隐爆角砾岩型矿化发育在同一成矿系统内。

    图1 纳如松多铅锌矿床不同矿化阶段流体包裹体成分的箱式图解

    二是纳如松多铅锌矿床各阶段成矿流体是由岩浆房在不同演化阶段出溶的多期次流体脉冲各自演化的结果。与成矿前流体相比,成矿阶段和成矿后阶段流体中的Cs/(Na+K+Mn+Fe)和Rb/Sr比值要高1~2个数量级,而流体中的Sr/(Na+K+Mn+Fe)比值存在相反的演化趋势(图2)。进一步通过HCh模拟计算的矿物组合和金属络合物相态发现,随着水岩反应的进行,成矿前热液流体中铅、锌金属络合物在所有温压条件下仍旧存在过饱和状态,无法以硫化物的形式沉淀;成矿期热液流体中的铅、锌络合物呈持续降低的趋势,并伴随有金属硫化物沉淀(图3)。表明成矿前和成矿期的热液流体并非是单一的岩浆流体独立演化形成,而是由岩浆房不同演化阶段出溶的多期次流体脉冲各自演化的结果,且成矿期的热液是经历了更加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的岩浆房出溶的流体所形成。

    图2 纳如松多铅锌矿床矽卡岩型矿化流体包裹体元素比值与均一温度关系图解

    三是重建了纳如松多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演化及金属迁移沉淀过程。岩浆房早期出溶的超临界流体上升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温状态,当运移到近地表1 km深处穿过气-液相线时,流体发生相分离形成高盐度的液相(42 wt % NaCl equiv)和低盐度、低密度的气相。随后这种高盐度流体运移到碳酸盐岩地层,并发生水岩反应形成进化矽卡岩阶段的石榴子石、辉石等矿物。这种由气相组成的小密度气流柱聚集在岩浆顶部,在上升过程中随着压力的骤降,在典中组火山岩地层中发生隐爆作用形成角砾岩筒。随着下伏岩浆房持续冷却和不断地分离结晶,晚期出溶的热液流体沿着不同的冷却路径上升。流体发生急剧的降温降压,当冷却到400℃时,浅地表岩石由塑性转变为脆性,外界条件由静岩压力变为静水压力,此时的流体穿过气-液相饱和曲线,热液流体发生沸腾作用,分离成大约4.5 wt % NaCl equiv的液相和低盐度的气相。此后,富含金属物质和硫的成矿流体向外围地层迁移,在岩浆顶部的隐爆角砾岩筒内胶结火山岩角砾,形成隐爆角砾岩型铅锌矿化;在远端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型矿化。

    图3 HCh热力学模拟矽卡岩不同阶段pH、Eh值、矿物组合及金属络合物图解

    该研究通过对冈底斯北缘多金属成矿带内纳如松多铅锌矿床开展原生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原位成分分析、热力学模拟计算等工作,揭示了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各阶段成矿流体是由岩浆房在不同演化阶段出溶的多期次流体脉冲各自演化的结果,研究结果对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的流体演化过程提出了新认识,对该类矿床的找矿勘查提供了新依据。

     
     
    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多期流体脉冲与成矿取得新认识

    2019年4月22日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围绕“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的主题,开展了系列科普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4月22日,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紫竹院公园东门开展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展板展示、发放宣传册、现场讲解等方式,向广大群众普及地球知识。周道卿、刘英会、郭小方3位教授带领讲解团队,向公众介绍了航空物探遥感的基本知识和在矿产资源、油气资源、地质灾害调查等领域中的应用成果,深受参观群众欢迎。

    4月26日下午,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展室,展出了飞机模型、航空物探遥感仪器模型,制作了“天眼看矿山”、“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美丽的三沙市”、“地面沉降卫星遥感调查”等10余块科普展板,并有专人讲解,向公众普及了航空物探遥感领域的方法原理和应用成果。在活动过程中,社会公众参与热情高涨,特别是小朋友们在看到模型并了解了它们的原理应用以后,都兴奋地拍手点赞。

    地球日当天,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周坚鑫还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作了“南海生态岛礁建设与可燃冰开采”的科普讲座,向大学生们传递了“海洋强国”的信念。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通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系列科普活动,向受众人群宣传了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普及了地球科学知识,取得良好效果。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只有牢固树立“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理念,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才能让我们的地球家园更加和谐宜居。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开展世界地球日系列科普宣传活动
      3月24日中国地调局航遥中心有关负责人带领重要油气盆地航空物探项目负责人及子项目负责人一行到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中心开展项目对接及业务交流。油气中心领导及相关处室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项目对接会。

      航遥中心、油气中心专家分别进行专题汇报。李占奎教授作了题为“航空物探技术在油气勘查中的作用”的报告,系统介绍了航遥中心2000年以来航空物探技术在油气勘查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刘英会教授作了题为“塔里木准噶尔航空重磁综合调查”的报告,介绍了重要油气盆地航空物探调查项目测区部署及工作计划。周道卿教授介绍了塔里木盆地航空重力调查子项目进展情况与勘查效果。油气中心李锋、白忠凯高工分别针对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2015年工作部署情况作了报告。

      会议讨论热烈,双方就未来业务对接和合作达成了许多共识。叶建良主任希望油气中心与航遥中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响应国家资源与环境并重,资源优先的需求,提高非常规区块勘探成果,在未来合作中,进一步形成航空物探先行,油气验证跟上的模式,盘活资料,为国家油气体制改革做好技术支撑。周坚鑫也表示未来将把油气盆地航空物探项目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开发利用好已有资料,对油气中心关注的远景区优先开展高精度航空重磁测量部署,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技术、人才,加强资料共享,共同提高调查服务水平。项目对接交流会更好地推进了重要油气盆地航空物探调查项目工作。


    航遥中心召开油气盆地航空物探项目对接会

    为完善准噶尔盆地航空重磁综合研究方法技术及解释成果,推动重磁综合解释科技创新与技术攻关,8月21日,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召开了准噶尔盆地中西部航空重磁综合解释方法技术研讨会。

    “准噶尔盆地中西部航空重磁综合调查”项目负责人刘英会教授介绍了准噶尔盆地中西部航空重磁综合调查、数据处理、综合解释及创新地质认识等工作成果,对项目技术难点和地区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随后,专家重点针对准噶尔盆地中西部重、磁综合解释方法和推断地质成果展开研讨。参会同志集思广益,对利用航空重磁资料编制磁性体最小埋藏深度、重力主密度界面深度、基岩深度等图件以及预测有利油气区等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领导高度肯定了项目研究成果,要求有效结合地质理论知识,加强航空重力与地面重力的对比分析,加强航空重磁综合解释方法技术探索,进一步完善航空重磁推断地质成果图件表达形式,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将重磁综合解释方法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

    研讨会集合众多思路和工作方法,为利用航空重、磁资料开展基础地质研究与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体系化奠定了基础。会议还就后续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工作重点进行了部署,将有力地指导项目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完善。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推动航空重磁综合调查科技创新

    为完善准噶尔盆地航空重磁综合研究方法技术及解释成果,推动重磁综合解释科技创新与技术攻关,8月21日,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召开了准噶尔盆地中西部航空重磁综合解释方法技术研讨会。

    “准噶尔盆地中西部航空重磁综合调查”项目负责人刘英会教授介绍了准噶尔盆地中西部航空重磁综合调查、数据处理、综合解释及创新地质认识等工作成果,对项目技术难点和地区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随后,专家重点针对准噶尔盆地中西部重、磁综合解释方法和推断地质成果展开研讨。参会同志集思广益,对利用航空重磁资料编制磁性体最小埋藏深度、重力主密度界面深度、基岩深度等图件以及预测有利油气区等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领导高度肯定了项目研究成果,要求有效结合地质理论知识,加强航空重力与地面重力的对比分析,加强航空重磁综合解释方法技术探索,进一步完善航空重磁推断地质成果图件表达形式,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将重磁综合解释方法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

    研讨会集合众多思路和工作方法,为利用航空重、磁资料开展基础地质研究与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体系化奠定了基础。会议还就后续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工作重点进行了部署,将有力地指导项目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完善。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推动航空重磁综合调查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