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南极离我们有多远啊?你们觉得冷不冷?企鹅怕不怕你们?孩子们好奇地向视频展板前讲解的科学家们一一询问。4月19日上午,以刚刚结束的南极科考为主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海洋地质专用码头举办了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走近南极――‘海洋六号’南极科考科普大讲堂”,以科普讲座、科考纪录片播放、展板和样品展示和参观等生动、直观的方式,向市民、学生传播海洋地质科学知识,充分展示国土资源部“深海探测”的能力与水平,增强公众对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认知程度,提升海洋地质科技创新可持续能力。

    今年4月22日是第48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确定我国第48个世界地球日的宣传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为了开展好世界地球日的宣传活动,广州海洋局精心组织了“走近南极――‘海洋六号’南极科考科普大讲堂”活动,向参加科普活动的大、中、小学生讲述南极科考故事。

    广州海洋局总工程师、首批国土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杨胜雄出席活动。他指出南极是地球最南端的神秘大陆,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最后疆土。在南极近海开展科学考察对研究南极形成演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广州海洋局曾于1990-1991年派“海洋四号”船参加我国第7次南极科学考察,此次“海洋六号”赴南极参加我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是我国26年后又一次在南极近海开展综合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科学考察。全体科考队员通力合作,战气旋、斗严寒、抗风浪,六进六出科考工区,高效超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获取了一批高质量的科考、航海成果,展现了广州海洋局作为国家海洋地质调查主力军,服务国家需求的积极实践。他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活动,了解南极,了解海洋地质工作。

    广东省地质学会秘书长林希强应邀出席活动,他表示广州海洋局作为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的主力军,不仅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科学普及工作开展了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科普活动,得到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取得了很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在科普讲座上,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广州海洋局副总工程师、南极科考航次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作“走近南极”科普讲座,为同学们讲授了一堂生动精彩的演讲,介绍了南极地理位置情况、南极科考难点、“海洋六号”南极科考成果以及南极环保要求,带领同学们认识南极,了解“海洋六号”南极科考成果,并介绍了南极风光,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

    活动由广州海洋局副总工程师王宏斌主持。“海洋六号”南极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教授级高工邓希光对展板和样品进行讲解,“海洋六号”船长蓝明华带领大家参观“海洋六号”船。同时,现场还安排了南极科考主要成员回答媒体、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此次活动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地质分会、广东省地质学会海洋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广东省分会联合主办。来自广东省地质学会、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市第44中学、广州市华颖中学的大、中、小学生,广州市民和广州海洋局干部职工约120人参加科普大讲堂活动。

    科普讲座现场 

    参观科考实物样品 

    参观“海洋六号”船 

    参观科考展板 

    合影

    广州海洋局举行“海洋六号”南极科考科普大讲堂

    海洋六号"14日驶抵广州,结束了历时231天、累计超过65000公里的科考航程。作为从大洋迈向极地的尖兵,成果丰硕的她与"雪龙"一起开辟了我国极地科考的历史新篇。

    目前,我国在南北极已经分别设有长城、中山、昆仑、泰山、黄河等多个科考站点,而更多的、新的科考站点也在建设与筹划之中。去年底,我国新一代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已经开工建设,预计于2019年投入使用,再加上其它科考船的加入,“多船多站”将成为我国迈向极地科考强国的标志性特征。

    听听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是怎么说的。

     

     船员合影庆祝。

    在南极之外,本次科考还首次在南太平洋开展地质调查,发现新的富集稀土的深海沉积物,拓展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战略空间。科考履行了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继续在太平洋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开展调查,进一步摸清了我国勘探合同区的资源环境状况。

    长城站掠影。

    除了和雪龙号会师,还有“海陆会师”!在南极科考期间,“海洋六号”科考船组织的登陆考察队伍还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科考队员联合开展陆地科考,这一“海陆联合”也是我国在极地开展更大范围,更多学科考察活动的有益尝试。

    “海洋六号”还首次开展了大范围、立体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测,获取了南极海底近2万平方千米三维地形地貌高精度资料。看,南极海底的幽深海沟!

     海洋六号从南极海底采集的样品。在南极科考期间,海洋六号刷新了中国科考船在南极重力柱取样的记录,看看这些管子有多长就能体会这种成就了。这里面都是宝贵的南极“海底泥”。

    是不是有点“抽象”?来点具体的干货。“海洋六号”这次南极之行,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刷记录”。在科考期间,“海洋六号”首次对南极海域进行了大面积、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调查,为研究南极地质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奠定了基础。来,看看科考队员们是如何在南极“放炮(多道地震调查)”的。

    停泊在麻涌码头的海洋六号。

    重要不重要,成果来说话。先看数字。在这次科考中,“海洋六号”累计完成多道地震测量1420千米、多波束测量12326千米,浅层剖面测量7083千米,深海摄像138千米,以及重力柱状取样、箱式取样、地热测量以及温盐深探测共74个测站等,获取了一批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成果丰硕。

    为什么用“历史性”来形容这次科考航程?因为这是一次跨越了深海、大洋和极地的科考航次,“海洋六号”是在同时还执行了2016年深海地质航次、中国大洋41航次科考任务的情况下,再奔赴南极的;当它和“雪龙”号一起出现在南极长城湾时,也是我国时隔26年后第二次“双船并进”开展南极科考。

     

     海洋六号科考船在南极穿越浮冰。

     不到40天的“南极时间”里,“海洋六号”战气旋,斗严寒,抗风浪,最大的挑战就是无处不在的浮冰,由于气象变化剧烈,科考船必须精准预判天气不断调整作业区域,先后“六进六出”科考工区,最终超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来,记者带你看看“凶险”的浮冰吧。

    南极,地球的最后一块净土,这里气象环境复杂,海况条件恶劣,极地气旋、雨雪风暴、大浪浮冰,给科考船航行和作业构成了严重威胁。在穿越风高浪急的德雷克海峡后,“海洋六号”于2016年12月30日抵达南极半岛附近海域,至2017年2月4日驶离南极工作区域。新华社记者全程跟踪采访了这次历史性的科考任务。

     这是一次航程近7万公里、历时超过230天、工作区域横跨了太平洋和南极海域的科考工作,主角就是这艘蓝白相间、线条优美的“海洋六号”。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高性能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她具备极地夏季轻度冰区航行能力,最南抵达南纬63°09’海域,实现了与冰山、企鹅和长城站的“亲密接触”。

     从赤道,到南极,科考船海洋六号今天回到广州。

    创历史、刷记录、开新篇:海洋六号科考船归航祖国

    17次远航太平洋、8次担任首席科学家,27年来,他投身深海大洋科考一线,带领团队挺进南极半岛海域,探索海底矿产资源奥秘,倾心探寻国际海底战略矿区。从中国大洋科考的一线,到战略资源外交谈判的舞台,他的人生和中国深海大洋矿产资源勘查事业紧紧相连。

    他就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

    何高文在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海洋六号”航次科考途中

    投身大洋科学考察,专注国际海底新矿区申请

    1993年夏,25岁的何高文从长春地质学院矿床学专业硕士毕业,来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每到夏秋,他都要登上科考船,参加太平洋科学考察航次;返航后,又紧接着参与项目科研工作。在野外实践和科研工作中,何高文崭露头角,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中国大洋多金属结核开辟区矿区优选文书编写工作。

    1997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海洋四号”(现名为“海洋地质四号”)船在太平洋首次开展了富钴结壳资源调查。这是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勘查的新起点,也是何高文事业的新起点。2003年,何高文首次担任“海洋四号”船大洋航次首席科学家兼临时党委书记,率队出征太平洋,圆满完成科考任务。同时,他还担任富钴结壳勘探区申请书编写组组长,与同事们系统收集整理了我国在太平洋调查的有关资料,编制系列基础图件,优选出资源前景较好的海山,提出多种矿区组合方案,研究提出了我国富钴结壳勘探矿区申请方案建议。

    2010年,何高文作为技术顾问,首次随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6届会议。在提交会议审议的富钴结壳勘探规章草案中,规定每个申请者只允许最多保留500平方公里矿区。基于多年调查分析数据,何高文和团队建立了我国富钴结壳矿址面积模型。他们认为,至少要保留1000平方公里才能满足将来开采需要。次年7月,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7届会议理事会再次审议讨论富钴结壳勘探规章草案。中国代表团提出了针对矿区面积等关键条款的修正案文,要求对原有规章进行修改。为配合外交工作,何高文精心准备,在大会上作了矿区面积问题专题学术报告,以丰富的科学考察数据和合理的理论模型,充分论述了扩大矿区面积的必要性,得到与会代表极大关注。

    2012年,国际海底管理局通过的《富钴结壳勘探规章》中采纳了中国建议案的关键内容。此后,在掌握大量科考资料基础上,我国在第一时间提出了富钴结壳矿区申请并获得批准,成为世界上首个同时拥有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结壳3种主要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专属勘探矿区的国家。

    经历这场没有硝烟的海底资源之战,何高文和同事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近年来,他们以服务国家需求、维护我国海洋资源权益为己任,先后完成了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7000米级试验区选址调查,在西太平洋开展深海稀土和富钴型结核两类海底矿产勘探目标调查,积极履行我国勘探合同年度任务,为我国履行国际义务做好支撑。

    开拓新领域,探索南极海洋地质调查

    2016年,组织南极半岛海域科学考察的新任务交到何高文手上。

    南极是地球上风暴最为肆虐、最寒冷、最多冰雪且最干燥的地区,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为古老的陆块之一,是人类认识地球、了解宇宙的一把神奇钥匙。

    此前,我国已先后组织了32次南极科学考察,其中在1990年~1991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曾组织“海洋四号”科考船参加我国第7次南极科学考察,对南极半岛附近的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乔治王岛开展过系统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时隔26年后,作为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领导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重返南极,组织“海洋六号”(现名为“海洋地质六号”)科考船开展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何高文受命出任这一航次的总首席科学家。

    从2016年7月到2017年4月,“海洋六号”船从广州出发,由西向东横跨太平洋,越过赤道,一路向南直抵南极半岛海域,先后完成中国大洋科考第41航次、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调查航次,及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海洋六号”航次任务,历时232天,航程约7万千米。

    在南极科考期间,何高文带领全船72位科考队员克服了航程长、航渡距离远、作业区跨度大、极地远洋气象条件复杂、高纬度海域航行经验缺乏等重重困难,精准预测天气变化,科学调整海洋作业安排,抢抓有限作业窗口期,“六进六出”南极科考工区,安全穿越浮冰带,超额完成了科考任务。

    此次科学考察获取到一批高精度、开创性科考成果,实现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有效探索了新时期“多船多站”“海陆联合”的极地科考新模式,圆满完成了国家赋予的海洋地质科学考察重任。

    关注海洋矿产资源绿色开发

    何高文始终行进在探寻大洋海底矿产资源的征途上。从业以来,他先后主持完成10余项国家专项科研项目,获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两项,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各一项,并获评全国地质勘查行业首届“十佳最美地质队员”称号,荣获中国大洋协会“突出贡献奖”等;入选2013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被授予“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称号,2019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二梯队。

    近年来,作为中国代表团技术顾问,何高文持续参加国际海底管理局年会,一直关注着国际海底勘探开发的新动态,思考着如何更好地实现海洋环境保护与履行国际海底勘探合同义务。

    他敏锐地关注到,一些海洋国家正在借助海洋开发技术,加快唤醒海底资源。何高文指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在国际海底的活动,正在由过去‘跑马圈地’的勘探阶段向着‘精耕细作’的深海开发阶段过渡。伴随着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正在从遥不可及变成即将到来的现实。”

    何高文指出,我国海洋经济的潜力远未充分发挥。他期待着,海洋矿产资源绿色开发时代的到来。何高文说:“在全球范围内,深海矿业即将迎来一轮新的热潮,我国应借助新科技力量,秉持开发与环保并重的理念,在新一轮‘深海淘金’中发挥引领作用,丰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内涵,造福全人类。”

    科技创新人物 何高文:大洋深处探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