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经单位推荐、形式审查、初评、终评程序,中国地质学会2024年度地质科技重要进展和地质找矿重大成果近日在京揭晓。

    中国矿业报7月23日三版原文

    2024年度地质科技重要进展(10项)分别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揭示南极冰盖驱动全球气候重大转型的机制,科技创新引领我国锂稀土等战略新兴矿产取得找矿新突破,青藏高原中部非均匀地壳变形演化及其大型断裂带的控制作用,新构造流体耦合成矿原创理论指导发现泾川超大型铀矿,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理论技术重大创新和资源突破,华北赋煤区甲烷开采-防灾-减排一体化理论技术创新及应用,四川盆地超深层天然气富集成藏理论与大气区评价,超浅层勘探理论技术创新推动发现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千亿方大气田,拉轨岗日热隆伸展带中部首次探获高温地热资源。

    2024年度地质找矿重大成果(10项)分别是:黑龙江省嫩江市铜山铜矿深部隐伏矿体勘查探获超大型单体铜矿,山东省齐河-禹城超深覆盖区发现亿吨级富铁矿资源,东天山卡瓦布拉克-星星峡成矿带发现尾亚大型含磷钒钛磁铁矿床,白云鄂博碳酸岩型铁-稀土-铌矿床勘查理论技术创新与找矿突破,离子吸附型重稀土成矿理论与找矿模型指导赣南某地区重稀土找矿重大突破,四川省马尔康市党坝矿区探明超大型锂矿床,广西大厂矿田巴力-龙头山矿区锡多金属矿找矿重大突破,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探获白垩系首个特大型砂岩铀矿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塔然高勒矿区探明超大型煤炭资源,鄂尔多斯盆地大吉区块探明世界级首个超大型深层煤层(岩)气田。

    中国地质学会自2007年开始组织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活动,通过遴选在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工作中做出突出业绩和重大贡献的成果,树立地质科技工作和地质找矿的先进典范,激励地勘行业学习先进,开拓创新,积极投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推动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地质学会二〇二四年度地质科技重要进展和地质找...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牵头的“松潘-甘孜成锂带锂铍多金属大型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二级项目,紧密围绕国家大型锂、铍资源基地规划、部署、建设的战略需求,连续两年(2019年和2020年)在川西马尔康矿田外围加达矿区取得重要找矿成果,推动松潘-甘孜地区稀有金属找矿突破和大型资源基地建设,服务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自2019年项目启动起来,项目组成员以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为己任,不忘地质工作者服务能源资源安全的初心,在“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矿理论和“五层楼+地下室”伟晶岩型锂矿勘查模型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了伟晶岩型锂多金属的“多阶段多位成矿”成矿模式,创新开展了“3定2参”的转石1∶2000地质填图方法,有效指导了2019年和2020年马尔康矿田外围找矿靶区的优选。

    2020年的新冠疫情、夏季多雨气候以及泥石流地质灾害多发等因素给我国西部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开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松潘-甘孜项目组克服重重困难,紧紧围绕国家需求,按时推进各项工作,针对马尔康矿田外围加达矿区南部矿带伟晶岩脉近直立的实际情况,钻探天顶角由60°调整为45°,不仅实现了“以钻代槽”绿色勘查,而且还提高了钻探找矿效果。7月12日通过ZK107-01(318.29m)钻孔验证,共揭穿并控制含锂辉石伟晶岩6层,累计视厚度24.69m,其中一层脉体视厚度12.76m,锂辉石分布均匀,目估品位可达1.8%以上,综合2019年马尔康矿田加达矿区已有找矿成果(2019年新增大型规模矿产地1处),在马尔康矿田外围实现了新的找矿突破,有望为国家提交一处新的值得深入勘查的以锂为主的综合性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基地。

     

    图1 四川马尔康二级项目开展野外质量检查      图2 松潘项目组安全快速处置突发滑坡灾害

    图3 松潘项目组2020年ZK107-1施工现场           图4 钻孔ZK107-1中含锂辉石伟晶岩矿心

     
     
    松潘-甘孜项目在川西马尔康矿田外围取得找矿新进展

    2020年6月19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承担的“松潘-甘孜成锂带锂铍多金属大型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地质调查二级项目,组织专家对各委托业务进行了中期质量检查。

    以项目所属工程首席王登红研究员为组长的专家组,会同西南地区项目管理办公室、资源所科技处、矿产资源大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以Welink视频会议的方式听取了各委托业务负责人工作进展汇报,并依据项目任务书和委托业务合同对野外工作中的原始资料、质量管理文件、阶段性成果进行了全面细致地检查;结合专家组对各委托业务的野外抽检情况,形成了中期质量检查意见。

    在“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矿理论的指导下,项目组围绕国家大型锂、铍资源基地的规划、部署、建设的战略需求,在松潘甘孜成锂带以甲基卡为示范,同时带动马尔康、九龙、新疆阿尔金北麓等地以锂、铍为主的硬岩型稀有金属地质找矿工作。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各委托业务取得的阶段性进展,认为项目组及委托业务方野外调查工作内容扎实,原始记录齐全且真实可靠,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良好,成果总结认真及时;同时项目组通过“地质云”上传提交了相关材料,达到了中期质量检查要求。专家组还针对野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利用,加强稀有金属矿物岩矿鉴定工作,加快推进钻探工作进度等整改意见。

    2020年的新冠疫情、夏季多雨气候以及泥石流地质灾害多发等因素给我国西部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开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松潘-甘孜项目组克服重重困难,紧紧围绕国家需求,按时推进各项工作,本次中期质量检查更是为项目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后续工作中,项目将继续以“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矿理论为指引,以“需求、问题”为导向,认真整改发现的问题,全面提升项目工作质量,进一步推动松潘-甘孜地区稀有金属找矿突破和大型资源基地建设,服务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新疆阿尔金野外部署钻探工程

     

    川西青藏高原野外质量检查

     

                      四川攀西野外质量检查                                 北京视频会议

     
     
    松潘-甘孜项目完成委托业务中期质量检查

    四川马尔康矿区外围锂辉石照片

    松潘-甘孜成矿带锂等稀有金属找矿新发现

    (一)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型多功能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初步设计完成

    (略)

    (二)自主研制国内首套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装备并成功应用

     

     吸力锚装船固定                                     吸力锚入水

    该成果由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宋刚为牵头人的科研团队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2019年11月13日,国产深海井口吸力锚在我国南海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已掌握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井口吸力锚既需要较强的承载力,又需要很高的垂直精度,以确保钻井时钻杆顺利通过。

    2.结构方面采用了“上拱下锥”式的筒体结构大大提高了其承载力;监测方面采用了机电双通道姿态监控系统实现多参数监控;安装方面采用了步渐间歇式自贯和拖曳连续式负压贯入工艺实现了高垂直精度。其参数为:直径Φ6.5m,高12m,重96t,承载力超500t,安装垂直精度控制在0.17°,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3.实现了井口吸力锚理论和安装的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我国成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装备的国家。

    (三)中国海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性成果集成与洋陆汇聚带地质理论创新

     

    该成果由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张勇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李学杰共同带领的科研团队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 首次基于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实测数据,形成了“一图一库一报告”整装成果:编制了海洋地质系列图件计3类27张;建立了包含758个数据集的海洋地质空间数据库;编纂了1套“志书”性成果报告。

    2.获得了系列原创性认识:建立了中国海域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创新性提出“东亚洋-陆汇聚带多圈层作用”和南海“弧后扩张与左旋剪切”理论模式;厘定了中国海域中-新生代地层格架,实现跨构造单元的地层比对;刻画了中国海域地形地貌特征,新命名245地理实体并获国务院批准;创新性提出中国东部海域“陆缘条带状”和南海“多源环带状”沉积分异模式;总结了海域成矿成藏规律,引领新领域和新层系矿产资源调查。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重大成果有效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推动了西太平洋边缘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

    (四)我国中生代爬行动物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南漳-远安动物群中的“鸭嘴兽”龙化石及素描图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的程龙、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周炫宇、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安显银等组成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在早三叠世南漳-远安动物群中新发现两件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有与现生鸭嘴兽相似的头骨结构,不仅将鸭嘴兽式的捕食方式提前到早三叠世晚期,而且进一步暗示了海洋生物在早三叠世已经完成复苏,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子刊《科学报告》上,后经CCTV等国内外权威媒体跟踪报道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效应。

    2.在辽西地区九佛堂组中新发现了吕氏努尔哈赤翼龙,其牙齿生长角度为进一步揭示帆翼龙类的进食习惯和食性提供了有力证据。

    3.在西藏昌都地区首次发现海拔最高的侏罗系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化石,为蜥脚类恐龙的早期演化和体型大型化生长模式提供了重要证据,对恢复昌都地区侏罗纪时期古生态和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五)中国大型锂矿成矿新机制与找矿新突破

    “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的锂矿成矿机制示意图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的王登红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提出了“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的锂矿成矿机制新认识。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以甲基卡为示范带动川西可尔因、九龙等地以锂为主的硬岩型稀有金属地质找矿工作并取得突破,其中在甲基卡矿区及外围探获Li2O(334)资源量约30万吨,马尔康矿田探获Li2O(334)资源量约13万吨。

    2.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拓展了“五层楼+ 地下室”的勘查模型,进而指导川西、幕阜山—九岭矿集区及中央造山带的秦巴山区等地在寻找伟晶岩型锂辉石矿床、花岗岩体型锂铍铌钽矿床及层控热液型铍矿床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指出了新方向,打开了稀有金属找矿的新局面。

    (六)七种自然界新矿物获国际认证

     

    显微镜下的新矿物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熊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曲凯、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任光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简伟等科研人员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在我国境内铬、铂族、稀土和金矿床中发现了七种国际认可的新矿物:“经绥矿”(TiB2),“志琴矿”(TiSi2)、“巴登珠矿”(TiP)、 “太平石”((Ce7Ca2)Σ9Mg(SiO4)3[SiO3(OH)]4F3)、“氟栾锂云母”(KLiAl1.5☐0.5(Si3.5Al0.5)O10F2)、“钾绿钙闪石” (KCa2(Fe2+4Fe3+)Si8O22(OH)2)和“灵宝矿”(AgTe3)。这些新矿物的发现提高了我国矿物学基础研究水平,促进了矿物学学科发展,提升了我国学者在国际矿物学领域的影响力,也对相关矿产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窗口。

     

    (七)石漠化调查及综合治理技术创新与应用新突破

          

                                   王研副局长考察广西平果县果化                                 岩溶峰丛洼地石漠化

                                      石漠化生态修复示范区                                   生态修复模式“果化模式”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罗为群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主要创新点:

    1.系统查明中国石漠化面积6期变化规律,创新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集成石漠化综合治理“果化模式”等3种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及其关键技术体系,获批国家标准立项3项。

    2.建立示范区6个,成果在西南60多个县推广应用,指导300多个县石漠化治理工程,形成赤苍藤、火龙果、树仔菜、黄花梨以及岩溶景观生态旅游等系列生态产业,累计间接经济效益500亿元,带动20万人脱贫致富,受益1000多万人,培训技术人员3万人次。

    3.编制石漠化相关成果报告3部,获陆昊部长批示2次,科学技术部以石漠化生态修复成果编制科技部简报报送中央,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73家媒体报道成果。培养省部级人才3名,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

     

    (八)首套3000米级轻便型声学深拖探测系统研发成功

    拖体入水

    该成果由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赵铁虎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是我国首套适用于3000米水深集测深、侧扫、浅地层剖面探测功能为一体的海洋地球物理调查装备。其主要创新点:

    1. 创新深拖系统结构设计和PHINS+DVL+USBL组合航位推算/水声定位算法,首创拖体姿态舵机调节机构,拖体重量轻、结构紧凑、搭载空间大、定位精度高、作业灵活、姿态稳定,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

    2.可在3000米以浅水下长时间连续开展高精度地形地貌及浅地层结构以及物化参数探测,适用于海底浅表层水合物、热液硫化物等资源调查及特定目标搜索。

    3. 技术指标已通过湖试及海试验证,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完成了应用试验,取得良好探测效果。

     

    (九)国内首套小型化高精度ZAG-E型冷原子绝对重力仪研制成功并应用

    ZAG-E型冷原子绝对重力仪实物图

    该成果由中国自然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完成,主要完成人员林强、周坚鑫等。其主要创新点:

    1.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测,仪器测量精度为10μGal;经第三方鉴定,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ZAG-E型冷原子重力仪的成功研制,突破了长期以来的国外技术垄断,为地质调查提供了新手段,实现了国产冷原子绝对重力测量设备从无到有的突破。

    3.该型仪器是国内首个得到国家权威机构检验认证的高精度绝对重力仪,今后将在地质调查、地震监测与预报、地壳运动及地球动力学研究、地球物理测量和军事应用等相关领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十)地质调查“在线化”系统研发成功并全面应用

     

    地质调查项目“在线化”应用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的李丰丹、霍志彬、杨旭东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如下:

    1.地质调查项目在线化是地质云、智能化和大数据“三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基础。构建项目云上工作环境,初步实现地质调查数据的在线化采集、汇聚、存储、管理、处理与应用,支撑地质调查项目全流程在线化工作和研究,基本形成“云+端”现代化地质调查工作模式。

    2.在线化平台融合地质云各类资源,地质云在地质调查工作中的作用越发突显;在线化协同工作机制支撑调查过程数据的动态汇集与管理,为地质大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共享奠定基础。

    3.智能地质调查技术手段有效服务于二级项目“在线化”,推动智能化技术落地应用。野外采集从“单兵”提升为地质云“端”,提升了野外调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管理分析与决策支持模块支撑业务管理全过程。

    4.目前,地质调查项目“在线化”平台已全面应用于2019年正在开展的地质调查二级项目。

    2019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出炉

    《中国矿产地质志》系列志书

    中国矿产地质界献礼建党百年的力作、新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总结100多年来全国及各省(区、市)矿产全貌及重要成矿规律的重大成果——《中国矿产地质志》系列志书研编完成阶段性任务。截至目前,已成稿志书187部,包括全国性矿种志书27部、省级志书77部、成矿区带志书15部、专题志书9部、专题图件59套。首批50部志书已公开出版,预计最终将形成200余部志书。

    前不久,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举行《中国矿产地质志》首批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向社会发布了这一消息。

    那么,研编《中国矿产地质志》重要意义何在?本次研编工作有何特点?研编成果又有何应用价值呢?

    填补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矿产资源翔实志书的空白

    《中国矿产地质志》总主编之一、中国工程院陈毓川院士认为,矿业是中华民族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命脉。中国矿业发展是广大地质及矿业工作者长期辛勤劳动探索的成果。记录中华大地找矿、矿产开发历史和汇总过去矿产勘查成果,是矿业界大事,是矿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陈毓川介绍,我国曾在1906年出版了由顾琅和鲁迅合著的中国第一部《中国矿产志》,当时记录了30个矿种、1203个矿产地。从那时起,至今已过去115年。100多年来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由水深火热到“站起来”、到走向民族复兴,这其中,矿产资源功不可没。迄今,中国已发现矿种173个,新发现了众多矿产地,保障了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矿产需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矿产地质勘查与科研成果资料,但并未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因此,为充分总结这些成果、经验和规律性认识,研编《中国矿产地质志》很有必要。

    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高度重视《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工作,将其列入《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志书研编也受到业内院士专家的高度关注。首批成果发布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侯增谦、陈毓川、裴荣富、李廷栋、赵文津、常印佛、郑绵平、任纪舜、康玉柱、莫宣学、多吉、王双明、邓运华等院士以及多位矿产勘查界专家学者出席。

    据成果发布会介绍,《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是一项集大成、家底性、立典式的基础性工作,它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矿产资源翔实志书的空白。研编工作自2014年正式启动以来,在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精心组织600余家单位,组成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领衔、4000余名矿产地质科技工作者参加的研编团队,对百余年积累的海量矿产地质资料进行集成整理,并开展整体性、多层次、群体性的综合研究,目前完成了阶段性研编任务。

    反映全国及各省(区、市)矿产资源全貌及重要成矿规律

    据全国矿产地质志研编项目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研编《中国矿产地质志》,旨在全面总结全国及各省(区、市)现有矿种的矿产勘查和科学研究成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矿产勘查与研究成果,全面反映全国及各省(区、市)矿产全貌及重要成矿规律。研编工作包括32个省(区、市)、52个重点矿种、94个Ⅲ级成矿区带的志书编撰和重大区域成矿规律问题专题研究,以期实现四大目标任务:国家目标、科学目标、社会目标、人才目标。国家目标——汇总、总结全国及各省(区、市)全部矿产资源家底,为国家制定有关规划、发展矿业等提高矿产资源保证程度服务,为矿业、科技、教育界、社会各界开展业务服务。科学目标——充分吸纳各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一流专家参与志书研编,进一步丰富发展成矿系列理论,发展矿产地质科学。社会目标——成果将为社会大众提供全面、权威的中国矿产资源信息,普及地质矿产知识。人才目标——通过矿产地质志的编研实践,锻炼培养矿产资源领域的不同层次的技术骨干和领军人才,建设一流队伍。

    “矿产地质志研编属于专业志书研编,与一般的志书不同,一般的志书主要写实;本次矿产地质志除了写实,还有对找矿过程、经验,找矿与成矿规律的总结。研编的基本原则是,以述为主,述论结合,论要有据。”陈毓川介绍说。

    找矿有两个方面的成果,一个是资源量,一个是对矿的认识和经验。资源量可以提供给国家、矿业权人使用;而对矿的认识和经验,则可为以后找矿提供借鉴。此次研编的志书汇聚了中国已发现的全部矿产和矿产地、全国各类成矿区带的成矿条件和资源状况、各类矿产勘查与开发的历史,对每一个已发现的矿床进行定位、归类,建立了矿种全覆盖的矿床成矿系列,探索总结了成矿规律,由省级志书、重要矿产志书、成矿区带志书组成,分别以志、图、库、普的形式加以表达。陈毓川表示:“研编人员奋战8年,克服不少困难,成果得来不易!”

    积极深化成果应用,服务资源安全战略

    《中国矿产地质志》总主编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王登红研究员说,《中国矿产地质志》作为百年勘查成果的历史记录和成矿规律的全面总结,记录了在党的领导下开发矿业发展经济的百年历史,记录了全国矿产地质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历史,也记录了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而勇攀高峰的科技创新历史。

    目前,《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

    ——按照矿种、矿产地和国域面积“三个全覆盖”原则,系统梳理核实了我国已发现的6.48万余处矿产地,基本反映了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现状。系统编制了新一代矿产地分布图、矿产地质图和成矿规律图,全面展示了矿产资源时空分布和成矿规律,研判了我国矿产资源潜力和找矿前景,为实施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战略提供基础支撑。

    ——构建了标准化的矿产地质志成果数据库,实现各行业部门百余年矿产勘查和科研资料的统一数字化集成,促进了信息资料共享服务,为信息化时代的矿产地质工作奠定了大数据基础。

    ——创新发展了我国“成矿系列”理论,建立完善了中国成矿体系框架,提升了我国矿床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研编团队提出了全国矿床(成因/工业)类型三级分类体系,厘定了矿种全覆盖的矿床成矿系列、亚系列1000多个,构建了全国94个成矿带的区域成矿谱系和中国分时段的成矿体系。

    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矿产地质志研编不仅是记录历史的过程,还是推动基础地质研究、深化成果应用的过程。据介绍,此次《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编制了全国和各省(区、市)矿产地分布图、成矿规律图等专题图件及温泉分布图等特色图件,服务于政府相关规划、管理和决策;出版了一批矿产地质志普及本,为宣传矿产资源国情和普及地学知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江西省是全国矿产地质志研编试点省份之一。在众多学者、专家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江西《区域地质志》《矿产地质志》《环境地质志》的研编任务,还完成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研究,对江西与华南的地质构造与成矿作用取得了一些新认识。据江西省“三志”总主编杨明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介绍,最主要的是华南洋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次构建了晋宁期古华南洋陆缘弧盆格局,厘定了古华南洋构造成矿域,建立了古华南洋成矿体系。从前研究认为,华南洋是一个岛弧洋盆,现在认识到是一个大洋;古华南构造成矿域与特提斯、滨太平洋构造域复合,形成了我国南部及邻国高原、大陆、海域、岛弧的构造格局。

    研编试点省份云南省在矿产地质志研编中坚持以服务国家及地方需求为目标,边研编,边出成果,边应用,其成果应用于《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2021~2035年)》工作部署,《云南省矿产资源规划(2021~2025年)》《云南省自然资源图集》《云南省旅游及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等。

    研编试点省份新疆,其矿产志系列成果已在新疆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地质调查规划、矿产资源国情调查等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指导找矿实践中取得了成效。

    还有一些地方应用研编成果直接指导矿区找矿预测取得实效:如在湖南锡矿山锑矿、广东大宝山铜矿、贵州遵义和松桃锰矿等的勘查工作中实现重要找矿突破,在川西马尔康、青海茶卡北山等地区促进形成一批战略性矿产勘查基地。

    原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致信成果发布会说,这部巨著的问世,不仅本身具有学术价值、史料价值,而且体现了几代人为国探宝的历史功勋。这部巨著可为当代找矿人提供有效的指导,为地质院校进行矿产地质教育提供生动的教材,为广大地质人员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丰富的宝贵的资料。

     

    百年勘查研究之集大成

    2021年12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王登红研究员项目组完成的《大型锂资源基地调查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以川西甲基卡超大型锂矿为例》正式出版。

    随着我国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锂作为21世纪能源金属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四川甲基卡锂矿是亚洲最大的锂辉石矿床之一,在《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中被列为唯一一个国家规划矿区。项目组通过十余年的工作实践,深入总结甲基卡式锂矿的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技术组合,开展了典型矿床及以锂同位素为创新点的地质调查与填图方法的研究,建立了甲基卡式锂矿的成矿模式与勘查模型,并推广到四川西部其他地区(包括九龙矿集区、平武矿集区、可尔因矿集区、石渠矿集区等)。

    本专著是地质调查项目“川西甲基卡大型锂矿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2016—2018年)的资助成果。该专著主要介绍了川西以锂为主成矿区的地质背景与成矿条件,甲基卡等重点工作区传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的调查评价方法及其运用效果,甲基卡超大型典型锂矿的成矿特征及区域成矿规律,以及甲基卡、可尔因、九龙三岔河、平武—马尔康等地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的成果。结合川西甲基卡大型锂矿基地的实践,从目标任务、基本原则、立项依据、创新驱动、技术路线、工作内容、关键问题等方面探讨了能源金属矿产大型基地调查评价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大型能源金属矿产基地综合调查评价的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为同类工作提供了样板。

     

    《大型锂资源基地调查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以...

    2021年5月28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的“松潘-甘孜成锂带锂铍多金属大型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地质调查二级项目,组织专家对2021年各委托业务实施方案进行了评审。以项目负责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善宝为组长的专家组,会同二级项目所属工程首席王登红研究员、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及其他相关专家,以视频会议的方式听取了实施方案汇报,并对2021年野外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了“不畏艰险、向高海拔基岩区进军”的找矿新口号,从而拉开了2021年野外工作的序幕。

    2019年以来,“松潘-甘孜成锂带锂铍多金属大型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项目在“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的成矿理论指导下,围绕国家大型锂、铍资源基地的规划、部署、建设的战略需求,在松潘甘孜成锂带开展了以甲基卡为示范,带动马尔康、九龙、新疆阿尔金北麓等地以锂、铍为主的硬岩型稀有金属地质找矿工作。项目各工作区均属高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找矿难度大。为此,项目在总结野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五层楼+地下室”伟晶岩型锂矿勘查模型、“多阶段多位成矿”成矿模式、“基于牛粪锂元素含量寻找隐伏矿体的方法”、“三定两参伟晶岩填图技术方法”等一系列创新性找矿方法和认识,助力甲基卡、马尔康、阿尔金等地区实现了稀有金属重大找矿突破。

     

    雪地野外工作掠影

    随着找矿难度的加大,松潘-甘孜地区稀有金属调查野外工作区域已到高海拔基岩区附近。因此,专家们提出在圈定重点找矿靶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遥感等技术手段,在青藏高原开启高海拔基岩区找矿的新征程。

    找矿勘查工作充满了挑战,尤其对找稀有金属矿产来说,唯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探索、创新,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性的找矿技术方法。本次研讨会提出的高海拔基岩区找矿思路,是长期在川西等高原地区稀有金属找矿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新思路,也将在后续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从而进一步促进松潘-甘孜地区稀有金属找矿突破和大型资源基地建设,服务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松潘—甘孜项目开启2021年地调工作新征程

     

    《中国矿产地质志》书封

    4月28日,《中国矿产地质志》首批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继1906年顾琅与鲁迅合力编著了我国第一部《中国矿产志》后,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套全面反映我国矿产资源全貌及重要成矿规律的重大成果——《中国矿产地质志》正式发布。

    《中国矿产地质志》是一套规模宏大、价值珍贵、意义重大的综合性和原创性矿产地质成果,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矿产资源详实志书的空白。研编工作于2014年正式启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600余家单位,组成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领衔、4000余名矿产地质科技工作者参加的研编团队,历时8年编撰完成。

    《中国矿产地质志》主要内容包括全国性矿种志书、省级志书、区带志书和专题研究等,形成“书、图、库、普”四类成果,实现了“书记天下矿产,图示古今资源,库存海量信息,普及地学文明”的目标。截至目前,已成稿志书187部,共约1.2亿字,包括全国性矿种志书27部,省级志书77部,成矿区带志书15部,专题志书9部,专题图件59套。首批50部志书已公开出版,预计最终将形成200余部志书系列成果。

    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介绍,目前,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取得如下重要成果:一是按照矿种、矿产地和国域面积“三个全覆盖”原则,系统梳理核实了我国已发现的6.48万余处矿产地,基本反映了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现状。

    二是构建了标准化的矿产地质志成果数据库,实现各行业部门百余年矿产勘查和科研资料的统一数字化集成,促进了信息资料共享服务,为信息化时代矿产地质工作奠定了大数据基础。

    三是创新发展了我国“成矿系列”理论,建立完善了中国成矿体系框架,提升了我国矿床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研编团队提出了全国矿床(成因/工业)类型三级分类体系,厘定了矿种全覆盖的矿床成矿系列、亚系列1000多个,构建了全国94个成矿带的区域成矿谱系和中国分时段的成矿体系。

    四是积极开展了成果应用服务。直接指导矿区找矿预测,在湖南锡矿山锑矿、广东大宝山铜矿、贵州遵义和松桃锰矿等实现重要找矿突破,在川西马尔康、青海茶卡北山等地区促进形成一批战略性矿产勘查基地。编制了全国和各省区矿产地分布图、成矿规律图等专题图件及温泉分布图等特色图件,服务于政府相关规划、管理和决策。出版一批矿产地质志普及本,为宣传矿产资源国情和普及地学知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是探索建立了专业志书研编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了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搭建了地质科技人才培养和成长平台,在全国打造了多个老中青结合的科研、找矿和科普专业团队,培养了一批青年地质人才,整体提升了成矿学研究和地质找矿的能力。

     

    澎湃新闻:《中国矿产地质志》发布,系新中国以来我...

    继1906年顾琅与鲁迅合力编著了我国第一部《中国矿产志》后,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套全面反映我国矿产资源全貌及重要成矿规律的重大成果——《中国矿产地质志》4月28日正式发布。这是一套规模宏大、价值珍贵、意义重大的综合性和原创性矿产地质成果,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矿产资源详实志书的空白,是中国地学界为庆祝建党百年的献礼。 

    据介绍,《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是国家矿产勘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一项集大成、家底性、立典式的基础性工作。自2014年正式启动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600余家单位,组成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领衔、4000余名矿产地质科技工作者参加的研编团队,秉承“存史、育人、资政”的历史使命,历时8年取得重大成果。

    《中国矿产地质志》主要内容包括全国性矿种志书、省级志书、区带志书和专题研究等,形成“书、图、库、普”四类成果,实现了“书记天下矿产,图示古今资源,库存海量信息,普及地学文明”的目标。截至目前,已成稿志书187部,共约1.2亿字,包括全国性矿种志书27部,省级志书77部,成矿区带志书15部,专题志书9部,专题图件59套。首批50部志书已公开出版,预计最终将形成200余部志书系列成果。 

    通过研编中国矿产地质志,基本摸清了全国已发现矿种和矿产地现状,研判了我国矿产资源潜力和找矿前景,为实施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战略提供基础支撑。全面总结了我国百余年地质勘查成果,构建了标准化矿产地质成果数据库,为矿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创新和发展了成矿系列理论。深化了区域成矿规律总结研究,建立了多尺度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为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查提供科学依据。

    据介绍,目前,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取得如下重要成果:

    一是按照矿种、矿产地和国域面积“三个全覆盖”原则,系统梳理核实了我国已发现的6.48万余处矿产地,基本反映了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现状。系统编制了新一代矿产地分布图、矿产地质图和成矿规律图,全面展示了矿产资源时空分布和成矿规律,研判了我国矿产资源潜力和找矿前景,为实施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战略提供基础支撑。

    二是构建了标准化的矿产地质志成果数据库,实现各行业部门百余年矿产勘查和科研资料的统一数字化集成,促进了信息资料共享服务,为信息化时代矿产地质工作奠定了大数据基础。 

    三是创新发展了我国“成矿系列”理论,建立完善了中国成矿体系框架,提升了我国矿床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研编团队提出了全国矿床(成因/工业)类型三级分类体系,厘定了矿种全覆盖的矿床成矿系列、亚系列1000多个,构建了全国94个成矿带的区域成矿谱系和中国分时段的成矿体系。

    四是积极开展了成果应用服务。直接指导矿区找矿预测,在湖南锡矿山锑矿、广东大宝山铜矿、贵州遵义和松桃锰矿等实现重要找矿突破,在川西马尔康、青海茶卡北山等地区促进形成一批战略性矿产勘查基地。编制了全国和各省区矿产地分布图、成矿规律图等专题图件及温泉分布图等特色图件,服务于政府相关规划、管理和决策。出版一批矿产地质志普及本,为宣传矿产资源国情和普及地学知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是探索建立了专业志书研编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了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搭建了地质科技人才培养和成长平台,在全国打造了多个老中青结合的科研、找矿和科普专业团队,培养了一批青年地质人才,整体提升了成矿学研究和地质找矿的能力。

    科技日报:《中国矿产地质志》填补新中国成立以来全...

    中国地质学会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近日在京揭晓。

    据了解,中国地质学会自2007年开始,每年组织评选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双十”评选工作的开展,能让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地质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对提高地勘行业的社会认知度,不断推出地勘行业领军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分别是: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调查取得重大突破、我国首眼干热岩试验开发井(青海共和盆地)完井并成功试压裂、埃迪卡拉纪新化石揭示动物的早期演化、中国大型锂矿成矿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准噶尔盆地砂岩型铀矿预测技术新进展、钨矿稀土矿等矿产成矿理论新认识与找矿突破、国内首套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装备研制成功、国内首套小型化高精度ZAG-E型冷原子绝对重力仪研制成功、全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取得新进展、湘西-滇东地区矿产勘查科技创新及应用。

    201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分别是: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探明全球最大的变质岩凝析气田、河南省栾川县深部探明超大型钼多金属矿、鄂尔多斯盆地庆城10亿吨级页岩油田勘探重大突破、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3500米以浅探明万亿方页岩气田、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黑龙江省林口县三合村探明超大型石墨矿床、内蒙古巴尔陶勒盖-复兴屯发现特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铅锌银矿床、安徽省淮南市潘集煤矿外围实现煤炭找矿新突破。

    (详细内容如下)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排名不分先后)

     

    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杨建国和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徐兴友为核心骨干的陆相页岩油科技攻关团队,于2019年在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实现页岩油调查的重大战略性突破,松页油1HF井青山口组一段泥页岩储层压后自喷获得日产14.37立方米高产工业油流,松页油2HF井、吉页油1HF井青山口组一段泥页岩储层压后抽汲分别获得日产10.4立方米和16.4立方米高产工业油流。创新形成了以七性关系和六要素为核心的陆相盆地页岩油地质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了陆相页岩油富集机理与分布模式;创新形成了陆相盆地页岩油钻探和地层含油气性测试技术体系。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国内陆相页岩油勘查开发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我国首眼干热岩试验开发井(青海共和盆地)完井并成功试压裂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水环中心张二勇为工程首席牵头组织实施的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与试采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创新钻探技术工艺,克服高温硬岩钻完井难题,高效完成我国首眼干热岩注采试验井;二是成功完成首眼干热岩试验开发井试压裂,达到预期成效;三是创新构建干热岩压裂高精度实时综合监测体系;四是综合运用地面调查、物探、钻探、地球化学勘查等多种手段,研究提出共和盆地干热岩热源机制与成因模式。上述成果有效推进了我国干热岩试验性开发工作。

    埃迪卡拉纪新化石揭示动物的早期演化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团队袁训来课题组在湖北三峡地区约5.5亿年前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并研究了新的动物化石——夷陵虫及其遗迹。夷陵虫是目前在寒武纪之前发现的唯一的身体分节、具有运动能力、可以形成连续的遗迹的两侧对称动物,将具分节两侧对称动物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至少一千万年,为之后寒武纪以三叶虫为代表的动物大爆发找到更为久远的“根”,表明“寒武纪大爆发”时期以底栖动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已经开始建立,并逐渐取代了前寒武纪统治地球数十亿年的微生物席基底,对地球表面系统造成了深远的环境和生态影响。

    中国大型锂矿成矿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王登红研究员为首的科研团队组织实施的川西甲基卡大型锂矿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等项目,提出了“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的锂矿成矿机制新认识,指导了川西甲基卡、可尔因、九龙等地以锂为主的硬岩型稀有金属地质找矿工作并取得突破,其中在甲基卡矿区及外围探获Li2O资源量约30万吨,马尔康矿田探获Li2O资源量约13万吨。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拓展了“五层楼+ 地下室”的勘查模型,指导川西、华南及中央造山带秦巴山区等地在寻找伟晶岩型锂辉石矿床、花岗岩体型锂铍铌钽矿床及层控热液型铍矿床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打开了稀有金属找矿的新局面。

    准噶尔盆地砂岩型铀矿预测技术取得新进展

    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秦明宽率领的研究团队引领、推动了准噶尔大型盆地砂岩型铀矿找取得重大突破。项目首次将基底属性及其演化纳入大型叠合盆地产铀潜力评价体系,从盆地发展演化的“根”上判识其成矿有利度;首次明确提出头屯河组为全盆地首要找矿目标层;自主开发了活性炭吸附式梯度测氡、有利砂体精细识别等多项技术方法,实现了对深部控矿要素、铀矿化异常信息的高精度识别;集成构建了大型叠合盆地砂岩铀矿预测评价技术体系,定量预测研究区铀资源潜力达19万余吨。项目成果及时应用于铀资源勘查部署,预测的找矿靶区经钻探工程查证,已落实万吨级的大型砂岩型铀矿产地1处。

    钨矿稀土矿等矿产成矿理论新认识与找矿获突破

    由江西省地勘基金团队实施的“江西省地勘基金找矿重大突破与科技创新”项目隶属江西省自然资源厅部署的“紧缺与优势资源保障工程”。建立“朱溪式”钨矿床成矿模式和“石竹山式”硅灰石成矿模式,创建赣南地区“浅变质火山碎屑岩+风化壳+离子吸咐”稀土成矿理论及勘查技术,率先提出九瑞地区“上铜下钨”勘查模式,引领江西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探获大型规模以上矿床9处(其中世界最大矿床2处)、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地热田35处;改变世界钨、硅灰石矿分布格局;开创全球浅变质岩中寻找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先河,刷新江西省地热田孔口水温和地热水规模记录。探索出省级财政公益性地质工作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脱贫的“江西模式”。

    国产首套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装备研制成功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领导、以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宋刚为主设计师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首套国产深海井口吸力锚。该技术装备可为深海钻井提供有效井口支撑,解决深海浅软地层井口支撑力不足的难题,提高深海油气钻井井口稳定性和承载力。研究团队自主创新解决了吸力锚结构形式、姿态监控方式和安装工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并于2019年11月在南海神狐深水海域安装成功,垂直度0.17度,相关技术指标和施工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现了井口吸力锚理论和安装的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我国成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装备的国家。

    国内首套小型化高精度ZAG-E型冷原子绝对重力仪研制成功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和浙江工业大学联合研制的国产ZAG-E型冷原子绝对重力仪获得成功。研究团队由浙工大林强教授和航遥中心周坚鑫教授级高工领衔。该仪器测量精度达10μGal,具有单次测量时间短、可连续测量、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仪器是国内首个得到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的高精度绝对重力仪,其成功研制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性能和技术指标可以满足在地质调查、地震监测和地球物理测量等相关领域开展绝对重力精密测量的要求。

    全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取得新进展

    以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宁树正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推动全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潜力调查评价,为保障特殊时期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厘定了液化、气化等煤制油气用煤资源评价指标;建立了地质调查、采样测试与煤岩煤质分析相结合的调查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从矿区-赋煤区-全国三个层面开展调查评价,深化了对我国煤制油气用煤煤岩煤质特征、控制因素及赋存规律的认识,编制了全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分布图,建设了全国煤质基础数据库,摸清了我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家底。提出了可供规模开发利用的煤制油气用煤资源战略选区及政策建议。

    湘西-滇东地区矿产勘查科技创新及应用

    由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李朗田主持完成的“湘西-滇东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圈定找矿靶区25处,新发现矿产地12处,其中大型、中型矿产地8处,探获锰矿资源量5620万吨,探获一批稀土、磷、钒矿资源量;建立了主要成锰期锰矿区域成矿模式及找矿模型,完成了锰矿资源潜力动态评价,预测锰矿资源量26亿吨;在滇东南地区发现了石炭系上统顺甸河组、三叠系下统石炮组2个含锰新层位;厘清了湘潭、松桃、黔阳成锰盆地古构造格架,总结了成矿前基底浅层平移断裂和同沉积断裂“行”“列”交汇的控盆、控相、控矿特点,提出了“凹中凹”或“盆中盆”控制锰矿沉积的新认识。成果为扬子陆块及周缘锰矿勘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排名不分先后)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探明全球最大的变质岩凝析气田

    以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薛永安为首席专家的团队首次在中国东部老勘探区——渤海湾盆地发现了中国东部最大的以变质岩潜山为储层的渤中19-6大型整装凝析气田。项目团队针对渤海湾盆地特点,创新提出“湖盆成气”理论,指出油型盆地在某些构造与沉积特殊的凹陷具有形成大型天然气田的地质条件,从而揭示了油型湖盆在寻找大型油田之后寻找大型天然气田的机会。该凝析气田已上交国家探明天然气储量超千亿立方米,凝析油储量超亿吨。渤中19-6大型整装凝析气田的发现是我国天然气成藏理论发展的成果,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助推雄安新区绿色发展有重大作用。

    河南省栾川县深部探明超大型钼多金属矿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的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基金项目“河南省栾川县冷水-赤土店钼铅锌多金属矿深部普查”取得重大找矿突破,在栾川县深部探获超大型钼多金属矿。团队通过多元地学信息三维地质建模和定量预测方法,指导施工的35个深部勘查钻孔全部见矿,证实了区内钨钼矿体深部连续性及巨大找矿潜力。圈定8个钨钼矿体,累计新增(333)+(334)?资源量WO344.98万吨、钼319.40万吨,另有(333)低+(334)?低 WO329.80万吨、钼72.50万吨,在钼矿石中估算伴生铼146吨。区内探明钼资源量跃居世界第一。区内矿床具有规模大、有用元素种类多、开采条件成熟等特点,钨钼的深部找矿突破为国家钨钼资源布局和长远规划提供了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10亿吨级页岩油田勘探获重大突破

     

    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付锁堂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甘肃省首次发现我国规模最大的庆城10亿吨级页岩油田,进一步夯实了油田冲刺6000万吨的资源基础。庆城地区位于晚三叠世鄂尔多斯湖盆中心,延长组长7发育典型的页岩油藏。项目团队通过系统开展厘米级沉积特征研究、微纳米级储层孔喉精细刻画、页岩油充注机理模拟以及研发地震、测井、压裂改造等配套技术系列,创新了页岩油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实现了页岩油勘探重大突破,落实含油面积3000平方千米,新增石油三级储量超10亿吨,其中石油探明储量3.58亿吨。目前已具备年产原油300万吨生产能力,“十四五”末,原油年生产能力可达500万吨,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由云南冶金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项目团队,通过系统总结川滇黔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深入研究区域及矿区的构造、岩性组合、围岩蚀变等要素,建立找矿预测模型,在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一带的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共备案矿石量915.88万吨,铅锌金属量244.07万吨、铅锌品位26.65%,伴生锗金属量432437千克,银金属量587560千克。云南省会泽铅锌矿矿床规模大,矿体厚度大、品位高,富含锗、银等,矿石易采易选,矿山建设基础条件好,矿床潜在经济价值巨大,深部和周边还有很大找矿潜力,近几年的找矿工作和地质科研工作为区域上的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

     

    以广东煤炭地质二〇二勘探队孙宝德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蕉岭县作壁坑探明超大型铷矿。共探获铷矿资源量(331+332+333)矿石量132774千吨、氧化物量(Rb2O)72727吨,同时探获可综合利用的石英矿资源量(333)44258千吨,其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都十分巨大。该铷矿是以蚀变花岗岩为主控矿因素的热液蚀变型矿床。矿体赋存在与震旦系老地层相接触的燕山三期蚀变花岗岩体中,在岩体和地层Rb元素丰度都较高的情况下,各种成矿作用叠加,Rb元素多期运移富集,最终形成含黑云母的碱性长石花岗岩型铷矿床。综合研究表明,该铷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在岭南地区并不罕见,在该区域找到其他同类矿床的潜力很大。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3500米以浅探明万亿方页岩气田

     

    以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谢军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埋深3500米以浅发现了国内首个万亿方页岩气大气田。项目组提出了适于川南特殊地质条件的页岩气“三控”富集高产理论,指导了建产区的优选;创建了本土化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六大技术系列,包括地质评价技术、开发优化技术、优快钻井技术、体积压裂技术、工厂化作业技术和高效清洁开采技术,实现了3500米以浅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和3500~4000米页岩气勘探开发突破。项目组在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累计探明储量10610.50×108立方米,形成了万亿方页岩气大气区。2019年底,年产气量80亿立方米,成为中国最大的页岩气生产基地。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以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地质勘查院汤从寿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震旦系陡山陀组地层中探明一处超大型、沉积型磷矿床。该矿床处于宜昌磷矿北东延伸部,埋深约680米至1430米,控制规模为5800×2800米,单一磷矿体厚度约12米,P2O5平均含量23.54%,通过选矿可达到较好选矿指标。经估算,堰边上磷矿总资源储量为5.9亿吨,其中Ⅰ级品富矿资源量43487千吨,平均含量31.80%,矿山潜在经济价值可达到500亿元。本次系统勘查为宜昌磷矿深部找矿提供了理论方向,对鄂西磷矿深部成矿模式规律研究具有一定价值。项目投产后,可带动山区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黑龙江省林口县三合村探明超大型石墨矿床

     

    以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查院马新春为首席专家的团队,首次成功运用“地层+构造+航磁”石墨找矿模型,在黑龙江省林口县三合村再次探获一处超大型晶质石墨矿床,新发现5条石墨矿带,矿带长1.2~6.57千米,矿体80条,新增推断的内蕴经济(333)+预测的(334)?矿石资源量34583.16万吨,矿物量1888.87万吨。西北楞-三合村石墨矿田内已累计发现11条石墨矿带,矿带长1.2~11.57千米,累计探明推断的内蕴经济(333)+预测的(334)?矿石资源量88068.46万吨,矿物量5590.32万吨。西北楞-三合村石墨矿田为全国第三、黑龙江省第二大石墨矿,也是单矿体长度世界第一的超大型石墨矿,为黑龙江石墨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

    内蒙古巴尔陶勒盖-复兴屯发现特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铅锌银矿床

     

    由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出资,内蒙古国土资源勘查开发院承担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复兴屯银多金属矿集中勘查一区银矿普查”取得重大找矿突破。一区圈定银矿体92条,评审备案资源量银金属量(333+334?)5105.05吨,平均品位194.17克/吨,伴生铅锌金属量37.09万吨。另有低品位铅锌矿体484条,金属资源量(333+334)361.78万吨,为特大型隐伏矿床。矿床受火山机构和晚侏罗世火山岩控制,成因类型属陆相火山-次火山热液充填型铅锌银矿床。该特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在大兴安岭火山岩地区为首次发现,其深部及外围仍具较大找矿潜力,为今后在本地区勘查找矿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煤矿外围实现煤炭找矿新突破

     

    以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勘查研究院朱文伟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淮南市潘集煤矿外围发现一处特大型煤矿床。该项目是安徽省“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核心项目。研究团队基本查明了煤炭赋存特征,新发现煤炭资源量48.57亿吨,均为优质炼焦用煤。首次开展了“深部煤炭勘查与开采地质条件专题研究”,建立了深部煤层开采地质条件勘查、测试技术与评价方法;首次建立了一套巨厚松散层覆盖下复杂煤系地层深孔绳索取芯钻进关键技术。率先在淮南煤田展开煤层气、页岩气、地热能及其他有益矿产综合勘查与评价工作。项目不仅为现有煤矿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资源,也将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中国地质学会2019年度“双十”评选揭晓

    2019年8月26日至30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对正在野外作业的“四川九龙-可尔因大型锂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二级项目进行中期质量检查和野外委托业务验收。 

    检查组一行途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金川县至马尔康,沿途克服了雨季工作区塌方、断道、泥石流等种种困难,对二级项目所属的4个野外工作组及3项水系沉积物测量委托业务开展了实地质量检查和野外验收。

    在野外工区现场,检查组边听项目汇报边看原始资料记载,实地抽查了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点和地质调查点,对关键地质剖面、新发现找矿地进行检查核实,并在野外现场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指导。回到野外工区驻地,立刻与项目组就本次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商讨解决方案,并提出了相关的整改意见。

    检查工作期间,组织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同时,检查组要求项目组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做好安全防范措施,踏实认真地完成好野外工作任务,力争实现找矿突破。通过本次检查, 3项委托业务顺利通过野外验收。

    四川九龙-可尔因项目开展中期质量检查和野外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