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202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技术创新成果奖评审结束,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成都地调中心”)牵头申报的“上扬子西缘盆山结合带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荣获银奖。

    该成果依托成都地调中心承担的“四川会理-盐源地区地球物理调查”二级项目以及“重力场定量校正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针对西南地区典型代表性的盆山结合带地形复杂条件下导致地球物理场畸变和各向异性问题,研究开发了盆山带重磁资料精细处理技术、盆山带大地电磁数据处理技术,建立了盆山带区域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技术体系,解决了利用传统的地球物理处理技术难以“干净”地恢复地下介质的真实情况的问题,提高了对地球深部结构解释的精度。该技术在西南地区资源能源地球物理勘查中广泛应用。其中,有效支撑云南大关县木杆区块页岩气钻井定位,经过近年来的勘探、压裂,该区探获页岩气储量32亿立方,直接经济价值60亿元,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应用效益,为乌蒙山区脱贫攻坚提供了技术支撑。

    下一步,成都地调中心将持续开展勘查技术方法创新,将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相结合,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做好科技支撑,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

    获奖单位

    应用证明

    成都地调中心牵头完成项目获202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日前研发的“一种应用于高极化区的瞬变电磁测量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在高极化区开展瞬变电磁探测,激电效应会造成响应曲线的强烈畸变,传统装置含激电效应的反演具有严重奇异性,导致无法有效开展反演解释。本发明通过不同发射框、同点位的联合观测,增加了数据约束,有效解决了高极化区瞬变电磁探测难题,并成功应用于辽东金矿区探测,划分了多参数电性结构,预测了深部成矿空间,为高极化区瞬变电磁探测提供了方法技术支撑。

    该专利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课题“空-地-井立体探测技术方法构建与示范”和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高极化区TEM解释方法研究”共同资助。

       

     

     
    物化探所“一种应用于高极化区的瞬变电磁测量方法”...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发的“可控源电磁法测量中静态位移校正方法、装置及智能终端”日前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在可控源电磁法测量中,近地表存在的电性不均匀地质体会引起电流分布的畸变,使地表观测的电场分量出现增强或减弱。这种静态位移效应影响若不加以校正,往往造成反演电阻率断面严重畸变,影响解释结果的正确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控源电磁法测量静态位移的校正方法,基于观测的磁场数据对电场数据进行校正后再反演解释,可有效改善可控源电磁法探测中静态位移畸变影响,有利于提高勘探解释精度。

    该专利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地面多功能电磁探测系统产品化研究”课题资助。

     

     
    物化探所“可控源电磁法测量中静态位移校正方法、装...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成功研发的“一种可控源电磁测量方法、装置及其存储介质”获国家发明专利。该专利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地面多功能电磁探测系统产品化研究”课题的资助。

    可控源电磁法勘探中,采用传统人工场源测量方法,当场源下方、场源和接收点之间存在电性不均匀地质体时,会引起观测电磁场信号的畸变,从而影响探测精度和解释准确度。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区多源电磁测量方法”,创新研究了多源发射,面积上多点、多方位同步观测的三维电磁测量方法,并采用全频段电磁场数据进行处理与解释,可压制人工场源所引起的场源效应影响,提升勘探精度与深度,有效探测深度可达5000m。

    该项技术在京津冀深部地热资源探测和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调查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我国能源资源勘查、深部地质结构探测等领域提供了自主实用的方法技术支撑。

                         

     
    物化探所“一种可控源电磁测量方法、装置及其存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