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7年4月21日下午,在第48个国际地球日的前一天,资源所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观众,来自展览路一小、首师大实验小学及北礼士路小学的140余名小朋友们在裴荣富院士的带领下,在这里倾听了由唐菊兴研究员及孔凡晶研究员所讲述的地质考察“野趣”及盐湖的故事。

    本次科普活动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资源所裴荣富院士主持了这些活动,并殷切表示我国的地质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但社会公众对地质工作却所知有限,中小学生既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也是地质工作的希望。唐菊兴研究员用生动的语言及众多精彩的图片向小学生们讲述了地质学家在野外如何开展地质考察工作?野外工作中有哪些有趣的见闻?展现了他长期战斗的地方——西藏,有哪些独特的动植物及特殊的风土人情,并希望小朋友们将来能够热爱地质工作,“持之以恒,必有所成”。孔凡晶研究员带领小朋友们从地质学家的角度来认识地球,讲述了什么是盐湖?盐湖是怎么形成的?我国的盐湖有什么特点?盐湖里都有哪些资源?这些资源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带我们环游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盐类世界”。

    本次活动前通过微信群进行了宣传,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有一百多名小朋友报名参加活动,但由于报告场地有限被迫提前结束了报名,众多小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地质类科普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回答问题,活动后收到了众多小朋友及家长、老师的一致好评,体现了小学生们及广大社会公众对地质知识及地质工作的极高热情。我们作为社会公益类地质科研机构有义务也有责任更宽更广地传播地质科学知识,提高公众保护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裴荣富院士主持第48个世界地球日科普报告 

     

    唐菊兴研究员在做科普报告 

     

    孔凡晶研究员在做科普报告 

     

    小学生们踊跃回答问题 

     
    资源所举办第48个世界地球日科普讲座活动

    每年阳春的三月,都是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美好时节。为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丰富女职工的文化生活,激发饱满的工作热情,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中心工会组织全体女职工在3月8日这一天来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

    如果真的有“博物馆奇妙夜”,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0展厅这两天一定很热闹:古埃及女贵族佘盆梅海特躺在她的木棺里,伊拉克的王后在弹她的竖琴,达尔文或许要来寻找他搭乘“小猎犬”号环游世界时用过的那只钟表……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始自一本风靡全球的书籍——《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大英博物馆从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展品,全面展现人类200万年文明史。展览也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从3月2日到5月3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100件文物概括了整个世界历史。按照时间顺序,穿过“最初的城市”“权利与哲学”“仪式与信仰”“贸易与侵略”“变革与适应”“邂逅与连接”等单元,展览的最后,要展示一个“我们创造的世界”。

    对于许多中国观众来说,最为关心的还是此次展览中的中国展品,展览有9件中国展品首次回国“省亲”,包括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的康侯簋,商周时期的镈,东汉青瓷六博俑,唐代刘庭训墓的三彩文官俑,以及元代的青花瓷盘和龙首双耳瓶。有意思的是,有一件展品是2005年深圳生产的一件太阳能充电器的节能灯,是中国元素的一种展现。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击败iPad入选百件展品。展览方也表示,这盏灯跟新能源、教育等议题紧密相连,它的发明彰显了人类面对贫穷和气候变迁时,所取得的成就和展示出来的创造力。

    这个展览并非只是回顾历史,而是肩负着通过解读过去而创造未来的使命。就像展览前言中说的,无论何时何地,人类都在面临相同的问题,拥有共同的企望。

    通过本次展览,中心全体女职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借助文物的视角——遨游了世界历史,展览不仅致力于彰显“以物述史”的独特魅力,而且启迪我们思考自身与人类创造物之间微妙的关系。

    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节日,祝中心所有女神:节日快乐。

    发展研究中心工会组织全体女职工参观“大英博物馆10...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在遥感拍摄的照片上找到天安门”“卫星上的照相机坏了可怎么办”。5月1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客人,在听完《遥感改变生活》的科普讲座,用遥感视角环游全球后,他们脑洞大开,迸发出了智慧火花。

    这是“发现·共享”学院路城市穿越节科普活动的现场,来自海淀区第三实验小学、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小学、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的160名小学生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体验“熟悉的陌生人”这条趣味性和挑战性并存的比赛路线,“科考+比赛”的科普形式让这4支科考小队的兴致格外高涨,一双双小眼睛里都透露着对遥感科学的求知渴望。

    在“科考”活动中,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科技人员用诙谐有趣、浅显易懂的语言向4支科考小队介绍了“什么是遥感”“遥感改变我们的生活”“遥感触手可及”“小朋友怎样为遥感事业做贡献”。讲座以“千里眼”比喻遥感,用眼睛成像类比遥感的技术原理,带着小科考队员们从百度地图的卫星影像图中去寻找自己的学校,通过卫星遥感视角体验全球著名建筑,并介绍了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城市发展和自然资源监管方面的应用。同时,中心科技人员还启发小朋友们认清中国遥感事业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引导他们为遥感事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科考活动还设置了VR虚拟环节,科考小队员们通过3D技术三维体验了卫星发射和卫星运行过程。

    在比赛环节中,科考小队员们需要在北京市卫星影像图上辨认出天安门广场、鸟巢等著名建筑完成打卡,完成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的对比小作业,并撰写趣味科考论文。

    “发现·共享”学院路城市穿越节科普活动由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主办,街道办事处、学院路学区管理中心和学院路10余家科研单位共同举办,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是4处实地科考场所之一。通过科普活动的举办,让孩子们更加热爱科学、热爱他们生活的这片家园,争做科技小公民、街道小主人。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将继续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共享优质科普资源,与学院路街道和地区其他单位共同探索地区科普新模式。

     

     

    1

     

     

    2

     

    3

     

    4

     

    5

     

    6

     
     
     
    遥感视角环游全球给小学生带来科普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