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1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农村供水先后历经了自然发展、饮水起步、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四个阶段。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

    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巩固脱贫攻坚”,切实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019年7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水环中心”)技术人员对2016年沂蒙山革命老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在山东省沂源县鲁村镇实施的探采结合井进行了使用情况调查回访。

    山东省沂源县位于鲁中山区,是沂蒙山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水环中心沂蒙山革命老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下,结合地方紧迫需求,在鲁村一村成功实施探采结合孔1眼,井深154米,出水量2400方/天,偏硅酸含量33.67毫克/升,锶含量0.28毫克/升,水质良好,饮用安全。鲁村镇立即投资193万元,以该井为基础,建成了鲁村镇集中供水水源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网铺设配套工作,并于井旁60余米处施工1眼备用水井。该水源地彻底解决了全镇2万余人饮水安全问题,也使得鲁村镇摘掉以往无深井集中供水的帽子。

    此次回访中,鲁村镇水利站长激动地说:“鲁村镇百姓喝上了这么好的水,以前真的不敢想”。沂源县水务局和鲁村镇人民政府表示,2016年县水务局向水环中心发出鲁村镇找水请求,项目组技术人员紧急开展鲁村镇集中供水井定井、施工工作,觅得甘泉,切实解决了我们的困难。回访中,水环中心技术人员还就该井钻孔成果资料、地下水开采、地下水位监测等问题与沂源县水务局相关领导进行了探讨。

    水环中心技术人员表示一定继续结合当地实际困难、对准当地需求目标,找到差距,抓好落实,切实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调查回访工作,及时完成近年来山东水文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归档工作,进一步发挥水环中心基岩山区地下水勘查技术优势,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水环中心对山东沂源鲁村镇探采结合井使用情况进行调...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指示精神,落实自然资源部党组支持海伦市全面脱贫的要求,2019年1月1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主要负责人带队深入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实地调研自然资源调查工作助力贫困地区脱贫事宜。

    海伦以农业为主,生产大豆、玉米和水稻等作物,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偏远闭塞等原因,全市有19个深度贫困村,也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近两年沈阳地调中心在组织开展的东北黑土地地球化学调查项目中发现了海伦市富硒土地资源,建立了农产品产地溯源溯质信息查询平台,并指导海伦市政府开发富硒土地资源,在长发镇规划建设了万亩天然绿色富硒水稻示范基地,开发出“坤诺”、“硒娃娃”等品牌富硒大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座谈会上,沈阳地调中心、东北项目办主要负责人首先转达了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对海伦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重视,明确了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工作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脱贫攻坚助力,要做到“精准对接、全面支持、调查扎实、服务到位”的总体要求。海伦市副市长李中国提出了“东方红水源地生态修复、通肯河流域地表水体生态修复、土地增减挂钩、土地生态质量调查、地热资源勘查、基本农田政策、地下水资源调查和化石资源调查等”八个方面的调查需求。

    海伦市市长韩启彬代表海伦市政府感谢自然资源部领导对贫困地区的深情厚谊,感谢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落实调查工作助力老区脱贫,感谢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发现富硒土地资源,让黑土地变成“金山银山”。双方参加调研人员充分讨论,并发表意见,一致同意形成建议报自然资源部,争取对海伦市扶贫攻坚工作的进一步支持。

    海伦市政府发改局、国土局、环保局、水务局、林管局负责人和沈阳地调中心、东北项目办相关同志参加了调研。

     

     
     
    直面需求 精准对接 沈阳地调中心与海伦市政府共商脱...

    泰晤士河是英国伦敦的母亲河,但在19世纪中期以后,河流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不断退化。从19世纪中期至今,英国政府与社会对其开展了长期治理。在治理过程中,以英国环境研究理事会及英国地质调查局为代表的地球科学研究机构做出了卓越贡献,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和地球科学认识。泰晤士河的治理,形成了在法律、机构、资金、产业、科研、技术等多方面的经验,可为我国江河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工业革命以来的严重污染

    泰晤士河全长约346千米,为英格兰最长河流,全英国第二长河,也是全世界水面交通最繁忙的都市河流和伦敦地标之一。泰晤士河流域面积13100平方千米,占英国国土面积的5.4%;形成了许多城市,除去伦敦之外,还有牛津、雷丁和温莎等,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占全国的1/5。泰晤士河是伦敦的主要水源,占总供水的2/3。直到18世纪,泰晤士河水产丰富、野禽成群、风景如画,是著名的鲑鱼产地。

    泰晤士河整个流域的大规模污染主要由工业化引起的人类活动增加所致,且随着社会发展,污染的类型和分布不断变化。

    英国地质调查局的泰晤士河流域三维综合建模

    1780年代,抽水马桶开始流行可看作是污染的开始。因为泰晤士河是伦敦居民的主要水源,污染使伦敦市霍乱相继爆发,导致1832年死亡5275人,1849年死亡18036人,1854年死亡11661人。

    1878年9月3日,“爱丽丝公主号”沉船事件发生。船上800名乘员中有 650人溺毙,这一事件让英国社会高度关注排污口以下河段的污染问题。

    战后即上世纪50年代,合成洗涤剂的广泛使用导致附着在水体表面的污染物难以被降解,河水溶解氧(DO)几乎为零,形成严重污染,几乎没有鱼类能生存。甚至发生了停靠在泰晤士河码头船体的镀层被污水腐蚀而变黑事件,造成了恶劣的国际影响。

    泰晤士河污染所导致的严重后果,迫使英国政府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治污历程。

    实施全流域治理修复

    泰晤士河流域的治理修复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转移污染、流域修复和监测巩固。

    1. 转移污染——隔离排污,终端处理

    184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都市排污法》,测量、设计并改进了伦敦下水排污系统。建立起“隔离式”排污系统方案。方案从1834年就已提出,但政府部门间的博弈和讨论不断,一直无法实施。

    直到1858年夏,泰晤士河“恶臭”大规模爆发,迫使在河边工作的英国议会和政府迅速行动,通过一项法案以“改进下水排污系统,尽最大限度防止污水直排泰晤士河”。从1858年到1885年,伦敦泰晤士河相继建成隔离排污系统,加上排污口污水处理,基本奠定了英国泰晤士河水污染治理的“隔离排污、终端处理”的百年规划理念,影响直至今天。

    2. 流域修复——统一管理,系统治理

    1955年至1975年,泰晤士河开始了第二阶段的治理,主要是将治理的范围扩展到了全流域,并采取了系统方法进行修复。这一时期,英国水资源经历了从地方分散管理到流域统一管理的历史演变。

    从1960年代起,英国对河段实施统一管理,把泰晤士河划分成10个区域,合并了200多个管水单位,建成一个新的水务管理局——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实现了全流域统一管理的可能。

    这次治理秉承全流域治理的理念。大伦敦地区的180个污水处理厂缩减合并为十几个较大的污水处理厂,各类下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合理布局,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技术,并采取了对河流充氧的措施来提高河流的溶解氧。 目前,泰晤士河全流域建设污水处理能力几乎与给水量相等。沿岸的生活污水须经处理后才能排放,污水处理费计入居民的自来水费。

    到上世纪80年代,河流水质已恢复到17世纪的原貌,达到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标准。鱼类绝迹百年后,多种鱼重返泰晤士河。

    3. 监测巩固——全域监测,科技助力

    1975年后,泰晤士河的治理进入了巩固阶段,水资源全流域管理的方法不仅解决了污染治理资金不足的难题,而且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在此阶段,英国政府一方面不断投资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如对污水的处理已采用超声波监测控制、污泥密度和包膜电极监测溶解氧等新技术,此外遥测技术也得到使用。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工业污水的排放,对沿河两岸的工矿企业严加监督,规定除了经过净化处理的水以外,将任何东西排进泰晤士河都是非法的。此外政府利用科研机构开展了全流域多要素的水质监测,并实施了生态净化。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也是治污的有力措施。近年来,随着英国产业的升级改造和大伦敦区的经济模式转换,重污染工业企业相继关闭,代之以各类文化和服务机构,大大缓解了泰晤士河的污染压力。今天泰晤士河已经重现昔日的碧水蓝天。

    针对一直以来下水道雨污不分流导致的问题,英国政府宣布将耗资20亿英镑,于2020年前在伦敦地下80米处修建一条长达32千米的排污水道,进一步改善污染物在河道外的输送条件。

    环境科研机构的重要作用

    英国环境研究理事会(NERC)下属的各科研机构,如英国地质调查局(BGS)和生态水文中心(CEH)与全国环境保护机构合作,在泰晤士河流域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有力地支撑了系统治理和生态恢复。

    1. 调查监测——提供治理所需的地球科学基础数据

    BGS在泰晤士河口开展钻探,测量汞异常,以确定污染程度和深度,并对防洪和排污进行河道调查,内容包括人居环境调查、河道周围地形图测制、水文调查、水位和河道容量调查等。

    BGS通过河流栖息地调查,形成了流域基底数据,包括地质、地形、水质、水流量等;通过水生微生物分析,揭示季节、年份变化。同时,为了保障城市建设需要,BGS还开展了多个图幅的 1∶2.5万砂石资源调查。

    NERC和环保机构合作开展了水源地监测,在饮用水水源区、重要物种区、娱乐水域、营养敏感区、保护区内布置了上千个监测点,从源头和末端进行水质监测。

    2. 研究评价——深入研究地上地下水相互作用和污染物的运移机理

    BGS研究了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通过地下水体、基本流量、硝酸盐、过渡区域、观测站数据、洪泛区、水质、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分析,揭示泰晤士河流域的地下水体化学状况、灰岩含水层水质量等。

    CEH在上游对影响水资源的土地利用、气候因素、人为磷输入源进行研究,并通过历史水位和全球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模拟,积极评估防洪设施的防洪水平,为达千年一遇水平,确定需加固的区段。

    3. 模拟预测——以三维地质建模和时序分析支持水管理的科学决策

    BGS建立了伦敦地区和泰晤士河流域三维地质模型,包含基本构造、地层、城市地下空间、地质灾害、土地利用、含水层特性数据、水位数据、钻孔地球物理数据、海岸和海洋等数据,从而构建跨学科、多要素、面向决策的整合科学研究基础。

    BGS使用过去120年的降雨、径流、蒸散等数据进行水流模拟,形成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预测成果。

    CEH通过藻类和磷集成模拟的流域研究,对一系列缓解和适应战略的成本效益进行了评估,认为最有效的策略是将化肥用量减少20%,同时对废水进行高标准处理。其结果可使水质接近欧盟水框架指令的指标。

    CEH通过区域气候模式获得的降雨量和潜在蒸发量,模拟了泰晤士河流域未来流量的变化。

    4. 支持修复——机构主动作为,助力保护修复

    NERC的各科研机构主动参与并实施伦敦各河流行动计划(2009),恢复和改善伦敦的各条河流,改善洪水管理;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支持可持续发展;帮助城市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为伦敦人提供更好的生活。

    我国可以从中借鉴什么

    1. 建立权威的流域管理机构对流域实施统一管理

    1960年成立的泰晤士河水务局,被赋予流域管理机构的权力后,治理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大胆的体制改革被欧洲称为“水工业管理体制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从泰晤士河流域的治理经验来看,一个强有力的具有综合决策和协调手段的流域管理机构是整治流域水污染的基本条件。

    我国当前应改变流域用水、管水、治水等工作的分散局面,解决无权过问行政及经济方面受到制约的局面,可成立治理专门委员会,对流域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提出水污染控制政策法令和标准,并建立相关治理项目。

    2. 加快完善水污染治理相关法律法规

    从泰晤士河的治理历程来看,逐步完善水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内容涉及水资源保护、污染源管理和控制、水环境管理、水质监控等方面。其中,《污染控制法》明确了对各种违规行为的处罚规定,对污染城市河流及其他水环境的行为,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

    我国可在目前水资源保护标准上,充分考虑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三者的历史依存关系,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管理监督职能应完全分开的原则,适时出台一些法律。

    3. 重视科技创新,以地球系统科学引领规划治理

    在泰晤士河治理过程中,科学技术的支持作用非常突出,特别是泰晤士河的第二次治理是在有关科学研究的前提下实施的。科学研究帮助水务局制定了科学合理、符合生态原理的治理目标,根据水环境容量分配排放指标,并及时跟踪监测水质变化。在此过程中,英国环境研究理事会和英国地质调查局发挥了专业优势,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地球科学数据和知识。

    我国在水污染治理中既要持之以恒,同时也需要科学的研究与规划。尤其是要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地球系统科学优势,持续不断地提供调查、监测数据,深入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系,适时提供关于流域的研究评价成果,为治理和修复提供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

    4.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开辟多种融资模式

    为了解决资金缺口问题,泰晤士河采取了多种融资方式,这些融资方式成功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市场化运作。如泰晤士河水管理局通过向排污者收取排污费,并发展沿河旅游娱乐业,仅1987年~1988年,其总收入就达6亿英镑,这不仅满足了水环境治理的需要,还向政府上交盈利2亿英镑。我国可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与社会的积极性,为私营部门进入污染治理领域创造制度与政策环境,从而造就多元化融资模式。

    5. 加快促进沿岸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泰晤士河在治理过程中并没有强迫关闭沿岸企业与工厂,而是提高了排污相关指标。全面实行“污染者付费”原则,并制定了相关法律,加快促进沿岸产业结构的转变。因此,我国可探索构建政府部门与流域企业的和谐关系,引导、鼓励其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并在治理中加强政府管理。

    6. 掌握先进的污染处理技术和生态防治措施

    泰晤士河在治理过程中结合了工程治理措施与生态防治措施,采用了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以及如芦苇床处理系统为代表的湿地污水处理工艺,以实现人工净化加自然净化的效果。我国也应该应用这些污水处理技术,引进或探索适合于我国气候条件的生态净化措施,寻找可检测污染物水平的化学、生物指标。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地球科学机构在泰晤士河流域治理中的支撑作用

    2018年1月8日-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勘查组赴贵州省丹寨县考察调研,就“滇黔桂岩溶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助力丹寨县精准脱贫攻坚工作,与丹寨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需求对接。

    1月8日下午,岩溶所与丹寨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了座谈。座谈会上,丹寨县委副书记张天维希望岩溶所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紧密围绕丹寨县精准脱贫工作,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用,尽快推进地质调查工作;同时要求全县各相关部门通力配合,为项目组做好安全和后勤保障工作。随后,项目组汇报了2018年度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组此前已开展了资料收集和前期踏勘工作,2018年,项目组将重点在解决缺水贫困区饮用水问题、矿山公园、地质公园申报和洞穴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富硒、富锌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助力丹寨县脱贫攻坚工作。胡茂焱所长在总结发言中,要求项目组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尽快推进各项工作,精心服务丹寨县精准脱贫攻坚工作。

    1月9日,考察组在丹寨县黄琦副县长的陪同下,考察了金汞矿遗址和金瓜洞、石桥地质遗迹,就下一步组织申报矿山公园和地质公园开展现场初步论证。

    岩溶所相关领导及部门负责人,以及丹寨县水务局、旅游办、林业局、扶贫办、国土局、农业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出席座谈会。

    岩溶所赴丹寨县开展调研与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对接

    2017年7月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组织云南省地质调查局、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中心、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暨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共15人赴云南泸西考察调研,为泸西湿地公园建设以及石漠化治理“把脉会诊”。

    座谈会上,岩溶所曹建华研究员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及综合治理与示范”的研究内容和目标;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背景、研发团队和主要成果,希望双方以黄草洲湿地公园建设为契机,增强双方基地合作共建,促进云南泸西生态环境重建及经济发展。泸西县政府领导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并指出泸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石漠化是阻碍泸西县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县政府将积极配合并支持项目的推进。专家成员及县政府负责人一致表示双方需加强合作,相互扶持,集成和提升泸西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模式,扩大泸西的国际影响力。

    随后,专家组一行到黄草州湿地公园、明康汇云南泸西蔬菜基地、皮家寨岩溶大泉束流调压壅水开发示范工程开展实地考察。

    泸西县人民政府、国土局、发改局、林业局和水务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

    岩溶所为云南泸西湿地公园建设献言献策

    为增强地质工作对成渝城市群沿江发展带重要城镇规划建设支撑服务的针对性,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成渝经济区宜宾-万州沿江发展带1:5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组加强同沿线山地城市地质工作对接。继重庆丰都县县城城市地质工作交流后,于6月19日赴重庆市忠县开展了对接与交流,忠县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规划局、移民局、环境保护局、城乡建设委员会、水务局等相关单位参加交流会,项目组宋志博士做专题汇报。

    座谈会上,各参会部门针对城市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和城市规划发展服务提出了明确建议。座谈会取得了以下成效:一是结合忠县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了以忠州街道等6个乡镇密集发展区为主要调查范围,以城区边坡发育特征与工程地质特征为调查重点,提高了忠县县城地质调查工作的针对性;二是初步建立了忠县城市地质工作沟通小组和协调通道,为忠县城市地质工作开展提供了规划、水文、地质等数据资料;三是研讨了城市地质调查的支撑定位和服务形式,明确了成果将主要支撑服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重点为地质适宜性评价区划和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设,为下一步城市地质成果表达和转化奠定了基础。

    交流汇报现场

    成渝经济区沿江发展带城市地质工作对接延伸至忠县

    为深化公益性地调项目的服务应用,更好支撑服务重庆沿江发展带城镇经济发展,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成渝经济区宜宾-万州沿江发展带1:5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组,于2017年6月8日就重庆市丰都县城市地质工作与丰都县政府开展需求对接,丰都县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城乡建设委员会、规划局和水务局等相关单位参加交流。

    项目组就当前城市地质工作形势与意义、项目组在成渝城市群沿江发展带长寿和丰都等县城以往开展的城市地质工作进展与认识、丰都县城城市地质工作内容与部署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与展示。与会单位结合丰都县城地质条件、经济发展、城镇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问题,进一步提出了需求和建议,双方建立了丰都县城城市地质协调小组。

    通过调研,项目组进一步掌握了丰都县城城市地质工作的问题和需求,明确了丰都县城城市地质工作的主体范围、重点内容和服务形式等,为山地丘陵地区城镇地质工作的针对性开展和服务奠定了基础。

    成都地调中心水工环项目组积极对接需求 确保项目精准...

    6月28日,沂蒙山革命老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与莱芜市水土保持局、莱城区水务局进行了业务交流和对接工作。参加交流会的有莱芜市水土保持局,莱城区水务局以及农水办等部门领导。会上,项目负责人就沂蒙山革命老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的性质、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及前期工作情况进行了概要说明。与会相关部门领导首先肯定了在莱芜市进行1:5万水文地质调查的必要性,同时表示将积极配合调查工作。

    水土保持局局长指出:近年来,莱芜城区周边工矿企业、城镇居民年用水量近2亿吨,莱芜市地下水资源已长期处于超采状态,水资源供应能力难以承载生产生活需求,且牟汶河污染严重,这一切给水管理部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工作全面系统查明莱芜盆地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污染成因,为合理开发地下水提供依据。

    水务局局长首先表达了积极配合调查工作的态度,随后指出,莱芜市水文地质资料相对短缺,前人开展的工作已不足支撑现今城区乡镇用水规划,迫切需要更为科学、全面、精准的1:5万水文地质调查成果。

    水务局副局长介绍了莱芜市缺水状况,为探采结合井的布设提出了建议,同时指出,莱城区水务局将进一步对需水的紧迫程度进行梳理,与勘探目的相结合,尽快制定配合方案。

    通过本次交流对接,明确了地方水管理部门对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及其成果的具体需求,为地质调查工作更好地服务当地民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交流明方向 对接出效益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沂蒙山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在淄博市沂源县圈定地下水富水块段23处。

    “沂蒙山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技术人员在对2015年野外调查、物探、钻探等实物工作进行总结、资料整理和水文地质图编制工作过程中,注重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经对调查的961口机民井、135眼泉和收集的453口机民井系统梳理,分析了65眼机民井抽水试验数据和8眼大泉长期观测数据,结合对11个乡镇486个村庄997眼井、231眼泉水的开采量现状调查,经与沂源县水务局、自来水公司等相关单位交流研讨,在北流水、孟坡、九龙泉、芝芳等地圈定23处地下水富水块段,总面积50平方公里,总水量每天80000余立方米,为沂源县持续增加的用水需求指明了供水方向,并且富锶、富锂、富锌矿泉水分布范围的圈定,将进一步提升沂源“矿泉水之乡”的美誉。

    23处地下水富水块段的圈定,是水环中心继完成16眼探采结合井, 为4.4万余饮水困难群众提供优质供水水源之后,“项目落地、成果开花”的再次体现,是项目成果转化利用、服务地方的再次实践。

     

     

    地调局水环中心在沂蒙山区圈定23处地下水富水块段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保障国家自然资源及能源安全,进一步加强海洋地质调查工作,3月1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温宁专程拜会了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欧阳卫民,商请协调解决天然气水合物探采工程急需基地建设等有关事宜。

      温宁简要介绍了广州海洋局的发展概况,并就水合物探采工程的基本情况、勘探历程及国内外调查勘探现状向与会人员做了介绍。温宁说,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天然气水合物探采工程工程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广州海洋局现有的基地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迫切希望广州市人民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和协调解决建立一个新的试验基地,以满足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技术装备研发。新基地的建设,将大幅提高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装备和技术研发能力,并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广州市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同时,希望市政府协调解决广州海洋局南岗基地新增道路出口及调整基地详细规划等事项。

      欧阳卫民极为重视本次会晤,他对广州海洋局执行的国家战略任务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水合物是人类社会未来重要的战略能源资源。广州海洋局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探采等工作意义重大,广州市人民政府将给予坚决支持和配合。并就广州海洋局提出的基地码头建设、交通及规划等事项做出了具体要求与安排。

      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晓波,以及市国土规划委、市水务局、市海洋与渔业局、黄埔区政府、市港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广州海洋局副局长李国胜,办公室、党委办、基地管理处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广州海洋局局长温宁拜会广州市领导

    2020年6月2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与海伦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地质调查助力海伦脱贫攻坚成果交流会。会上,沈阳地调中心向海伦市政府移交了《水文地质调查助力海伦脱贫攻坚成果报告》、《长发镇富硒土地评价暨天然富硒产业基地建议报告》等多项成果及土地质量调查、水文井相关数据资料、成果图件等。

    海伦市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是自然资源部对口帮扶对象之一。2017年以来,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总体部署,沈阳地调中心在海伦市部署实施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水文地质调查、航空高光谱、卫星遥感等多手段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原创性成果。共圈定绿色耕地面积207654亩,圈定绿色富硒土地面积29033亩;提交绿色富硒农业基地6处,地方政府已在调查圈定的富硒地块上建设富硒农业示范园,其中长发镇富硒农产品开发直接带动农户1355户以上、涉及4500多人,间接带动农户2000多户,涉及6500多人。在长丰村等地建设扶贫示范井6眼,累计出水量每日2712立方米,解决了367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开展物探测量剖面测量18千米,查明了海伦市西部第四系承压水盆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为海伦市选择应急水源地1处。对大峡谷进行了旅游基础地质调查,初步查明海伦晚白垩世嫩江组和明水组两个含化石层位,为海伦市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沈阳地调中心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以土壤、水为主的调查基础上,丰富调查内容,扩展调查范围,创新调查方法,探索持续动态监测,创新成果服务模式,努力提升地质调查支撑自然资源全过程管理的能力。也将继续针对海伦市提出的乡村振兴、富硒产业发展、水资源调查、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的需求做好地质调查技术支撑服务。同时,利用沈阳地调中心已有的全球黑土地协会、黑土地生态重点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球科学对比项目等科技平台,继续在海伦深入开展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定期发布海伦地区地质调查及研究成果。他强调,地质调查系列成果来之不易,资料弥足珍贵,双方应继续深入交流,促进成果深度转化,为海伦市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海伦市委副书记、市长韩启彬表示,沈阳地调中心通过扶智、扶技帮扶海伦,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料和数据支撑,对海伦市脱贫攻坚和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海伦市的地下、地表地质背景复杂,下一步要深入利用好各类地质调查资料,继续依靠地质调查成果做好海伦市的乡村振兴工作。海伦市自然资源局、林业局、水务局、扶贫办、富硒办等部门要认真做好成果转化应用工作,使地质调查成果持续助力海伦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与会人员还深入向荣镇、长发镇、东林乡等乡镇,就水文地质调查扶贫成效、黑土地关键带长观基地建设、土地质量调查成果转化情况及大峡谷地质遗迹资源开发远景等项目进行调研。

    大峡谷调研

    黑土地关键带长观基地调研

    富硒水稻产业基地调研

    沈阳地调中心以地调成果助力海伦脱贫攻坚

    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第一季度,滇东地区曲靖市降水总量少,造成地表河道沟渠来水偏少,区内各类规模水库蓄水量减少;地下水未得到有效补给,地下水位下降明显,地表和地下水源的双重“疲软”导致了去冬今春曲靖市宣威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旱情。据水利部门分析,从目前旱情及影响程度看,2020年的旱情是2010-2011年云南百年大旱之后,1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年。

    结合地方需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南北盘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与云南省宣威市自然资源局和水务局深入对接,了解地方干旱分布范围与缺水程度。经初步统计,宣威市目前仍有近15000人口处于重度缺水状态,分布于倘塘镇、落水镇、板桥街道、热水镇、乐丰乡、格宜镇、东山镇、得禄乡和龙潭镇的十几个村寨。项目组于2020年4月中上旬奔赴这些地区进行实地走访调研。通过十几天的工作,基本查明造成当地严重干旱情况发生的原因。

    其中,天—大气降雨量的减少是形成干旱的直接原因。气象数据显示,2019年2月1日至2020年3月30日,云南全省平均累计降水916.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19.2毫米(偏少19.3%),为历史第3少,其中滇中南部和滇西南大部偏少30%以上,局部地区偏少50%以上,有18个站点列历史同期第1少,与此同时,云南全省平均气温17.4℃,较常年同期偏高1.2℃,列历史同期第1位。反常的高温和减少的降水,这一增一减直接导致了地下水补给量的大幅减少,是造成此次大旱的直接原因。

    地—特殊的地质背景是形成干旱的主要原因。宣威市地处云南高原东北部,处于珠江流域源头,区内出露地层局限于古生界-中生界范围,包括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零星分布第四系堆积物,各地层的岩性以碳酸盐岩分布最为广泛,分布面积大约占到67%以上,且碳酸盐岩多为厚层至块状,缺少较厚的隔水层,大气降雨迅速渗入地下深部。地貌形态以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和峰林平原等,岩溶发育相对强烈,规模相对较大,地下溶洞及管道发育,地下水多集中在较大型的岩溶洞穴和通道中赋存和运移。由于宣威市位于珠江源头,地形起伏大,河谷切割深,地下水多以岩溶大泉和地下河出口的形式集中排泄与河谷两岸,造成了地下水资源量比较丰富,天然出露泉点较少、水位埋藏深、开发难度大且动态变化剧烈的困局。区内的务德镇全境、东山镇西部、热水镇及落水镇大部均是此类代表。

    人—煤炭生产活动是干旱发生范围扩大的诱因。宣威市是云南省重要的煤矿开采区,近年来由于煤矿开采疏干地下水,形成较大的地下采空区,造成矿区范围内不同程度的地下水位下降,原本并不缺水的碎屑岩分布区内的机民井供水量普遍下降,更加剧了山区农村的缺水程度。例如,倘塘镇倘塘河谷两侧、羊场镇南部上村地区及南东部小龙潭地区、田坝镇石坝村北东部,这些区域为煤矿开采形成的地下采空区,煤矿开采导致上部的地下水疏干,干旱缺水情况严重,旱季时当地居民自行修建蓄水池以维持生活用水。

    下一步,岩溶所将发挥抗旱打井“先锋队”的作用,以需求为导向,实施打井找水工作,建成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工程1处,探采结合井3-7口,全力保障重度干旱地区居民生活供水,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并为工农业生产提供用水保障,积极服务乌蒙山区脱贫攻坚。

    岩溶所为滇东大旱“把脉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