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5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9年7月6日-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召开岩溶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学术研讨会,来自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海南大学和岩溶所的7位专家、研究人员进行了学术报告。

    会上,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蔡祖聪教授做了题为“气候-土壤-植物氮形态契合的生产和生态环境意义”报告,深入阐述了土壤氮循环与气候和植物之间的关系,提出应根据土壤氮转化特点和作物氮素吸收特性合理施用氮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莫江明研究员做了“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对氮沉降的响应与适应”报告,系统阐述了氮沉降对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固氮效应和水分的影响。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马斌研究员做了“基于网络视角的土壤微生物生态过程”报告,分析了不同气候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模式以及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对土壤功能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颜晓元研究员做了“农田氮肥去向的影响因素与高效利用原理”报告,分析了我国氮肥施用的农学价值和环境影响,提出了降低氮肥损失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管理措施。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伍延正博士作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热区稻菜轮作系统氧化亚氮和甲烷排放的影响”报告,阐述了热区水稻种植条件下如何合理施肥以及温室气体减排。岩溶所李强研究员做了“喀斯特断陷盆地盆-山结构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报告,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岩溶所朱同彬副研究员做了“岩溶区石灰性土壤氮转化特点”报告,评估了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转化过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研讨会期间,部分参会专家和老师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馆和毛村野外试验基地,并就野外试验设计、采样等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浙江大学资环学院、海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医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岩溶所等高校院所50余人参加会议。

     

     

    岩溶所召开岩溶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学术研讨会

    根据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安排,2021年5月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举办了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邀请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立新进行专题辅导。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在职党员、中心文明共建结对村党员代表等17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参加学习辅导。

    王立新教授围绕“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主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方式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四个方面进行了精彩授课,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在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的发展演变过程。讲座内容丰富、主题鲜明,为中心广大党员学习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发展历史,传承好红色基因,践行好初心使命,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道路自信”,提供了理论指导。

    会议要求,中心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按照中心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要求,明确时间进度、细化学习内容,原原本本学习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和研讨交流等方式,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做到规定动作落实到位、自选动作有声有色,努力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要求。要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既要着眼解决干部职工关心关注的困难问题,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又要聚焦支撑服务长江大保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着力提升地质工作社会化服务水平,真正

    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南京地调中心举办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

    按照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和“质量提升年”的部署要求,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地质力学研究所等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以及江苏省地质调查院、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的联合检查工作组,于9月7至9日期间,在琼北地区澄迈县老城镇对地质力学研究所承担的“泛珠三角地区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二级项目进行野外质量和保密工作检查,同时,开展服务自然资源管理调研活动。

    质量检查采取野外现场抽查和室内汇报、资料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检查专家组听取了二级项目和委托业务2018年度活动断裂调查、地应力监测、地球物理、活动断裂钻探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检查了野外记录本、野外手图、地质钻探编录、地球物理剖面图、测试报告和阶段性成果图件等相关原始实物资料,重点对二级项目及其子项目的野外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进行了检查,对阶段性成果进行了研讨。

    通过项目组汇报、资料审查、专家质询和野外抽检等环节,检查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野外保密安全工作到位,各项野外工作进展顺利,在断裂活动性调查、地壳稳定性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编制的琼北地区1:5万和1:25万活动构造图有力支撑服务海南江东新区建设。综合评价二级项目及地球物理与活动断裂钻探委托业务质量均为优秀级,同时建议项目组进一步凝练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海南省自由贸易区建设。

    在项目质量检查期间,检查工作组和项目负责人与海口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开展了调研活动,对雷琼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的典型地质现象进行了野外考察,对地质公园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地质力学研究所对“泛珠三角地区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

    2017年4月8-9日,由中山大学、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第一届全国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发展研究中心屈红刚博士、朱月琴博士应邀分别作了地质大数据分析挖掘的几个需求、地质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学术报告。

    此次研讨会以交流地质地球化学大数据的研究成果,推动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的研究为目的,围绕大数据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地质地球化学大数据的获取、存储与管理、地学多源多元大数据的融合、地质时空大数据的数学分析与信息挖掘、依托大数据的地质地球化学建模与可视化、基于地质时空大数据的知识发现、预测和预警、地质时空虚拟现实与Cave (沉浸式虚拟现实显示)、基于高性能计算机平台的现代云计算技术、让机器能够理解地质报告的知识提取和模式识别技术、传统地质研究方法与数学方法、计算机方法的融合、大数据-智能矿床成矿与找矿模型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来自不同单位的14位代表分别应邀做了精彩报告。发展研究中心屈红刚博士应邀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云的建设情况,并对地质大数据分析挖掘的几个需求与大家进行了的探讨,朱月琴博士从承担的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基金项目出发,详细介绍了地质大数据技术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深刻研讨。本次论坛深入讨论了大数据和数学地球科学在理论和方法上新的机遇和挑战,共同展望了新时期数学地球科学发展前景,会议还充分讨论了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未来的举办形式、机制和议题。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将对大数据和数学地球科学的深度融合及相关学科建设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11月经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正式成立,挂靠中山大学开展工作。4月9日上午,召开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与会专家对委员会的组成、职责、定位及规章制度等进行了研讨。并提出要重视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地球化学的深度融合,结合数学地球科学、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开展大数据相关理论技术方法研究及应用,打造品牌性学术活动,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应用等方面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工作会议讨论了组织机构事宜,推荐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谭永杰为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屈红刚为副主任委员,朱月琴为副秘书长。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地调局物化探所、地调局地质力学所、地调局资源所等的相关单位专家代表近70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受邀参加第一届全国大数据与数...

    为进一步推进地质大数据工程的实施,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于近日邀请南京师范大学张雪英教授作了题为“面向自然语言的地理信息挖掘理论与方法”主题报告。来自地调局机关,地调局发展中心、地质图书馆、航遥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的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地调局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谭永杰主持。

    张雪英教授针对自然语言中地理信息描述的非结构化、定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围绕“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场景”五大要素,详细阐述了面向自然语言的地理信息挖掘的三个关键技术,即标注规范和语料库、地理信息抽取和虚拟地理场景重构。分享了该方法体系在人文历史文化、公安、测绘、新媒体与网络等方面的应用案例。最后从自然语言中地理信息挖掘的可行性、领域知识和自然语言知识的人工理解、规则模型和机器学习的瓶颈、空间和属性的语义解析、挖掘、发现四个方面作了系统思考和总结。与会人员踊跃参与提问与讨论,会场气氛热烈,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

    谭永杰总工程师对会议作了总结,对张雪英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认为报告系统地论述了面向自然语言的地理信息挖掘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实践,这对地质大数据的研究、地质信息的挖掘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并指出,近年来地质野外数据采集技术方法取得突破进展,推动了由非结构化的采集到半结构化、结构化采集转换;大量地质数据的信息挖掘研究工作刚刚开始,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探讨,共同推进非结构化文字信息的专业化挖掘工作。

    据悉,这是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进入建设期以来举办的第27次学术报告会,也是今年举办的第1次,会后实验室主任谭永杰为报告专家颁发了学术报告证书。

    张雪英,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管理学士、经济管理硕士、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中德联合培养博士)。2006年作为高级专业人才引进到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任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公安部警用地理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地理信息资源挖掘与利用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等职务。南京师范大学“青蓝工程”中青年学科方向带头人,主要从事非结构化地理大数据挖掘、智能空间位置服务、电磁环境、警用地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86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1项、国家“863”重大课题专题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公安部“科技强警”计划1项、行业GIS应用项目多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0项和专利5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公安、测绘、物流、税务、民政、灾害监测等领域。

    面向自然语言的地理信息挖掘理论与方法学术报告会成...

    按照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工作安排,2021年6月7-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组织专家对“海南岛及近海活动断裂与地壳稳定性评价”项目进行野外质量和管理综合检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和海南省地质综合勘察院等单位专家,地质力学研究所相关负责同志、科技处、财务处和项目组成员参加了检查工作。

    项目负责人就项目实施、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做了详细汇报,专家组对海南岛及邻区大地构造问题及活动构造背景进行了研讨。随后,专家组实地检查了海上钻探施工、东寨港位移监测站运行情况,并对木兰湾头变质岩、邦溪构造混杂岩进行了现场考察。

    在认真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和野外检查的基础上,专家组充分肯定项目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专家组认为该项目野外工作扎实规范、原始地质资料齐全、内容详实,项目工作进展顺利,一致同意通过野外质量检查,评定等级为优秀。

    检查海上钻探施工情况

    考察邦溪构造混杂岩

    检查东寨港位移监测站运行情况

    “海南岛及近海活动断裂与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项目...

    9月开学的第一周,李四光纪念馆联合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赴重庆、南京两地,分别开展“红色记忆:抗战中的中国科学家”宣讲活动。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女士以“石迹耿千秋”为题,为两地同学们上了精彩的“开学第一课”。参加活动的有重庆大学、重庆森林实验小学三千余名师生,以及南京师范大学附中750名新高一学生。

     

    重庆森林实验小学宣讲活动

    邹宗平女士以现场报告及校内直播的形式,讲述了李四光的成长经历和科研之路,分享了他一生坚持追求科学真理,“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的科学精神,以及不畏艰辛、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感人事迹。活动中李四光纪念馆还分别给三所学校捐赠了《看看我们的地球》、《走进李四光纪念馆》等科普图书。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宣讲活动

    “红色记忆:抗战中的中国科学家”宣讲活动重庆南京...

    2016年11月2-4日,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研讨会在青岛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会议并讲话。

    李金发强调,要充分认识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海岸带是我国城镇化程度最高、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工程建设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也是我国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但是,部分地区的自然地质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制约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海岸带是我国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但与发展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大力发展沿海经济、实现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对海岸带地质调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加快提高海岸带地区基础地质和水工环地质工作程度,为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管理等提供有力的支撑服务,意义十分重大。

    李金发要求,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大需求,按照“陆海统筹、以陆促海、以北带南”的要求,认真谋划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部署。陆海统筹,必须消除陆海屏障,克服陆海分割、专业分离的问题;以陆促海,必须努力克服陆域工作程度高海域工作程度低、支撑服务能力不平衡的问题;以北带南,就是要积极推广河北曹妃甸、江苏沿海等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带动其他地区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

    李金发表示,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从三个方面构建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的统筹推进机制。一是借鉴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模式,构建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的中央与地方协调联动机制;二是加大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整合推进力度,尽快制定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等3个工程的整合方案;三是加强调查与研究的融合,提升海岸带地质调查科技水平。

    会议邀请了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家海洋局海岛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在海域沉积过程与海岸带管理、全新世海平面变化与地貌演化、海陆相互作用与沉积地球化学、海岛保护利用、陆海统筹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泥质海岸带地质调查成果与应用、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修复工程模式等方面做了专题报告;河北、山东、江苏、上海和浙江等省(市)代表交流了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经验;天津地调中心、青岛海洋所分别汇报了中国海岸带地质调查成果和实施方案编制情况;海岸带相关项目汇报了工作进展和下一步工作安排。会议代表参观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深海基地,现场考察了海岸带地质调查服务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情况。

    局总工室、基础部、水环部,沿海11个省(区、市)的国土资源厅、地勘局、地质调查院和环境监测总站,以及14家直属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研讨会。

     

     

     

     

     

     

     

     

    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研讨会在青岛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