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地质大数据工程的实施,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于近日邀请南京师范大学张雪英教授作了题为“面向自然语言的地理信息挖掘理论与方法”主题报告。来自地调局机关,地调局发展中心、地质图书馆、航遥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的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地调局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谭永杰主持。
张雪英教授针对自然语言中地理信息描述的非结构化、定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围绕“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场景”五大要素,详细阐述了面向自然语言的地理信息挖掘的三个关键技术,即标注规范和语料库、地理信息抽取和虚拟地理场景重构。分享了该方法体系在人文历史文化、公安、测绘、新媒体与网络等方面的应用案例。最后从自然语言中地理信息挖掘的可行性、领域知识和自然语言知识的人工理解、规则模型和机器学习的瓶颈、空间和属性的语义解析、挖掘、发现四个方面作了系统思考和总结。与会人员踊跃参与提问与讨论,会场气氛热烈,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
谭永杰总工程师对会议作了总结,对张雪英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认为报告系统地论述了面向自然语言的地理信息挖掘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实践,这对地质大数据的研究、地质信息的挖掘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并指出,近年来地质野外数据采集技术方法取得突破进展,推动了由非结构化的采集到半结构化、结构化采集转换;大量地质数据的信息挖掘研究工作刚刚开始,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探讨,共同推进非结构化文字信息的专业化挖掘工作。
据悉,这是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进入建设期以来举办的第27次学术报告会,也是今年举办的第1次,会后实验室主任谭永杰为报告专家颁发了学术报告证书。
张雪英,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管理学士、经济管理硕士、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中德联合培养博士)。2006年作为高级专业人才引进到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任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公安部警用地理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地理信息资源挖掘与利用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等职务。南京师范大学“青蓝工程”中青年学科方向带头人,主要从事非结构化地理大数据挖掘、智能空间位置服务、电磁环境、警用地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86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1项、国家“863”重大课题专题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公安部“科技强警”计划1项、行业GIS应用项目多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0项和专利5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公安、测绘、物流、税务、民政、灾害监测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