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断陷盆地地表、地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调控”在云南省泸西县实施的首个示范井成功出水。

    该课题的主要目标是根据喀斯特断陷盆地特殊的地质结构形成的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但埋藏深且开发难度大的特点,研发地下水开发利用等先进技术并进行示范研究,为探索喀斯特断陷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技术途径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示范。

    课题组实施的示范井位于云南省泸西县中枢镇既比村。在详细分析以往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课题人员开展地面详细水文地质调查,进行地球物理探测。综合分析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以及物探解译资料,确定了钻孔位置并开始实施钻探,钻进至151米终孔后进行了抽水试验。经过72小时的抽水试验,发现该钻井最大降深涌水量为838.9立方米/天,静止水位为7.3米,成功打到了地下水富集块段。该钻井所在位置地层岩性为三叠系中统个旧组厚层状灰岩夹白云岩,地貌上处在喀斯特断陷盆地盆底平坝区边缘的岩溶丘陵区,位于地面两条沟相交的沟口丘峰旁。受近北东向断层导水作用以及近东西向展布三叠系上统鸟格组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页岩地层的阻隔作用,地下水自北东向南西径流,在既比村一带形成富集块段和强径流带。

    该钻井的成功出水,可解决2000人生活用水问题和1000亩地旱季灌溉用水问题;同时,也为该课题高效开发利用地下水,进行地表、地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调控的技术研发与示范研究提供支撑。

    抽水试验现场

    岩溶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首个示范井成功出...
    所在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完成人员:梁彬,张庆玉,曹建文,夏日元,邹胜章,潘文庆、邓兴梁,淡永,李景瑞,郝彦珍等。
    项目来源: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973”项目课题专题、中石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起止时间: 起止时间: 2012—2014年

    主要进展

    项目以塔里木油田三大隆起储油构造(即塔北隆起、塔中隆起、塔西南隆起)作为研究区,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

    1.针对塔里木油田三大隆起储油构造特点,在厘定古潜山面沉积间断基础上,根据沉积间断面上覆、下伏地层特点,利用地震构造层位数据,恢复了不同沉积间断类型的古潜山岩溶地貌。在恢复古岩溶地貌基础上,以现代岩溶理论为依据,提出了相对应的古岩溶地貌类型划分指标体系,进行了二级地貌单元、三级地貌单元划分及岩溶古流域、古水动力条件刻画,建立不同地貌单元岩溶发育模式。同时建立了岩溶古地貌、地表河流、地下暗河地震响应机制,对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寻找大型缝洞体及高产高效井的井位布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系统分析了奥陶系古潜山风化壳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发育特征,完成了180口井的单井岩溶缝洞剖析,根据古岩溶流域地下水运动方式、岩溶作用方式及岩溶发育强度,结合野外地质建模、地震反射振幅属性特征,对井下岩溶缝洞进行了垂向分带划分: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滤溶蚀带、径流溶蚀带、潜流溶蚀带;不同岩溶分带岩溶缝洞发育及其充填特征不同。因此,掌握不同岩溶带的岩溶发育规律对岩溶储层预测、寻找有效储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在岩溶垂向分带研究基础上,对不同微地貌形态下(溶峰、溶丘、岩溶沟谷、岩溶洼地等)表层岩溶带岩溶发育及充填特征进行了精细刻画,建立了不同微地貌表层岩溶带岩溶缝洞形成地质模型。利用表层岩溶带理论救活老井2口(LG3、LN39-1),即:在直井基础上打水平井,控制表层岩溶带有效储层;上钻新井4口(LG2-H1、LG701-H1、LG4-H1、LN171),侧钻井6口(LG7-7C、LG7-9C、LG16C2、JF124C2、LG101-4C、LG100-H1C),均钻遇表层岩溶缝洞体,或经酸压沟通表层岩溶缝洞体,均取得高效(单井出油2万方以上)。

    4、在古岩溶地貌及古水动力条件研究基础上,结合野外露头岩溶缝洞结构模式研究,对岩溶缝洞及其充填特征、岩溶储层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岩溶层组、古岩溶地貌、古水系及古断裂构造共同控制岩溶缝洞的发育,不同地貌单元其岩溶缝洞结构模式、岩溶缝洞充填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结合岩溶缝洞系统垂向分带及横向展布规律,建立了主要古岩溶地貌单元的岩溶发育结构模式与岩溶储层形成地质模型,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地质依据。

    5.系统分析了轮古-塔河奥陶系潜山风化壳不同类型岩溶地貌单元与油藏的关系和古岩溶垂向分带与试油、生产动态的关系,认为:高产高效井主要位于峰丛垄脊沟谷及丘峰洼地上的溶丘和溶缝部位;表层岩溶带和垂向渗滤带的上部开发效果较好,开采无水期较长;水平径流带开发效果较差,一般投产即见水。结合以上理念对轮古地区进行了岩溶储层有利区块评价与预测,识别出五个岩溶储层有利区块,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意见:项目以塔里木油田塔北、塔中、塔西三大隆起储油构造为研究区,根据沉积间断面上覆、下伏地层特点,利用地震构造层位数据,恢复了不同沉积间断类型的古潜山岩溶地貌;系统分析奥陶系古潜山风化壳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发育特征,对井下岩溶缝洞进行垂向分带划分;对表层岩溶带岩溶发育及充填特征进行精细刻画,建立了不同微地貌表层岩溶带岩溶缝洞形成地质模型;结合古地貌、岩溶垂向分带与油气关系研究,建立岩溶储层形成地质模型;在轮古地区发现五个岩溶油气有利区块,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塔中油田鹰山组顶面古岩溶地貌特征图(第二期海平)


    轮古西G42井区古岩溶缝洞发育模式图
    2-1 塔里木油田古潜山岩溶储层评价与预测

    摘要:塔里木盆地具有三大隆起储油构造:塔北、塔中、塔西南奥陶系隆起。通过对三大储油构造的井下岩心岩溶描述、古岩溶缝洞识别,结合野外露头区岩溶储层地质建模研究,深入研究单井岩溶缝洞特征,提出了岩溶缝洞垂向分带,分析岩溶储层形成控制因素并建立相关地质模型。在轮古地区发现5个岩溶油气有利区块,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科学依据。

     1.项目概况

    塔里木盆地油田奥陶系储层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多期岩溶叠加改造、多期成藏等过程, 形成了与古风化壳有关的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对岩溶储层发育规律的认识程度低,目前国内外在岩溶储层型油藏开发方面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开发理论和开发方法,导致这类油藏未能开发或者开发水平低。为解决古岩溶储层的动力形成机制与储层预测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了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塔里木盆地古潜山奥陶系风化壳油藏岩溶储层预测”(2012—2014年),以塔里木盆地三大隆起(即塔北、塔中、塔西南奥陶系古隆起)储油构造为研究对象,开展岩溶储层地质建模等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

    2.成果简介

    (1)针对塔里木油田三大隆起储油构造特点,在厘定古潜山面沉积间断基础上,根据沉积间断面上覆、下伏地层特点,利用地震构造层位数据,恢复了不同沉积间断类型的古潜山岩溶地貌。在恢复古岩溶地貌基础上,以现代岩溶理论为依据,提出了相对应的古岩溶地貌类型划分指标体系,进行了二级地貌单元、三级地貌单元划分及岩溶古流域、古水动力条件刻画(图1),建立不同地貌单元岩溶发育模式。同时,建立了岩溶古地貌、地表河流、地下暗河地震响应机制,对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寻找大型缝洞体及高产高效井的井位布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系统分析了奥陶系古潜山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发育特征,在完成单井岩溶缝洞剖析基础上,根据古岩溶流域地下水运动方式、岩溶作用方式及岩溶发育强度,结合野外地质建模、 地震反射振幅属性特征,对井下岩溶缝洞进行了垂向分带划分: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滤溶蚀带、径流溶蚀带、潜流溶蚀带;不同岩溶分带岩溶缝洞发育及其充填特征不同。因此,掌握不同岩溶带的岩溶发育规律对岩溶储层预测、寻找有效储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在岩溶垂向分带研究基础上,对不同微地貌形态下(溶峰、溶丘、岩溶沟谷、岩溶洼地等)表层岩溶带岩溶缝洞及充填特征进 行了精细刻画,建立了不同微地貌表层岩溶带岩溶缝洞形成的地质模型。利用表层岩溶带理论救活老井2口(LG3、LN39-1),即在直井基础上打水平井,控制表层岩溶带有效储层;上钻新井4口(LG2-H1、LG701-H1、LG4-H1、LN171 ),侧钻井6口( LG7-7C、LG7-9C、LG16C2、JF124C2、LG101-4C、LG100-H1C), 均钻遇表层岩溶缝洞体,或经酸压沟通表层岩溶缝洞体,均取得高效(单井出油2万m3以上)。

    (4)在古岩溶地貌及古水动力条件研究基础上,结合野外露头岩溶缝洞结构模式研究,对岩溶缝洞及其充填特征、岩溶储层主控因素进行了深人分析,认为:岩溶层组、古岩溶地貌、古水系及古断裂构造共同控制岩溶缝洞的发育,不同地貌单元其岩溶缝洞结构模式、岩溶缝洞充填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结合岩溶缝 洞系统垂向分带及横向展布规律,建立了主要古岩溶地貌单元的岩溶发育结构模式与岩溶储层形成地质模型(图2),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地质依据。

    (5)系统分析了轮古一塔河奥陶系潜山风化壳不同类型岩溶地貌单元与油藏的关系和古岩溶垂向分带与试油、生产动态的关系,认为:①高产高效井主要位于峰丛垄脊沟谷及丘峰洼地上的溶丘和溶缝部位;②表层岩溶带和垂向渗滤带的上部开发效果较好,开采无水期较长; ③水平径流带开发效果较差,一般投产即见水。 结合以上理念,对轮古地区进行了岩溶储层有利区块评价与预测,识别出5个岩溶储层有利区 块,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3.成果意义

    古地貌恢复与刻画、岩溶垂向分带、碳酸盐岩油藏岩溶储层空间展布特征的刻画和岩溶储层形成地质模型建立,为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提供岩溶地质技术支撑,对碳酸盐岩型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表层岩溶带理论,改变开发井钻探方式,提高高效井的成功率。在新上钻的4口井中,节省投资1000多万元以上。通过岩溶储层开发技术综合集成及应用,在塔河四区的采收率由试验前的12.8%提 高到17.9%,增产451万t,增效约7.5亿元人 民币。(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梁彬供稿)


    塔里木盆地古潜山奥陶系风化売油藏岩溶储层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