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塔里木盆地古潜山奥陶系风化売油藏岩溶储层预测

来源: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 发布时间:2015-03-17

摘要:塔里木盆地具有三大隆起储油构造:塔北、塔中、塔西南奥陶系隆起。通过对三大储油构造的井下岩心岩溶描述、古岩溶缝洞识别,结合野外露头区岩溶储层地质建模研究,深入研究单井岩溶缝洞特征,提出了岩溶缝洞垂向分带,分析岩溶储层形成控制因素并建立相关地质模型。在轮古地区发现5个岩溶油气有利区块,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科学依据。

 1.项目概况

塔里木盆地油田奥陶系储层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多期岩溶叠加改造、多期成藏等过程, 形成了与古风化壳有关的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对岩溶储层发育规律的认识程度低,目前国内外在岩溶储层型油藏开发方面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开发理论和开发方法,导致这类油藏未能开发或者开发水平低。为解决古岩溶储层的动力形成机制与储层预测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了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塔里木盆地古潜山奥陶系风化壳油藏岩溶储层预测”(2012—2014年),以塔里木盆地三大隆起(即塔北、塔中、塔西南奥陶系古隆起)储油构造为研究对象,开展岩溶储层地质建模等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

2.成果简介

(1)针对塔里木油田三大隆起储油构造特点,在厘定古潜山面沉积间断基础上,根据沉积间断面上覆、下伏地层特点,利用地震构造层位数据,恢复了不同沉积间断类型的古潜山岩溶地貌。在恢复古岩溶地貌基础上,以现代岩溶理论为依据,提出了相对应的古岩溶地貌类型划分指标体系,进行了二级地貌单元、三级地貌单元划分及岩溶古流域、古水动力条件刻画(图1),建立不同地貌单元岩溶发育模式。同时,建立了岩溶古地貌、地表河流、地下暗河地震响应机制,对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寻找大型缝洞体及高产高效井的井位布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系统分析了奥陶系古潜山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发育特征,在完成单井岩溶缝洞剖析基础上,根据古岩溶流域地下水运动方式、岩溶作用方式及岩溶发育强度,结合野外地质建模、 地震反射振幅属性特征,对井下岩溶缝洞进行了垂向分带划分: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滤溶蚀带、径流溶蚀带、潜流溶蚀带;不同岩溶分带岩溶缝洞发育及其充填特征不同。因此,掌握不同岩溶带的岩溶发育规律对岩溶储层预测、寻找有效储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在岩溶垂向分带研究基础上,对不同微地貌形态下(溶峰、溶丘、岩溶沟谷、岩溶洼地等)表层岩溶带岩溶缝洞及充填特征进 行了精细刻画,建立了不同微地貌表层岩溶带岩溶缝洞形成的地质模型。利用表层岩溶带理论救活老井2口(LG3、LN39-1),即在直井基础上打水平井,控制表层岩溶带有效储层;上钻新井4口(LG2-H1、LG701-H1、LG4-H1、LN171 ),侧钻井6口( LG7-7C、LG7-9C、LG16C2、JF124C2、LG101-4C、LG100-H1C), 均钻遇表层岩溶缝洞体,或经酸压沟通表层岩溶缝洞体,均取得高效(单井出油2万m3以上)。

(4)在古岩溶地貌及古水动力条件研究基础上,结合野外露头岩溶缝洞结构模式研究,对岩溶缝洞及其充填特征、岩溶储层主控因素进行了深人分析,认为:岩溶层组、古岩溶地貌、古水系及古断裂构造共同控制岩溶缝洞的发育,不同地貌单元其岩溶缝洞结构模式、岩溶缝洞充填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结合岩溶缝 洞系统垂向分带及横向展布规律,建立了主要古岩溶地貌单元的岩溶发育结构模式与岩溶储层形成地质模型(图2),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地质依据。

(5)系统分析了轮古一塔河奥陶系潜山风化壳不同类型岩溶地貌单元与油藏的关系和古岩溶垂向分带与试油、生产动态的关系,认为:①高产高效井主要位于峰丛垄脊沟谷及丘峰洼地上的溶丘和溶缝部位;②表层岩溶带和垂向渗滤带的上部开发效果较好,开采无水期较长; ③水平径流带开发效果较差,一般投产即见水。 结合以上理念,对轮古地区进行了岩溶储层有利区块评价与预测,识别出5个岩溶储层有利区 块,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3.成果意义

古地貌恢复与刻画、岩溶垂向分带、碳酸盐岩油藏岩溶储层空间展布特征的刻画和岩溶储层形成地质模型建立,为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提供岩溶地质技术支撑,对碳酸盐岩型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表层岩溶带理论,改变开发井钻探方式,提高高效井的成功率。在新上钻的4口井中,节省投资1000多万元以上。通过岩溶储层开发技术综合集成及应用,在塔河四区的采收率由试验前的12.8%提 高到17.9%,增产451万t,增效约7.5亿元人 民币。(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梁彬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