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调查人才。双方还将联合支撑、建设“沙特阿拉伯-中国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全面提升沙特地球科学研究水平和沙特地质调查局的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双方将共同致力于深化地球化学勘查项目的调查成果及应用,服务沙特经济社会发展。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于飞) ......
本报北京2月26日电(记者袁于飞)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完成中巴印度洋联合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本次任务是“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入列后的首个远洋调查科考航次,也是深化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友好......
本报北京11月21日电(记者袁于飞)“雄安新区地热资源丰富、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地下水质量总体良好。”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1日发布了雄安新区综合地质调查系列的最新成果,初步建成雄安新区自然资源环境综合监测网,实现对地下水位、水质、土壤环境质量、林草湿空间......
系。北京、内蒙古、河南等10个省级监测井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19亿元,建设完成2389个省级监测井;通过工程实施形成了10171个监测站点建设全过程的水文地质勘探成果资料,全面更新了整个监测区的水文地质参数系列,大幅提升了监测区水文地质认识。(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袁于飞) ......
10年赴南海、太平洋、南极海域开展了55个航次的深海地质、大洋与极地科学考察任务,累计出海时间达2137天,安全航行29万海里(约合53.5万千米),航程相当于绕地球13圈半,积累了全海域科学考察及航行保障经验,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科学考察水平。(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袁于飞)......
本报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袁于飞)历时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第8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务,10月23日返回广州。其在西太平洋与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实施了多波束地形测量、浅地层......
际大科学计划正式启动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组织40多个国家6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地勘单位在国内外开展了相关工作,在岩溶地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有力促进了岩溶地质国际合作与交流。(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袁于飞)......
总数据量超过30G,大部分数据可以实时在线观测,并通过“地质云”共享下载。监测网运行一年多以来,通过连续观测收集环境气象数据,设置增温情境对比研究增温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初步掌握了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产力的影响情况。(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于飞) ......
土地利用率提高60%。带动西南地区治理石漠化2万平方公里,解决1500万人饮用水困难,指导30多个县实施土地整治500万亩。石漠化区火龙果等生态产业经济效益显著,由治理前的800元/亩提高到1.5万元/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600元/年增加到1.8万元/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袁于飞)......
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供图 本报北京2月18日电 记者袁于飞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该局科学家近日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今存在的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是远古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