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技术委员会揭牌仪式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举行。该委员会是全球岩溶领域第一家国际标准化机构,也是中国地学领域第一家国际标准化组织。
据介绍,全球岩溶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广泛分布于130多个国家,其中涉及“一带一路”沿线59个国家。我国有1/3的国土面积为岩溶地区。岩溶地区内各类资源丰富,但同时也是全球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之一,目前全球岩溶区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退化和各种灾害问题。
开展岩溶国际标准化工作,有利于推进岩溶地质科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引领全球岩溶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全球岩溶区生态环境保护也将起到有力促进作用,为全球岩溶区消除贫困和防灾减灾、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岩溶地质方案。
2018年6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获国际标准化组织批准,成立岩溶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负责组织制定岩溶领域的通用基础标准,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岩溶资源持续开发、环境保护修复以及防灾减灾技术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技术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在国际岩溶领域的科研水平居于领跑地位,全面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地学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目前,该委员会共有8个参与成员国,21个观察成员国及17位注册专家。
当日,“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研讨会在广西桂林召开。自2016年11月“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正式启动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组织40多个国家6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地勘单位在国内外开展了相关工作,在岩溶地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有力促进了岩溶地质国际合作与交流。(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袁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