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的征程——参加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去完成与罗斯海地区站址优化相关的地质地貌勘察任务。 罗斯海地区新站选址工作从第29次南极考察队开始,已经完成了维多利亚地难言岛地区的基础测绘、地质勘察、环境等考察和新站规划等工作。按照要求,罗斯海新站的站址选择应进一步优化......
罗斯海新站将建:南极即将有“新家” ▲罗斯海新站效果图。国家海洋局供图 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启程,他们此次考察的重中之重是建设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罗斯海新站,它将是新时代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常年科考站,也将是继长城站、中山......
余震、破裂的山体和地表、垮塌的建筑物从未阻挡住他前进的步伐。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李海兵和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及科学钻探选址考察队在汶川、北川、青川等地进行为期30天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研究。白天,他们沿着地震破裂带认真勘察,走访当地群众,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的地震活......
为“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推动深海生物多样性养护与可持续利用,努力践行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今年4月,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预定任务,搭乘“雪龙2”号破冰船、“雪龙”号破冰船顺利返回国内。7月12日,也就是明天,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将搭乘“......
蛟龙”升级改造后,首次在海底热液区复杂地形条件下实施调查作业。 在极地,有“雪龙探极”——2022年10月26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首批队员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5天后,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号出发。这是中国第三次采取“双龙”探......
号”调查船在海底重力活塞取样中,发现一些地方甲烷高含量异常,找到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证据。2004年5月,由中德两国科学家组成的科学考察队,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发现面积巨大的碳酸盐岩礁。这是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重大证据,被命名为“九龙甲烷礁”。 从2007年开始,我国加......
多年冻土活动层探地雷达探测 考察队利用无人机在沱沱河源发现的大型冰核型冻胀丘 在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大力支持下,近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应用地质研究中心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
新华社上海7月15日电(记者王立彬、张建松)7月15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执行科学考察任务。这是“雪龙2”号顺利完成南极首航后,首次承担北极科学考察任务。 中国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将围绕应对全球气......
然资源系统内外科学技术和队伍集成,同时要守好科考作业的安全底线。陆昊一行还查看了科考船餐厅、住舱、健身房环境,嘱托要高标准保障好考察队的生活,并祝“雪龙2”号科考一路顺利。 部总工程师、总规划师,有关司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船舶工业集......
经国家极地考察主管部门批准,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南极科学考察航次纳入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序列。12月8日上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召开 “海洋六号”南极考察航次行前动员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航次科考工作再部署。 会议强调,此次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