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事业的中坚,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新的时代,年轻的地质人依然牢记“五四”精神,怀揣振兴地质事业的伟大梦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实现着理想与现实的激情碰撞,在脚踏实地的探索中开拓创新,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今天,让我们认识几位地质行业新青年的代表,看看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做出的非凡业绩。
守护海上钻井平台
回想在海上钻井平台工作的点点滴滴,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海洋地质事业的决心。
孙 军
日前,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2000米海上钻探顺利完成野外工作。2000米的钻深,耗时300多个日日夜夜,从夏季的烈日焦灼到冬季的寒风刺骨,我们克服了晕船、风雪、硫化氢险情等重重考验,圆满完成了海上钻井作业任务。回想在海上钻井平台工作的点点滴滴,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海洋地质事业的决心。
2015年12月12日,清晨的燕尾港寒风习习,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船缓缓离开码头,迎着朝阳驶向大海深处。我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远离视线的陆地,兴奋之余又满怀期待。
渔船在海浪中颠簸着前行,浑浊的海水也渐渐变成绿色。在经历近9个小时的航程后,“探海一号”钻井平台也越来越近。乘坐吊笼登上平台,晕船的疲惫一扫而光。随即,工作组对新一阶段的平台钻井作业进行了分工,我和祁江豪博士的任务是整理岩芯资料和录井测试数据、检查工具。
由于钻井进尺深度较大,在经历一天半时间的扫孔、清理岩屑后,钻机终于开始正常钻进了。2015年12月14日下午2点,我们终于提钻取出本次作业的第一管岩芯。在对岩芯描述后,还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判断钻机当前多钻遇的层位和时代。同时,还需要注意录井室的气测变化情况,对甲烷、硫化氢含量的异常变化要加强注意分析。
登上平台工作之后,钻井总体进展顺利,每天连续进尺八九米。一天,对新取出的岩芯进行描述和滴酸测试后,对比之前的岩芯,我们发现地层岩性经过两个旋回后,开始出现新的岩石类型,这也标志着钻机开始进入新的地层段。
临近元旦的几天,海上天气变幻无常,凛冽的寒风吹得人直哆嗦,海面不时泛起白浪花,拍打着平台的支撑柱,让平台时不时地轻微晃动,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夜晚的气温很低,晚上九点多,伴随着瑟瑟寒风,平台上竟然落下了雪花。然而,钻井台上依然灯火通明,值班人员顶风冒雪忙碌着,观察钻机的钻进情况,不时地添加泥浆配料,整理归置刚取出的岩芯。
元旦是我们最难忘的一天。凌晨1点,录井室值班人员发现甲烷气测含量达到60%,硫化氢气体显现并迅速攀升,很快突破警戒值,气测设备开始报警,至凌晨1点30分,硫化氢气测值已达到90ppm。
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味、剧毒、可燃、腐蚀性和具有爆炸性的气体,对人体的伤害程度随接触浓度和接触时间变化而不同,人体吸入后会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心脏等器官造成伤害甚至死亡。我国规定硫化氢气体临界浓度为20ppm,超过此浓度必须戴防毒面具。钻井作业中,赋存在地层中的硫化氢气体会随着地层破碎而被释放出来进入钻孔中,对钻井设备产生腐蚀作用,同时硫化氢气体向上运移到达地面,如果没有防护措施或突然发生井喷失控,大量的硫化氢气体从井口喷出,会造成严重的灾难性事故。
平台工作组发现气测警报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钻井停止作业,防喷器半封启动,泥浆泵停止注浆,叫醒所有人员紧急集合到平台安全区域待命,同时向陆地项目部通报险情。
清晨5点,现场硫化氢气测回落到10ppm,防喷器成功封闭,阻碍了有毒气体的流出。
中午12点,平台长带领党支部成员和安全人员现场评估防喷器、负压增路、闸门节留阀密闭等状态,认为目前钻孔状态不明,平台除硫化氢材料匮乏,防护设施不足,需立即撤出平台。
中午1点,所有人员穿好救生服紧急撤离平台,乘船返回陆地。
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天,很多人疲惫不堪,上船后躺在地上就睡着了。
陆地项目部在接到平台上险情电话后,立即开始抢险准备工作,紧急联系中油海安全勘探专家到现场指导处置硫化氢气体异常,根据专家建议迅速配备好除硫材料、安全防护设备,再次乘船赶赴平台处理险情,在经历10多个小时的紧急抢险后,终于排除险情,钻探工作回归正常。一瞬间,大家这几天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1月19日,轮替值班的同事登上平台交接工作。在站好最后一班岗完成交接后,我们告别“探海一号”,乘坐渔船返回陆地,等待下一次工作轮替。40天的海上平台工作,200多米的钻尺进深,3天的应急抢险,30多位地质队员的辛勤奋斗,勾勒出大陆架科学钻探海上工作的一页缩影。
(作者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为南极罗斯海新站选址
通过南极地质考察,不仅提高了个人的视野,也拓宽了科学研究的领域。
陈 虹
今年1月20日,我再一次踏上前往南极的征程——参加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去完成与罗斯海地区站址优化相关的地质地貌勘察任务。
罗斯海地区新站选址工作从第29次南极考察队开始,已经完成了维多利亚地难言岛地区的基础测绘、地质勘察、环境等考察和新站规划等工作。按照要求,罗斯海新站的站址选择应进一步优化,需要对罗斯海区域适合建站陆地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考察。
我们于1月21日抵达智利蓬塔,随后与考察队和雪龙船会合。补给完成后,我们便前往阿蒙森海地区开始新站选址工作。然而气象资料显示,本航次以来最大的气旋将持续南压,影响阿蒙森海域和预选站址地区谢泼德岛。考察队研究决定放弃谢泼德岛的选址工作,继续前往罗斯海地区开展一个预选站址的实地考察。
经过几天在浮冰区的航行,马上就要到罗斯海地区了。2月1日上午,领队召集大家讨论下一步的实施方案。经过协调决定,首先开展地质取样工作,然后进行地球物理工作,新站选址工作就在雪龙船到达预选站址附近后展开。
2月6日,我们很早就起床了,之后便是上岛考察前的漫长等待。午饭时,领队说他们先去麦克默多站,然后再送我们上岛考察。可直到晚上8点左右,广播才通知我去飞行甲板。原来,他们去麦克默多站的时候,先去了罗斯岛预选站址区,为我们考察确定了总体方向。
终于登上了前往罗斯岛的飞机。领队嘱咐我必须在2个小时内完成任务。根据他的踏勘结果,那边地表基本上都是火山灰。
大约20分钟后,我们降落在罗斯岛预选站址。根据安排,我们4个人开始进行地质地貌的考察,另外4人进行历史遗迹考察。由于时间很紧张,我们一下飞机,就开始对周边进行勘察,确定好相对平坦位置后,开始进行详细的地质地貌观察。
2个小时飞快地过去了,雪龙船开始呼叫我们,询问什么时候能够结束。因为我的位置比较高,可以收到雪龙船和遗迹组的讲话,然后开始协调遗迹组赶紧往回走。大约过了半小时,天气开始变坏,能明显感觉风大起来了,远处的云层也开始往我们这边压过来。大概12点钟,我们顺利抵达了雪龙船。第一个点的考察就这样结束了。
2月8日是中国春节,我们开始计划前往难言岛考察。2年前,我们在这里曾进行了紧张的86小时考察。这次考察主要是再一次考察难言岛的总体情况。飞机在下午2点左右起飞,我们乘坐飞机围着难言岛进行了总体考察,这次终于看见了岛西边的岩石出露情况。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因为上次考察只是注意地表的岩石组成,而没有对全区地貌特征进行观察。我们一路向西走了大约2千米才到高地边缘,然后看见北侧的陡坎上部有明显的冻胀纹。领队决定上去看一下,但是上去之后发现,到处都是砾石,冻胀纹并不是很清楚。时间差不多了,我们返回了降落点的位置,结束了难言岛的考察。
最后一个考察点离难言岛并不远。2月9日一大早,风很大,中午时分,我们开始前往墨尔本山东侧的站址。直升机到达我们原来的计划点时候,发现地表已经完全被冰雪覆盖了,根本没有建站的可能,所以领队临时决定前往北边的另一个露头点。飞机降落在一个非常平坦的地方,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地方太适合建站了。我记得这个地方应该是曾经考察并选择过的,但是后来放弃了,可能是因为属于保护区范围内。但是不管怎样,既然已经到了,还是继续考察吧。我们还是按照原来的分组,继续进行考察。时间也只有4个小时,地形组的陈老师和肖驰负责海岸带附近平坦区的测绘工作,我跟蓝木盛和陈留林负责南边的地质和地貌考察。果然登高才能看到好景致,爬到最高点的时候,旁边的白色墨尔本山和这边的基岩露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在南极大陆观赏到了不一样的美景。
参加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在偏远的罗斯海地区开展地质考察工作,对于一名年轻的地质工作者来说,是一次相当难得的经历。通过考察,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将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新的研究平台。从中,我也获得了从事地质研究,尤其是极地地质研究的无穷动力。
(作者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身行贡嘎 梦忆雪山
在冰雪和落日中屹立的贡嘎山,让我的青春拥有了诗和远方。
铁永波
相信在每个地质人的梦里,都有一个刻骨铭心的地方,正如贡嘎山在我的生命里出现一样,让我时刻魂牵梦绕。
2009年夏天,30岁的我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地调项目,从此与贡嘎山结下了难解之缘。贡嘎山地形陡峻,属于高寒地区又是高海拔气候,使得在这一区域开展地质调查难度极大。为了尽快熟悉工作,我被安排与项目负责人老李一组,查明这一地区的泥石流发育规律、危害特征,并提出防治工程方案。
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老李带着我跑遍了贡嘎山东坡的每一处地质灾害点,也对我讲述了许多贡嘎山的历史。显而易见,用六个月的时间讲述贡嘎山数百万年才完成的演化史,还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得自己用脚去丈量、用心去体会。
对于地质灾害调查而言,“坡要到顶,沟要到头”,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开展泥石流流域调查时,通常是先从沟口着手,尽量沿着沟道或两侧山脊一直爬到流域的最上游,对流域有宏观的把握后,再从上往下开展调查工作。对于一些流域面积较大的泥石流沟而言,爬到高海拔区域极为困难,但想想那些饱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百姓们,这些困难真不算什么。
有一次,我们要爬到一条泥石流沟的最上游调查冰碛物的分布特征。为了不在灌丛密布的森林里迷路,我们找了两个当地老乡带路。刚开始上山时还比较轻松,一路上,我们感叹参天古树的苍劲,惬意地欣赏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的斑驳光影。但随着海拔的上升,坡度越来越陡,植被越来越稀少,我们的步伐也越来越沉重。当到达只能看到草丛分布的3500米时,我们的速度明显放慢。
带路的老乡催促我们不要停下,因为此时的小路已紧贴着悬崖,悬在头顶的石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掉下来,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没办法,为了查明这里泥石流形成特征,保障下游的安全,我们只得铆足了劲、咬紧牙关加快速度,以至于每走几步就得大口大口地喘气。当爬到4200米的目标区域时,大家几乎同时瘫坐在地上。待记录完泥石流的物源特征、取完土样从山上下来后,已近黄昏。抬头远眺,贡嘎山上的冰雪被落日映得一片金黄,遥远的冰川、陡崖和晚霞都陡然有了生气,如梦如幻。
回到驻地,夜幕降临,秋天的夜晚很安静,贡嘎山在月光中入睡。那身披厚厚积雪的大山,在一片银色的辉光中静静伫立,展示着慑人的伟岸和圣洁,那是一种可以瞬间消隐世间万种孤独和疲惫的独特风景。每当行走在贡嘎山下时,看着千年冰川发出深邃的蓝色光芒,从7000多米的高度俯视着万物,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我很庆幸,我热爱的地质工作能在最青春的年华里让我的身体和灵魂能并行在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上,相信世间再无比这更幸福的事。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与贡嘎山的缘,早已超越了在地学空间里邂逅的因果,而成为我内心宁静的源泉。我很庆幸,能在贡嘎遇到最美的风景,一山杜鹃,一围草甸,一地草莓,一幕远方。当我站在深蓝色的冰川之上时,感觉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渺小,心跳和喘息能让你感觉到自己真正的存在,这远比笛卡尔的思考更为真实。当我坐在夏日的山涧小憩时,能看一簇簇盛开的蒲公英竭尽全力张弛着雪白的软絮,它们在等待着六月的一场风起,而后飞向远方。当我贪婪地嗅着大渡河畔九月的稻香时,看到金色的秋日风轻云淡,所有的一切疲惫困难都也烟消云散。当我在怀念远方的田野时,只盼贡嘎下一场厚厚的雪,冰封山野,让记忆永恒!
时光荏苒,七年时间如流水逝去,如今我已为人师,我还将会一如既往地带着我的学生们一起行走在贡嘎山下,不为功名利禄,只为圆自己的地质梦。
(作者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
在转型发展中练就自己
与转型发展中的第一钻井队共同成长,我的心中充满喜悦和自豪。
闫国民
2011年,我怀揣着“青春梦”投身到福建省121地质大队钻探一线,至今已经5年了。读大学期间,我曾多次接受过国家的和学校的资助,度过最艰难的求学时光。因此,在工作生活中,我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每一个工作机会和收获。
参加工作不久,我分到106钻机上,从最基层开始磨砺自己,一干就是两年。调回工程部后,我仍然坚持常到一线,学习掌握最新钻探技术。2014年,我被任命为地质勘查工程部非常规能源勘查处负责人。这一年,121队确立了转型发展的“四步走”战略,开始了从绳索取芯岩芯钻探到大口径施工的跨越。我也融入了121队的转型发展,快速成长。
为了适应市场发展,我们咨询权威结构,走访转型发展单位,进入油气勘查生产井施工现场学习,调研非常规钻探设备;在设备、工艺技术、施工方面做足储备和总结,为非常规能源勘查以及转型升级做了大量准备。
在转型发展中,我们经历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但对我而言,最难忘的则是在建阳漳墩地热项目中的经历。
2014年冬天,闽北的天气已经接近零摄氏度,但建阳漳墩第一个地热可行性勘探井施工却热火朝天。然而,问题出现了:施工至井深380米时突然出现涌水现象,涌水造成泥浆破坏较为严重,同时破碎带掉块频频,致使施工难度加大,每次取芯之后冲扫孔要1个多小时才能满足钻进要求。至孔深495米时,自然涌水量达到1200立方米/天,提换钻具温泉水井喷可达6米,另外用JS122绳索取芯钻杆测得涌水水头高度达到12米!
钻井涌水严重,为达目的层只能采取顶涌钻进。另外,钻探施工中,提换钻具井喷严重,造成班组多人被喷淋成“落汤鸡”而感冒。可以说,从涌水开始,施工中没有一天衣服是干的,为克服难题和保障工期,一线职工只能穿雨衣带病作业。涌水严重时,即便穿雨衣也无济于事,为方便作业,青年小伙有的干脆光着膀子在井口操作,待完成后,再用毛巾擦干泉水,穿上衣服取暖防寒……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抱怨,更没有一个人逃避,无论年长的还是年轻的队员,都怀着那份热情奋战着,这也是我们175钻机钻探兄弟们最有集体荣誉感的真实写照。
再一个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我们大口径施工中事情。121队钻探发展注重组合钻井多工艺技术,钻井工艺根据地层条件、施工特点、节能降耗、工期需求等择优选择。那时钻井队采用的气动潜孔锤钻井技术,对我们来说,该技术是我们转型发展中的新工艺,刚开始不熟悉,应用起来困难重重,走了很多的弯路。不过,我们没有气馁,大家非常期待新工艺带来的效益,于是积极投入其中,了解该工艺组合的每一个环节,认真听师傅们的讲解,仔细琢磨施工的原理,还咨询科研单位和应用熟练的兄弟单位,最终顺利掌握、成功运用了该项技术。众所周知,在福建花岗岩地层,采用全面无芯钻井技术效率极低,每小时1米已经很可观了,而采用气动潜孔锤钻井技术钻井,每小时进尺近10米。新工艺得到大家的青睐,转型发展的脚步愈发轻盈。
5年来,我伴随着121队转型发展中的第一钻井队慢慢成长、成熟,见证着辛勤汗水换来的沉甸甸的收获。身在其中,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喜悦,更是自豪。
(作者单位为福建121地质大队)
难忘贵港水工环调查
青春就是要脚踏实地,不怕困难,勇于担当,奋力前行。
王 清
青春是满腔的热血,是活泼的思想,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作为一个青年地质工作者,我认为青春就是要脚踏实地,不怕困难,勇于担当,奋力前行。
我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在广西贵港,是一个为小城镇规划建设服务的水工环地质综合地质调查项目《贵港市小城镇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评价》。广西贵港的天气,除了夏天就是冬天,夏天一般从4月份至10月份,持续7个月之久。每年3月出队,我们从武汉出发到达目的地,衣服都会层层递减,最后,直接换成短裤短袖。年底收队则反之。为了节约与方便调查,我们都是在工作区域中心租房住,条件很艰苦,天热,人多,有的还没空调。
为了趁凉干活,我们每天早上5点就吃饭出门,早餐一般会吃得很饱,因为午餐只是几个馒头、几包榨菜。车子把我们送到工作地外围时,天才刚刚亮,我们两人一组,将自己包得严严实实的,就徒步进入工作区了。可走不了几步,露水就把鞋袜全打湿了。其实即使是干着也没用,因为下水取样是不敢脱鞋的,怕划破脚。有时去的地方人迹罕见,甚至当地老百姓都不知道。在那些草比人高的地方摸索,为了防止蛇突然袭击,我们一路都得用竹竿小心翼翼地探索。
烈日当空,万籁俱寂,我们就这么一直窸窸窣窣地走着,走得头晕目眩。突然,草丛里传出几声呱呱叫声,几只野鸡受了惊吓猛蹿出来,也让我们吓了一跳。上午11点,气温飙升,加上天气闷热、一路疾行,我们全都挥汗如雨,喘不过气来。可是既定线路必须连续地进行地质调查,否则很难对区域地质特征得出完整的认识,再累再热也不能放弃。
记得在一次线路调查时,我看到一处不熟悉的地质现象。由于经验不足与思考不缜密,我判断为正断层,并作下记录。回驻地后,我反复查阅资料与书本,并找到项目组老专家提出了疑问。没想到,这位老专家听后,不顾天气炎热,立即带我到点上实地调查辨认,结果证实那是一处大型岩质滑坡。通过这次调查,我深刻地认识到,实践出真知,对于每一个地质现象都要认真思考,对于不确定的地质点,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进行思考,要穿越与追索相结合进行调查,才能积累丰富的经验,让自己的判断更加准确。
如今,我又加入到《大别山连片贫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中,并担任项目副负责。3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对地质工作有了很深的感情。地质工作虽然辛苦,可是我们也有“踏破铁鞋行千里,敲扣大地绘新图”的信念与情怀。每天,穿行在连片的峰林洼地,行走在平坦的岩溶平原,我越来越体会到地质工作的重要。正因为有理想、有信念,我觉得工作中的艰苦根本不算什么,特别是当我们的工作成果被认可时,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作者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