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地质勘探技术设备研发等方面加强合作,支撑服务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人才共育筑牢合作之基 9月23日,由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与长安大学共建的“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长安学院”揭牌。该学院将依托双方科研教学资源,搭建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平台,为......
门分工协作到位、地方分级负责到位、各方协同参与到位。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培军介绍,从进行试点、统一标准、开展培训、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四个方面,做好这次普查工作的技术保障、技术协同以及技术质量把关。 ......
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云南省地质学会承办,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云南省地质调查局、云南省煤田地质局、昆明理工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共同协办。会议共收录学术论文近1200篇,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单位、分支机构......
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底青云,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学义,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江西省地质局党组书记饶清华,东华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罗仙平等致辞。 会议指出,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随着新......
监测技术装备,加快建设国家地表基质数据库与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切实将调查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围绕地表基质相关基础理论作主题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分析解读了地表基质的科学内涵及生态功能,详细介绍了......
勒着新一代找矿蓝图。 “没有野外就没有地质” “没有野外就没有地质。”这是裴荣富一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心得。 1948年,清华大学毕业后,24岁的裴荣富成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的一名实习技术员。他的地质人生就此启幕。 毕业后,裴荣富先后赴山西大同、辽宁青城......
中国成立前投身革命的长兄长姐影响,他在中学担任团支部书记时,就确立了为国为民奉献一切的共产主义信仰。 1952年,陈毓川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第二年被选送去苏联留学。195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顿涅茨克工业学院地质勘探专业的陈毓川,第一次来到了中国地质科学院。从那时起......
2017年11月16日,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学会主席、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教授詹妮弗•麦金利一行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访问。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严光生陪同访问并参加会谈。 双方......
首席专家总结工程实施5年以来取得的成绩,并组织评选出2项优秀成果、5个优秀站、5位优秀站长、10位优秀观测工作者。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3名专家学者聚焦野外观测前沿技术及观测数据成果应用作学术报告。各野外观测站站长围绕基础设施、经费保障、人员配置及成果产出等方面总结......
近日,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联合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在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床主矿矿段的矿体中部,发现一种新稀土矿物,命名为“钕黄河矿”。 据悉,日前,“钕黄河矿”命名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全票批准通过。 研究团队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