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2025年全国地表基质调查交流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地表基质调查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聚焦地表基质关键科学问题、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展开研讨,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会议指出,全面查清地表基质的类型、构型、分布、性状与资源潜力,是精准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土空间规划等的迫切需求,也是践行“两统一”核心职责、科学支撑生态保护修复、优化自然资源管理格局的基础前提。近年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及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地表基质调查试点工作取得一批开创性成果,明确了地表基质调查的科学内涵与分层分类体系,探索形成了不同地貌区、不同尺度、不同目标导向的调查技术方法体系,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应用成效初显。
会议强调,针对地表基质理论基础不清、应用方向不明、后续动力不足等问题,未来应重点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紧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发展战略等重大需求,逐步推动地表基质调查从“试点探索”转向“面上铺开”。二是加快建立全流程标准规范体系,促进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不断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表基质学科理论体系。三是大力发展高精度、智能化调查监测技术装备,加快建设国家地表基质数据库与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切实将调查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围绕地表基质相关基础理论作主题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分析解读了地表基质的科学内涵及生态功能,详细介绍了地表基质调查内容、技术方法、专业监测设备研发情况等。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局属单位、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汇报了东北典型黑土区、滨海盐渍化区、塔河下游、河套灌区、南方红土区、海南耕地区的地表基质调查进展及成果。参会代表围绕探索地表基质调查新方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展开热烈研讨,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
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协办。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河北、安徽、河南、黑龙江、江苏、青海等相关省份地勘单位的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