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都需要对地应力进行分析和安全监测,今年力学所进行首都机场跑道的断裂调查,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时极地地质是我们的一个特色,全国开展极地的单位很少,要抓住这个方向。二要搭建科技平台,加强创新。力学所要根据业务优势和重点发展领域积极开展创新平台建成,要形成一到两个国家......
海洋六号"14日驶抵广州,结束了历时231天、累计超过65000公里的科考航程。作为从大洋迈向极地的尖兵,成果丰硕的她与"雪龙"一起开辟了我国极地科考的历史新篇。 目前,我国在南北极已经分别设有长城、中山、昆仑、泰山、黄河等多个科考站点,而更多的、新的科考站点也在建设......
计建造,集地震、地质调查等多项调查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去年7月以来,“海洋六号”已经先后执行了中国大洋第41航次任务和中国南极第33次科考任务,完成了由大洋向极地的历史性跨越,截至13日,科考船累计航行时间201天,累计航程32635海里,约合60440公里。 ......
带新”的方式,为科考船的极地航行积累经验。 “我们先后经历了咆哮西风带、德雷克海峡、极地气旋、风雪和浮冰等考验,验证了船舶在极地的航行能力,为我国非破冰类型的专业科考船在极地的航行及科考提供了参考。”38岁的蓝明华说。 在“海洋六号”的70多名船员和科考人员中......
由此,中国南极科考迈入了立体化时代,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表示,极地考察空间和范围不断扩展,有效增强了我国在极地的实质性存在,在恶劣环境下可随时抵达南极大陆任何区域开展考察和研究作业能力,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目标。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12日......
目前,我国正在从极地研究大国向极地研究强国迈进,需要更多的科学工作者、更多的专业领域参与研究。“从第一次开展南极专项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到第二次,隔了26年,但我相信,下一次的间隔不会这么长,积累了经验的‘海洋六号’将做好再次探查极地的充分准备。”何高文说。 ......
一次开展南极专项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到第二次,隔了26年,但我相信,下一次的间隔不会这么长,积累了经验的‘海洋六号’将做好再次探查极地的充分准备。”何高文说。 安装定深器 国定电缆 调整参数 确定地震测线起点位置 “海洋六号”奏响南极新年第一炮 ......
是在同时,一场没有硝烟的竞争,在一个更深、更广阔的平台上展开——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远海公土包括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和极地的海洋资源,属于全人类共有——就在那里,有超过陆地两倍以上的各类资源——“我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只有阳光、空气和海洋。”这是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