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莫畏长风下五洋 记录"海洋六号"科考点滴

来源:中国网 作者:马亮 发布时间:2013-06-26

  记者手记

  任何一个有雄心、积极进取的民族,都不应该让这样的机遇擦肩而过

  莫畏长风下五洋

  中国网6月24日讯 如果不是跟随“海洋六号”科考船来到太平洋,亲身感受中国大洋29航次科考活动的点点滴滴,记者可能永远都不会有这样的深切体会:中国大洋地质科考的步伐迈动得是如此急切,而要想在新一轮国际海底资源分配中争取主动,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又是如此的珍贵。

  刚刚随船出航,“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便以《大洋工作面临的国际新形势》为题给全体科考队员带来一场讲座。何高文的讲述有着科学家所特有的沉静与严谨,但其中翔实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却让在座的每一个听众,都萌发出一种“坐不住”、“等不起”的感觉——

  占地球49%面积的蓝色大洋中(国际海底区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蕴藏着巨量的矿产资源。当1994年成立的国际海底管理局要对大洋进行管理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早早就“圈定”了海底固体矿产最丰厚的海底区域。换句话说,可供国际海底管理局“管理”的大洋已经不是那么“完整”。然而,就是在这不完整的洋面上,勘探开发的竞争仍在愈演愈烈。

  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技术顾问,何高文连续多年参加国际海底管理局会议,每次都能切身体会到各发达国家对于海底宝藏的虎视眈眈,尤其是去年7月参加的第18届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区域”内富钴铁锰结壳探矿与勘探规章》后,中国代表团随即提交了中国大洋协会有关勘探申请,而几乎就在同一时刻,日本也把一份富钴结壳矿区勘探申请送到了海底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的手中!”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可见一斑。

  也许正因为如此,“海洋六号”上的每个科考队员,肩头都有无相无形却又沉甸甸的责任,尽管他们从不把“责任”这样的词语挂在嘴边。在大洋深处,他们激情满怀却又寂寞无声,默默无言地干着为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寻找资源的大事情:远别家人,横跨波涛万里,二十四小时轮替作业,不舍昼夜,无论阴晴,更谈不上什么周末、小长假,所有的精力、心血、汗水,都倾注在甲板后方的那片深蓝之下。

  从五千米海底捞起的一块小小的模样丑丑的多金属结核,会让这些老大洋痴迷地看上半天;为了从大洋深处钻取的一段“白加黑”富钴结壳样品,科考队员可以不眠不休连续忙活十多个小时;而为了排除设备故障保证正常作业,几个小伙子一熬就是三四个通宵,满眼都是血丝和焦急……

  茫茫大洋,一船远征,几多豪迈却又几多艰辛。而这样的图景,其实也可视为我们这个东方古国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征程的一个缩影。虽然,这远航的征途来得太过坎坷激荡——

  黄土地的物理特性,使定居农业成为华夏先民的自然选择。会种地的民族,自然对土地看得最重,与土地的纠葛和牵绊也就格外悠远绵长。“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这是一段最能代表中国人传统幸福观的俚语,幸福就在脚下,缔结在心血和汗水的耕耘中。而表达同样的希望,西班牙的民歌则这样唱道:“我有点儿金,有点儿银,有几条船在海里,有一个漂亮的老婆,我还能再要些什么呢?”在西方人的概念里,幸福来自大海,来自冒险和征服。

  文明的不同走向并非源于历史之初,世界上每种古老文明所走过的,都是相似的路径。因为土地给人类带来安宁和富足。任何人种、任何民族,面对长风大浪的深海大洋和肥沃的冲积平原,如果能做出选择,多半是后者。

  对大海的敬畏,是早期人类共同的心理基调。但是,敬畏不能渐变成漠视。早在400年前,明朝兵部尚书胡宗宪和学者郑若提出了“经略海上”的思想,但后来,割地、赔款、丧权……我们这个民族曾经用最屈辱的方式,承受了漠视海洋的痛苦。

  而今,海洋当然告别了强权时代,任何国家都可以依靠国际海洋法,与侵犯本国海上利益的行为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但,也正是在同时,一场没有硝烟的竞争,在一个更深、更广阔的平台上展开——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远海公土包括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和极地的海洋资源,属于全人类共有——就在那里,有超过陆地两倍以上的各类资源——“我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只有阳光、空气和海洋。”这是日本对小学生进行的国情教育。

  任何一个有雄心、积极进取的民族,都不会让这样的机遇擦肩而过。于是,在一个由厚厚黄土地承载出悠久文明的东方国度里,建设“海洋强国”的念头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入人心而又矢志不渝——

  党的十八大,“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睿智决策振聋发聩;从3000米到7000米,从南海到西北太平洋,随着“蛟龙”号深潜纪录的不断刷新和科考范围的逐渐扩展,越来越多的国人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深海;“鸟巢”等7个海底地名提案在国际会议上的通过,实现了我国命名国际海底地名的“零”突破,让“鸟巢”、“蓬莱”等富于中国意味的词语,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国际海底管理局会议上,中国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矿区勘探申请获初步通过,意味着中国在获取深海潜在战略资源勘探权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而这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像“海洋六号”这样的科考船在深海大洋中的一次次远征,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海洋地质人数十年的执著前行,他们默默地耕耘于深海大洋,竭尽全力犁遍一米又一米的海底,踏浪而行攀登一座又一座海山,如此朴实无华,却又如此伟大不凡。 (中国国土资源报 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