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今年6月迎来了全国第19个“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是:“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要坚持预防为主,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当前,正值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上生产作业大忙季。今年因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广州海洋局海上调查人员长期出海未能及时休整,在抓生产工作的同时安全生产这根主弦更需时刻绷紧着。

    时值六月,海洋地质十六号船正在南海海域开展准三维地震调查作业,作业期间海洋地质十六号调查部利用转线时机进行例行的气枪震源维护保养工作,当时正在拆卸气枪高压气管的后甲板技术工人许楚南突然间发现,已关闭供气的气枪高压供气管路仍然不断有微弱气流输出,当场报告正在组织震源维护工作的后甲板组长梁小虎。后甲板组组长梁小虎知悉情况后,立即停止检修,马上报告副技术负责黄建宇,随后组织人员立即展开对相关供气管路的仔细排查工作,终于发现位于主甲板层气枪修理室外面的高压汇流阀之供气阀阀门因使用频繁老化导致阀门密闭不严实产生气源泄漏。海洋地质十六号船气枪震源的高压管路在正常作业时工作气压保持在2000PSI(相当于136个大气压),一旦高压气体泄露,可能对人体产生较大伤害,影响海上正常生产。尽管当时因供气阀阀门密闭不严实导致的漏气气压非常微弱,处于安全线之内,但是已然构成安全隐患。技术负责柴祎和副技术负责黄建宇对此事非常重视,在咨询轮机长及空压机长后,决定将更换供气阀阀门列入下航次的航修工程,同时要求后甲板技术工人在气枪维护保养过程中,继续加强排查,做好相关预防措施。6月初,调查部利用短暂的航修和补给时机,委派修船人员及时更换供气阀阀门,该隐患彻底消除。

    海洋地质十六号船(原奋斗四号船)是一艘已有42年高龄的船舶,船载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十分重要,时刻不可松懈。2019年局安保处便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龄船舶安全管理的规定》,强调加强对高龄船舶的设备设施管理,对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等提出了七项要求。只有增强防范意识,筑牢安全防线,才能防患于未然!

      

    后甲板组进行气枪震源例行维护保养

    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

    2017年5月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湖北省南漳县举办“南漳县古生物化石科普培训讲座”,邀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莫坦尼教授、意大利米兰大学廷拓瑞教授、北京大学江大勇教授、安徽地质博物馆黄建东博士等,从“美妙的海生爬行动物”“解密鱼类化石”“南漳-远安动物群”和“博物馆建设”等四个方面,为南漳县人民奉上了一份丰富的科普大餐。

    国内外教授、专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南漳-远安动物群的重大发现、海生爬行动物的起源和演化、地质历史上生命大绝灭事件等古生物化石基础知识、古生物化石保护以及专家团队在南漳县开展古生物化石研究的意义。讲座让受众者进一步理解了古生物化石是重要的地质遗迹,是地球历史的见证,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当地政府对古生物化石科学保护及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以及人们对化石的保护意识。通过讲解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和生物灭绝后的复苏,揭示了生物起源与演化的规律,使公众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增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湖北省襄阳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此次科普培训讲座。襄阳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剑红出席了讲座,南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柏遵国同志致辞。他充分肯定了武汉地调中心古生物研究团队在南漳县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中所做的工作,对举办本次大型讲座给予了高度赞扬。他表示,这次科普培训讲座,不仅是一次地质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必将对扩大南漳县古生物化石动物群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打造地质科普生态旅游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科研与科普的关系通常被比作鸟之两翼,而二者的最佳状态则是两翼齐飞,两轮齐动。武汉地调中心充分发挥古生物专家团队优势,认真谋划地质科普工作,是努力推动地质调查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具体体现。

    来自北京大学、安徽地质博物馆、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襄阳市国土资源局、南漳县人民政府及武汉地调中心等20多家单位100余名代表参加了科普培训讲座。

     

    科普培训讲座现场 

     

    科普培训讲座现场 

     

    古生物研究专家野外考察 

     
    南漳县古生物化石科普培训讲座成功举办
      5月28日,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电动力学与PRB技术联合修复有机氯和Cd和Cr(Ⅵ)污染土壤》项目启动会在湖南省地质调查院举行。该项目由测试中心牵头,联合资源所和湖南省地质调查院申报。测试中心主任庄育勋,资源所党委书记张佳文,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尹学朗,湘潭市人民政府副巡视员陶新水、湘潭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严新民、湘潭市昭山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杨晓军,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贾宝华、湖南省地质调查院院长黄建中等出席了项目启动会。来自测试中心、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湖南省地质调查院及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化工大学、国土资源部长沙矿产资源监督检查中心的相关专家也参加了项目启动会。

      湖南地质背景复杂,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矿业开发在给湖南带来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同时,也让局部地区的土壤受到了较为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再过几年,这一局面有望得到改善。此次启动的2014年度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修复污染土壤项目,选址在长株潭城市群湘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的易家湾-昭山地区,是根据中国地调局地质大调查项目《东洞庭地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有关成果综合选择的。易家湾-昭山地区不仅土壤重金属背景值较高,而且区域内有竹埠港化工园区,以至使该地区的土壤受到了以镉、汞和砷为主的重金属复合污染,污染成因复杂,污染物类型多。本项目执行分3个课题,周期为3年,其中资源所承担第3课题《EK-SS技术联合修复湘江流域多金属污染典型示范研究》任务。 课题研究人员将主要以位于湘江流域的易家湾-昭山地区Cd、Hg、Pb和As等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场地为对象,开展电动力学-稳定化(EK-SS)联合技术修复易家湾-昭山地区复合重金属污染场地的研究,形成EK-SS修复方案和实用的修复装置、工艺,并通过典型示范说明其应用效果,初步评估其经济实用性,为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场地的修复和复垦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门户网站及湖南卫视等湖南多家新闻媒体对项目的启动进行了报道。                    



    资源所承担湘江流域多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科研攻关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