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0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8月17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在局机关与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陈立军一行举行会谈。双方就杭州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情况、实际需求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深入交谈。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局机关相关部室、深地中心相关负责同志,浙江省地调院、杭州市国土资源局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谈。

    昆分别与杭州市国土资源局陈立军一行、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科技人员创作的科普读物《鄱阳湖的前世今生》出版。 

    自2009年以来,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室陈立德教授团队承担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质调查与区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等科研项目, 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鄱阳湖地区河湖演化规律,揭示了九江砾石层等地质成因及其蕴含的科学意义,重点针对鄱阳湖的形成演化、湿地变迁、洪水迁移的地质背景和江湖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认识。

    2016年,创作团队依托陈立德教授负责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咸宁-岳阳和南昌-怀化段高铁沿线1∶5万环境地质调查”二级项目,策划并开始了科普读物《鄱阳湖的前世今生》的编写。

    该书对鄱阳湖演化的地质历史进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上篇“前世”部分以时间轴为主线,以基底地质问题、庐山第四纪冰川、山等重要的地质历史事件以及李四光、施雅风等著名地学科学家的学术研究展开叙述。下篇“今生”部分主要以鄱阳湖老爷庙水域的沉船事件、鄱阳湖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为侧重点,从水文、气象、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等角度进行叙述。

    为了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本书每个章节均有普及相关地学或生态环境的知识点,结合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地球科学研究热点问题,启迪人们探索鄱阳湖科学奥秘的兴趣和热情。该书作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系列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长江流域河湖湿地保护与修复科普宣传发挥积极作用。

     
    科普读物《鄱阳湖的前世今生》出版

    2018年1月12日-14日,为保证项目总体成果质量,提高地调成果服务地方需求水平,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召开“丹江口水库南阳-十堰市水源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成果总结与需求对接技术交流会”。

    二级项目负责人介绍了项目实施和成果服务情况。陈立德研究员受“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首席委托,明确要求尽快组织编制“支撑服务丹江口库区发展地质调查报告”和“丹江口库区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南阳市、十堰市、丹江口市、淅川县等县市国土部门肯定了项目在保护水源地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也指出丹江口水库作为国家级重要水源地,协调水源地保护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希望项目后续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为保证项目总体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加强外协子项目及专题成果质量管理,会议特意组织了专家对参与单位项目完成情况以及取得阶段性成果进行了质量点评。专家一致认为,水源地环境地质调查应该以保护水源区水质为主要目标,应用遥感、地球物理、无人机航测、地下水动态监测、土壤及水化学等技术方法,查明库区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为持续改善库区生态地质环境提出了合理建议。

    十堰市国土资源局、南阳市国土局、丹江口市国土资源局、淅川县国土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河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湖北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及武汉地调中心等单位领导、专家及技术人员60余人参加了会议。

    image001

    项目负责人介绍成果服务情况

    image003

    专家点评

    丹江口库区环境地质调查成果总结与需求对接交流会顺...

    陈立

    4月27-28日,为落实支撑服务赣州四县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和措施,精心组织推进赣州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江西省赣州市召开“支撑服务赣州四县脱贫攻坚水文地质调查技术研讨会”,谋划项目工作方案,研讨如何为赣州精准扶贫提供地质技术支撑。

    武汉地调中心赣南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技术总负责、二级项目负责人陈立德详细介绍了赣州四县水文地质调查图幅安排、总体目标任务及预期成果。武汉地调中心、赣南地质大队和江西省地调院有关技术专家先后汇报了江口圩幅、于都幅和小坌圩幅的区域地质背景、以往工作程度和各图幅的重点工作部署,并重点介绍了地热勘察孔孔位选定情况。

    与会专家结合各图幅的地质构造特点,围绕支撑服务赣州扶贫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积极出谋划策,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一是地热勘察孔孔位选定要充分考虑区内主要控热与控水断层的性质;二是对拟定勘察孔周围需适当增加地温异常点的地面调查及物探等野外工作量;三是对地热异常点要布设简易物探工作,以圈定勘探靶区;四是在地热资源勘查靶区遇龙温泉地热勘查钻孔孔位选定方面,要重点考虑韩坊一带白垩系红层覆盖区地热潜力勘察,并提出了勘察孔位布设和勘察方法建议;五是在江口镇萤石矿周边地热开发潜力勘查钻孔应布设在北东向断层上盘,并要同时考虑北西向导水断层的影响。

    来自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江西省赣州市矿管局、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应邀参加了会议。

    武汉地调中心召开支撑服务赣州四县脱贫攻坚水文地质...

    陈立

    为落实自然资源部陆昊部长2019年9月在赣州调研时要求进一步加强支持赣州四县饮水安全保障的指示精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制定了“分县包干”总体工作方案,由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赣县区和于都县找水打井工作。其中于都县里泗村新建组和上东坑组2个小组为安全饮水未达标需求点,属于重中之重任务,需优先开展工作。

    里泗村两处缺水需求点均位于找水极度困难的白垩系茅店组红色泥岩分布区,已有水文地质资料将该类地区划为地下水极度贫乏区。当地群众从用水成本和管理利用角度,提出了优先在相对集中居住区打井的需求。武汉地调中心技术人员在当地群众期盼的目光中,开展了多次现场调查和反复研究,于2019年10月26-27日在两个小组共实施了3口深井,但日涌水量仅17吨,无法完全满足775人的用水量需求。

    12月22日,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赣南找水打井扶贫,绝不能轻言放弃”的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室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联合组成的专家团队,赴里泗村现场会诊,并提出“扩大找水靶区”的建议,强调要继续加强现场调查,增加物探勘察等技术手段,深入研究里泗村一带含水构造及富水规律,攻坚克难、精心论证、优选井位,重新部署1口井并力争一钻出水!武汉地调中心技术专家陈立德教授当场表态:“如果再打不出水,我这个三级教授也不当了”。项目组及时调整找水思路,在梳理里泗村及邻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将村北部的寒武系浅变质砂岩作为新的找水靶区。在仅仅4天时间内项目组技术人员就走遍了里泗村的沟沟坎坎,对区内构造特征和变形迹象开展反复调查,结合遥感分析与物探成果,汲取武汉中心实施的赣县夏潭饮水示范工程建设成功经验,在综合考虑当地用水成本、管理便利性和找水成功率等因素后,最终确定了在村北2公里的五里排组再施工1个钻孔的打井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真心付出终得回报。2019年12月31日,钻机进场并一钻出水,一股激流喷涌而出,抽水试验表明单井涌水量达200吨/日以上,完全满足了该村提出的775人的安全饮水水量需求,并可为该村近4000人提供应急补充水源。

    至此,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的赣州四县16处村组安全饮水不达标需求点的缺水困难全部圆满解决,为赣南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新时代地质人应有的贡献。

    2020.1.2攻坚克难打井找水,助力赣南老区脱贫绝不轻言放弃961

    钻井出水

    攻坚克难打井找水 助力赣南老区脱贫绝不轻言放弃

    2019年7月2-3日,为确保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工作进度,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鄱阳湖-洞庭湖-丹江口库区综合地质调查”二级项目,组织相关专家在湖南津市市对“两湖任务单元”进行野外调查业务培训及内部质量检查。

    本次培训邀请武汉地调中心有着丰富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经验的资深专家陈立德教授进行授课。陈立德教授在“江汉-洞庭”地区从事调查工作多年,具有深厚的工作基础,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同时对河湖演化、江汉-洞庭的历史变迁有深刻独到的认识。在进行室内理论培训时,陈立德教授对在两湖地区开展野外调查工作应注意的事项和细节进行了分析,并以“长江中游地区第四系划分与对比及长江续接贯通时限”为题,系统分析总结了工作区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和第四纪以来长江中游河湖协同演化过程。课后,项目负责人及相关专家对各工作小组提交的野外调查资料、图件进行质量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具体整改建议。

    在开展野外实地培训时,陈立德教授依据调查点的特征,详细讲解了调查卡片填写应注意的事项和细节。同时,针对工作区的实际情况,建议在后续调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自然资源、垃圾填埋场选址等内容。野外培训过程中,对野外地质调查作业质量进行了检查。

    通过培训,项目组野外作业人员收获颇丰,解答了在野外调查过程中遇到的第四系地层难以区别、划分不清的困惑,充实了野外调查人员的理论知识,提升了野外作业能力,为后续调查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检查,进一步强化了野外作业人员的质量意识,明确了自检、互检及问题整改工作要求,将有力保障野外第一手资料的质量。

    室内授课

    野外培训及检查

    鄱阳湖-洞庭湖-丹江口库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开展野外...

    2017年1月20日,夏潭1井试验性抽水时,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大爷执意让晚辈抬着到了井场,如品酒般细细地品尝着甘甜的井水,久久不愿离去,连声赞叹:“水好,好水!”当地从此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喝上安全放心水的愿望。

    这是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精准扶贫工作总体部署,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五云镇夏潭村精心组织实施的“夏潭饮水示范工程”。

    承担这个光荣使命的是夏潭饮水示范工程建设团队,这是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为该工程量身定制的水工环专业团队,战斗力强,团队主要成员有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人才陈立德教授、邵长生硕士、杨艳林博士、路韬硕士和张傲博士。他们虽然平均年龄只有35岁,却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高学历团队,曾先后承担过“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与区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长江中游城市群咸宁-岳阳和南昌-怀化段高铁沿线1∶5万环境地质调查”等地质调查项目,发表专业论文32篇,出版专著(含合著)7部,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获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1项……

    这一次夏潭饮水示范工程,虽然困难重重,但该团队依然是使命必达。

    聚焦“三步走”战略

    夏潭村位于赣南老区,是国家级贫困村,人口1326人,人均耕地0.75亩,人多地少,而且村内无工业企业,无矿产资源,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原来,夏潭村村民生活用水主要是使用简易水管从溪流或陈年老井中直接取水,细菌、农药残留、牲畜养殖直排等因素导致水质无法保障,简易取水管在雨季也容易被冲断或堵塞了。因此,长久以来“用水难”一直是萦绕在村民心头的一大痛点,“特别想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成为最为迫切的需求。夏潭村离赣州市很近,但还是因为缺水,限制了当地土地有效开发利用,特别是经济作物种植和乡村旅游发展。缺水,特别是缺乏卫生干净的安全饮用水,成为夏潭村整体脱贫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瓶颈。

    夏潭1井出水,村民争相品尝甘甜的井水

    “江西省赣县、于都县1∶5万水文地质调查”是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咸宁-岳阳和南昌-怀化段高铁沿线1∶5万环境地质调查”二级项目下的一个子项目,夏潭村位于该子项目工作区内。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撑服务赣州六县精准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实施方案(2016~2020年)》整体部署,实施精准地质扶贫解决夏潭村安全饮水问题成为该二级项目2016~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对此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赣南地质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技术人员,组建工作专班,高效落实资金和工程设备保障,以解决夏潭村安全饮水为突破口,全力实施“夏潭饮水示范工程”建设,这也是团队的任务目标。

    针对基础工作,团队实施了“三步走”战略。

    一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开展重点地区1∶5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对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研究,编制完成了《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地质调查报告》、《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与地质环境图集》,参与编制了《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调查报告》,为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相关成果已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二是系统总结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岩溶塌陷重点区分布状况与发育特征,研究了区内岩溶塌陷的影响因素和成灾机理,梳理了区内岩溶塌陷的首要因素、岩溶塌陷的其他表现形式,及岩溶塌陷的诱发因素等。

    三是开展了长江中游河湖演化及其地质环境效应研究,系统梳理了江汉-洞庭盆地已有研究成果,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测试数据分析,扬弃了以阶地分析和冰川论为基础建立的各自独立的江汉盆地和洞庭盆地第四系地层系统。基于冲积扇研究并识别出宜昌砾石层、白沙井砾石层与上覆网纹红土之间的不整合关系,开展了江汉-洞庭盆地周缘更新统划分与对比,进而建立了江汉-洞庭盆地统一的第四系地层格架。基于江汉-洞庭盆地第四系研究,进一步提出网纹红土层与下伏砾石层所代表的沉积环境的重大变化是长江三峡续接贯通的环境效应,并据此提出了长江三峡续接贯通的时限相当于网纹红土层或网纹泥砾层底界年龄,大体相当于早-中更新世之交。相关成果成为长江流域地球科学系统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找水打井见真功

    当所有的基础工作准备就绪,2016年10月,团队由二级项目负责人陈立德教授领衔,开启了夏潭找水打井之路。然而,这条路走得异常艰难。

    夏潭村及周边广泛分布寒武系下统牛角河组变余凝灰质细砂岩,是典型的基岩裂隙水弱含水地层分布区,一般的探采结合井单井出水量每天仅30吨左右,只能满足不超过400人的用水需求。而夏潭村现有村民1300余人,结合夏潭村旅游发展规划,则需要解决不低于20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这意味着需要至少找到一口单井出水量为每天200~300吨的探采结合井。上世纪80年代开展的赣州地区1∶20万水文地质调查资料表明,在夏潭村一带没有发现有供水意义的构造变形迹象。因此,要完成找水打井的任务,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压力就是动力。团队技术人员立即行动,通过研究分析现有资料、实地踏勘,确定了实施地面调查和物探调查解译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地面调查和物探相继展开。赣南植被发育,杂草、密灌丛生,技术人员披荆斩棘,跑遍了夏潭村及周边的每一条山间小路、每一条溪沟,详细观察了乡村公路边和村民房屋后面的每一处切坡。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陈立德的带领下,团队终于在村西北1千米处发现了基岩破碎现象,经延伸追查和推测,又在村边不起眼的一处小竹林里发现了约1平方米大小的断层破碎带露头,这时确定了以寻找构造裂隙水作为夏潭村饮水示范工程的找水方向,根据地面调查情况圈定了2处水源勘查靶区,提出了物探部署建议。随后开展的地面物探勘查进一步查明、验证了夏潭村北西向基岩破碎带的走向、产状和破碎深度,结合物探解译,分别在夏潭村东、西两侧初步推荐了多个地下水源钻探井位。团队完成这一系列工作仅仅只用了不到20天的时间!

    接下来的工作是对地面调查和物探调查圈定的井位实施钻探,然而这时团队却有意放慢了工作节奏,因为他们有了更多的考量,如何做到实施数量较少钻探工作量又达到找水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效益;工程不仅仅是打井和找到优质的地下水,如何统筹考虑高位水池、配套管网建设和后期运行维护的成本,要费用低,好管理,让夏潭村百姓用得起、愿意用,归根到底让百姓高度满意,在他们看来这才是衡量饮水示范工程成功与否的标尺!

    数天时间里,团队技术人员们拿着地质图、物探解译报告和遥感影像资料,反复攀爬在村子周围的山头上,在夏潭村北面最高的山顶上,有时一呆就是4个小时,渐渐理出了头绪:长村水库位于夏潭中心村下游约500米,夏季洪水期水位上涨,水库水位线距中心村就几十米远,长年的水产养殖和牲畜养殖直排已造成水质富营养化,水质差。如果在村子东面打井,长期抽排地下水可能沟通井水与库水之间的水力联系,井水水质可能会受到长村水库的影响;物探调查推荐的村西井位,距离村子南面、西面的山头近,但村子南面的山头高度低,不能保证自然供水压力,村子西面的山头山体单薄、强风化层厚度大余20米,也不宜建高位水池;村北的山头是最佳的位置,夏潭中心村就在山脚下,相对高差50米,山体厚实,是高位水池建设的最佳选择。但是,初步的地面调查和物探解译成果推荐的井位距村北山头平面500多米,相对高差80米,铺设上水管网要越过村西的水沟和县级公路,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和维护成本高、难度大,如果要二次抽水,势必进一步推高百姓用水成本。由此看来,单纯从水量丰富、打井找水成功率高这个角度推荐的井位并非最佳选择。

    如何化解这个矛盾成为团队要攻关的难点。为此,他们奔波于武汉、南昌和赣州之间,与物探工作组技术人员一起反复研究物探资料,虚心求教熟悉赣州地区地质情况的水文地质专家。根据物探资料中存在北西向异常的显示,在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后,技术人员立即再赴野外开展了补充调查,通过反复观察和研究野外地质现象,最终查明在夏潭村西沿溪沟一线存在一条北西向次级断层。如果在该断层上盘沿北西方向部署探采结合井,井位则位于村北山坡的下部,距离拟建高位水池平面距离不足200米,而且地形简单,如果找水打井成功,夏潭饮水示范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的综合成本则会大幅降低40%以上,团队分析认为,虽然有一定的技术风险却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

    团队技术人员凭借扎实的基础地质功底、长期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实践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反复交流研讨、统一思想后,果断放弃原有推荐井位,毅然决定选择技术风险较大但建设运营综合成本低、水质有保障的夏潭1井和夏潭2井井位。同时,为降低高位水池建设成本、延长高位水池使用寿命,通过对拟建高位水池山顶一带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研究,将高位水池建设方案优化为下沉式水池结构,并在水池顶部配套绿化植被,这一优化调整将更有利于保障水质和口感。

    说干就干。经过钻探取芯、试抽、扩孔、洗井、再试抽、成井、水质检测等,2017年1月20日夏潭1井完钻终孔并成功见水,当水汩汩而涌时,全村兴奋了,奔走相告,纷纷涌向井口品尝这甘甜的井水,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在这之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再传喜报,3月12日夏潭2井也完钻终孔并成功见水。夏潭1井井深124.8米,单井水量大于200吨/天;夏潭2井井深127.4米,单井水量为220吨/天。两口井水量均满足了工程设计要求,水质也都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保证了夏潭村全体村民生活用水、特色农业种植用水和远期乡村旅游发展用水需求,彻底改变了当地用水状况。

    打造饮水工程示范

    2017年1月21日,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凌月明视察了夏潭村饮水示范工程,实地查看了夏潭1井的抽水情况,详细询问了水量、水质及引水入户方案等情况,对武汉地调中心承担的夏潭村饮水示范工程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武汉地调中心再接再厉,不负众望,继续推进夏潭村饮水示范工程建设,切实惠及贫困区人民群众,助力国土资源精准扶贫工作。

    部领导寄予厚望和当地村民的期盼,更加坚定了团队继续做好后续工作的决心,打造饮水示范工程。按照夏潭饮水示范工程设计和实施方案,在取得打井找水成功的基础上,将着手建设高位水池、取水泵房和管网设施,随着工程的推进,团队成员经常驻守在夏潭村,为施工人员提供技术指导,监督工程安全、质量和进度。为确保工程质量,团队还划定了两条红线:一是对任何形式的不规范施工和质量问题必须“零容忍”;二是严禁团队成员以任何理由接受宴请。团队成员也是这样做的,因施工不规范或质量不合格就坚决责令返工,将隐患消除在萌芽,坚决高标准严要求施工,这让当地百姓深切感受到团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

    示范工程建设中,团队紧紧抓住高位水池建设和供水管网铺设这两个关键环节,制订了一套精细的推进实施方案。高位水池建设是饮水示范工程最关键的环节,建设质量事关整个工程的成败和工程的使用寿命,团队成员轮流盯紧现场,严格把关,严格检查验收高位水池砖砌外模制作、钢筋配置及混凝土现场浇筑等每个细节,保证了示范工程关键设施的建设质量。在铺设供水管网时,他们选用质量最好的PE管材,严格热熔焊接技术要求,以超过规范的更高要求进行试压,保证了供水管网铺设质量。为了便于运行期间的管理和维护,在铺设规格为63毫米和50毫米的次级管网时,他们采用规格为100米长的管材,大大减少了热熔焊接的数量,降低了供水管道出现问题的几率,同时也更有利于后期的管理和维护。

    饮水示范工程先后完成了两个泵房及配套设施、100立方米下沉式高位水池的建设,还完成了7000多米主供水管网和5000多米次级管网铺设及试压等工作。目前,团队正抓紧实施管网入户、安装智能水表等收尾工作,为实现夏潭村“一户一表一龙头”既定目标进行最后的冲刺,同时着手整理全套工程设计、施工和后续使用管理技术资料,为及时将饮水示范工程移交夏潭村民委员会、投入正常运行做好支撑与服务。

    示范工程在找水打井、建设施工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总工室主任徐学义,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经济师、财务部主任严兴华等先后亲临现场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极大鼓舞了团队士气。

    2017年6月29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江西赣州召开“支撑服务赣州七县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工作推进会暨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协调联动领导小组会议”,会议代表实地考察了夏潭饮水示范工程并给予高度肯定,认为该项工程实现了“精准扶贫、引水到户”的目标任务,切实惠及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是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延长地质工作产业链,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成功示范。

    夏潭村全体村民喝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由衷地感谢国土资源部的定点帮扶,感谢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实施的饮水示范工程,并对项目组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心系村民、勇于担当和对工程质量的严格要求交口称赞。

    建设团队用实际行动传承了地质工作者“三光荣”“四特别”精神,自觉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而且并没有就此满足,如今又有了新目标。

    下一步,他们将紧密结合二级项目工作任务和赣南人民群众安全用水需求,在开展赣南其他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过程中,合理部署地下水探采结合井,从根本上解决季节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地区百姓安全饮水问题。同时,团队将结合地方需求和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要求,注重工作区矿泉水和地热资源的调查评价,为赣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地质技术支撑,在国土资源赣南精准地质扶贫工作中再创佳绩!

    高位水池建设现场

     

    清泉喷涌润民心

    6月29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考察团前往江西赣县五云镇夏潭村,对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夏潭饮水示范工程”进行考察调研。考察组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桂林岩溶地质研究所、江西省地质环境总站、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

    在夏潭饮水示范工程夏潭2井泵房现场,考察团查看了抽水设施、供水管网建设情况,详细了解了探采结合井和供水设施有关参数、工程质量和进度,并仔细查看了含水层岩芯、观看了现场抽水情况。夏潭村第一书记李兆宜首先从“村民有需求、脱贫有要求、目前有条件”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夏潭饮水示范工程建设的背景;武汉地调中心项目负责人陈立德从水文地质调查、物探勘察,统筹考虑高位水池建设和工程配套管理等方面,讲述了夏潭1井、夏潭2井井位确定、高位水池建设等夏潭饮水示范工程“找水打井背后的故事”,并简要介绍了饮水示范工程进展等方面的情况。考察组充分肯定了夏潭饮水示范工程在支撑赣州精准扶贫地质调查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并要求项目组在入户管网安装工作中要细致做好村民的工作,确保好事做好。

    此次调研,是在赣州市赣县区召开的“支撑服务赣州七县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工作推进会暨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协调联动领导小组会议”的一项重要考察内容。

    考察夏潭饮水示范工程 

    项目负责人陈立德接受央视财经频道现场采访

    地调局总工室组织考察团检查指导夏潭饮水示范工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