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3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的毛景文院士、肖克炎研究员和孙嘉副研究员参加了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戈尔登(Golden)市举行的第十八届国际矿床地质学会学术会议。

    国际矿床地质学会成立于1965年,本次会议适逢学会成立60周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近500名科研人员、研究生、企业界代表参会交流。会议以“变化世界中的矿产资源”为主题,聚焦学科领域新进展和全球找矿新发现,组织开展了包括大会报告、专题研讨、展板交流、野外考察、培训讲座在内的系列活动,推动参会人员进行全面交流研讨。

    会议期间,毛景文院士和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Bernd Lehnman教授作为“与岩浆岩相关的钨锡和稀有金属矿床”专题会议联合召集人,组织各国学者针对上述矿床的成矿机理、找矿标志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讨论,吸引大量科研人员参会交流。肖克炎研究员参与了包括斑岩铜矿、造山型金矿在内的多场专题研讨,并就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面的新进展与各国知名学者进行深度交流,同时也为后续科研合作开展了探讨。孙嘉副研究员在“测试技术与勘查应用新进展”专题会议上作了题为《中国西藏中部多不杂斑岩铜金矿热液演化过程:来自稳定同位素和阴极发光的证据》的报告,详细介绍了硫同位素在成矿机理解译和找矿勘查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他还代表未到会的西北大学刘鹏教授作了题为《大气降水加入时机对锡矿成矿规模的控制作用》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欢迎和尊敬。

    除了上述会场交流,毛景文院士和孙嘉副研究员对美国Climax斑岩钼矿及丹佛盆地边缘白垩纪砂岩地层中的铀-钼矿化现象进行了野外考察。其中,Climax斑岩钼矿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斑岩性钼矿床,该矿床的发现和相关研究对世界各国类似矿床的勘查和科研工作发挥重要的指示作用。毛景文院士和孙嘉副研究员在当地公司技术人员的带领下,详细了解了该矿床的构造、岩浆、蚀变和矿化特征,丰富了对斑岩钼矿的认识。此外,Bernd Lehnman教授以戈尔登公路沿线揭露的地层和矿化现象为例,向毛景文院士和孙嘉副研究员介绍了丹佛盆地白垩纪地层的铀矿成矿特征,并就该地区的铀矿和钼矿共生产出现象进行了分析讨论。

    作为我国矿床资源领域的重要科研力量,资源所本次参会交流为拓展学科领域认识,深化国际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毛景文院士(左四)和孙嘉副研究员(左三)考察Climax斑岩钼矿 

     

    毛景文院士(右)和Bernd Lehnman教授(左)在公路沿线考察丹佛盆地铀-钼矿矿化特征 

    资源所科研人员参加第十八届国际矿床地质学会学术会...

    2017年12月21日,应中国地质调查局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邀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万渝生研究员到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作了题为“锆石成因研究及地质应用”的学术报告。

    万渝生研究员长期从事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和锆石学研究,在锆石成因和SHRIMP U-Pb定年、Hf-O同位素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连续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万渝生研究员根据自己多年的科研经验,总结了锆石定年从矿物分选、样品制靶、实验测试、数据分析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醒广大科研人员在发现“重要年龄信息”时,需从野外地质基本事实和锆石本身进行多角度分析检验。他通过大量生动的锆石阴极发光图像(CL)全面展示了不同成因锆石,包括岩浆锆石、碎屑锆石、变质锆石的基本特征,并详细介绍了变质作用、深熔作用、热液作用等地质过程对锆石U-Pb同位素体系产生的影响。他还用典型研究实例,着重讲解了如何从锆石结构及U-Pb谐和图上判断其成因类型,并对所测数据作出最合理解释。

    万渝生研究员耐心解答了现场科研人员的提问,现场互动气氛活跃。通过近两个小时的精彩讲解,武汉地调中心地质科研人员进一步加深了对锆石U-Pb定年和同位素示踪这一重要研究手段的理解,对今后地质科技人员开展同位素年代学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70余名地质科研人员聆听了报告。

    万渝生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万渝生研究员应邀到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作学术报告

    近日,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实验测试中心主持完成了中陕核工业集团二二四大队委托的《紫绿玛瑙研究报告》,这是实验测试中心主持完成的第二份宝玉石专业标准技术研究报告。

    近几年,产于陕西洛南县境内一种商业上被称为“紫绿玛瑙”的石英质玉石大量涌入珠宝市场,该玉石以其独特的色彩、坚硬细腻的质地、温润的触感而引起越来越多玉石爱好人士的注目和青睐。但因名称使用极不统一,或叫“紫绿玛瑙”或称“紫玉”等,行业无章可循,制约了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系统研究紫绿玛瑙迫在眉睫。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实验测试中心珠宝玉石贵金属检测室按期完成了石英质玉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微形貌特征、致色成因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和研究,提交了《紫绿玛瑙研究报告》,为紫绿玛瑙准确定义、命名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后续勘查开发与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并提出制定《紫绿玛瑙地方标准》的建议,受到了委托方好评。

    西安中心珠宝玉石贵金属检测室成立于1992年,1998年通过了国家级计量认证,2003年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同年通过了ISO 9001: 2000质量、ISO 140012004环境和OHSAS 180011999职业健康安全 “三标一体”管理体系认证。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为西北最具有影响力的珠宝贵金属检测机构之一,在宝玉石检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业绩和经验,特别是在各种疑难宝玉石品种的鉴定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拥有一支过硬的宝玉石检测专业人员人队伍,有多名国家注册珠宝检验师、岩石矿物鉴定高级工程师、GIC检验师等。除常规检测仪器外,还具有激光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阴极发光、X荧光光谱等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

    由于过硬检测能力、一流的检测设备,良好的社会信誉,珠宝玉石贵金属检测室得到了中国实验室认可委员会认可,出具的证书报告具有国际互认的资质,同时也是陕西省物价局、法院、检察院、公安局,西安宝石协会指定的珠宝首饰检测鉴定单位之一。

    多年来,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评审工作,如内蒙古《阿拉善玉(DB15/T715-2014)》、陕南《紫绿玛瑙研究报告》以及《蓝田玉(DB/T61-1998)》等,为当地珠宝行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技术支撑作用。


    紫绿玛瑙工艺品

    紫绿玛瑙原石

    珠宝玉石贵金属检测
    研究报告
    西安地调中心实验测试中心主持完成陕西《紫绿玛瑙研...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土资源部行业科研专项基金的资助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志明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常兆山副教授等人在内蒙古识别出一种新的金矿床类型——岩浆型金矿,并提出了该类型金矿床的成因模式。该成果刊登在9月22日出版的国际矿床学权威杂志《经济地质》(Economic Geology)上。位于内蒙古的毕力赫金矿床,原被认为是一个斑岩型金矿床。通过5年的详细研究发现,矿床中的金主要呈自形晶赋存于树枝状的石英斑晶中。针对载金石英斑晶,大量的阴极发光岩相学研究发现,这些自形的金颗粒主要分布在石英晶体的a轴和b轴方向,即形成于石英的生长过程。熔融包裹体测温、钛石英温度计及晶体模拟进一步揭示,载金的石英为高温的β石英,形成温度在850℃以上。因此,本矿床为岩浆型金矿,是一种新的金矿床类型。

    岩浆型金矿床的发现,为追踪岩浆晚期阶段Au的行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该研究结果揭示,金在相对还原的岩浆中主要以Au0的形式存在,表现为不相容元素特征,岩浆的结晶分异会导致金在残余岩浆中富集。研究还进一步揭示,金在岩浆过程中的预富集可能是许多岩浆热液金矿床形成的重要前提。

    世界范围内已知各种类型金矿床,如斑岩型、浅成低温、造山型、IOCG及卡林型等,其形成均与热液过程有关。岩浆型金矿床的发现表明,仅仅依靠岩浆过程亦可形成高品位的金矿床,这将扩大世界范围内金矿的找矿潜力。由于岩浆型金矿床的形成无需经过热液过程,因此,需要一套全新的思路来勘查此类矿床。

    详细论述见Yang, Z.M., Chang, Z.S., Paquette, J., White, N.C., Hou, Z.Q., Ge, L.S. 2015. Magmatic Au mineralization at the Bilihe Au deposit, China: Economic Geology, v. 110, p. 1661-1668。

     

    毕力赫矿床金的产状及与石英斑晶的关系

    毕力赫矿床金与石英斑晶的关系及晶体模拟结果

    地质所青年学者识别出一种新的金矿床类型——岩浆型...

    克劳德管类(cloudinids)化石是埃迪卡拉纪晚期管状化石的典型代表,在全球分布广泛且具有重要的演化意义。同时,这类化石有潜力成为埃迪卡拉系最末阶底界界线层型(金钉子/GSSP)的标准化石,因此在生物地层划分与对比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以往对这类化石的微细结构和物质组成认识有限,对其亲缘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也存在争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杨犇博士及其合作者近年来首次在蒙古发现了埃迪卡拉纪管状化石(Zuunia chimidtsereni),该发现解决了长期以来该地区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争议问题,即确定Zuun Arts组下部属于埃迪卡拉系,而非寒武系。同时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拉曼光谱等分析手段,在其物质组成和超微结构方面取得了诸多新认识。

    一是确定克劳德管类化石的生物属性为环节动物。此前主要有两个观点:环节动物(如龙介虫、沙蚕、西伯利加虫等)或刺胞动物(如珊瑚、水母等)。通过对化石及现生环节动物的超微结构研究,揭示出克劳德管类化石形态和结构成分与现生环节动物更为一致,认为克劳德管类属于环节动物,可能是其干群组成。同时也进一步表明,克劳德管类不但延续到寒武纪,也可能延续到更晚的地质时代,与现生的环节动物之间存在演化学关系。

    二是首次在克劳德管类化石中发现了有机质残留。综合超微结构和成分分析,提出Cloudinids类化石可能没有发生生物矿化,其原始成分是几丁质或角蛋白类的有机质。由于克劳德管类(cloudinids)是已知最早具有骨骼的生物类型,这一观点也揭示出地球历史上最初形成的骨骼应该为有机质骨骼。

    三是提出了克劳德管类化石的不同埋藏相。埋藏学分析表明,该类化石存在至少5中埋藏相(磷灰石、碳酸盐岩、黄铁矿、硅化、磷灰石-有机质相),掩盖了其原始的有机质特征,这是导致以往许多学者认为此类化石存在钙质骨骼的主要原因。

    本项研究得到了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的联合资助,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论文信息:Ben Yang, Michael Steiner, James D. Schiffbauer, Tara Selly, Xuwen Wu, Cong Zhang, Pengju Liu, 2020. Ultrastructure of Ediacaran cloudinids suggests diverse taphonomic histories and affinities with non-biomineralized annelids. Scientific Reports 10, 535.

     

    图1 蒙古西南地区埃迪卡拉纪Zuun Arts组管状化石 Zuunia chimidtsereni (A-P),I为CT图像。Q, R, 蒙古西南地区寒武纪Salanygol组早期管状化石Rajatubulus sp. 比例尺 (D), 10 μm; (B), 20 μm; (L), 50 μm; (E,F), 200 μm; 其它, 100 μm.

    图2 Zuunia交错编织结构和有机质残留 (A–D)与现代深海管状蠕虫(Siboglinids,E)的对比。比例尺 (A1–C1), 200 μm; (A2), 25 μm; (B2), 50 μm; (A3, E1), 50 μm; (B3, C2), 5 μm; (D1, E2), 2 μm; (D2), 200 nm。

     

    图3 Zuunia和克劳德管化石阴极发光及拉曼光谱分析。A-C生物显微镜和阴极发光(红色)对照图。D,化石拉曼光谱数据显示存在大量低成熟度碳单质(1350 cm-1、1600 cm-1),为有机质降解形成。E,围岩拉曼光谱数据显示不含有机质。比例尺:(C2), 10 μm; 其他 200 μm

     

    图4 现代深海管状蠕虫(Siboglinid)。(A1) Alaysia sp. 冲绳海槽, No. 194A5321. (A2) A1的破碎部分显示有机质壳体也存在脆性形变特征。 (A3) A1部分放大显示领状结构。(B) Arcovestia ivanovi,马努斯海盆,显示稀疏的领状结构。 (C) Tevnia jerichonana 显示壳体的领状结构分布和数量在单一标本上也可呈现很大变化。 

    埃迪卡拉纪克劳德管类化石研究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