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两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启动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程,在技术创新、数据收集、资源-环境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认识,探索建立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为自然资源管理、区域高质量发展等提供了数据和科技支撑。

    一是探索建立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创新自然资源动态区划技术,将全国划为12个一级、100个二级和800个三级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三级站网架构。建立了包括四大类、十四小类、三十四个模块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系统统一观测指标体系,形成了空-天-地-网立体协同观测技术方法和观测-模拟-预测技术体系,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等区域通过融合共建和空白添建方式,构建起覆盖全国11个典型自然资源区的30余个观测站。

    二是高质量观测数据助力资源环境问题研究。构建了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一体化平台,实现了自然资源要素数据在线采集、存储、传输,现已汇聚形成5TB观测数据。开展了一系列资源-环境综合研究,初步摸清了长江源沱沱河地区冰川冻土资源家底,研究了格拉丹东大陆型冰川演变变化及其在2018~2020年期间年均消融产生的水资源量,计算了黄河三角洲单季水稻、黑麦草、苜蓿等作物全生育期单位面积耗水量。

    三是典型示范成果带动科技发展与多方资金投入。以观测站网建设和综合研究典型示范成果为依托,成功申报获批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要素耦合过程与效应重点实验室;召开“变化环境下的自然资源与观测预测”第706次香山科学会议,举办2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大型研讨会;在黄河流域、云贵高原等地获得地方政府批准长久观测用地5处800余亩,带动相关高校和企业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向自然资源部、西藏自然资源厅等提供咨询建议报告4份。

    “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扎实推进观测体系建设,力争到2025年形成覆盖全国的全天候、全时段、全要素天-空-地立体观测能力,形成不同区域、不同尺度下自然资源系统演化规律和生态环境退化机理等科学认知,助力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及区域高质量发展。

     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研究站10米标准气象站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程取得重要进展

    6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3周年来临之际,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成都地调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李军,退休老所长潘桂棠,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海洋所”)退休老所长刘守全等人,一同前往成都市温江区泰康之家蜀园看望刘宝珺院士。

    李军代表成都地调中心党委向刘宝珺院士致以节日问候,远道而来的刘守全老所长为刘宝珺院士送上精心准备的鲜花,希望刘院士的生活如花般绽放美丽和温馨。

    老友相见,分外高兴;问候之余,三位地学大师不禁展开了专业探讨。“90后”刘院士和“80后”潘老、刘老分别就各自深耕的沉积地质、大地构造和海洋地质三大专业开启“高峰论坛”,既谈“山”又说“海”,兼具高度、深度和广度,思想的火花不时迸发。

    李军主任陪同三位老领导一起,从成都地调中心和青岛海洋所的深厚渊源谈到地质人不怕苦、不言弃的敬业精神,从三峡水库淤沙、长江上游水电梯级开发对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雨线北移等问题谈到将高原湿地、平原湿地和滨海湿地相结合探索性开展系统研究。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大家说古道今,谈笑风生,意犹未尽。大家一致认为,成都地调中心和青岛海洋所两家单位各具独特的专业优势,合作共赢前景广,相信“东西合璧,山海相连”,必是“山高海阔,风光无限”。

    桑榆不晚,为霞满天。三位地学大师虽已白发苍苍,但他们心系国家的情怀、忠于专业的素养以及“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热情并未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大家要记住他们的经验、智慧与成就,更要学习、传承与发扬他们的精神,切实融入到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具体实践之中。

    离退休干部处相关人员一同参加慰问。

    合影(左起:李军、刘守全、刘宝珺、潘桂棠)

    热烈探讨

    桑榆不晚霞满天 “山海”相逢话长卷

    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组织4个专家宣讲团队,走进成都市五丁小学、高新区益州小学、双流区棠湖小学和天府四中4所学校开展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活动。

    专家团队为4所学校分别开展了《常见地质灾害认识与避让》《寻找宝藏的金钥匙——金刚石》《珍惜水源,呵护长江》和《冰川灾害家族的秘密》等系列科普讲座,现场播放了科普视频。通过科普活动,广大师生深刻认识了地质灾害类型、避让方法、金刚石宝藏、长江源和冰川灾害等地学知识。活动开展期间,探矿工艺所还为学校图书阅览室赠送了《常见地质灾害识别与避让科普手册》《岩石与宝石》《长江源》《走进多彩的冰川世界》等地学科普读物,激发孩子们探秘地质科学的浓厚兴趣。

    本次活动是探矿工艺所持续十三年 “校园行”科普活动推广宣传的延续,通过趣味生动的讲座和科普视频引导广大师生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让地质科普惠及青少年。

     

    探矿工艺所世界地球日活动进校园

    多年冻土活动层探地雷达探测

    考察队利用无人机在沱沱河源发现的大型冰核型冻胀丘

    在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大力支持下,近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应用地质研究中心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组成50余人的联合科学考察队,赴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开展多年冻土与环境综合科学考察。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孕育着黄河、长江、澜沧江等亚洲的重要河流,被称为“亚洲水塔”。青藏高原现存多年冻土的总面积约为106万平方千米,其广泛分布的多年冻土通过独特的水分运移机制影响着区域水文和水循环过程。而长江上游的多年冻土分布和变化对流域内的水文和水资源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次考察在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1万多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开展野外工作,主要目标是建立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监测网络,查明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空间分布特征;揭示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地下冰赋存情况;针对沱沱河源区不同的地貌类型和水文特征,进行土壤、水体采样和指标检测,获取该区域的冻土环境特征。

    在本次科考中,应用地质研究中心承担了沱沱河源区的冻土钻探及综合观测网络建设工作,投入3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5台钻机和50余套观测设备。联合考察队通过钻探、坑探、物探和遥感等多种综合技术手段,经过50多天的艰苦工作,累计完成钻孔32个、活动层探坑20个、表层浅坑100余个;采集钻孔岩心样本、表层土壤样本、冰水样本等各类样本1.18万件;建成30个多年冻土钻孔地温定点观测场和20个活动层水热动态定点观测场。

    通过本次科学考察,在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建立了首个比较完善的多年冻土与环境监测网络,获取了该区冻土分布的第一手原始数据,填补了该区研究的空白;首次利用百米钻孔揭示了共生型多年冻土冷生构造和超厚层地下冰的特征,确认了长江源区具备发育大型冻胀丘群的条件,并完成大型冰核丘的丘顶钻探。

     

    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综合观测网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