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2017年6月26日上午10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从广州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远赴太平洋,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41B航次科学考察任务。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欢送仪式,并向参加深海地质航次科考队授旗。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党委书记胡学东向参加大洋41B航次科考队授旗,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出席仪式并讲话,总工程师杨胜雄、纪委书记赵洪伟分别向“走向深海大洋”新闻宣传团队、青年突击队授旗。首席科学家杨永代表全体科考队员表决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温宁主持仪式。

    10点20分,李金发发布启航令,“海洋六号”缓缓驶离码头,开启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41B航次科学考察。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学活动,对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权益和南极事务作用,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开发,增强我国资源的战略储备,推进我国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和平利用海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叶建良指出,“海洋六号”船本次跨年度调查航次任务繁重,整个航次历时240天,将使用“海马”号深海机器人等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手段,对勘探合同区富钴结壳资源,以及深海资源和底质类型等进行调查。本航次亦将首次为来自加纳、墨西哥等国家的青年科学家提供国际培训,履行大国责任,为共同促进世界深海大洋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今年,“海洋六号”将执行两个航次的任务,分别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第41B航次科考。预计总航程约22000公里,时间为240天。计划2018年2月返回广州。

    2017年深海地质航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共有三个航段。本航次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深海地质,为进一步了解西太平洋区域地质概况以及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提供基础资料。航次将开展为期120天的海上调查工作。

    中国大洋第41B航次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施、“海洋六号”船承担调查任务,分为三个航段,在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资源、环境、生物等调查。航次主要任务有四项: 一是继续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勘探合同》国际义务, 开展合同区资源勘探与环境评价;二是在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海洋新资源探查,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三是完成为发展中国家学员进行海上调查培训任务,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四是开展相关科学研究。航次时间约120天。据悉,这是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2014年签订国际海底富钴结壳矿区勘探合同后,第四次按要求履行合同义务。

    执行此次远洋科考工作的“海洋六号”将利用先进的调查设备,开展“海马”号(ROV)调查、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柱状取样(重力取样或活塞取样)、浅钻取样、箱式取样、多管取样、海底摄像、温盐深测量、锚系观测、生物分层拖网、重力测量等调查。

    航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本航次,将有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五矿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东海站、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14个单位参加。整个航次的参航人员约218人,将是“海洋六号”执行大洋科考人员最多和参航单位最多的一次。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直属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从事国家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的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自1986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完成了16个航次的中国大洋科学考察活动和4个航次的深海地质航次,并分别于1990-1991年和2016-2017年间两次开展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航次任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领导班子、副处级以上干部及科考队员家属参加了欢送仪式。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南方日报等新闻媒体记者到现场进行了采访并报道。“走向深海大洋”新闻宣传活动同时启动。

    李金发副局长向参加深海地质航次科考队授旗

    李金发副局长握手送别科考队员

    科考队出发

     

    “海洋六号”执行2017年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41B航...

    2017年6月26日上午10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从广州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远赴太平洋,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41B航次科学考察任务。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欢送仪式,并向参加深海地质航次科考队授旗。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党委书记胡学东向参加大洋41B航次科考队授旗,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出席仪式并讲话,总工程师杨胜雄、纪委书记赵洪伟分别向“走向深海大洋”新闻宣传团队、青年突击队授旗。首席科学家杨永代表全体科考队员表决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温宁主持仪式。

    10点20分,李金发发布启航令,“海洋六号”缓缓驶离码头,开启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41B航次科学考察。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学活动,对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权益和南极事务作用,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开发,增强我国资源的战略储备,推进我国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和平利用海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叶建良指出,“海洋六号”船本次跨年度调查航次任务繁重,整个航次历时240天,将使用“海马”号深海机器人等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手段,对勘探合同区富钴结壳资源,以及深海资源和底质类型等进行调查。本航次亦将首次为来自加纳、墨西哥等国家的青年科学家提供国际培训,履行大国责任,为共同促进世界深海大洋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今年,“海洋六号”将执行两个航次的任务,分别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第41B航次科考。预计总航程约22000公里,时间为240天。计划2018年2月返回广州。

    2017年深海地质航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共有三个航段。本航次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深海地质,为进一步了解西太平洋区域地质概况以及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提供基础资料。航次将开展为期120天的海上调查工作。

    中国大洋第41B航次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施、“海洋六号”船承担调查任务,分为三个航段,在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资源、环境、生物等调查。航次主要任务有四项: 一是继续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勘探合同》国际义务, 开展合同区资源勘探与环境评价;二是在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海洋新资源探查,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三是完成为发展中国家学员进行海上调查培训任务,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四是开展相关科学研究。航次时间约120天。据悉,这是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2014年签订国际海底富钴结壳矿区勘探合同后,第四次按要求履行合同义务。

    执行此次远洋科考工作的“海洋六号”将利用先进的调查设备,开展“海马”号(ROV)调查、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柱状取样(重力取样或活塞取样)、浅钻取样、箱式取样、多管取样、海底摄像、温盐深测量、锚系观测、生物分层拖网、重力测量等调查。

    航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本航次,将有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五矿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东海站、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14个单位参加。整个航次的参航人员约218人,将是“海洋六号”执行大洋科考人员最多和参航单位最多的一次。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直属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从事国家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的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自1986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完成了16个航次的中国大洋科学考察活动和4个航次的深海地质航次,并分别于1990-1991年和2016-2017年间两次开展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航次任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领导班子、副处级以上干部及科考队员家属参加了欢送仪式。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南方日报等新闻媒体记者到现场进行了采访并报道。“走向深海大洋”新闻宣传活动同时启动。

    李金发副局长向参加深海地质航次科考队授旗

    李金发副局长送别科考队

    科考队出发

     

    “海洋六号”执行2017年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41B航...

    当地时间12月16日晚21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所属的“海洋六号”船从智利瓦尔帕莱索港起航,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海洋六号”航次任务。

    此前, “海洋六号”船已顺利完成了中国大洋第41航次第二航段任务,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第一阶段工作。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何高文告诉记者,作为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的一支重要海上调查力量,“海洋六号”航次主要采用多道地震、重力柱状取样、温盐深、热流测量等多种调查手段,在南极半岛附近海域开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环境调查和相关的海洋科学研究,南极科考期间,“海洋六号”还将派出陆地科考队,进行海陆联合科学考察,以全面了解调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以及环境影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学活动,对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及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洋六号”于12月12日靠泊瓦尔帕莱索港口,这是该船首次在南美洲国家智利进行靠泊补给,共有34位科考队员进行了轮换。目前,已完成油、水、食品等物资补给,以及人员轮换、休整工作。16日出发后,计划借道智利内水道,以避开气象条件恶劣西风带,预计10天左右抵达智利最南端的城市蓬塔,短暂停留补给后,再选择合适的机会,穿过凶险的德雷克海峡,抵达南极半岛附近海域开展调查。

    参加本航次南极科考的人员主要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气象预报中心、同济大学、新华社广东分社、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等单位,共72人。整个航次计划时间约4个月。

    这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二次组织调查船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此前,该局“海洋四号”船作为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成员之一,于1990-1991年间开展了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活动。

    目前,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的“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实施一船四站环南极航行计划。

    我国“海洋六号”科考船于2009年入列,2011年投入中国大洋科学考察。是一艘配置较为完善的综合调查船,集地质、地震等多项调查功能为一体,能满足多学科、多手段综合调查要求,同时具备扩展能力,具备极地夏季轻度冰区航行和综合调查能力。

    在瓦尔帕莱索补给期间,“海洋六号”船开展了丰富的学术交流及科普宣传等活动。长城站科考队员一行23人在奔赴南极途中,专程到“海洋六号”船进行了交流,并就海陆联合科学考察等有关情况进行了交流。智利当地侨胞30余人也专程到“海洋六号”船参观交流。

    瓦尔帕莱索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主要的海港,位于智利中部,是智利第五大区和瓦尔帕莱索省首府,始建于1536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范围。

     

     

    海洋六号启航

     

    补给

     

    南极长城站科考队员在赴南极途中专程到“海洋六号”船进行交流

     

    与长城站科考队员合影留念

     

    智利侨胞参观“海洋六号”船

    奔赴南极

    2016年7月8日上午10时,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从广州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执行2016-2017的大洋南极科考任务。

    开展大洋南极科学考察,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学活动,对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开发,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的合法权益,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洋六号”船本次出航主要包括三个航次,分别是中国大洋第41航次科学考察、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和南极科学考察航次。全部行程预计历时282天,总航程近6万公里,于2017年4月中旬返回广州。

    其中,中国大洋第41航次科学考察活动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施,“海洋六号”船具体承担,于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资源、环境、生物等调查。主要任务有五项: 一是继续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国际义务;二是开展西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合同区的资源环境评价,三是在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海洋新资源侦查性调查,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四是完成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为发展中国家海上调查培训任务的义务;五是开展相关科学研究。航次分为三个航段,约120天。

    2016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本航次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调查,为了解全球深海资源分布,对比不同构造环境下深海资源特征提供基础资料。航次为期40天。

    南极科学考察航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海洋六号”船将首次赴南极半岛开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环境调查和相关的海洋科学研究,了解调查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以及环境影响。航次分为六个航段,约为122天。

    此次远洋科考活动,“海洋六号”将利用先进的调查设备,开展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多道地震调查、柱状取样(重力取样或活塞取样)、浅钻取样、箱式取样、多管取样、海底摄像、温盐深测量、热流测量、锚系观测、生物分层拖网、重力测量等调查。

    海洋六号2016-2017大洋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何高文担任。刘方兰、邓希光、肖波、盛堰将分别担任各航段首席科学家,船长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何发光、孙雁鸣、蓝明华担任。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预报中心,中国五矿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国土资源报社、新华社广东分社等15个单位参加本次考察,参航人员约170人,这将是“海洋六号”执行大洋科考人员最多和参航单位最多的一次。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举行了简朴隆重的起航仪式。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仪式并致辞,并向参加深海资源航次科考队授旗,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处长刘予向参加大洋41航次科考队授旗,广州海洋地质调查总工程师杨胜雄、副局长张光学分别向“走向深海大洋”新闻宣传团队、青年突击队授旗。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代表全体科考队员表示,“继续发扬“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海六精神,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安全、圆满完成航次各项任务!”10点20分,李金发发布启航令。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温宁主持仪式。

    新华社、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记者到现场进行了采访并报道。

    中国地调局办公室、基础调查部、人教部等有关负责人,国家土地督察广州局,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等单位领导,广州海洋局党委书记温宁及局领导杨胜雄、张光学、赵洪伟,局长助理王建桥、邱海峻,副处级以上干部及科考队员家属参加了仪式。

    合影

    科考队员整装列队准备出发

    登船

    起航,离开码头

    招手送行

    期待凯旋

    起航

     

     

    “海洋六号”执行2016-2017大洋南极科考任务
      2016年7月8日上午10时,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从广州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执行2016-2017的大洋南极科考任务。

      开展大洋南极科学考察,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学活动,对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开发,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的合法权益,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洋六号”船本次出航主要包括三个航次,分别是中国大洋第41航次科学考察、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和南极科学考察航次。全部行程预计历时282天,总航程近6万公里,于2017年4月中旬返回广州。

      其中,中国大洋第41航次科学考察活动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施,“海洋六号”船具体承担,于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资源、环境、生物等调查。主要任务有五项: 一是继续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国际义务;二是开展西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合同区的资源环境评价,三是在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海洋新资源侦查性调查,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四是完成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为发展中国家海上调查培训任务的义务;五是开展相关科学研究。航次分为三个航段,约120天。

      2016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本航次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调查,为了解全球深海资源分布,对比不同构造环境下深海资源特征提供基础资料。航次为期40天。

      南极科学考察航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海洋六号”船将首次赴南极半岛开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环境调查和相关的海洋科学研究,了解调查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以及环境影响。航次分为六个航段,约为122天。

      此次远洋科考活动,“海洋六号”将利用先进的调查设备,开展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多道地震调查、柱状取样(重力取样或活塞取样)、浅钻取样、箱式取样、多管取样、海底摄像、温盐深测量、热流测量、锚系观测、生物分层拖网、重力测量等调查。

      海洋六号2016-2017大洋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何高文担任。刘方兰、邓希光、肖波、盛堰将分别担任各航段首席科学家,船长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何发光、孙雁鸣、蓝明华担任。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预报中心,中国五矿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国土资源报社、新华社广东分社等15个单位参加本次考察,参航人员约170人,这将是“海洋六号”执行大洋科考人员最多和参航单位最多的一次。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举行了简朴隆重的起航仪式。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仪式并致辞,并向参加深海资源航次科考队授旗,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处长刘予向参加大洋41航次科考队授旗,广州海洋地质调查总工程师杨胜雄、副局长张光学分别向“走向深海大洋”新闻宣传团队、青年突击队授旗。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代表全体科考队员表示,要继续发扬“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海六精神,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安全、圆满完成航次各项任务!10点20分,李金发发布启航令。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温宁主持仪式。

      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负责人,国家土地督察广州局、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等单位领导,广州海洋局相关负责人、副处级以上干部及科考队员家属参加了仪式。









    “海洋六号”执行2016-2017大洋南极科考任务

    2016年4月21-22日,“关键地质问题综合调查工程”项目举办了1:5万专题填图经验交流会。会议总结了2015年专题填图试点工作,就如何做好(专题)地质填图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成效显著。

    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安大学、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等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张智勇处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高锦曦副所长分别致辞。工程首席王涛研究员做了“如何做好(专题)地质填图——以花岗岩为例”的发言,对(专题)地质填图的内涵、必要性及如何做好“三高”(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地质填图进行了阐述。之后,会议分地层、前寒武纪变质岩、岩浆岩、构造、矿床和三维填图6个专题进行了24个报告,在二级项目负责人主持下,开展了地质填图的汇报交流和研讨。每个报告重点介绍了2015年填图工作进展、2016年填图计划、填图中存在的问题等。会议聘请了张智勇处长、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李荣社研究员、北京大学魏春景教授、地质力学所胡建民研究员作为点评专家,对每个报告进行了了十多分钟的点评、讨论和建议。会议最后对专题填图的重大意义、基本要求和具体目标任务等作了系统总结。工程首席王涛研究员对下一步工作做了部署。

    此次会议取得丰硕成果,达到了交流、研讨、培训、部署四重作用,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1、对专题填图进一步达成共识。 

    明确了专题填图的内涵。本工程项目承担的5万地质填图包括综合型标准图幅填图(综合填图)和专题地质填图(专题填图);包括专项矿产调查(专项填图)和专题矿产调查(专题填图)。综合填图和专项填图已发布指南,应参照执行。专题填图是以问题和需求为驱动的地质填图,是综合填图的升级版,是当前形势下,地质调查工作方式转变的新探索,不仅对实现地调科研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地质工作,特别是填图工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开展专题(地质)填图很有必要。如何开展专题填图,目前没有现成的规范,需要试点、探索和创新,以目标地质体和地质要素即填图单位和填图要素的有效控制,特别是问题的解决、需求的满足为目标。要有足够的野外工作量,具体安排要科学、有效、合理。 

    2、增强了信心,明确了使命,对填图人员起到了激励作用。 

    有关专题填图共识的达成,特别是张智勇处长等五位专家对该工程开展的专题填图取得的初步成果、方式方法和思路给予的充分肯定,对填图人员起到了鼓励和激励作用。大家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一是解决问题、拿出精品,实现填图与研究一体化,部分实现精细的立典型解剖填图,达到国际水平;二是总结方法、编写指南,构建填图方法体系;三是明确了专题填图要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四是明确了最终填图成果如地质图、实际材料图等都要公开发布(网络发布)。 

    3、认识到填图中还存在的问题。 

    部分填图人员的填图要素表达、即时连图等填图基本功不够扎实,一些调查工作还停留在露头、薄片尺度,没有在图面及时合理地表达出来,需要加强填图基本功训练。一些课题人员对专题填图涵义了解不够,还停留在忙于应付一般的填图工作量的完成层面。 

    4、明确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是各项目、子项目在本次研讨会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修改完善实施方案;二是加强年轻人员野外填图基本功培训,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专家带领年轻人员开展若干主干路线填图,统一认识,做好培训;三是工程项目将在关键地质问题区和填图试点取得较好效果的地区举办野外填图现场研讨交流和培训会。

    关键地质问题综合调查工程项目举办1:5万专题填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