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21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珠峰航空重力与遥感综合测量项目现场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牵头完成,牵头完成人为陈斌、熊盛青、栾晓东、高子弘。

    其主要进展及创新:

    1.首次在珠峰地区开展了高精度航空重力与遥感综合测量,获取了目前世界上精度最高、覆盖区域最大的珠峰航空重力(覆盖面积1.27万km2,总精度1.1mGal)和遥感测量综合数据,大幅提高了珠峰及周边高程起算面的精度。通过航空摄影和航空激光雷达测量数据的融合处理,构建了分辨率达20cm的遥感三维实景地形、地貌数据模型。

    2.针对珠峰高程测量的高标准要求,项目以改装和集成创新、国际领先的“航空地质一号”为飞行平台,解决了航空物探与遥感两大类装备、五套设备在多种组合形式下的多参数同步综合测量相互干扰等一系列技术问题,首次集成了包含自主研发和引进的航空重力仪、航空摄影仪和激光雷达测量仪,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航空物探和遥感多参数大规模综合测量系统,满足了项目测量要求。

    3.创新形成了高寒高海拔区的飞行方法、质量控制、后期处理成图等全套的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方法技术体系,为今后开展极地和世界其它极艰苦地区的测量工作奠定了基础。

     
    首次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支撑珠峰高程精准测定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发的“一种起伏地形下的位场全自动极值点深度估算方法”和“一种基于谱融合的位场特征获取方法和装置”日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起伏地形下的位场全自动极值点深度估算方法针对多地质体反演时的不均衡性和精准度问题,在自动化极值点深度估算法的基础上采用了新的算子函数,改进了相关算法,实现了起伏地形条件下、无需任何先验信息条件的全自动化场源极值点深度估算,可有效提高场源位置识别的可靠性。

    位场异常特征识别是重、磁位场数据解释的重要内容,但其横向分辨能力会随着勘探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弱。谱融合方法针对原位场的振幅谱信息易受噪声影响等问题,将待处理重磁场的相位谱与理论模型的振幅谱进行融合处理,实现了突出原位场的横向特征的功能。

    两项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部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技术联合研究”和地质调查项目“泸州-六盘水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松辽盆地中南部地球物理调查”中异常特征的识别,提高了识别精度,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为研究区目标矿体赋存位置、深部断裂走向及新层系划分等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物化探所两项重磁数据处理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3000米级轻便型声学深拖探测系统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牵头,联合中科院声学所、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系统的研制经历了概念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部件研发、拖体成型组装、湖试、海试等几个阶段。

    设计阶段,工作人员编写了方案设计报告,按照标准化要求形成了全套设计图纸和文件,包括设备明细表、组成框图、安装图、电路图、机械图等。

    研发和组装阶段,工作人员将微地貌探测系统小型化,满足轻便型的要求;增加尾翼调节机构,提高作业灵活性;对压载器线型进行优化,提高可靠性;采用新的紧急安全系统方案,使操作更加便捷;在压载器上安装安全组件,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此外,工作人员还编制了质量保证大纲、实验室检测和海上试验基本方案,进行了实验室联调测试和水池测试,编写了声学深拖操作规程和用户手册,进行了湖试及海上应用试验,对系统性能进行了逐步验证,对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完善。

    成果与进展

    该系统突破了狭小空间内多声学设备同步控制、多类型数据时间对准等技术难题,实现了同步采集测深、侧扫和浅地层剖面数据功能,提高了探测效率;创新了拖体设计,使拖体重量轻巧、结构紧凑,方便不同的科考船装配,增强了系统适用性;采用PHINS+DVL+USBL组合的航位推算/水声定位方式,提升了定位精度;首创了拖体姿态舵机调节机构,提高了拖体稳定性和测量精度;开展了组合导航算法研究,将系统中的导航数据进行融合处理;研究测深侧扫数据后处理方法,进行数据融合和参数校正,以得到高分辨率的探测结果。

    该系统侧扫最大覆盖单侧410米,测深最大覆盖单侧260米,测深精度达到国际海道测量组织特级标准,测深侧扫系统可探测出不小于1.3米的底物,浅地层剖面声源级205分贝,典型穿透深度不小于50米(泥底),地层分辨率优于0.2米,性能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该系统可在3000米以浅的水下长时间连续工作,同时可搭载磁力仪、CO2和CH4等物理化学传感器进行实时探测。该系统在我国冷泉区完成了试验性应用,同步获得了高精度地形、微地貌和浅地层剖面数据,对水合物渗漏形成的羽状流、碳酸盐岩、生物群落等强散射体特征反应清晰明显,为海底冷泉的发现提供了基础资料。

    应用与转化

    3000米级轻便型声学深拖探测系统各项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并且在水合物区进行了应用试验,取得高质量的试验数据,为水合物等海底资源的探测增添了利器,可为浅表型水合物勘查提供技术支撑,能够较好地满足深海矿产资源调查和海洋科学使用要求。

    该系统还可应用于海洋开发和海底矿产资源调查、海洋工程等领域,以及用于深海特征物搜查和配合大型设备作业,为ROV下潜等提供准确的地形地貌资料。

    系统的研制培养了一批研发技术骨干,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技术研发团队,形成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样机和软件。

     
    首套自主研制3000米级轻便型声学深拖探测系统问世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成功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地震数据融合处理系统(MarineSeis)”的研制,并通过实际数据测试应用。

    该软件采用先进的大数据、并行计算、数据流处理等技术,重点实现了多项特色地震处理技术的集成,可作为商业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的有效补充,已成功应用于地勘项目中,获得了较好的地震成像效果。该软件的成功研发表明广州海洋局在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创新及产业转化方面的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也为未来的成果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南海地质调查、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向着更深、更精细的方向发展,对于地震成像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某些通用技术面向实际地质特征的针对性不强,现有的商业处理软件对于南海某些复杂噪音或特殊地质构造的精细处理效果不佳,难以达到“三高一精细”的成像需求。

    在此背景下,广州海洋局经过多年研究和技术积累,研发了多个特色地震处理技术和软件模块。但由于各特色处理模块独立运行、操作繁琐、数据格式差异大、运行效率低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际生产的推广应用。基于此,该局组织相关技术和软件研发人员,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地震数据融合处理基础平台研发,实现了工区和数据管理、作业交互运行与监控功能、数据显示、层位解释等基础功能以及插件式处理模块开发功能,并于2019年底正式获得软件著作权(著作权号:2019SR1063547)。

    为使该软件尽早应用于实际生产中,2020年以来,广州海洋局加快推进代码完善、模块集成、软件部署及测试应用工作,于近期完成了宽频带处理、复杂多次波压制、复杂构造的精细速度建模和成像、地震波正演模拟等特色技术的集成和优化工作,真正实现了适应性、实用性、易用性的增强以及提高计算效率的目的。

    下阶段,广州海洋局将继续坚持创新,深入开展系统优化、更多特色处理模块移植和集成等工作,使软件功能更加全面,并通过不同模型数据和多类型实际数据测试来全方位验证软件应用效果,真正成为海洋地球物理领域内特色数据处理软件平台。

    广州海洋局成功研发海洋地震数据融合处理系统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资料处理研究所申请的2项发明专利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并获得授权。  

    一种地震子波的提取方法及处理终端(ZL201810836587.8),是一种利用地震数据中的波场信息,建立震源信号与直达波之间通用的数学关系,进而推导出从直达波中提取震源信号子波的解析方法。该方法依据气泡震荡理论和组合理论,通过推导震源及其虚震源的直达波时距曲线,考虑震源和接收点组合情况,得到直达波与震源信号之间的关系,最终求出在频率域利用直达波计算震源信号远场子波的解析解。该专利具有适用性强、抗干扰、计算精度高等特点,可有效地应用于对地震资料气泡压制、反褶积等多个处理环节,能更有效地凸显地层接触关系,提高地震成像分辨率。

    一种具有差异特征的地震数据融合的方法及处理终端(ZL201810739287.8),是一种将两种不同采集方式的地震数据进行融合处理,结合两种数据的优势频带,以拓宽数据频带、提升成像精度的方法。该方法基于波阻抗反演方法,获得不同优势频带下的地震子波以及地层反射系数;融合多个地震子波,获得宽频的子波;再与地层反射系数构建融合后的成像结果。该方法能够实现准三维与OBS联合采集获得的拖缆地震数据与OBS地震数据的融合处理,实现OBS数据与拖缆数据的优势频带有效结合,将OBS丰富的低频信息加入到拖缆数据中,从而实现拓频处理,提升资料的成像精度,实现对地质构造特征更精细地刻画。

     
    广海局高精度成像技术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