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开展青藏高原科学考察

    安装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

    扶助开发农产品

    查看地质灾害现场

    商南县十里坪镇红岩村有机农产品种植推广基地

    自2013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按照部、局统一部署,发挥地质调查工作优势,重点在西北地区安全饮水、优势特色土地资源利用、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开发、减灾防灾等方面发挥技术支撑与政策优势,助力秦巴山区、南疆四地州、甘青藏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中心南疆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团队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秦巴山区

    查明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自然资源基础

    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片区”),跨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的80个县(市、区),集革命老区、大型水库库区和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于一体,内部差异大、贫困因素复杂,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区。片区总面积为22.5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76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051.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56.3万人。片区西起青藏高原东缘,东至华北平原西南部,跨秦岭、大巴山两大山系和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是渭河、汉江、丹江、嘉陵江等河流的发源地,森林覆盖率达53%,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区内矿产资源品种多样,天然气蕴藏量大。

    自2013年以来,西安地调中心累计投入经费8714万元,先后组织实施秦岭成矿带文康—凤太地区地质矿产调查、秦岭及宁东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地质环境调查、丹江流域及陕南陕北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渭河盆地及邻区氦气资源调查评价、安康地区地质遗迹调查、关中平原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等多个项目,查明了自然资源基础。

    在区域新发现金、铅锌多金属等矿点、矿化点35处,圈定金、铅锌、铜多金属找矿靶区9处,服务支撑形成资源开发基地数量4个,查明划分华阴—潼关、兴平—咸阳、周至—蓝田等3处氦气远景区,以及渭南—固市1处生物气远景区。深化自然资源部“地质调查﹢”扶贫模式,大力促进实施成果转化,积极推进陕甘川革命老区经济振兴和脱贫攻坚战工作。

    查明了区内地质灾害成灾背景条件,初步对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分布规律形成认识,编制了1∶5万灾害地质图、地质灾害分布图等图件。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积极参与陕西山阳“8· 12”地灾应急救援,编制完成了“6·18”宁强县向家坝滑坡应急调查报告、略阳县凤凰山北侧滑坡调查简报。形成资料及时提交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为政府落实执政为民理念、保障区内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基础资料。

    新发现县级以上地质遗迹147处。经专家鉴评,确定世界级1处、国家级3处、省级6处,遴选地质公园候选地1处,推荐地质文化村候选地2处,支撑地质文化村建设1处。编制了汉滨区、紫阳县、岚皋县、镇坪县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图和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区划图,为地方政府将文化资源转化旅游经济提供了基础资料。

    积极开展实地帮扶工作。自2013年起,先后派驻工作队员12人次进驻陕西省商南县十里坪镇红岩村,连续驻村时间近2000个工作日,开展贫困户“一对一”帮扶、教育培训、入户慰问、捐款捐物、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00余万元。在红岩村圈定5处具有开发纯净水、矿物质水的潜力区及富硒土地5650亩,推动建成商南县首个富硒产业基地,发现茶叶、核桃、玉米、土豆、蔬菜等十余种富硒农产品,建成商南县十里红岩绿色农产品推广中心,在售主要商品十余种,实现稳定年销售40万元,实现村集体稳定年收入大于5万元。制定产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多规合一”发展规划,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2月27日,陕西省政府批复商南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南疆地区

    助力荒漠戈壁变成经济发展热土

    南疆的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阿克苏四地州,既是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区,也是中巴经济走廊国内核心地区和必经之路。受制于90%以上国土为戈壁、沙漠和高原,片区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6个、贫困村2247个、贫困人口159万,分别占全疆的74.3%、88.0%、85.9%。同时,区内特色农业优势鲜明,是全国重要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新疆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和特色林果业生产基地。黑铁、锰、铅、锌、铜、金、稀有金属锂和非金属石灰石、石膏,以及煤炭、油气等能源矿产资源丰富。

    8年来,西安地调中心累计投入经费1.63亿元,先后组织实施西北五省耕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西昆仑大红柳滩—甜水海地区大型矿产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西昆仑铁铅锌资源基地调查与勘查示范、新疆和田地区火烧云—大红柳滩铅锌锂大型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新疆成矿带成矿过程研究与找矿靶区优选评价、新疆西南天山萨瓦甫齐地区矿产地质调查等多个项目,为南疆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绿色矿业提供了资源基础。

    摸清调查区土地质量生态状况,划定南疆绿色农业适宜区125处,面积2435万亩;圈定富硒土地2254.84万亩,并提出绿色富硒土地开发潜力区75处(其中兵团12处);发现18种天然富硒农产品,进而构建了南疆特色土地资源数据库及查询系统。打造了新疆巴州西部西域富硒土地开发利用示范样板,示范引领南疆富硒特色产业发展。提交了喀什、阿克苏等8县域土地质量调查成果报告,得到地方政府高度认可。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西昆仑新锰锂铅锌找矿重大突破,形成玛尓坎苏亿吨级富锰矿、大红柳滩百万吨级锂矿和火烧云千万吨级铅锌矿3处大型资源基地。圈定找矿靶区57处,其中大红柳滩锂矿、玛尓坎苏锰矿矿业权出让获得收益28亿元。在新疆成矿带预测大型矿集区2处,金属找矿靶区19处,钾盐找矿靶区1处。编制完成的柴达木盆地北缘煤矿区含煤岩系放射性异常系列图为地方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了依据。

    开展了火烧云—大红柳滩铅锌锂资源基地综合调查,实施资源潜力、环境影响和技术经济“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并提出绿色矿业发展建议。与克州政府、和田行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创建了“地质调查﹢”精准扶贫的“克州模式”,并形成示范效应,在南疆探索出屯垦戍边到富民固边的边疆建设新模式。

    甘青藏区

    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共赢

    甘青藏区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汇聚了藏区特殊的地理生态和族群文化环境。自然环境艰苦、经济发展落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工业处于初级阶段,贫困发生面广、贫困程度深、治理难度大,保护与发展矛盾较为突出。

    同时,这一片区也是产业脱贫、做大工业自然资源基础较好的地区。其中,青海片区内跨级东昆仑、祁连和三江北段等成矿带和柴达木多能源沉积盆地,资源丰富。甘肃片区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著名的“川陕甘”金三角地区,是国内三大金矿资源集中区之一,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2013年以来,西安地调中心累计投入经费1.25亿元,先后组织实施青海省玉树州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综合研究、柴达木盆地区域水文地质调查、青海格尔木大型水源地技术经济与环境综合评价总结报告、青海1∶25万东台吉乃尔湖幅大灶火幅(部分)格尔木幅(部分)区域重力调查、青海矿业开发地质环境效应调查、东昆仑铜镍多金属资源基地调查、重点区域成矿预测、地质矿产调查、大型矿产资源基地综合调查及生态地质调查等多个项目。取得的成果为片区推进产业脱贫、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实现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共赢,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摸清了调查区土地质量生态状况,圈定绿色富硒土地资源2760平方公里,初步编制了富硒资源开发利用建议;新发现富硒油菜、四季豆、牧草、牛羊肉等富硒农牧产品;有效打动地方财政投入868万元开展门源富硒资源精细化调查。开展地质灾害科普宣传、详细调查及综合研究,向政府提交地质灾害专报3份,成果报告及系列图件6份。圈定重点区域局部重力异常47个;将区内已知盐类资源、油气藏分布规律与重力异常进行了对比分析,圈定盐类资源成矿有利区2处,油气资源有利区带3条。

    在缺水区域施工探采结合井30眼,提供饮用水源保证十余处,有效解决了当地农牧业群众饮水和周边枸杞地农业灌溉供水。在青海格尔木开展了大型水源地技术经济与环境综合评价总结报告,对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和诱发荒漠化现象进行调查,提出了环境风险可控、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为泽库县政府编制了遥感图、地貌地势图、土地沙化图等图件,为泽库县申请沙漠公园提供了数据支撑。

    查明青藏高原矿业开发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程度及发展趋势;构建了青藏高原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完成青藏高原典型矿区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构建了青藏高原矿业开发地质环境损害经济补偿评估体系,并对青藏高原典型矿区的地质环境损害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改进了基于土壤水热运移机理的高寒草甸区人工治理技术,总结了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模式;提出了青藏高原绿色勘探开发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项目成果及时提供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使用。

    助推形成石头坑德大型远景勘查基地,促进形成了哈日扎—那更康切尔沟大型银、多金属矿勘查开发基地,奠定了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地区矿业开发的资源基础。拉动地方和商业性矿产勘查19项次(资金16906.71万元),深化了自然资源部“地质调查﹢”精准扶贫模式。在北祁连选择典型地区开展地质遗迹景观调查。编制大比例尺地质遗迹专题图件及地质演化简史,分级评价其科普、科学及观赏价值,分析地质遗迹景观保护的影响因素,为祁连山国家公园规划编制、功能分区划定、资源确权登记等提供了坚实的资料支撑,为旅游扶贫产业发展提供了规划建议。

    六盘山区

    为红土地再添发展新动能

    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红军长征一、二、四方面军的会师地。受制于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常年干旱少雨,地质灾害频发,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滞后,脱贫任务艰巨。

    自2013年以来,西安地调中心累计投入经费3746.22万元,先后组织实施西北五省耕地区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六盘山盆地中生界油气战略选区调查、天水—宝鸡地区1∶25万基础地质调查修测、商丹—大柴旦地区区域地质调查等多个项目,取得的系列成果正成为红土地发展的新动能。

    开展重大突发地质灾害调查,建立地质观测基地6处。建立并不断充实西北片区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专家队伍和后勤物资保障基地。总结西北地区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研究了地震和极端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的机理与成灾模式,开展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评估与监测工作。

    摸清土地质量生态状况,圈定绿色富硒土地资源1335平方公里;提出了甘肃静宁县苹果种植适宜性区划,有效服务了甘肃省辰宇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有机苹果示范园建设。开展了六盘山盆地中生界油气战略选区调查,评价六盘山盆地固原凹陷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良好,优选了页岩油气有利目标区一处。

    开展商丹—大柴旦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完成调查面积400平方公里、进行北祁连沟弧盆体系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矿产、地质景观成岩关系调查,调查总结祁连山早古生代洋—陆演化与典型板块构造遗迹景观的关系,申报野外观测基地,服务于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为旅游扶贫产业发展提供了规划建议。

     

    为脱贫攻坚注入地质科技力量

    在7日召开的乌蒙山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移交暨经验交流现场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乌蒙山区19县政府移交了“耕地集中分布区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耕地保护规划建议报告”及相关数据、图件。

    据介绍,乌蒙山区是自然资源部牵头联系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把助力和支撑服务脱贫攻坚作为地质调查工作的重中之重,仅2016年以来,先后在四川、云南等省部署实施了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6项,覆盖面积69104平方公里,圈定富硒土地3478万亩,其中绿色富硒土地达224万亩。在马边彝族自治县、昭觉县、大关县、盐津县等19县精准实施“订单式”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19项,覆盖面积4500平方公里。在叙永县、镇雄县开展1:1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2项,覆盖面积82.59平方公里,圈定可供直接开发利用的绿色、无公害富硒耕(园)地资源107.3万亩,集中连片分布基地100余处,地方政府可在调查圈定的富硒地块上直接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园,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获得收益。调查成果为当地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及开发利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及特色农业产业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服务。

    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同时带动贵州省投入近3亿元实施全域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四川省投入近9000万元实施“金土地工程”土地整理区以及攀枝花市、宜宾市、安宁河谷等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助力贫困区农民脱贫增收。

    科技日报:地质调查助力乌蒙山区脱贫攻坚

     

    乌蒙山云南片区区域范围共包括4个州(市)、15个县(市、区),分别是:昆明市禄劝县、寻甸县;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彝良县、威信县、镇雄县;曲靖市会泽县、宣威市;楚雄州武定县。区域国土总面积4.5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76.93万人,贫困人口173.27万人,占片区人口的36.7%。乌蒙山云南片区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土地负荷最重、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全省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扶贫开发新思想新理念为指引,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下,在国土资源部的牵头推动和国家各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工作思路,编制《乌蒙山云南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6~2020年)》和15个县级片区实施规划,把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面实行省、市、县、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双组长”负责制和行业部门“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对州(市)、贫困县、行业部门、定点扶贫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五位一体”责任考核机制,全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一起抓”“挂图作战”的攻坚态势全面形成。与2011年末相比,乌蒙山云南片区贫困人口从306.7万减少到2016年末的135.86万,贫困发生率从36.2%下降到2016年末的18.71%。与2015年末相比,2016年末乌蒙山云南片区人均GDP从1.41万元提高到1.52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337.27元提高到8135.07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乌蒙山云南片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麻柳湾至昭阳、昭阳至会泽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镇雄至毕节、普立(滇黔界)至宣威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大,建成通乡油路500多条、硬化建制村公路1500多条。建成一批骨干水源、民生水利和农田水利工程,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6件,水利枢纽工程、中型水库建设5件。

    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培植加速

    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创新发展思路,突出高原粮仓、特色经济作物、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和开放农业6大建设重点,打造“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靓丽名片。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确保贫困农户在特色产业发展中获得收益。

    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能力。2016年,全省乌蒙山片区15个县(市、区)对9.13万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开展了一批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完成鲁甸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投资161.06亿元。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力度,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培训,以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逐年加大

    深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积极探索生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天保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项目,以生产持续发展、生态持续修复为主,着力实施陡坡地治理、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等项目,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

    对口帮扶协作进一步深化

    国家把昭通市作为粤滇扶贫协作的重点后,云南省积极与东莞市、中山市对接,签订了总体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和扶贫示范村建设、干部交流、教育、卫生等8个单项扶贫协作协议。昭通市10个贫困县全部与广东省东莞市、中山市有关区、镇、街道结对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协调浙商总会、新沪商联合会、银泰集团、太平保险集团、上海复星集团等挂钩帮扶乌蒙山云南片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培训就业等方面深入开展帮扶合作。

     

    国土政策助脱贫 多措并举显成效

     

    用足用活用好增减挂钩政策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的十条意见》《关于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用地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相关政策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安排2017年度增减挂钩周转指标时,重点对乌蒙山云南片区15个县(市、区)及全省73个国家级贫困县给予倾斜支持。截至目前,全省共审批增减挂钩实施方案24个,拆旧复垦总面积9350亩,预计节余指标4138亩。昆明、昭通等6州(市)13个县(市)向昆明市及滇中产业新区流转增减挂钩节余指标2040亩,交易总额5.53亿元。

    确保脱贫攻坚用地需求

    2016年度,共保障乌蒙山云南片区项目用地9.4万亩。对于符合“十三五”扶贫攻坚的移民搬迁安置用地,采取多种方式优先保障。对有关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基础设施控制性工程,上报国土资源部及时办理先行用地审批手续。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下达〈2017年全国土地利用计划〉的通知》,在县级规划调整完善方案审查过程中,保证乌蒙山片区各县(市、区)预留足够的规划指标,以保障未来5年当地村庄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用地需求。对符合全省扶贫攻坚规划的移民搬迁安置用地,且急需开工建设的,可先行使用土地。

    加大土地整治支持力度

    2016年度,共安排乌蒙山云南片区土地整治项目26个,建设规模23.71万亩,资金3.14亿元。为进一步加大土地整治助推扶贫攻坚力度,经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国土资源厅正积极组织开展乌蒙山云南片区土地整治重大扶贫工程项目申报,项目申报范围包括昆明、曲靖、昭通、楚雄4个州(市)的15个县(市、区),拟计划建设规模224万亩,预算投资68.72亿元。项目实施后将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产品生产能力,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16年度,共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8174万元用于支持乌蒙山云南片区15个贫困县(市、区)33个大型以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中央财政安排昭通市因地质灾害搬迁避让补助800户1600万元;省级财政按照因素法切块分别直接划拨宣威市、镇雄县284万元、736万元用于开展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治理与搬迁工程、应急体系建设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型以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立项核查和易地扶贫因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作扎实推进。

    加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力度

    2016年度,投入乌蒙山云南片区地质调查项目资金4627万元,安排1∶5万区域地质调查18个图幅、矿产地质调查3989平方千米、1∶25万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2000平方千米、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8803平方千米、1∶5万地质灾害调查800平方千米,以上项目计划2018年完成。省地勘基金在乌蒙山片区武定县长冲钛铁砂矿安排矿产勘查项目1个,资金1392.45万元。

    决战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