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服务土地管理现场会于6月25日在浙江省嘉兴市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会上发布《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年)。

      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共完成土地地球化学调查面积150.7万平方千米,其中耕地调查13.86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8%。在已完成调查的区域范围内,无污染耕地12.7亿亩,占全部调查耕地面积的92%,主要分布在苏浙沪区、东北区、京津冀鲁区、西北区、晋豫区和青藏区等地,其中京津冀鲁区和晋豫区无污染耕地面积占区域全部调查耕地面积的99%以上。本次新发现绿色富硒耕地资源5244万亩,主要分布在闽粤琼区、西南区、湘鄂皖赣区、苏浙沪区、晋豫区及西北区等地。调查表明,富硒耕地资源主要受硫化物矿床、黑色岩系、煤系地层等地质体和特定的土壤类型控制,土壤中硒元素来源稳定,有利于长期开发利用。此外,山西、辽宁、福建、天津、青海等地还发现了一批富硼、钼、锌等有益微量元素的特色耕地资源。

      报告对耕地污染问题进行了数据公开和原因分析。调查结果显示,重金属中-重度污染或超标的点位比例占2.5%,覆盖面积3488万亩,轻微-轻度污染或超标的点位比例占5.7%,覆盖面积7899万亩。地质背景值高、成土过程次生富集和人类活动是造成耕地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此外,报告还指出了局部地区土壤有机质下降,北方土壤碱化趋势与南方土壤酸化趋势同时出现等实际问题。

      针对我国耕地特点和复杂成因,报告建议,应利用全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成果信息,加大成果的转化利用,充分发挥地质调查成果在土地资源管理、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基础作用。对目前无污染耕地要实施严格保护政策,积极预防和控制工农业生产活动对耕地可能造成的污染影响。对富硒耕地要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强化数量和质量动态监控管理。对重金属中-重度污染或超标耕地,建议区别情况对其采取修复治理,调整种植结构或土地用途,开展成因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估,实行分区、分类、分级管理。对土地有机质及酸碱度变化问题,应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对北方耕地地下水开采利用,加大水土流失调查与整治力度,管控有可能形成污染源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并降低人类活动影响。

      据悉,本次调查是迄今为止我国系统组织完成分析元素最多、调查精度最高、执行标准最严的一次专业调查工作。截至2014年,调查工作已持续15年,利用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近20亿元,组织协调全国77家单位10万余人次,通过对60多万件土、水、生物等样品的54种元素指标进行高精度测试,获得了3000多万个数据,建立了全国和31个省(区、市)土地的地球化学动态数据库,对耕地的地球化学状况进行了评价,对我国耕地的地球化学总体状况形成了初步认识和基本判断。本次调查为国家《土壤污染防治法》起草、《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实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公报》编制和《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在支撑国土资源部土地质量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受时间和人力限制,本次调查主要满足我国土地资源的宏观规划,在调查内容、调查范围、评价程度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形成的仍属于战略性的调查成果和概略性的初步认识。下一步,应继续加快构建中央、地方联动机制,紧紧围绕土地管理的重大迫切需求,提高调查精度,扩大调查内容,系统开展重点地区的大比例尺调查,建立国家土地地球化学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持续更新土地地球化学数据库,使地质调查成果更加有力地支撑国家土地资源管理立法、土地利用规划、“三条红线”划定、特色土地资源开发、优质土地资源保护和污染土地整治修复等工作,推动全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年)发布
      硒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营养组织确认的人体必须营养元素,摄入不足或过多均会危害人体健康。通常将土壤硒含量介于0.4毫克/千克到3.0毫克/千克间的耕地定义为富硒耕地。根据《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NY/T 391-2013)中重金属评价标准和调查区的土壤硒含量,调查新发现5244万亩绿色富硒耕地,主要分布在闽粤琼区、西南区、湘鄂皖赣区、苏浙沪区、晋豫区及西北区。富硒耕地主要受硫化物矿床、黑色岩系、煤系地层等地质体和特定的土壤类型控制,土壤中硒元素来源稳定,有利于长期开发利用。另外在山西、辽宁、福建、天津、青海等地还发现了一批富硼、钼、锌等有益微量元素的特色耕地。

      目前,绿色富硒耕地已经成为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新的增长点。湖北、广西、青海、浙江、福建、四川、江西、海南、湖南等省(区)人民政府已将开发富硒耕地作为实施农业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力开发富硒、富锌等特色耕地,形成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湖南新田县充分利用富硒耕地,发展富硒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面积达27万亩,建成了三大富硒产业园,培育了省内外知名的富硒农产品品牌,形成了46家规模较大的富硒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合作社)。2014年全县富硒产业生产总值达2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40%,实现利润超过10亿元,比上年增长35%,从事富硒产业的人员突破10万人。

      全国绿色富硒耕地分布

    地区

    绿色富硒耕地面积

    (万亩)

    占调查耕地面积的比例

    %

    全国

    5244

    3.8

    东北区

    184

    3.5

    晋豫区

    970

    18.5

    京津冀鲁区

    446

    8.5

    闽粤琼区

    916

    17.5

    青藏区

    2

    0.1

    西北区

    133

    2.5

    西南区

    961

    18.3

    湘鄂皖赣区

    1145

    21.8

    苏浙沪区

    487

    9.3


      在富硒地区已发现种植的水稻、小麦等大宗农作物及黄豆、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达到富硒农作物标准,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弥足珍贵。建议科学编制实施富硒耕地开发利用规划,健全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制度体系,强化数量和质量动态监控管理,促进富硒耕地可持续利用。


    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发现5244万亩富硒耕地

    上个世纪接近尾声的时刻,我国地球化学领域开启了一项声势浩大的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这也是跨越两个世纪实施的一项基础国情调查计划。

     

    按照规划,这项调查要在1999年~2015年期间,利用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近20亿元,以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法,系统查明我国土地质量的地球化学状况,对我国土地质量状况作出判断。

     

    单看成杭新的成长履历,他似乎不太可能与这次大调查有任何关系。

     

    成杭新,我国著名应用地球化学家谢学锦院士的学生,江苏启东人,博士、二级研究员。他于1983年获长春地质学院找矿地球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94年获原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应用地球化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北京大学应用化学方向博士后出站。

     

    事实上,在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提出之初,在土地质量的地球化学状况为何物还鲜为人知的时候,成杭新就凭借超级敏感的判断,迅速将研究方向转向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这一全新的领域。

     

    在全面参与这项调查计划的策划和顶层设计工作过程中,成杭新作为“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的首席专家,组织协调全国77家单位10万多人次,持续15年埋头苦干,主持完成土地质量调查总面积196万平方千米,首次系统查明我国土地的地球化学状况,为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国情数据。

     

    悠悠土地情

     

    耕地质量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一般的科研论文难以判断我国耕地地球化学的状况。

     

    有了第一手调查数据,成杭新在系统总结15年来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

     

    在2015年全国土地日(6月25日)当天,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这也是我国首次发布此类报告。其中,所涉及的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是迄今为止我国系统组织完成分析元素最多、调查精度最高、执行标准最严的一次专业调查工作,获得的大量国情数据翔实系统,不仅为国家《土壤污染防治法》起草、《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实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公报》编制和《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而且在支撑国土资源部土地质量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对我国耕地污染问题进行了数据公开和原因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无污染耕地12.72亿亩,占调查耕地总面积的91.8%;重金属中-重度污染或超标的点位比例占2.5%,覆盖面积3488万亩,轻微-轻度污染或超标的点位比例占5.7%,覆盖面积7899万亩。地质背景值高、成土过程次生富集和人类活动是造成耕地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此外,报告还指出了局部地区土壤有机质下降、北方土壤碱化趋势与南方土壤酸化趋势同时出现等实际问题。

     

    报告所形成的无污染耕地判断在土地利用规划编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后备耕地资源验收、土地整治规划、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评价等土地资源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浙江、山东、上海、天津、江苏、广西、福建、安徽等省(区、市)加强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在服务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选区与建设、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完善、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与监测和特色优质耕地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报告中提到的所发现的富硒耕地资源成为地方政府实施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的重要抓手。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调查新发现5244万亩富硒优质耕地,主要分布在闽粤琼区、西南区、湘鄂皖赣区、苏浙沪区、晋豫区及西北区;此外,山西、辽宁、福建、天津、青海等地还发现了一批富硼、钼、锌等有益微量元素的特色耕地资源。目前,一批富含微量元素的优质耕地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新的增长点。在湖北、广西、青海、浙江、福建、四川、江西、海南、湖南等省(区),政府将开发富硒耕地作为实施农业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大力开发富硒、锌等特色优质耕地,形成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湖南省新田县充分利用富硒耕地,发展富硒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面积达27万亩。2014年,该县富硒产业生产总值达2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40%,实现利润超过10亿元,比上年增长35%,从事富硒产业的人员突破10万人。

     

    针对我国耕地特点和复杂成因,报告建议,应利用全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成果信息,加大成果转化利用,充分发挥地质调查成果在土地资源管理、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基础作用。对目前无污染耕地要实施严格保护政策,积极预防和控制工农业生产活动对耕地可能造成的污染影响;对富硒耕地要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强化数量和质量动态监控管理;对重金属中-重度污染或超标耕地,建议区别情况进行修复治理,调整种植结构或土地用途,开展成因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估,实行分区、分类、分级管理;对土地有机质及酸碱度变化问题,应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北方耕地地下水开采利用,加大水土流失调查与整治力度,管控有可能形成污染源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并降低人类活动影响。遏制耕地质量下降趋势,促使区域耕地现状显著好转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成杭新组织全国同行持续15年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在大地上留下了一长串坚实的脚印,对我国耕地地球化学状况提出了重大判断,有力促进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原始创新,显著提升了勘查地球化学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勘查地球化学服务领域的全面转型。

     

    然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开展之初却是困难重重。当时,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是一项全新的地质调查工作,没有技术,没有规范,没有方向,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成杭新与全国专家学者一起集成创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等方法技术,并形成系列技术规范,全面支撑了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方法技术的统一和工作的有序推进。他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杨忠芳等人共同构建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的框架、思路和方法,突破了土地质量评价的传统指标体系,为全面判断土地质量现状提供了方法学。

     

    漫漫生态路

     

    生态地球化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用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中及其之间的分布、分配、迁移、转化规律及生态效应。它着重在全球、区域和局部尺度上进行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探索地球化学问题中主要元素的成因来源、迁移转化、生态效应、变化趋势全过程。其调查方法是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填图,研究对象是地球系统或生态系统中的地球化学问题,理论基础是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原理,技术路线是以土壤圈为中心评价地球系统,应用领域是土地利用规划及农业、环境等。

     

    这一学科的开创,源于成杭新与中国地调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奚小环、杨忠芳等共同开展的不同介质间元素迁移循环的基础研究。这项研究形成了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单元、以物质在生态系统各环境要素中的循环和生态系统间的迁移为主线、以化学元素和有害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为中心的生态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突破了传统勘查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实现了元素循环迁移的理论创新,开创并推动了生态地球化学学科的建立和快速发展。

     

    也正是借助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杭新被业界称为我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事业、生态地球化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土壤专项、国土资源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土资源行业基金科研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等40余个项目,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杰出地质人才,荣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此外,他还作为特邀主编,组织出版了在国际取得巨大反响的《勘查中国:环境与资源》专刊;领导和组织出版了各省多目标地球化学系列图集近20册。

     

    拳拳师者心

     

    在取得多项杰出成果的同时,他建立了一支勇于探索创新的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团队,共联合培养勘查地球化学博士、硕士13人,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培训10余次,培训学员200余人,为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有力支撑了全国区域化探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实施。同时,以团队为基础组建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表层碳-汞地球化学循环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中心、成果技术集散中心和交流合作研究中心。

     

    一言以蔽之,成杭新引领了勘查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方向,为繁荣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原始创新、实现勘查地球化学传统研究领域的全面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头顶闪烁如此耀眼的光环,成杭新却始终不忘初心。他说:“我更愿意站在实实在在的地面上,静下心来,在平淡中坚守‘勘查中国’,努力更有效地解决公众、社会关切的土地质量问题。”

     

    成杭新(右三)到湖南省新田县调研富硒土地资源支撑精准扶贫效果和模式

    把研究深深嵌入大地
        无重金属污染耕地是重金属含量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二级标准的耕地。本次调查查明无污染耕地12.72亿亩,占调查耕地总面积的91.8%,主要分布在苏浙沪区、东北区、京津冀鲁区、西北区、晋豫区和青藏区。

         建议对无重金属污染耕地实施严格保护政策,将其作为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主要对象,采取必要措施,积极预防和控制工农业生产活动对耕地可能造成的污染影响,强化污染防控,实现无污染耕地的永续利用。

      全国无重金属污染耕地分布

    地区

    无污染耕地面积

    (亿亩)

    占调查耕地面积的比例

    %

    全国

    12.72

    91.8

    东北区

    2.46

    97.6

    晋豫区

    1.86

    99.1

    京津冀鲁区

    2.23

    99.1

    闽粤琼区

    0.42

    78.9

    青藏区

    0.04

    98.2

    西北区

    1.02

    98.4

    西南区

    1.15

    77.7

    湘鄂皖赣区

    2.01

    82.1

    苏浙沪区

    1.50

    91.2



    图  全国无重金属污染耕地分布

    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发现12.72亿亩无重金属污染耕地...
    硒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营养组织确认的人体必须营养元素,摄入不足或过多均会危害人体健康。通常将土壤硒含量介于0.4毫克/千克到3.0毫克/千克间的耕地定义为富硒耕地。根据《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NY/T 391-2013)中重金属评价标准和调查区的土壤硒含量,调查新发现5244万亩绿色富硒耕地,主要分布在闽粤琼区、西南区、湘鄂皖赣区、苏浙沪区、晋豫区及西北区。富硒耕地主要受硫化物矿床、黑色岩系、煤系地层等地质体和特定的土壤类型控制,土壤中硒元素来源稳定,有利于长期开发利用。另外在山西、辽宁、福建、天津、青海等地还发现了一批富硼、钼、锌等有益微量元素的特色耕地。
      目前,绿色富硒耕地已经成为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新的增长点。湖北、广西、青海、浙江、福建、四川、江西、海南、湖南等省(区)人民政府已将开发富硒耕地作为实施农业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力开发富硒、富锌等特色耕地,形成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湖南新田县充分利用富硒耕地,发展富硒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面积达27万亩,建成了三大富硒产业园,培育了省内外知名的富硒农产品品牌,形成了46家规模较大的富硒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合作社)。2014年全县富硒产业生产总值达2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40%,实现利润超过10亿元,比上年增长35%,从事富硒产业的人员突破10万人。

      全国绿色富硒耕地分布

    地区

    绿色富硒耕地面积

    (万亩)

    占调查耕地面积的比例

    %

    全国

    5244

    3.8

    东北区

    184

    3.5

    晋豫区

    970

    18.5

    京津冀鲁区

    446

    8.5

    闽粤琼区

    916

    17.5

    青藏区

    2

    0.1

    西北区

    133

    2.5

    西南区

    961

    18.3

    湘鄂皖赣区

    1145

    21.8

    苏浙沪区

    487

    9.3


      在富硒地区已发现种植的水稻、小麦等大宗农作物及黄豆、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达到富硒农作物标准,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弥足珍贵。建议科学编制实施富硒耕地开发利用规划,健全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制度体系,强化数量和质量动态监控管理,促进富硒耕地可持续利用。



    图  全国绿色富硒耕地分布图



    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发现5244万亩富硒耕地

    摘要:充分利用已有成果资料,编制了《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从城镇与基 础设施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布局、耕地保护和质量管理、国土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海岸带开发与保护5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为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提供了基础信息和重要支撑服务。

    1.项目概况

    为支撑长江经济带科学规划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主要任务是查明重点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综合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三线” 划定、国土规划、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规划及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基础支撑。为加快服务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应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近30个单位200余人利用已获取的土地、矿产、能源、海洋、地下水、环境、灾害防治等方面成果,提取对规划建设有直接影响的地质资源环 境要素,开展了《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编制。

    2.成果简介

    《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从城镇与基础设施规划需要关注的重大地质问题、产业发展规划布局需要考虑的能源与资源潜力、耕地保护和管理需要重视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背景、国土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重视的资源环境状况和海岸带地区国土资源 与环境条件5个方面编图35件,为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及上中下游协同发展提供了基础信息和重要支撑服务。

    (1)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程度、国土开发强度及岩溶塌陷、地面沉降、 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特征和区域地壳稳定性,提出了城镇 与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地质适宜性建议。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呈东高西低的梯度分布,东部上海市接近90%,中部皖赣 湘鄂约51%,西部贵州仅有35%。经济带土地资源开发强度高,2013年长江经济带平均国土开发强度为6.9%,是全国的 1.7倍,但区域差异较大。上游云贵川渝 4省市崩塌、滑坡、泥石流点多面广、高发频发,局部地壳稳定性差,活动断裂发育;中游皖赣湘鄂4省岩溶塌陷问题突出;下游苏浙沪3省市地面沉降、地裂缝问题较严重。从地质安全考虑,经济带城镇与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不适宜区为地震活跃、活动断裂发育区及采空塌陷区,适宜性较差区为崩滑流、岩溶塌陷、地裂缝高易发区及部分活动断裂带两侧,应采取防控措施区为崩滑流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地面沉降高易发区(图1)。

    (2)分析了长江经济带能源、金属、非金属、地热、地下水等矿产资源 分布特征,为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提供服务。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丰富,稀土、钛等占全国的80%以上,铜、钨等占全国的50%,铁、金等占全国的30%;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10%,石油探明储量占 全国2%,天然气资源潜力很大,探明储量占全国28%,在四川盆地涪陵地区发现我国最大的页岩气田占全国总产量的73.3%。现有矿山4.8万个,包括江西德兴铜矿等重要大型资源产业基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矿产资源具有良好的开采潜力,现已形成7处矿产资源潜力区,新形成4处矿产资源潜力区,还存在9处可开发利用潜力区。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苏北、江汉和四川盆地、滇西隆滑高原及断隆山地、川西滇东和东南沿海,地温1000m深度平均为40~45°C、2000m深度平均为60~80°C、3000m深 平均为90~110°C,地下热水可采资源量约160903.7万m3/a。地下水资源总量 为3497.75亿m3/a,占全国地下水资源 总量的37.8%。

    (3 )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土壤类型、耕地、土地有益元素等分布特征,评价了土地环境质量和绿色农产品产地适宜性,为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提供服务。长江经济带土壤类型有22种,其中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耕地水田主要分布于湘鄂东部、皖中、苏南地区,旱田分布在川中、苏院鄂北部。在已调查平原区,土地有益元素丰富区面积34.43万km2,占54.87%,主要分布于四川阿坝、成都盆地、环洞 庭湖、环鄱阳湖、安徽沿江、苏北沿海和杭嘉湖平原;土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一级以上清洁级面积34.84万km2,占58.51%,分布于苏北、江淮、江汉平原、成都平原等;绿色农产品种植最适宜区一适宜区面积41.27万km2,占63.31%, 主要分布于环太湖、里下河平原、江淮、环鄱阳湖、江汉平原、成都平原和云南玉溪地区。

    (4)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地貌、生态用地及生态敏感区分布特征,评价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适宜性,提出了国土分类保护区划、生态功能区划、重要湖泊湿地保护建议,为国土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服务。长江经济带地貌上跨越高原、盆地和丘陵平原三大阶梯,地势西高东低。生态用地中,林地在全区分布最广,是最主要的生态用地类型。生态敏感区有自然保护区1076处,其中,国家级123处,省级26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62处,世界级地质公园10处。长江经济带沉积盆地总面积约65.1万km2,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总潜力达902.89亿t,适宜一较适宜储存面积占24%, —般适宜面积占57.1%。国土保护区划分为优质耕地、重要生态 功能、水资源安全和人居生态环境4类保护区(图2),优质耕地保护区主要在四川盆地、鄱阳湖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东部沿海湿地、沿江主要河流湿地、中东部湖泊湿地、川西沼泽湿地及重要水库区人工湿地需要加强保护和修复。

    (5)分析了长三角海岸带滩涂资源、矿产资源、滨海湿地和近海水深地形特征,为沿海开发提供服务。长三角沿海后备土地资源丰富。滨海湿地总面积约13230km2,滩涂在平均高潮线以上面积460km2,海岸线至最大平均低潮线潮间带面积3024km2,低潮线以外至5m水深浅海海域面积2080km2。近海水下地形总体平缓,舟山群岛附近海域地形变化急剧,江苏辐射沙脊群发育(图3 )。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石油和天然气资 源丰富。

    3. 成果意义

    《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 题图集》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在内涵展现、主题编排和结构形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反映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国土资源分布特征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开发政策制定、开发强度控制、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土整治具重要意义。该图集近期已上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118册、国土资源部40册。(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姜月华 葛伟亚 周权平供稿)


    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多方位支撑长江经济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