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1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6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我国拥有一片广袤的蓝色疆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也吸引了无数英才投身海洋事业。有这样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地调与科研第一线,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海洋强国梦的初心——他就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基础地质室副主任、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工程首席专家张勇。

    张勇,博士,教授级高工,1970年12月出生,200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被评为优秀中层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2019年获得“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作为海洋基础地质调查首席专家,他深入落实国家科技创新理念,把加强基础研究放在地质调查工作的首要位置,对自己及团队高标准、严要求,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将全部心血投入到地调科研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牵头完成了中国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集成与应用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图一库一报告”重大创新性成果;牵头完成了我国首幅中比例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工作,建立了技术方法体系,为我国全面实施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起到了引领性和示范性作用。

    坚守初心 牢记使命

    1999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协调了60余家单位,动用了40余艘调查船只、10余架飞机、700余套调查设备,展开了规模空前的高强度大会战,系统采集了海量高精度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和资料,实现了海洋地质调查史上里程碑式的跨越。这是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史上首次完全由我国海洋地质工作者主导并完成的对管辖海域地质国情的系统调查。获得的宝贵资料和数据既是我国海洋地质国情调查原始性创新的丰硕成果,也是继续开展各专业领域海洋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张勇作为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工程首席专家,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坚持“中国人对自己的海域要形成自己的认识”的初心,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带领着团队,形成了中国海域“一图一库一报告”,即中国管辖海域地质调查史上第一部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集成报告,第一代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系列图件和第一个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他们还建立了全新的中国海域地层、岩浆岩和构造格架,揭示了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地貌和沉积物分布特征;提出了“东亚洋-陆汇聚边缘多圈层构造”和“边缘海沉积分异模式”等多项原创性理论与认识;构建了“多维多参量立体综合调查”、“多源异构大数据约束验证”和“边缘海海洋地质系列图件编制”等3套技术方法体系,全面展示了20年来我国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攻坚克难 砥砺前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把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放在地质调查工作的突出位置上,提出“把加强基础地质研究作为推进地质科技创新的源泉、活水源头”等一系列重要举措。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成果集成工作是引领海洋地质科技创新的关键突破口。

    1∶100万中国管辖海域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这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人人皆知的事情。面临着这样的压力,作为工程首席,张勇坚决服从局党组和所党委的要求,组建了坚强有力的工作组,忘我地投入到项目攻关上,仅2018年就召开各类工作会议20余次,向各级领导汇报近30余次。他连续工作300余天,放弃周末和节假日,带领项目组以“钉钉子”的精神进行攻关,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踏踏实实,实现了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突破性认识。

    期间,项目组也涌现出一批敢于担当的共产党员。工程秘书尚鲁宁在手指骨折的情况下,依然没有休息,坚持工作在一线。徐扬、王明健、黄龙、王忠蕾、徐晓达、梅西、胡刚等党员,时刻坚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胸怀大局,以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表率。作为副负责人的王中波,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带领第四纪沉积组获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有效地支撑了资源勘查、生态文明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增强了我国在国际海洋地学前沿的话语权,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规划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不畏艰辛 坚守一线

    第一手资料是海洋地质科研的生命线。作为项目负责人,张勇多年来始终奋斗在野外作业一线。海洋地质调查离不开船舶,出海工作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晕船是首先需要克服的难题,特别是夏季台风频发,张勇不但要克服自己晕船的不适,还要安抚好年轻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船上实行的是24小时工作制,每4小时一个班组,张勇只要在船上的时候,总是将最难熬的凌晨零点至四点的任务排给自己班组。另外,海上工作要“靠天吃饭”,长期出海更是难以照顾家庭,进入单位工作14年来,他没有休过年假和探亲假。

    在闽北海岛综合地质调查过程中,张勇带领8位项目组成员在海岛坚持工作3个多月。海岛气候条件恶劣,在岛期间多次遭遇台风、暴雨,他总是第一时间带领大家做好安全措施并且认真检查每一个细节,让成员们感到安全和踏实。在进行海岛外业调查过程中,经常需要进入无人踏入的山涧和丛林沟壑深处,他总是带头走在最前边,在密集的林木草丛中不畏酷暑、披荆斩棘,完成了岩石取样和遥感验证,获取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海岛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有些成员不适应南方的饮食习惯和潮湿气候,张勇总是想方设法为成员解决生活上的各种问题,事无巨细。他对待工作亦是精益求精,带领项目组成员利用碎片时间一起研究海岛资料,学习技术规范。

    亦师亦友 培养人才

    作为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河北地质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在多年潜心研究的同时,他还培养了20名研究生。

    培养研究生期间,张勇一再强调,科研注重两件事,一个是要讲诚信,另一个是要有创新。做科研如同做人,应该讲诚信,千万不能弄虚作假。正是在这种氛围下,他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海洋地质人才。2014年毕业的刘珊珊获得了河北省优秀硕士论文,2018年毕业的马晓红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我国的海洋地质调查事业任重而道远。谈到未来的工作设想时,张勇坚定地表示,作为共产党员和新时代的亲历者,我们要坚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决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海洋强国战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立足科研岗位,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攻坚克难,为实现伟大的海洋强国梦而不懈奋斗!

     

    牢记初心使命 追梦海洋强国

    日前,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数据处理中心承担的“125万锦西、日照和霞浦县等图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的2018年度二维多道地震、高分辨率多道地震、重力、磁力及多波束等数据处理项目通过了专家组验收并获得了优秀级评价。其中,由“海洋地质九号”采集的900千米长排列二维多道地震的数据处理更是专家组关注的焦点。

    针对“海洋地质九号”的“首秀”产品,数据处理中心对数据进行了详尽的“体检”,包括对原始数据频谱特征、噪音类型、子波形态、羽角分布、震源电缆沉放深度、水鸟姿态、导航定位、磁带记录格式、记录道头等逐一分析。结果表明,整个作业过程中系统运转良好,原始数据频带宽、富低频,满足地质调查的需要。经过一系列针对性技术手段处理后,成果剖面信噪比高,波组特征清晰,地层连续性强,层位信息丰富,断面清楚,深部成像效果改善明显,剖面质量相比往年采集的多道地震资料有了较大的提升。为了检验最终处理成果,处理项目组首先将本区域重、磁数据与地震数据对比,确定基底深度,然后与以往采集处理的邻近测线数据对比,在验证采集数据质量的同时,充分挖掘数据处理能力,最大程度展现“海洋地质九号”的地震勘探实力。

    “海洋地质九号”首次采集二维多道地震数据处理项目的高质量完成,不仅标志着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首检,充分证明了多道地震的作业能力,也标志着我所数据处理中心地震数据处理能力的继续提升。

     

    海洋地质九号首秀成果通过“体检”

    11月16日,随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黄海中部200米地质浅钻任务结束,该项目2018年度全部外业调查任务圆满完成。

    据悉,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自2018年4月18日出队至11月16日收队,在南黄海工区利用“海洋地质九号”、“业治铮”、“勘407”3艘调查船,共完成地质取样表层样300站位,柱状样51站位,地质浅钻2口(进尺分别为150.10米与200.10米),多波束测量5280公里,二维多道地震942公里,高分辨率多道地震、重磁同步测量2553.6公里,所有地质样品和相关数据资料均满足设计要求,并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验收,验收等级全部为优秀级。

    海上施工期间曾遇到了恶劣天气、设备故障、调查船只更换等不利因素,但项目组克服了重重困难,精心部署、合理规划,最终保质保量的完成了调查任务,为1:25万区调涉及南黄海地形地貌、第四系地层层序及古环境演化、深部构造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二维多道——室内操作

      

    浅钻施工——提升钻杆 

     
    青岛海洋所1:25万区调项目2018年度外业调查任务圆满...
      根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技术工程化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总体部署,为掌握项目任务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规范执行,2015年3月13—15日,项目牵头单位物化探所组织项目监理组成员、技术专家组成员和项目总体组成员,分别对重庆地质仪器厂承担的任务“三维多参量电磁探测技术产品化研究”和成都理工大学承担的任务“三维时频域电磁测深信号处理与反演成像解释系统”进行了检查和研讨。

      三维多参量电磁探测技术产品化研究工作包括工艺开发、仪器生产、仪器检测三个主要方面,目的是为了提升仪器的稳定性、可靠性,形成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仪器的加工工艺、生产流程、检测方法,以及仪器的操作维护手册,促进系统的推广和应用。项目完成了90根高频感应式传感器的加工和工艺文件一套(机械图纸、材料清单、原件清单、材料图印刷版图、装配工艺、焊接工艺、调试工艺、检验工艺和使用说明),100台接收机的部件加工、样机调试和工艺文件,2台30千瓦发射机的部件加工和工艺文件,以及瞬变电磁发射和接收仪器的部件加工和部分工艺文件,各项工作基本按计划进度进行。在完成仪器的后期加工与测试后,将开展应用培训和模拟环境的测试。

      三维时频域电磁测深信号处理与反演成像解释系统研究是结合三维电磁探测数据采集的特点,开展大地电磁、磁性源瞬变电磁数据处理和正反方法研究与程序开发,为三维电磁探测系统软件提供计算方法模块。项目研制开发了瞬变电磁信号处理、三维大回线装置正演数值模拟、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与三维成像算法程序,以及大地电磁信号处理、矢量有限元和有限差分三维正演、三维最优化反演与概率成像算法程序,同时开展了理论数据计算和对比实验工作,并编写了部分程序文档,提交了相关信号处理和正演模拟程序。项目组将在3月底陆续提交已完成的程序代码,以便于系统集成。

      通过本次检查,项目组织部门、项目牵头单位加深了对两个被检查任务的了解,并就任务实施过程中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在肯定任务取得的进展和成果的基础上与任务负责人和技术骨干进行了沟通,针对存在的仪器和程序的测试、完成时间等问题给出了改进建议,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工作要点。


    对重庆地质仪器厂的现场检查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两个委托业务工作进...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日前组织专家对南海三维多道地震调查获取的野外资料进行验收,专家组对“海洋地质九号”船首次自主开展的双源双缆地震作业取得的高品质资料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通过验收并被评为“优秀”级。

    外业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组历时1个月时间,在南海开展了三维多道地震调查连续作业。本次三维多道地震共完成测线120条,累计工作量2833千米(满覆盖2626千米),覆盖面积220平方千米。目前,三维地震数据处理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从现场预处理完成的地震剖面来看,此次采集的地震数据信噪比高,浅部地层和断裂显示清晰,在峡谷的两侧能够清晰的识别出BSR,且BSR沉积层的厚度可达0.5s,具有较高的调查目标勘探价值。完全满足项目组后续开展研究工作的需要。

    历经4年多的发展,青岛海洋所多道地震调查队伍从无到有,技术能力日臻完善,继2021年实现8000立方英寸大容量气枪阵列/12千米缆长二维多道地震作业能力后,再次升级为双源双缆三维作业。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开创了青岛海洋所自主实施三维多道地震的先河,标志着青岛海洋所多道地震调查能力再上台阶,为后续开展斜缆、垂直缆等作业方法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 

     

     
    青岛海洋所多道地震调查能力迈入三维时代

    1999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采用统一的标准对我国主张管辖海域组织实施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截至2015年,已完成1∶100万南通幅、上海幅、海南岛幅等16个完整图幅和4个不完整图幅的调查和综合调查报告编制,实现了对我国管辖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全面覆盖。

    随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3家单位,全力推进成果集成,首次形成了基于此次调查全覆盖实测数据的“一图一库一报告”系统性成果,获得了多项理论认识与创新。

    成果与进展

    一是编制了首套1∶100万海洋地质系列图。这是我国管辖海域第一代以实测资料为基础的海洋地质系列图,包括6种基础性图件、19种专业性图件、2种应用性图件,全面展示了20年来我国开展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二是建成了标准统一、结构合理的中国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空间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中国海域16种调查数据、5大类分析数据、10类成果图件,共计758个数据集,为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全面高效的数据服务。

    三是形成了一套“志书性”的著作,可作为海洋资源勘查、海洋科学研究、重大工程建设、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的“工具书”。

    四是刻画了中国边缘海地貌形态。依据“形态与成因、内营力与外营力、分类与分级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先宏观后微观、先群体后个体的分析组合方法划分了四级地貌单元;阐明了海域基本地貌格局,宽广大陆架和沟-弧-盆体系是中国东部海域主要地貌特征,多类型陆架、海底峡谷群和深海平原则是南部海域主要地貌特征。

    五是揭示了中国海域重磁场特征。重力异常场直观展示出了中国东部海域“东西分带、南北分块”和南部海域“东西分块、南北分带”的构造格局。磁异常显示出东部海域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条带状走向和南部海域团块状特征。

    六是编制了中国海域及邻区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提出了“东亚洋陆汇聚边缘多圈层相互作用”理论模式;系统查明了中国海域断裂发育特征;揭示了中国海域深部壳幔结构。

    七是厘定了中国海域地层系统。制订了中国海域综合地层分区方案,从整体上反映了不同构造单元的地层发育特征,从层序地层的角度揭示了东亚大陆边缘中-新生代的构造格局与沉积演化规律;系统总结了中-新生界地层发育特征和规律。

    八是揭示中国海域晚第四纪沉积演化过程。系统地揭示了沉积物区域分布规律,总结提出中国东部海域“大江大河-大三角洲-宽缓陆架-深水海槽”条带状沉积分异模式和南海“短源性河流-多类型陆架-高角度陆坡-深海海盆”的环带状沉积分异模式。

    中国海域地层比对

    应用与转化

    通过一系列研究和对比,工作人员总结了中国海域成矿成藏规律,有效拓展了南黄海海域的油气资源领域;对我国管辖海域38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油气新区、新层系分布面积达120万平方千米,圈定一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区,石榴子石、金红石、锆石等重矿物资源潜力区,建筑用海砂潜力区、热液资源区等。

    相关成果还支撑了“蓝色国土”生态文明建设。例如,建立了全新世以来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演化模式,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三角洲地区陆海交互作用的影响机理,服务于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定量评价了辽河、黄河、长江、闽江和珠江五大河口底质重金属污染程度,为改善河口地区海洋生态环境提供科学支撑;系统总结了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和琼州海峡跨海通道主要灾害地质类型,为跨海通道的工程建设提供了合理建议。

    此外,工作人员建立了“多维多参量立体综合”野外调查、“多源异构大数据相互约束和验证”数据处理、“中国边缘海海洋地质系列图编制”等三套技术方法体系,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水平。

     
    中国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硕果累累

    近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新获7项国家专利授权。其中“一种利用冷泉气体渗漏计算海洋流场的方法及处理终端”、“一种海底泥火山温度压力的监测方法”、“一种冷泉区海底生物识别方法及处理终端”和“一种计算海底泥火山泥流水平运动速度的方法”4项专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种用于岩心扫描装置”、“一种适用于海底泥火山的天然气采集装置”和“一种冷泉水合物培养及采集装置”3项专利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

    一种利用冷泉气体渗漏计算海洋流场的方法及处理终端(专利号:ZL 201910716070.X),可以通过冷泉气泡在水体中的三维多波束水体结构计算冷泉区洋流流场,为物理海洋流场监测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

    一种海底泥火山温度压力的监测方法(专利号:ZL 201911014438.4),可以实现对深海泥火山温度压力的时间序列监测,为研究泥火山活动与深部地质活动提供数据和基础。

     

    一种冷泉区海底生物识别方法及处理终端(专利号:ZL 202010008208.3),可以对冷泉区获取的大量视频影像资料进行自动处理,快速识别海底地质及生物并进行分类,大大提高深海冷泉区生物生态群落研究效率。

     

    一种计算海底泥火山泥流水平运动速度的方法(专利号:ZL 201910986984.8),可以实现对海底泥火山生长和运动的监控,为预测和预警泥火山活动导致地质灾害提供方法和思路。

     

    一种用于岩心扫描装置(专利号:ZL 201921398226.6),为大洋和深海钻探岩心多参数扫描和记录提供了方法和装置。

     

    一种适用于海底泥火山的天然气采集装置(专利号:ZL 201921714842.8),可以将深海泥火山的天然气进行收集,为泥火山渗漏天然气作为能源资源进行采集和开发提供了方法和装置。

     

    一种冷泉水合物培养及采集装置(专利号:ZL 201921712828.4),实现了冷泉区渗漏气体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转化,并为冷泉区渗漏气体作为资源开发提供了有效思路。

    广州海洋局新获7项国家专利授权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主开发,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成核生长模拟软件”获得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登记号为2019SR0851778。

    据介绍,该软件主要用于二维多孔介质中不同孔隙微观赋存形式的天然气水合物随机成核生长过程的模拟,一是能够模拟孔隙中心型、颗粒表面型和弥散型天然气水合物的随机成核生长过程;二是能够获得多孔介质有效孔隙直径因天然气水合物成核生长动态演化数据;三是能够获得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动态演化数据;四是能够获得多孔介质孔隙中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图像。

    目前,该软件已经应用于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研究中,为深入研究含水合物沉积物有效孔隙分形特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为发展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性分形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岛海洋所获一项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成核生长模...

    蓄势待发的“海洋地质九号”。 资料图片
      

    科考队员在南黄海进行二维多道地震测量任务中回收电缆。 资料图片
      

    历时258天,总航程2.5万余海里,近日,凯旋的“海洋地质九号”抵达青岛奥帆中心码头。这艘刚满“一周岁”的调查船,一年时间里经受住了10多场台风的考验,带着我国东海、南海、黄海以及西太平洋海域7个航次的海上调查和科考成果满载而归。
      新速度:试航41天即完成全部检测任务,具备地震测量、地质取样等能力
      “‘海洋地质九号’创造了海洋科考船从入列到生产力完全形成的新速度。”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介绍,“海洋地质九号”隶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12月28日交付入列,2018年5月首航远赴西太平洋,2018年12月7日完成首年调查科考任务凯旋。
      李金发说,海洋调查船整体水平已成为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象征。“海洋地质九号”肩负着引领深海探测国际科学前沿的目标,具备专业地震测量与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能力。他说:“除了开展二维多道地震采集作业,还可以进行多波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海洋重力、海洋磁力等常规物探调查作业和地质取样。”
      此前,我国海洋科考船自入列到生产力正式形成一般在半年左右。自2017年12月28日入列以来,“海洋地质九号”通过东海、黄南海两个航次计41天的试航,即完成全部试航检测任务,具备了设计的生产能力,创造了海洋科考船从入列到生产力正式形成的新速度。
      同时,船员通过积极摸索试验,还找到了作业状态下船舶的最佳运行参数,使设计的自持力时间由60天延长到70天,进一步提升了“海洋地质九号”的生产能力。李金发说,“海洋地质九号”探索“充分调研、精准定位、合理选型、通力合作”快速形成生产力的成功实践,为今后我国新的海洋调查科考船建造和快速形成生产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新任务:7个航次展开调查,从浅海、近海跨越到深海
      两次试航之后,“海洋地质九号”的调查功能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正式开始执行海上调查任务。“海洋地质九号”首席科学家陆凯介绍,“海洋地质九号”配备了国际先进的双缆高分辨地震作业系统,配置了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综合导航定位系统、海洋重力和磁力测量系统、单波束和多波束测量系统、浅地层剖面测量系统、大能量电火花震源系统、四波束侧扫声呐测量系统等多套装备,以及深水绞车、A型架等辅助调查设备,具备从海水到海底表层、浅部地层和中深部地层的综合探测能力,极大提升了对深海的调查和观测能力。
      “海洋地质九号”开展了东海和南海试验航次、西太平洋第一航次、南黄海多道地震航次、西太平洋第二航次、东海斜缆采集试验航次和东海宽线地震航次等7个航次的调查任务,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海域油气资源勘查、深海探测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陆凯介绍,依托“海洋地质九号”,首次开展了西太平洋中比例尺深海地质探测,查明了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底质类型、浅部地层结构等基础地质要素,采获了锰结核样品,发现了深部稀土资源富集特征和规律,获取的沉积物为研究东亚季风、青藏高原隆升、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演化科学问题提供了宝贵实物样品。系统开展的南黄海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揭示了南黄海深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为解决南黄海构造演化、油气资源调查和地质灾害环境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在东海两个区段获取了高品质宽线双缆地震测量资料,建立了一套宽线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方法体系,实现了海洋宽线地震勘探技术工程化应用,为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服务。
      据介绍,“海洋地质九号”还承担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共享航次任务,通过船时、航次、数据共享,服务海洋科学考察与研究需求,打造开放、流动的海洋实验平台。“‘海洋地质九号’入列仅一年时间,推动地质调查工作实现了从浅海、近海到深海、远海的延伸。”陆凯说。
      下一步“海洋地质九号”将总结首年运行的经验,持续提升船舶管理和运营水平,不断创造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方面的佳绩,为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作出新的贡献。李金发说,“未来随着遥控无人潜水器(ROV)、深拖等深海专业装备的列装,‘海洋地质九号’的作业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将更有信心承担完成更多重要的调查任务。”

    人民日报:“海洋地质九号”满载而归
      2月5日,中国地调局副局长王研在北京会见随阿根廷总统来访的阿根廷联邦计划、公共投资与服务部矿业国务秘书豪尔赫•马约拉尔,并续签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阿根廷地质调查局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驻阿根廷大使杨万明先生和阿根廷联邦计划、公共投资与服务部部长胡里奥•德比多先生出席了签字仪式。

      王研强调,中阿双方地质调查机构在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很好成绩。2007年9月中国地调局与阿根廷地调局签署了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此框架下,双方开展了地球化学填图与资源潜力评价合作项目,促进了双方地质技术进步和人员交流,并于2013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由中方向阿根廷地质调查局移交合作成果资料。

      阿根廷联邦计划、公共投资与服务部部长胡里奥•德维多先生高度评价双方在地学领域的合作成就,表示阿根廷会继续支持双方的合作,欢迎更多的地矿机构到阿根廷投资。





    王研会见阿根廷客人
      根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技术工程化开发”2014年工作计划安排,物化探所开展了对项目前期形成的方法技术、仪器及软件的试验示范工作,包括大深度三维电磁发射系统、接收系统、瞬变电磁三维测量系统样机及三分量时间域感应式磁场传感器,进行多台套仪器的一致性、工作稳定性、检查观测的重现性试验,并同期开展三维电磁测量方法技术的场地试验和对研发的数据处理解释软件的测试工作。项目于近日圆满完成首期野外试验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科研人员在柳园某铅锌矿区对三维多功能电磁系统(发射机1台,接收机40台)、瞬变电磁系统(发射机1台,接收机10台)及感应式三分量探头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系统在长距离运送过程后保持良好的性能;各套仪器之间测量参数一致性良好;仪器性能可靠,接收机能持续稳定工作,大功率发射机可高压供电,最高电压可达1500V。科研人员对仪器在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其中包括仪器的加工工艺,数据预处理软件等内容。

      另外,项目对三维电磁观测方法进行了试验,其中包括三维激发极化法、三维大地电磁测量、三维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观测、三维瞬变电磁观测。针对不同的方法,分别开展了不同装置的三维观测试验,取得了大量数据。本次试验在国内尚属首次。

      对三维电磁测量方法技术进行了试验并进行了应用示范,完成矿产勘查5KM2,其中三维时间域与频率域激发极化法、三维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三维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点各880个;检查点120个,检查结果显示,数据重现性良好;完成三维瞬变电磁测量419个,数据处理结果显示,与前人所做的瞬变资料具有良好对比性,说明系统采集数据可靠。

      目前项目正在对三维测量数据进行处理与解释,其中时间域三维激电测量数据已基本处理完成,三维反演结果与工作区已有地质资料对应关系良好,清晰展示出平面与空间上的电阻率异常和激电异常分布特征,为工作区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大深度三维电磁勘探系统野外首期试验示范工作顺利完...